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现在的经济有点像电线杆上的小广告

Jason不跪 南半球聊财经 2023-09-03

 

现在的经济博弈,就有点像一根电线杆。

上面贴着很多小广告,比如重金求子。

内容“充满诱惑”(先告诉你她很不错,然后告诉你她的需求是另一半出车祸后不行,然后告诉你她除了没娃什么都有,最后告诉你不要有负担我们偷偷的搞不影响彼此的家庭),四个字——太周到了。

这么周到的想勾起你的本能,但是享受5秒钟YY后,常识会跳出来告诉你,这100%是一个“美丽”的陷阱。

小广告的作者,要的不是和你生“孩子”,要的是你甘愿付“银子”。

把这种“手法”代入宏观,就是“财富转移”。

你有可能会喃喃自语——我有什么财富可以转移的?

当然有。只是大部分人,没有意识到。

不然,这么多年轻人,是一夜之间突然都“不想生娃了吗”?

我在之前那篇讲工资的视频里解释过这个问题——

大部分人“原本”都可以一直拿到比“现在已拿到”的,更多的工资。

也就是现在拿7000一个月,实际上本来可以拿到8-9千一个月。只是因为从来没有拿到过,所以不知道自己是可以拿到的。(有点拗口)

1个人1000元,1年算1万2,1000万个年轻人,就有1200亿的边际消费/年,消失了。

所以我说为什么人口是增量,因为每一个人的7、80年都是可以量化出经济数据的。

人越少,没拿到的收入越多,那么经济就会向下——因为经济是由微观组成的交易活动总和。

(图表来源:银河)

按统计局数据,中国低收入人群占全国人口比例超过60%(美国是29%)。

这里面的两个收入转出目的地,一个是国际贸易体系中“微笑曲线”的外资,另一个是非居民、非民企部门。(以前聊过,不赘述)

另外第二个比较严重的问题——社会保障力度不够。

从2015年起,医疗支出占GDP的比重没有再增加,即使老龄化越来越严重。(家里有60岁以上老人的,可以很清楚的感觉到医疗开支的指数级增加)

大家在医疗、养老等重大支出方面的不确定感是很强的,这又推升了储蓄率走高(压制消费意愿)。

如果被转走的收入,能够大部分投入到社保中,那么就会增加居民部门的确定感。

但如果你仔细分析了数据,会发现,社保支出的部分,和近几年的债务新增额有密切的同比关系——即意味着即使存量社保力度,也是建筑于一定的宏观债务基础上。(因为财政的其他刚性支出太刚了,占用了大量收入,比如保A轨工资和保障)

而非货币核心国的宏观债务,总体是有约束的——

所以央妈货币委员会的蔡昉提议——要不还是试一试直升机撒钱吧。

这个提议的背后,是大部分收入-消费传导路径都被堵塞。

怎么堵塞的?

一个是间接税体系(收入被一层层转走),一个是劳动保护太不保护了,还有一个是钱的路径,经手的人太多。

再叠加社保不足引发的被动储蓄,最终使得货币的流速降低。

所以,尽管机构们想当然的认为,在保汇率和保就业这个选择题中,无疑应该保就业。但即使牺牲了汇率,是否能真的保就业,我还是打一个问号。

你把微观想成是一个“正值青春期异常敏感的小孩”,就能明白“手”的任何偏颇操作,都是被计价的,都是有成本的。

所以,不要抱着侥幸的心理。

作为一个产能过剩经济体,直升机撒钱可以一试,但要注意“分寸”。

首先,要选择撒钱的目标群体(低收入),然后要考虑撒钱的制衡措施(对财富高者增税)来平抑汇率——

不然光提促消费、重金求子没有用,为什么?因为80%的钱在2%的手里。

80%的人失去政策弹性。

恐怖的是,这还不是100%的真相。

所以我想,撒钱直接发到低收入群体的账户,可以一试,但一定要“管控”住转移的诱惑。

不然即使撒钱,最终还是从经济中消失。

所以,这已经不是“术”的问题。

是“目的”。


汇率下压、医疗反F,联系起来或许还有另一种解读

地产和生育同时都掉进海里,先救谁?

消失的数据,关键的调整期

千亿暴雷?消失的“他”(纯八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