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正视AI焦虑,抓住AI机遇

伏一晨 重庆瞭望 2024-03-12


AI(人工智能)无疑是当下的焦点。


今年全国两会正在召开,AI是其中的热点议题。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 “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一些人大代表的建议和政协委员的提案中,也关注到了AIGC科创平台、人工智能大模型等AI发展问题,昭示着广阔的“AI机遇”。


与此同时,面对变化的AI和频出的风险,社会中的“AI焦虑”甚嚣尘上。

焦虑与机遇共存,意味着中国的AI发展已经走到了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接下来,如何正视焦虑、抓住机遇十分关键。


▲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生成的视频截图画面。重庆瞭望截图

AI焦虑从何而来?一句网络流行语可以概括:AI在前面飞,人在后面追。监管与发展存在“时差”,让一系列AI焦虑从中产生。


比如,焦虑失业的风险。以前段时间推出的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为例,如果说去年发布的ChatGPT像是百科全书,体现着AI的信息整合能力,那么眼下的Sora就像是“马良的神笔”,它意味着AI展现出了惊人的创造力。


你看,咖啡液中的海盗船、霓虹下的摩登女郎、雪地里的猛犸象……这些质感拟真、时长“感人”的画面,都是Sora根据人类的文本提示,凭空创造的。这些让影视、游戏、传媒行业“人心惶惶”。


有业内专家对@重庆瞭望 表示,Sora的出现,意味着人工智能在以一种新的方式理解、再现人类世界,这种创造力的显现将在未来影响更多行业。


又如,焦虑伦理的困境。依靠AI完成画画、配音、出镜报道……即将到来的AI时代,或许是人人都能“创造不可能”的时代。AI降低了专业技能的门槛,却也让许多内容变得不再可信,甚至颠覆人的认知。


往远了看,前段时间的AI换脸、AI语音诈骗风波未平;往近了瞧,电商直播间里的“数字人”举手投足活灵活现,不少网友直呼不寒而栗。与此同时,引发热议的“数字孪生”和正进入实验阶段的“脑机接口”也让人忧虑着人类的主体性地位。


再如,焦虑国家科技发展的相对弱势。目前我国在AI领域仍面临不少“卡脖子”的硬件问题,以及“连不上”“用不好”等软件问题。


去年,在ChatGPT发布后,中国市场曾掀起“百模大战”,国内各大互联网科技厂商纷纷上马AI,对标GPT推出自家大语言模型,彼时有专家认为,中美AI技术的差距要以年计。


近期,埃隆·马斯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美双方的AI技术差距来到了12个月左右。虽然差距在缩小,但中国“追赶者”的姿态仍然十分明显。相关话题霸榜热搜的背后,既体现着AI发展带来的焦虑,也体现着国民对科技强国的殷切希冀。


▲“脑机接口”引发媒体关注。重庆瞭望截图

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AI技术也不例外。面对AI焦虑,我们不可因噎废食;锚定AI机遇,才能让AI真正服务于发展。


对个人来说,AI是工具。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AI苏醒》作者张鹂认为,AI是服务于人的工具,也必将向着“能用、好用、方便用”的方向去演化。对于个人而言,不必过分焦虑。


例如,最近国内外不少厂商推出的AI手机,就是通过内置AI模型,让智能手机成为指尖上的AI工具和“个人助理”。类似的创新在未来还会持续涌现,并让AI真正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对企业来说,AI能激发活力。AI带来的影响,绝不体现为一个产品,绝不局限于一个行业。不管是传统制造业面上转型,还是前沿科技企业点上突破,都能经由发展AI实现,这在当下中国已有体现:


2月19日,国务院国资委召开的“AI赋能 产业焕新”中央企业人工智能专题推进会上,10家中央企业签订倡议书,表示将主动向社会开放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其中就有军工、石油、船舶制造等传统工业、制造业央企;


