查看原文
其他

丁绍光说陈丹青在美国吃软饭,有失厚道| 二湘空间

此语与时左 二湘的六维空间 2024-04-26

思想的碰撞   民声的回鸣

有品格  有良知  有深度  有温度

陈丹青  图源网络


丁绍光如是臧否陈丹青,有失厚道


文/阿达


提笔写此文前,原本心里窝着几分不平之气。


何因?


乃因看到一篇10万+的爆棚文章《丁绍光:陈丹青在美国吃软饭!混十几年,还是底层画家》。


同为著名画家,丁绍光竟敢如是赤裸裸臧否陈丹青,不免蹊跷,难解初衷:是出于公义的义愤填膺,还是吃不到葡萄的发猴急?


绍光


边读边想,再三咂摸,心里郁结,如鲠在喉。


按照我的性格,快言快语,刮辣松脆,理应直接祭出“鄙视”二字。


可是转念一想,你要让读者诸君跟你同仇敌忾,需要条分缕析庖丁解牛地把“丁对陈的鄙视”转化为“我对丁的鄙视”。


而引起共鸣的法宝,恐怕不能像丁绍光那样“直抒胸臆”,拉开开骂架势,而应轻松调侃地打开反诘反讽模式,让大家也给丁绍光照照镜子。


那咱们从说笑话开始。


当我在题目上写下《丁绍光如是臧否陈丹青有失厚道》后,总觉得其间应补上一个标点符号。


于是在“有失厚道”前,我先打了一个冒号。


后觉不妥,又改为逗号。


两相一比较,不同的标点符号,读出来的意思全然不同。


冒号版——《丁绍光如是臧否陈丹青:有失厚道》,容易让人理解为,此文是介绍丁绍光评价陈丹青此人“有失厚道”。这自然不是我的本意。


逗号版:《丁绍光如是臧否陈丹青,有失厚道》,那就是在说丁绍光如此评价陈丹青有失公允、居心不良,是此人“有失厚道”。这才是我的本意。


遂想到新近看到的一个段子,也是标点符号闹出的误会。


段子说的是:宋江帮矮脚虎王英找老婆,发了一份《征婚启事》:


图源网络


一丈青扈三娘看见:“身高一米八,年收入二十万,人老实,话不多",以为遇到了如意郎君,便听从了媒婆宋江之言,喜滋滋与其成婚。


但嫁过去后,才知道那上面写的是:“身高一米,八年收入二十万,人老,实话不多”。


唉,标点符号害死人,原来是货不对板的孬货!


我不知何故,竟从矮脚虎王英联想到这位丁绍光。我以前一直以为其人作品出色,人老实,话不多,倘能保持住节操,未来有望被捧成一代大师。


不料,在一场不期而遇的对话中,我看到的是“人老,实话不多”的丁绍光。


当他貌似知情地说出“陈丹青在美国吃软饭!混十几年,还是底层画家”时,我原本对他的那点朦朦胧胧的尊敬,即刻化为烟尘。


彼时的陈丹青,和彼时的陈逸飞们,都是穷困潦倒的“美国街头画家”,靠为游客画肖像为生,这有什么奇怪?有什么可耻?混得很惨又如何?这难道构成他们的原罪?


时光倒流,你丁绍光是不是五十步笑百步,也好不到哪里去?要不要也让当年的知情者描述一下你的窘况?


按此说法,穷困潦倒的木心,在美国纽约,长期是无业游民,也属底层无异。他是否也该排在鄙视链的末端?


