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学生不读书了吗?

万德福 重庆瞭望 2024-03-12


数据似乎正在印证一个令人尴尬的事实:


前不久,重庆交通大学图书馆发布的《2023图书馆年度报告》显示,纸质图书借阅量近年来呈下降趋势,目前借阅量大概是10年前的13%。

早在2019年,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之前,该校学生每个学年借阅的图书数量为23.8万本,而到了2018年,缩水至一年6万本。

与纸质书借阅量逐年式微的窘况不同的是,包括电子图书等在内的数字资源年访问量和下载量,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

如果说图书馆是大学的心脏,那么阅读就是大学里最核心的学习方式。不禁要问:当代大学生真的不爱阅读了吗?


▲位于重庆大学A区的重大书店,读者正在看书。 首席记者 龙帆 摄/视觉重庆

首先要搞清楚一个基本的逻辑关系,不能将大学图书馆纸质图书借阅量变低的原因,简单地归结到“学生不爱阅读”这上面来。


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与不断迭代,纸媒的衰落已经成了一个世界性的话题。

从某种意义上讲,纸质媒介的消退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认识到这种趋势,学会用正确的心态接受这种变化,才有可能为突破大学生阅读困境找到破题的新思路。

不是“不读书”,是读书的途径变得更加多元。随着阅读方式愈发多样化,传统的纸质图书很难再“一家独大”。如今,在以手机为代表的终端上,能够很轻松地实现阅读的移动化、社交化,甚至是视频化,这无疑更契合当下大学生的“口味”。

不是“不爱读”,是数字化阅读更具“性价比”。信息时代,相比于皓首穷经地在书山书海中埋头苦读、搜寻资料,具有信息检索便利,收费低廉或者免费,便于下载、复制和分享等多重优点的数字化阅读,自然能“收割”年轻人的欢心。

以重庆大学的数字资源宝库为例,2023年,其门户网站首页全年访问量达434.60万人次,比2022年增长33.31%;数字资源全文下载1201万次,增长3.10%。

不是“不想读”,是知识的呈现形态更丰富。比如,有声书的出现,通过营造“声临其境”的听觉感受,让人以更为轻松的方式,与作者、原著,甚至是互不认识的陌生读者,产生有趣而奇妙的情感联结。

而在以豆瓣等为代表的社交平台上,“每天提前上床N小时我们一起读书”等阅读衍生类的讨论小组,聚集了一大批活跃的青年群体。读书不再是单向度的吸收,变得更具社交价值,更有人情味儿,大学生们怎能不爱?


▲西南大学图书馆里,同学们畅游书海,静享阅读。秦廷富 摄/视觉重庆


但同时,也别“一路高歌猛进”。要看到大学生阅读方式等发生了实质性变化,其中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容忽视。


20年前,《重庆晚报》刊出的一则名为《大学语文评判》的文章,今天看来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味。

文章从一位新闻专业本科生进入报社后写的一则“不忍卒读”的新闻谈起,抛出了发人深省的连环追问:

“当昔日那种‘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境界已经不被人钦佩,当最动人的男女感情也只是被大学生们用干瘪的‘GG喜欢MM’来表达时,我们的‘精神家园’又从何谈起?”

20年时间过去,当年文章中指出的问题,如今仍然存在。甚至变得更加复杂、多样,更具挑战性。

落脚到大学生阅读上,我们不得不问一句:科技进步了,大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了吗?

“碎片”多了,深阅读的能力反而弱了。短视频时代,某些博主一边在社交平台贩卖焦虑,大肆宣扬“大学生必读的XX本书目”等内容,一边输出快节奏、浅表化的所谓读书视频,看似让阅读更加便捷,实则很容易让人陷入浅阅读的怪圈。

如果只是一味通过短视频速读来汲取养分,没有对书籍内容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浮光掠影、浅尝辄止,“读书”也只是一场“雨过地皮湿”的自我感动罢了。

诱惑多了,阅读的专注力变得稀薄了。当前,不少大学生每天花在影音娱乐软件、社交软件等平台的时间,不可谓不惊人。近日,@重庆瞭望 发文《网梗不断的年轻人为何开口词穷?》指出,年轻人切不可耽溺在“温柔乡”里无法自拔。

