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徐康宁 陈丰龙:灯火是繁荣的真实纪录

jjxjcz 经济学家茶座 Teahouse 2023-08-27
作者简介:徐康宁,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陈丰龙,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
本文原载于《经济学家茶座》2015年第4期(总第70辑)。 
 
有一段时期,韩剧《来自星星的你》风靡亚洲,尤其受到中国大陆观众和媒体的热烈追捧,剧中人物“都教授”成了最具明星范的时尚角色。如果天下真的有外星人,或你能像“都教授”那样从外空中俯瞰地球,那将是一番多么奇妙的景象啊?!经济学家不是“都教授”,也和世上绝大多数人一样,无缘在地球之外而去观察地球,但是,经济学理论的直觉告诉我们,假如真的能从几百公里外的太空去看地球的话,地球上的灯火点点一定极不均匀,有的地方繁灯似锦,有的地方孤灯漆黑。世界上反差最大的地方之一就是朝鲜半岛,恰恰是“都教授”的故乡,南边灯光通明,北边黑暗一片。实际上,有人类文明,才有灯火;文明渐渐繁荣了,灯火也会通明起来。灯火是繁荣的真实记录。

一、人工统计财富的缺陷

人类创造了财富以后,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是,如何衡量财富?在原始社会,部落酋长是用牛或羊的只数来衡量自己财富的。有了货币以后,尤其是贵金属货币开始流通后,国王和君主是用金银的数量来衡量自己国家的财富,显然,这种财富的衡量是非常粗糙的,只能是一个大致的财富度量。

GDP(国内生产总值)问世后,给各个国家财富的衡量有了一个可行的比较准确的方法。可以说,GDP是人类在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这项发明不仅可以比较准确地衡量一国的财富创造和经济增长,而且让不同的国家和经济体加以比较成为可能,从而能够比较容易地判断出各个国家或地区处于什么样的经济发展水平。所以,当以原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阵营在坚持了自己不同于西方的经济核算体系(统计存在大量重复计算的社会总产值)几十年后,最后还是纷纷地采用了国际通行的GDP统计(联合国有统一的核算体系,简称SNA)。

不过,用GDP来衡量财富和经济增长并非没有问题。问题主要有二:一是统计技术水平,二是人为谬误。无论是采用支出法还是收入法,GDP在经济学原理上都不复杂,但在实际统计当中,由于需要统计的商品和劳务面广量大、环节多重、口径不一,还是要借助于很高的统计技术水平才能获得高质量的统计结果。许多贫穷落后国家并不具备这种技术水平,这些国家自己统计的GDP在准确性方面常常要打一个大的折扣。一个有意思的例证是,2014年尼日利亚政府宣布,修正本国上一年度的GDP,修正幅度是增加89%,一夜之间不仅财富增加了近一倍,而且超过南非成为非洲最大经济体。至于第二个问题,则主要不是因为技术问题,而是因为有意识差错,通俗地讲,就是统计造假。

中国的GDP以及与此高度关联的经济增长速度,一直是世界关注的焦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世界难得一见的高速增长,1978年至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平均增速达到了9.9%。然而在肯定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同时,中国GDP统计数据的真实性或准确性却一直备受质疑,这不仅在学术界反复讨论,近年来也常见于一些国际知名媒体,如《金融时报》《华尔街日报》等,一些国际知名机构如国际能源署(IEA)、国际劳工组织(ILO)等也都在关注中国GDP以及经济增长速度统计的真实性或准确性。不容置疑,这些猜疑背后或多或少折射出人们对官方数据的不信任。国内也普遍存在对官方统计数据的某种质疑,尤其是当各地方(省市自治区)统计的GDP加总后总是大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GDP数据时,质疑之声常常再次响起。