丁绍光的字典里,“底层”一词显然是贬义的,“还是底层”,等于宣布了某人的前途灰暗,不可救药。


还有他评价陈丹青“吃老婆的软饭,找不到北”的说法,也是既俗又Low。夫妻同命鸟,一生互相搀扶,今天你运气好,你付出多点;明天我运气好,我付出多点。这才是爱情婚姻的常态。


按照丁的逻辑,美籍导演李安简直“吃老婆软饭”吃得不要不要了,在他没活可干的漫长日子里,简直要被丁绍光鄙视死了。


假如这话由陈丹青本人来说,“我吃老婆的软饭,找不到北”,那意味就截然不同了。


陈丹青的冷面幽默,荤素搭配,自黑自嘲,是他标志的一部分。哪怕是上海滩的切口,貌似不雅的俗骂,一旦夹杂在他的叙述或描述中,便有了鲁迅杂文式的文学味。这种雅俗共赏、自然达成的境界,又有几人能达到?


可是这些话从丁绍光的嘴里吐出来,那种不屑一顾的语气里,把自己低劣的人品展露无遗。


至于他“爆料”说:陈丹青在洛杉矶的画展门可罗雀,非常凄凉,他自己悄然无声地挂上去,再悄然无声地取下来。他自己花钱运过来,再自己花钱运回去。


我看到这里,哑然失笑。


不要说是陈丹青,哪怕换做是大师级的张大千、刘海粟、赵无极、林风眠、吴冠中的画展,要想让观众熙熙攘攘,也是不可能的。老外哪里懂得谁是中国的大师?你要是敢把大师们的画展连续展它一年半载,哪怕一周半月,门口罗雀是大概率事件。


我倒是从“凄凉一幕”里看到其勇可嘉的陈丹青,他把自己的画悄然无声地挂上去,再悄然无声地取下来。哪怕我的画没有海外市场,也要试试水深水浅。陈逸飞当年不也一样吗?谁知后来鸿运当头,一画万金了呢?


陈丹青  图源网络

再看下去,心里有点拔凉。


丁绍光详细介绍了那次画展的情况,说陈丹青展出的是他在美国的新作《吻》系列,表现北京那场风潮,存者吻逝者,酱油调子,像做旧的照片。


我们没有看过,难以置喙。


只能听丁绍光如是言:老实说,画得很不好。


怎么个不好法?


丁绍光说:陈丹青希望用敏感政治事件,投机美国的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未能如愿。


哦,原来如此,是说他咎由自取:陈丹青投机取巧,卖身投靠,理该受到冷遇。


如果之前的评述,基本停留在知不知情的事实层面;那么这段描述,已经涉及价值层面了。


可见丁与陈,是道不同不相与谋的两路画家。


丁当然可以鄙视陈,就像陈也可以鄙视丁一样。但丁评价陈的逻辑似乎有懈可击,他如是说:


陈丹青在很多文章中把美国吹那么好,但为何陈丹青回中国发展呢?


这话问的,好像有此一问,就能一下子把陈丹青的虚伪面目撕下来,踩在地上拼命摩擦。


但我情不自禁就想套用此句式,尝试如是表述:丁绍光把美国说得那么坏,但为何要留在美国呢?


是否有此一问,就不用再辩,反正怎么解释都难以自洽,就算定性了。


可是多疑的我,还是免不了要掰死理:


美国好,就不能回中国发展?


美国不好,就不能留在美国?


写到这里,我心里不禁漾起一股柔情和怜悯之情。因为这两位画家,如果他们不言,就画论画,都是我喜欢和欣赏的。


且看丁绍光著名的代表作——



丁的画,辨识度极高,极具个人风格。他的大型壁画《美丽神奇富饶的西双版纳》还挂上了人民大会堂,他几乎一生都在“吃云南”。这是极其聪明的定位,个性鲜明,长袖善舞。


再看几幅陈丹青的代表作——


陈丹青《清华国学院》,左起:赵元任、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吴宓

陈丹青第一届全国美展高光之作:《泪水洒满丰收田》


陈丹青:《西藏组画》之一


恕我直言,要论艺术价值,至少在我的美学观里,觉得陈比丁还是高出一头。一个是油画,一个是工艺画;一个是单一的画面展示,一个是人物场景的全方位呈现;一个是重装饰,一个是重内涵。