除了线上,线下的剧本杀、派对聚餐、社团活动等,也在不断挤压大学生的阅读时间。在“求快”的时代里,要破除心魔、走出诱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功利心多了,读书的纯粹性不再那么强了。需要强调的是,应正视如今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和竞争压力,充分理解他们的现实难处,不必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对大学生的阅读目的“指手画脚”。

但客观而言,如果只是为了单纯地应付考试,只是抱着考研、考公的心态进行阅读,只看到眼前的“一亩三分地”,于自身今后的长足发展,也是不利的。


▲西南政法大学,学生正在图书馆看书学习。 首席记者 龙帆 摄 /视觉重庆

要带领大学生走出阅读困局,与其把他们机械地往图书馆里赶,不如各方联手,多做些改变。


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大学时代恐怕是读书心思最纯粹、最有可能专注深度阅读的时期了。成年前,囿于高考压力,不得不花时间应付繁重的学习任务;毕业后,又将面临家庭、工作等多重挑战,能长期坚持阅读的人,就更少了。

毫无疑问,对于个人而言,无论是知识的获取、眼界的拓宽,还是思维方式的培养、沟通能力的提升,终身阅读都能带来终身成长,让我们终身受益。

要让今天的大学生,在多元的信息媒介之下,能够对外界诱惑保持定力,培养起阅读兴趣,真正“坐得下来”并“看得进去”,须在多个方面同向发力、形成合力。

图书馆既要成为“殿堂”,也要发挥好新时期“阵地”的作用。

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有句名言:“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对于一所大学来说,图书馆能够直观体现出它的学术氛围和文化品位。今天的大学图书馆,理应在维护好“文化殿堂”庄严性的同时,更接地气,更加主动地探索年轻一代的阅读需求。

比如,要善用大数据,培养数字素养,做好数字化建设工作。哪些好书能为跨学科、跨专业的学生带来新的启发?AI、VI等前沿技术如何为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赋能?怎样让图书馆不止于“图书馆”,打破它与终身教育、艺术审美等领域之间的“次元壁”?还有很多领域值得开拓。

一个没有书香味的城市,难以成就无数个具有书香味的高校。

城市与高校,总是共生共荣的关系。近年来,重庆高度重视全民阅读工作,每年4月被确定为重庆市全民阅读月,打造和叫响了“书香重庆”品牌。仅以去年“世界读书日”为例,多所在渝高校就开展了“花式阅读”。

西南大学举行春日乐读,将《礼运大同》等作品以唱诵、戏曲等形式展现,台上台下书声琅琅;西南政法大学邀请非遗传承人,向师生们介绍古籍修复相关知识,沉浸式体验传统文化手工技艺……“阅读”不止一面,今天的大学生,更能亲身体会文化的丰富内涵。

▲重庆师范大学外的一家书店,市民正在选购图书。 首席记者 龙帆 摄/视觉重庆


回归个体本身,让我们在终身阅读中,成就更好的自己。

有读者曾在我们的评论区里表示:“我认为读书多了并不是带来学识和口才的正向发展,更多是读了很多书后自我反思、自我吸收的过程。”

的确,我们并不需要将功利性的读书“一竿子打死”。但若能在功利之外,让每个人都能真切感知阅读的乐趣,体会阅读对于自身成长的收益,又何尝不是一件快事呢?

读书是一种生活态度,全民阅读彰显城市品质。

年轻的朋友们,趁着春光正好,趁着韶华正盛,去读一本书吧!



 责编丨冉苗俊
责校丨杜铠兵 伏一晨
审核丨王方杰

长期征稿,每篇稿费2000~10000元
投稿邮箱:cqliaowang@vip.163.com
往期精彩内容

● 从政府工作报告读懂重庆大机遇

● 正视AI焦虑,抓住AI机遇

● 多做提振民营企业发展信心的事


扫二维码添加重庆瞭望小编微信
邀请加入读者群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大学生不读书了吗?

万德福 重庆瞭望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