而在2024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由华为独立出的荣耀发布的AI“眼动控车”、可“一芯八用”的AI笔记本电脑等科技成果,也在世界舞台狠狠刷了一波中国AI的“存在感”。


不过,我们也要看到,目前中国接入AI的企业虽“量大”但“体弱”,转型成果中“+AI”仍较多,“AI+”还未涌现,总体的研发投入较之部分发达国家也有差距,AI带来的发展动能还有待激活。


对国家来说,AI能释放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而AI技术就具有这样的颠覆性,用好它,往往能产生”一子落而满盘活“的效果。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360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周鸿祎带来的三份提案均聚焦于数字安全和AI大模型。他认为,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发展,已不是单纯的科技之争,更是国运之争,影响深远。


西南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陈枫教授也举例,目前中国出海“新三样”中的新能源汽车外销成绩喜人,也是中国发力AI,突破传统产业技术封锁的生动写照。除此之外,中国在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实现产业数字化等方面均可向AI借力,这让AI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动力源。


▲市民体验人工智能AI技术。 杨艺 摄/视觉重庆

说到底,AI焦虑与AI机遇既共同存在,也都有价值。前者让我们得以倾听民意、管控技术风险,后者提醒我们要有的放矢,抓好可能的机遇。二者殊途同归,共同指明了AI发展的方向。


正视焦虑,就要怀抱忧患意识,做好技术监管。AI蕴藏着“洪荒之力”,却不能野蛮生长,为此,要把好政策“方向盘”,筑高监管“瞭望塔”,让AI在可控范围内茁壮成长。


比方说,国家正在倡导发展“银发经济”,智能养老、居家监测、助餐助浴等需求都可以通过链接AI来有效满足,保障民生福祉,但上下游的数据监管也很关键,不能让隐私泄露的风险危害大众在AI上的获得感。


在医疗领域,AI大有可为,但“脑机接口”等实验性技术却要审慎发展。一方面坚持适度应用、信息公开、知情保障,做好社会科普,打消大众顾虑;另一方面也要鼓励、包容创新,让技术实现进步,开创美好未来。


抓住机遇,就要让AI科技可感知,促进技术落地。科技不能是“海市蜃楼”,让各行各业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才是应有之义,为此,让AI接入产业、链接行业很关键。

AI能促进产业自我革新。以重庆为例,重庆是国内机器人产业重要聚集区,有300余家机器人重点企业。去年底,重庆市经信委便印发了《重庆市AI及服务机器人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7年)》,提出将建设“2346”产业发展格局,通过建成涵盖专用大模型、业务大模型等大模型体系,提升服务机器人的感知、交互等水平,让AI点对点赋能智能制造,促进产业升级。

AI还能让千行百业相互链接。在AI“浓度”较高的行业,搭建综合化平台已是大势所趋。

比如,新能源汽车因为硬件集成度高,相比传统燃油汽车能更方便地接入智能驾驶技术,而芯片制造、软件设计、汽车工业等行业都会因这个平台而“链”到一起。还有,不少城市在城市管理领域,希望打造智慧大脑,这又与发展数字经济有诸多交汇点,可以齐头并进。

如何理解AI,决定了我们如何发展AI。焦虑与机遇不只存在于眼下,也存在于未来。如今,除了大语言模型,多模态模型、小语言模型也在萌芽当中,面对变化的AI科技,唯有怀揣一颗不变的进取之心,才能化焦虑为机遇,让AI真正助力发展。



 责编丨冉苗俊
责校丨杜铠兵 周宝琴
审核丨王方杰

长期征稿,每篇稿费2000~10000元
投稿邮箱:cqliaowang@vip.163.com
往期精彩内容


● 多做提振民营企业发展信心的事

● 网梗不断的年轻人为何开口词穷?

● 重庆经济大区如何挑起大梁?


扫二维码添加重庆瞭望小编微信
邀请加入读者群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正视AI焦虑,抓住AI机遇

伏一晨 重庆瞭望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