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美关系的故事是由人民书写的

郑钰潇 重庆瞭望 2024-05-27

“中美关系史是一部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历史,过去靠人民书写,未来更要靠人民创造。”


3月2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集体会见美国工商界和战略学术界代表。“人民”一词,再次成为书写中美关系的“题眼”。

很多人记得,去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旧金山出席美国友好团体联合举行的欢迎宴会,并发表重要演讲。演讲中,他60多次提到“人民”这个词。

今年是中美建交45周年,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

看向历史,能看到两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斗争中结下的深厚友谊;看向人民,摒弃“零和思维”,跳出“修昔底德陷阱”,才能为中美关系乃至国际关系注入不竭的正能量。


▲3月22日,美国华盛顿州中学生代表团成员游览武当山。伍志尊 摄/新华社

中美关系的根基是由人民浇筑的。

风云历史永不落幕。在其中的一出“多幕剧”里,有3个时间点值得记住:

1942年3月4日,一位被誉为“中国通”的美国军人飞抵重庆,这是他第5次来华。此行,他将身兼同盟国中国战区参谋长等数职。

1944年7月22日,在他的推动下,首批美军观察组抵达延安。这成为中国共产党与美国关系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经由观察组的汇报,他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中共是“现今中国起作用的不可估量的巨大力量”。

2015年9月2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颁发仪式在北京举行,他成为3名获颁奖章的美国人之一。

故事的主角,名叫约瑟夫·华伦·史迪威。他是美国陆军四星上将,来华后积极协助指挥中国战区及印缅战场作战,训练远征军,开辟驼峰航线……

比如,在他带领下修建的“史迪威公路”,是二战中继滇缅公路、驼峰航线之后,盟国在亚洲战场开辟的又一条战略大通道,为中国抗日战场输送了5万多吨急需物资。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史迪威对于中国人民的情谊、对待中国共产党的态度,超越了所谓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成见。

回望过去,“来路”不因岁月变迁而褪色。1991年10月,重庆建立史迪威博物馆,迄今为止,这仍然是国内唯一一座以外国军人名字命名的博物馆。去年8月8日,约瑟夫·史迪威将军诞辰140周年纪念活动在重庆拉开帷幕,史迪威将军后代和朱德同志后代共同植下了一株象征友谊的桂花树。

展望未来,走正道才能找到更有意义的“归途”。2023年8月2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复信史迪威将军外孙约翰·伊斯特布鲁克。习近平强调,中美关系的基础在民间,力量源泉在人民友好。两国人民应该加强交流、增进理解、扩大合作,为两国关系发展不断注入新动力。


▲2023年8月8日,重庆史迪威博物馆,史迪威将军后代和朱德同志后代共植友谊树。记者 齐岚森 摄/视觉重庆

中美关系的故事是由人民书写的。

2023年11月1日,美中航空遗产基金会主席格林,103岁的飞虎队老兵莫耶、98岁的麦克马伦一行抵达重庆,参观重庆史迪威博物馆。在现场,莫耶说道:“美中飞虎队员精神永不消逝,飞虎队代表的中美两国友谊万古长青。”

将时间的进度条拉回1941年。当年,一大批美国青年飞行员在陈纳德将军的率领下,组成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来到中国,与中国军民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

除了“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这个正式名称外,它还有一个更广为人知的称谓:飞虎队。

据统计,援华作战期间,飞虎队共摧毁敌机2900余架,击毙日军66700人,2000多名美籍飞虎队队员在战斗中牺牲。200多名飞虎队队员被中国民众营救,许多中国人也为此献出了生命。

中国人民没有忘记飞虎队,美国人民也没有忘记殊死营救美国军人的中国人民。

血与火的考验,谱写的是合作共赢的时代壮歌。1942年4月,杜立特飞行中队16架轰炸机奔袭日本,在返程途中因油料不足等原因,杜立特等飞行员在中国弃机跳伞或迫降,64名飞行员被中国百姓自发救下。

