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35岁门槛,“卡”住了什么

观海 重庆瞭望 2024-05-27

近年来,“年龄要求:35周岁以下”在职场招聘公告中屡见不鲜,成为不少求职者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求职难、晋升慢、再就业四处碰壁等更是当下不少“35岁+”人士面临的现状。

在公务员招录中,同样存在“35岁门槛”。据了解,根据2007年制定、2019年修订的《公务员录用规定》,报考公务员的一个条件是“年龄为十八周岁以上,三十五周岁以下”。这也是如今各地考公以35岁划线的原因所在。

年全国两会期间,“35岁就业门槛”话题再度引发关注。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妇联副主席、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就建议取消公务员遴选的35岁门槛。


▲正在认真工作的职场人士。记者 龙帆 龙锐阳 摄/视觉重庆


有人会问,职场中为何会设置“35岁门槛”?


“35岁门槛”的设置,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社会现象。它受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的交织影响,反映出职场对于年龄、能力和经验等因素的多重考量。


供需关系失衡,是劳动力市场不公平现象增多的重要根源。近年来,我国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不少行业出现“人满为患”的情况,导致就业市场上求职竞争加剧。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许多行业和领域要求员工具备更加灵活的思维和快速学习的能力,年轻人在这些方面往往更具优势。此外,一些传统行业面临转型升级,同样需要注入新鲜血液和创新思维,因此也倾向于招聘年轻员工。


固化观念影响,让“35岁+”群体在职场打拼举步维艰。总的来讲,社会对中年劳动者的期待与认知存在偏差。在不少人的潜意识里,年轻人更加富有创新精神,容易接受新事物,具有更强的可塑性,而“35岁+”群体在思维方式上趋向保守,在工作精力、身体素质等方面也不及年轻员工,外加来自家庭、生活等多方面的压力,对工作的投入度和适应性相对较低。


事实上,“35岁以下是人力资源,35岁以上是人力成本”的观念,在一些企业和单位十分盛行。即便是在岗状态,“35岁+”员工也时常受排挤、被边缘化,处于“招聘不考虑,提拔靠边站”的尴尬境地。


政策倾斜,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年群体就业难度。在个别地区和行业,受政策导向影响和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的需求,招聘单位往往更倾向于招聘年轻人。这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年轻群体的就业问题,却忽视了中年群体的就业需求和职场优势。


“35岁+”员工往往拥有更高的薪酬期望和岗位要求,出于利益考量,也使得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更愿意收割“青春红利”,选择年轻员工以降低人力成本。


▲走在重庆街头的都市白领。何力 摄/视觉重庆

“35岁门槛”的设置,会带来哪些弊端?

在全国政协委员李正国看来,35岁职场门槛的设置不利于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造成人才浪费,也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比而言,“35岁+”群体往往拥有丰富的经验、成熟的心态和稳定的社交网络。比如,像律师、医生、教师等职业,年龄就可以成为其发展的加分项。倘若任由“35岁门槛”横亘职场,会导致用人单位、行业和社会层面的人才断档,影响到人才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35岁的“职场荣枯线”,某种程度上还成了影响平等就业的警戒线。


就业平等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然而,年龄门槛的存在却让“35岁+”群体在就业市场上“低人一等”,他们往往面临着更狭窄的就业空间,更低廉的薪资待遇,甚至还可能遭受歧视和排斥。这些都限制了相关群体的职业发展空间,剥夺了其公平参与就业竞争的机会。


之前有人担忧,就像推倒了多米诺骨牌——“35岁现象”可能加剧就业市场中的“4050”待业现象。如果不能妥善处理这一问题,“年龄门槛”会进一步增加中年群体的就业压力,加剧社会矛盾


在职场中屡屡受挫的中年群体,可能会被迫选择低薪或不稳定的工作,甚至完全退出职场。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长此以往,还会拉低社会整体的消费能力。同时,随着中年劳动力的流失,一些行业领域可能会出现人才断层,进而影响整个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万州区三峡之星体育馆内,招聘会正火热举行。侯本艳 摄/视觉重庆

那么,“35岁门槛”又该如何打破?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决纠正各类就业歧视,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完善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35岁+”群体需要在职场发挥更大作用。因此,打破“35岁就业”困局,时不我待,势在必行。


密织法律“防护网”,让不公平就业无机可乘。要督促用人单位严格执行《劳动法》《就业促进法》等法律法规,规范招工用工行为;完善相关法规,对就业歧视作出更加明确的禁止性规定,制定严格的处罚性条款;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常态化、制度化监管,畅通举报渠道,及时回应诉求。


落实政策“防护堤”,确保求职道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各地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激励措施完善引才、留才与育才相关环节;可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倾斜,引导用人单位打破“年龄歧视”。


有关部门还可以加大对中年求职群体的扶持力度,比如,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再就业教育机会;优化招聘机制,完善招聘流程等。


摘掉年龄“有色镜”,对各类人才一视同仁。用人单位当摒弃“以年龄论能力”的偏见,招聘过程中,需注重应聘者的实际能力、专业技能和团队协作精神。同时,企业还应为中年员工提供多样化的职业发展路径。


用好舆论“扩音器”,为平等就业宣传造势。要充分利用权威主流媒体,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平等就业、人尽其才的良好氛围。在对中年人才价值的宣传上要多发力,提高社会对他们的认可和尊重。加强对就业歧视的曝光和批评,推动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并解决有关问题。


每个人都会经历35岁,这是生命中必须面对的一站;每个人都不会只停留在35岁,因为生活正一路向前。无论年龄大小,每个人都应该被平等对待,拥有公平的机会去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潜力。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在求职的赛道上,让我们继续秉承“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精神,打破“35岁门槛”,为各类英才提供广阔舞台,让每一个有志之士都能在适合自己的领域发光发热。



责编丨周宝琴
责校丨郑钰潇 杜铠兵
审核丨刘海涛

长期征稿,每篇稿费2000~10000元
投稿邮箱:cqliaowang@vip.163.com
往期精彩内容

 把热搜里的民意稳稳接住

●“植”此青绿,美丽新重庆

● “开往春天的列车”究竟魅力何在


扫二维码添加重庆瞭望小编微信
邀请加入读者群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