外界长期怀疑中国官方经济数据的真实性,其中原因之一是中国使用的统计方法较为陈旧。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脱胎于前苏联的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1985年开始采用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1993年才正式进入SNA体系发展阶段。和20多年前相比,中国的GDP核算体系已经得到很大的改进,统计的真实性和准确度有较大的提高,但仍存在统计口径不一、价格指数不够准确等问题。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统计过程中的人为造假。源于传统的制度环境和体制因素,中国官方的统计数据中客观上存在着非技术性差错的现象。这种非技术性差错,是指人为地夸大数据或缩小数据,扩大经济总量或缩小经济总量。显然,在中国的体制环境内,一些地方政府习惯性做的事情,是扩大经济总量数据,而不是相反。这也意味着,中国GDP统计数据不仅存在着技术差错,而且还有非技术差错,即人为因素的差错,换句话讲,某些数据是不真实的、被扩大了的。一个可以佐证的事实是,中国自1985年开始实行GDP分级核算体制,即中央和地方分别核算GDP,结果是地方统计之和经常高于全国GDP总量,而且这种数据“打架”现象十分突出。有理由相信,剔除统计方法(如跨境重复计算)造成的误差外,地方统计数据造假也被认为是造成中央与地方数据不同步的重要原因。在官员政绩与GDP挂钩的晋级体制下,一些地方政府的官员可以通过虚构或扩大GDP数据而显示政绩,从而获得晋升机会。当这种体制开始主导官员晋升竞争制度的时候,虚构财富和统计造假也会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尽管GDP的统计方法不断改进,所使用技术越来越先进复杂,但由于这种统计本质上是属于人工行为的统计,其真实性和准确性就有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区。只要是人工的统计,由于受人的行为影响,哪怕你用再多的计算机和再复杂的数理模型,其结果都有可能出现不真实的一面。同样,前些年在国内比较受推崇的替代性指标,如用电量、运输量等指标,也是人工统计的结果。只要是人工统计的数据,都会有两种可能,其准确性或真实性有可能好于GDP,也有可能一样或更差。

二、灯光数据提供的机会

由于GDP作为一种人工统计的指标,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问题,经济学家们也在努力寻找一种更为客观的办法来记录财富和经济增长。值得庆幸的是,人类的智慧是伟大的,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一些更具有客观价值的大样本数据逐步被发现和应用,使得从另外的角度记录财富和经济增长成为可能。

近年来,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发布的全球夜间灯光数据(以下根据需要简称灯光数据)开始受到学者的关注。该数据是由卫星从外太空所观察到的地球不同地区在晚间八点半至十点之间的灯光亮度(消除了云、月光及火光等偶然因素影响)。灯光数据是由美国空军一系列气象卫星观测所得,这些卫星属于美国国防气象卫星计划(DMSP)。该计划源自1976年发射的F-1卫星上首次搭载相关传感器(OLS),运行在距离地球表面约830公里的近极地太阳同步轨道。与一般传感器不同的是,该传感器的设计目的是观测夜间月光照射下的云层分布、云顶温度等,而非获取太阳光福射地表后反射的信号,因而该传感器具有较高的光电放大能力,可探测到城市夜间的灯光、火光乃至车流等发出的低强度灯光。因此,夜间灯光作为人类活动的表征,可以成为人类活动监测研究的良好的数据来源。

相对于GDP统计数据而言,全球夜间灯光数据显得更加客观,最大限度地消除了人为因素。灯光亮度反映了一个地区夜间的照明强度,而夜间照明强度则反映了该地区的夜间经济活动。在现代社会中,所有经济活动都会存续于夜间表现,而灯光是夜间表现的显性信息,经济活动强度越大,夜间表现也一定强烈,灯光的亮度也会越明显。夜间灯光亮度更突出了现代经济活动的特征,如城市扩张、人口流动、经济集聚等,而这些因素也决定了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一个最为直观和形成显著反差的事实是,朝鲜半岛的南部(韩国)经济活动频繁,夜间灯光闪烁夺目,而北部(朝鲜)经济凋敝,夜间黑暗一片。

利用卫星的夜间灯光数据做应用研究在国外已有尝试,原来主要见于地理学科和遥感测绘学科领域,如今也开始被经济学家应用于相关研究之中,比较经典的文献是美国布朗大学的汉德森(Henderson)等人2012年发表于《美国经济评论》(American Economic Review)的“从外空测度经济增长”(Measuring Economic Growthfrom Out Space)一文。这篇文章主要依据卫星观测到的地球夜间灯光数据,对世界部分地区的经济增长情况做了测度,重点研究对象是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研究结果发现,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沿海地区的实际增长要低于官方统计数据,而最不发达的内陆地区实际增长要高于官方统计数据。

我们一直在关注利用更加客观的数据测度经济活动的学术研究进展,并在一系列的研究中尝试加入地理变量。已经发表的文章主要涉及长期经济增长、国际分工、FDI流动、厂商选址理论等,这些文章主要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世界经济》《经济学(季刊)》等刊物上。最早的一篇是2006年1月发表在《经济研究》上的“自然资源丰裕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研究”一文(作者为徐康宁、王剑),迄今已近10年。目前,这篇文章还是国内同领域研究引用率最高的一篇文献,国外熟悉中文阅读的学者也在发表的文章中引用过该文。受Henderson等人研究的启发,我们对利用夜间灯光数据测度中国经济增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耗时半年,写成了“中国经济增长的真实性——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检验”。目前,这篇文章已经在《经济研究》今年第9期上发表。