但此次营救招来日军的疯狂报复。不久后,日军发动浙赣战役,实施惨无人道的细菌战,25万中国平民不幸罹难。即便如此,中国军民也从未退缩。正如飞虎队老兵所说,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美两国结成鲜血和荣誉的纽带。

血与火的考验,留下的是相互尊重的历史逻辑。在重庆市渝中区,飞虎队陈列馆展示了大量有关抗战的珍贵文物和图片;在浙江省衢州市,当年获救的美国军人的后代经常回到杜立特行动纪念馆,向见义勇为的中国人民表达敬意……

“越是困难的时候,越需要拉紧人民的纽带、增进人心的沟通,越需要更多的人站出来为中美关系鼓与呼。”这既被历史一次次反复验证过,也必将成为中美关系行稳致远的内生动力。


▲2023年11月1日,飞虎队老兵莫耶和陈纳德外孙女嘉兰惠在重庆史迪威博物馆参观。王全超 摄/新华社

中美关系的未来是由人民创造的。

要使中美关系重回正轨,“人民”在其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美双方都应注重两国普通民众的交往,增进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友谊,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塑造两国外交关系中的重要价值。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

著名学者郑永年曾指出,“美国一些人喜欢制造敌人,好像不同的政治制度就一定会对美国利益构成威胁,如果两国间的直接交流多起来,这些过于政治化的言论就会没有市场”。

差异固然存在,关键是如何处理差异。须看到,尽管中美两国在文化观念、政治制度等领域存在较大差异,但这并不妨碍两国在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的前提下,在通向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道路上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当前形势下,中美的共同利益不是减少了,而是更多了。”中美两国的经济总量超过世界三分之一,双边贸易额约占世界五分之一。中国始终保持对美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美方也应客观理性看待中国发展。“脱钩断链”从来不是正确选择,合作共赢才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以“城”结友,拉紧友城交流合作的纽带。自1979年缔结第一对友城关系至今,中美已经建立284对友好省州和友好城市关系。一座座友城,既是推动中美关系发展的重要平台,也是促进两国人民交流往来的友谊渠道。

以重庆为例,1983年,重庆与西雅图市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40多年来,双方在经贸、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开展了形式多样、互利互惠的交流合作,成果显著。总部位于西雅图的世界500强企业微软、亚马逊,在重庆有合作开发项目;重庆大学、重庆医科大学等高校与华盛顿大学,在科研和老年医学方面展开合作……

▲位于渝中区的美国大使馆旧址,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钱波 摄/视觉重庆


促进青年交流,培育更加坚实的民意基础。对于年轻一代而言,亲身感受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有助于他们打破对华的“刻板印象”,以青春力量搭建起友谊之桥。随着中美客运直航航班增加等一系列便利人员往来措施的施行,两国青年多来往、多交流将会成为新常态。

近日,来自华盛顿州林肯中学和斯特拉孔中学的24名学生,就刚结束一场惊喜连连的访华之旅。林肯中学校长霍塞思表示:“有机会走进中国,这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又是一个有着各种新可能的国家,绝对是改变一生的宝贵经历。”

“任何一项伟大事业要成功都必须从人民中找到根基、从人民中集聚力量、由人民来共同完成。”

这是时代的强音,也是推动中美关系发展的不竭动力。国与国关系发展的根基在于两国人民,民心相通、民意相连,自然能实现跨越太平洋的双向奔赴。



责编丨伏一晨
责校丨王祥 冉苗俊
审核丨刘海涛

长期征稿,每篇稿费2000~10000元
投稿邮箱:cqliaowang@vip.163.com
往期精彩内容

这个万亿级产业,重庆如何更有“料”

国标已出,重庆怎样炒热这道“菜”

一条裙子,何以成为国潮密码


扫二维码添加重庆瞭望小编微信
邀请加入读者群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