虽说不同画种不可同日而语,可是交响乐与唢呐独奏的音效还是迥然不同。倘若丁想在绘画上压陈一头,窃以为是压不住的。


原本井水不犯河水,互相尊敬,各立山头,你好我好。况且同行一向忌讳彼此评判,除非某人实在太过分,其品低下,还要伪装大师,那就可以毫不客气。


比如我很赞赏的“阿敏谈艺录”,那位美女阿敏,年纪轻轻,口齿伶俐,出口成章,刀刀见血。他解剖范曾的装逼和投机,指出他的名不副实和货不对板,他评述所谓的“大师级画家”史国良和刘文西是“高级技工”……都是句句点在要害上,见解超人,这才是有水准的文艺批评,痛哉快哉!


而返看丁绍光评价陈丹青,没有一句上档次的文艺评论,多的是抖内幕、揭老底、带情绪的负面评价,掰扯开来,没有多少艺术含量与思想含量,基本属于长舌妇的市井之言。


就画论画,陈丹青哪怕不再创作,凭着他曾经的高光画作,也够他吃一辈子了。很多作家艺术家,一辈子就一部代表作,甚至处女作就是成名作,还是封箱作,这不也很正常吗?


你能要求杨振宁李政道不断问鼎诺贝尔物理奖吗?


杨振宁晚年对教育的贡献,价值同样无与伦比。


谁让陈丹青的才华溢出了画界,溢到文学界、评论界、思想界了呢?


那是老天赏饭吃,才情与思情横溢,那是不由自主、无法遏制的。


怎么到了丁绍光和他朋友的嘴里,竟变成了这样的评述:


回国之后,陈丹青以老愤青的姿态谈古论今,指点江山,活跃于讲台和屏幕。


一个“老愤青”,就把陈丹青给概括了,似乎陈丹青的思想水平限于发发牢骚、高谈阔论、空头主义、不着边际。


想必这样的评价,很让某些人解气。他们就是这么看待陈丹青的:别看你什么都懂,什么都能聊得头头是道,其实所有的谈古论今和指点江山,都是“老愤青”的偏激之词。


笼而统之,一言以蔽之,这是最省力的方法:别看你巧舌如簧,妙语如珠,统统不过是愤青之言,就这样定性了。


陈丹青


丁绍光还说:“陈丹青现在江郎才尽画不出来了,如果他在纽约,根本没有他说废话的地方。但在中国,社会体制却被他用作遮掩自己艺术无能的借口。所以,中国不是荒废了他,而是让他得以继续保持口头的‘雄起状’。陈丹青是个聪明人。但从更聪明的高度说,他也怪可悲的。”


这些话,相比上述那些背后嚼舌根的酸葡萄之言,显得有分析、有思想、有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点中要害”,算得上是“深刻剖析陈丹青”。


一句“根本没有他说废话的地方”,就把价值判断亮底了。在丁绍光们看来,陈丹青这么些年来在各种场合上的所思所言,都是不值一提的“废话”。什么启蒙,什么反思,统统都是“遮掩自己艺术无能的借口”。


因为你艺术上不行,所以要在其他方面表现得很行——陈丹青的一切,都是聪明人的表演,而且是可悲的表演。


真是居高临下,入木三分,看穿本质,悲悯情怀。大视野,大师也。


这还不够深刻,丁绍光还要再补刀。


当有人说,不管是你陈丹青还是比你更牛的什么斗士,还真的得依赖现有体制生存。丁绍光连忙接话:“是啊,大家都在利用,就看你会不会利用。不但要会利用,还要会装。装出气质、装出深度、装出独立精神、装出自由思想、装出特立独行,争取做到哗众取宠,有影响力。”


刀刃锋利,刀刀见血。

绍光


按照丁绍光的逻辑,陈丹青之所以爆得大名,其实是在利用现有体制,是得了便宜还卖乖。所以他不应质疑什么体制,而应感恩戴德。


不过有一句话大概陈丹青会主动认领,丁说陈“会装”——关于装不装,陈丹青曾经有一个著名回答:“我喜欢装逼这个词,我从小就装逼,装成了现在。”


