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清明是一个永恒的动词

万德福 重庆瞭望 2024-05-27


清明无客不思家。


又是一年清明。在这个日子里,我们或祭祀扫墓、缅怀先祖,或与亲朋一道,踏青游青,在草长莺飞的春光里感受生命的节律。

清明节是我国唯一既属于二十四节气,又属于传统节日的“节”。将生与死并置在同一时空,这是古人朴素、旷达生死观的生动体现,也是今人追求和谐共生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清明是动态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清明的习俗、仪式等都不尽相同。时代虽在发展,但清明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慎终追远的核心价值始终未曾改变。

清明既是名词,又可作形容词。它拥有穿越时空的力量,更能照见未来的去路,也能成为一个永恒的动词。它提醒着我们:如何找到生而为中国人的根?如何作答生与死的终极之问?


▲4月3日,2024年重庆市社会各界“清明祭英烈”活动在歌乐山烈士陵园举行。记者 齐岚森 摄/视觉重庆


清明之“动”,“动”在它活力满满的文化向心力。从传统走向今天,清明的文化内涵从未消散。

清明节作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也是中国人一年中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由清明节气、寒食节、上巳节等融合而成的清明节,包含了丰富多元的文化意蕴。

有哀情。“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早已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中家喻户晓的经典名篇。相信每个中国人都能在这首诗中,体会清明特有的文化意涵,表达自己对逝去亲人的无尽思念。

有深思。从首联“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的鲜明对比,到尾联“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的无常喟叹,北宋诗人黄庭坚在《清明》中,没有写悼念亲人,没有写祭祀场面,通篇都是在思考生死。小小的一个清明节里,浓缩了很多人的人生。

有生机。南宋诗人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这样写清明:“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诗人不从正面入手,反而借黄莺的恣意,“半出城”且“暮而归”的游子,写尽西湖的春景和游春的热闹。清明也可以明丽清新,带给人们希望。

哀思也好,欢快也罢,清明的面貌从不单调。这些诗词背后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在潜移默化中深深镌刻进中国人的骨子里。

▲3月30日,游客在重庆市南川区大观镇金龙村樱花大道赏花游玩。瞿明斌 摄/新华社

清明之“动”,“动”在它慎终追远的情感凝聚力。从凡人微光到英雄烈士,清明的核心价值不会褪色。

重庆,是一座英雄的城市。从战国时代巴蔓子以命护城,到近现代为新中国成立而壮烈牺牲的红岩英烈,再到无数的凡人壮举……在清明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为他们献上最诚挚的敬意。

不忘红岩英烈。红岩精神是重庆闪亮的精神坐标。今年,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将开展“清明祭英烈”相关活动。如果您有时间,不妨到歌乐山烈士陵园墓前广场,或是白公馆、渣滓洞,致敬英烈;也可以参与网上祭扫,轻点指尖,为英烈献上一枝花。

不忘平民英雄。身边的平民英雄,总能在危险到来的时候挺身而出。在大渡口区,红旭救援队以时代楷模王红旭的名义,以大爱守护长江畔;在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和父亲冯中成烈士一样,穿上了警服的冯心言和民警代表一道,深切缅怀公安英烈……凡人不凡,每一个平民英雄都是超级英雄。

不忘凡人微光。微光虽然渺小,可它足以感动你我。近日,“生命·礼赞”2024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缅怀纪念活动,在重庆市人体器官捐献纪念园举行。纪念碑上镌刻的6400余位遗体器官捐献者的姓名,难以被一一记清。然而,涓涓细流,汇成大河,我们不应忘记他们作出的大爱选择。

慎终追远,是为了更好地前行。读懂清明,就是要读懂它背后浓郁的家国情怀,读懂它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情感共鸣。

▲2023年3月28日,璧山区西郊福寿园人文纪念公园,市民为遗体捐献者扫墓。记者 崔力 摄/视觉重庆

清明之“动”,“动”在它清察明省、清心自守的道德约束力。从“小我”到“大我”,让清明成就更好的“你我”。

往大了看,要从追思前辈先烈中,汲取磅礴的精神伟力,将个人“小我”融进国家的“大我”之中,赓续红色血脉,更好地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往小了说,我们也能够通过践行文明祭扫,过一个健康、文明、绿色、平安的清明节。

用文明礼仪传递真情。今年,重庆开展各类“我们的节日·清明”主题活动,发布清明节文明祭扫倡议书,倡导市民以文明祭扫的方式追思先辈、祭奠逝者。献一束花、植一棵树、敬一杯酒,也能很好地怀念逝者、寄托哀思,为清明赋予更多的时代内涵,为践行文明新风作出贡献。

用生命教育启迪人心。清明前夕,石桥铺殡仪馆举行了公众开放日活动,几十位学生和市民一道探秘“人生终点站”;在重庆白塔福寿园内的博爱纪念园,200名大班小朋友在红十字志愿者的带领下,进行了一场清明生命教育课……清明不仅是生者与逝者的“对话”,还有着理解生命、致敬生命的深刻意义。

用清白家风涵养清正作风。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尤其是在清明这样一个兼具传统文化与时代内涵的节日里,“四风”问题易发多发。对于广大党员干部而言,更要以廉养家、以德治家,打好“预防针”,守好节日纪律防线,风清气正过“廉节”。

清明千万家,处处是年华。

如今,清明依旧不曾停下它变化的脚步。比如,随着AI技术的发展,AI复活等开启了全新的缅怀方式。但如何平衡虚拟与现实,怎样处理情感、伦理与法律的关系,又成为人们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无论如何,在变与不变之间,清明的核心归途始终是对逝去生命的尊重,对现有岁月的珍视。逝者已逝,生者如斯,在寄托哀思、缅怀先人之后,愿你我能将思念化作动力,让未来变得可期。


责编丨冉苗俊
责校丨伏一晨 杜铠兵
审核丨刘海涛

长期征稿,每篇稿费2000~10000元
投稿邮箱:cqliaowang@vip.163.com
往期精彩内容

● 渝西何以跨越?

● OpenAI放开限制,热议背后有何玄机

● 这个“核心动力”关乎新重庆未来


扫二维码添加重庆瞭望小编微信
邀请加入读者群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