我们之所以尝试用夜间灯光数据测度中国的长期经济增长,一是坚信灯光数据不会造假,可以克服任何人工的误差乃至作伪的痕迹;二是这套数据是公开的,任何人都可以下载获取;三是力求在研究性地记录繁荣与财富方面开辟一个视角。从已经见到的公开文献看,我们的这项研究在中国还是最早的。

三、灯光数据记录的中国经济增长

如同新药研发和使用有一个临床试验阶段,我们先用统计的办法观察夜间灯光数据与经济增长数据的吻合情况。我们以笔者所在的江苏为例,揭示灯光数据所提供的信息及其涵义。图1是江苏省1992年和2012年夜间灯光亮度图,从中可以看出,1992年江苏灯光最亮地区位于苏南,而苏北地区的灯光相对较弱且比较分散;2012年江苏灯光亮度的格局没有改变,苏南依然是灯光最亮的区域,且亮度显著增强,苏北的灯光亮度尽管仍比较分散,但亮度也明显提高,但苏南苏北的灯光亮度差异变大了。事实上,苏南、苏北经济规模的长期变化与灯光亮度的演变趋势是基本一致的,灯光亮度实际上也反映了江苏地区经济发展的长期演变格局。苏南尤其是苏锡常地区(苏州、无锡、常州),之所以灯光亮度较高,与其高度集聚的经济特征密切相关。


图1  江苏夜间灯光亮度分布:1992 VS 2012(数据来源:NOAA)

 

我们依据灯光数据测算了中国及其各省份过去20年(1992-2012)的实际经济增长率,结果发现,无论是全国整体还是各个省份的实际经济增长率与官方统计的GDP增长率之间均不完全吻合,其中前者要略低于后者,这也意味着官方统计的GDP增长率存在着高估倾向,换句话说,官方统计的GDP增速由于种种原因而“发胀”了,但高估的幅度并没有一些国外学者和媒体所认为的那么大。

具体而言,全国整体实际经济增长率平均值为9.13%,官方统计的数据为10.15%,两者相差1.02个百分点。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的实际经济增长率比官方统计的GDP增长率平均低约1.5-1.8个百分点,这一差距略高于全国整体水平。这样的检验结果,印证了我们之前的判断,即剔除了统计误差等技术原因,中国一些地方政府人为编造数据的可能性更高。

全国大部分省份实际经济增长率与官方统计的GDP增长率之间有近两个百分点的差距,其中北京差距最小,西藏差距最大。尽管这一差距不如外界质疑的那么大,但也足以反映出中国GDP统计数据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包括技术和制度上的问题。此外,各省份实际经济增长率与官方数据之间的差距普遍高于全国,也从一个侧面回答了为什么一直以来中央和地方GDP数据经常出现“打架”现象。我们认为,除了统计技术水平的差异外,还存在着这样一种可能性:越是基层一级的地方,官方GDP统计数越具有高估倾向。

有必要说明,利用夜间灯光数据测度实际经济增长率,其可用的价值范围有一定的限度。一是主要用于测度长期增长,若是仅仅测度一年或很短时间的经济增长率,意义不大;二是主要用于统计技术相对落后或存在人为造假因素的地方,若没有这两个条件,也没有必要大动干戈去另辟蹊径测度财富和经济增长。关于夜间灯光数据的具体应用分析,有兴趣的作者可参见我们在《经济研究》上的文章。另外,尽管我们不敢断言用夜间灯光数据来测度长期经济增长是百分之百的准确,但出于一个新的视角对GDP数据做必要的“补缺”,何尝不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尤其是在我们这个统计数据常常失真的国度?!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辛弃疾的这首《青玉案·元夕》描写了词人与百姓共度上元节的繁盛景象,也是那个物质文明达到巅峰的宋代中国的真实写照。没有灯花齐放,何来宝马雕车?灯火的确是繁荣的真实记录。

延伸阅读:

徐康宁:润笔与经济学家的酬劳

邱斌:人道文道,妙微精深——经济学诺奖获得者的治学之道

邱斌:日本关西行与对城市群的再思考

周勤:川普是个理性人

冯伟:学历、情商与颜值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