陈丹青说的是装逼,丁绍光说的是伪装。同一个装字,一个指向趣味,一个指向人品。真是其心可鉴啊。


可我多么希望丁绍光们也能装出独立精神、装出自由思想、装出特立独行,而不是装出看穿一切、都在利用、更为聪明。


据说很多内化,都是从外化开始的。装着装着,就装成真的了。


诚如陈丹青所言,我从小就装逼,装成了现在。


装逼的陈丹青,虽然时有反讽和诘问之言,脾气不可谓不爆,但我发现他对友人与同行,则是温情脉脉的。看他最近谈他的三位“天才男友”,虽然都不知名,却是他心仪和尊重的挚交。此前他对导师木心不遗余力的推崇,也能窥见他愤世嫉俗表皮下的满腔柔情。


他的“哗众取宠,有影响力”,究竟是得益于他的表演才能,还是得益于他的人格魅力,识者自识。


对他人人格予以污名化或丑化,把批判精神泼污成利用和表演,把反思之言概括成贬义的愤青废话,把人格魅力视为哗众取宠……窃以为这些都是“有失厚道”的非君子之言行。


没有谁可以限定,一个画家就不能改行成作家或批评家、思想家,哪怕他永远不再画画,又有何不可?哪怕他真的在绘画上江郎才尽,其过往的成就,不也同样值得致敬?


何况,陈丹青没有停下画笔,他的探索依然极有价值。如果有一天,他的其它成就超过绘画成就,我们也乐观其成,衷心祝福。


如同鲁迅先生,没有成为一个出色的医生,后来成了一个出色的小说家,真乃国之大幸。再后来,他不再是一个小说家,而成了杂文家,一种小打小闹的文体被他弄成了万千气象,更是国之大大幸。


假如丁绍光如是评论鲁迅先生,说他的出名,其实是“利用体制”,其实是装出深度,其实是哗众取宠,其实是在掩饰自己医术上的无能,等等,似乎也能成立?


当然一家之言,谁都能评说,丁绍光如是,陈丹青亦如是,鄙人亦如是。


不过,言为心声,评说之言也能窥探到人品高低与思想优劣。


对于丁绍光对陈丹青的臧否,我不想再说重话,还是用这句轻话评论一下:您有失厚道哈。


厚道是很重要的品质。


……夜深了,搁笔。回望上述文字,略感遗憾:本想奔幽默一路,说着说着又严肃起来。


看来,装逼也难。


人不能老装,最终总要暴露本性。写文章如是,做人亦如是。



作者简介

阿达:毕业于华东师大中文系。作家、批评家。著有《家庭启示录》《无所不侃》《文化批评的一鳞半爪》等20种著作。

平台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授权微信首发,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平台无关。~the end~
二湘好物空间最新活动3月22日早6点30-3月24号晚24点整
本期依然三盘货,另外推荐一款T恤衫,颜色选择多,100%纯棉,新疆长绒棉,230克不透,有做固色处理,春秋打底,夏天单穿,买1送1!

第一盘货:ACMEITEM爱棵米。这个品牌这几年挺火的,很多驴友、明星达人都在穿,线下的门店也很多。

第二盘货:舒跑袜子,至今已有六十多年历史,一直专注于研发高端袜子。之前是做代工的,近几年开始研发自己品牌。

第三盘货:朵彩DOCARE。国内最早的彩棉内衣品牌,2003年到现在,已经几千家专柜了。


更多选择点击此链接关注”二湘好物空间“第一时间买好物
更多往期精粹

凯特王妃发视频说确诊癌症,阴谋论可以停止了

上海最大苹果店开业,女士大骂果粉败类,结果很喜剧

梅朵:第一代留守儿童已成父母,作为农村孩子我遭遇的霸凌

对邯郸三少年杀人案的追问,留守儿童?霸凌没有及时惩戒?

山高水远,望不断客家人的大海星辰

投稿点击此链接,记得公号加星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