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变味的压岁钱,“压”住了什么

观海 重庆瞭望 2024-03-12

每到年关,压岁钱、过年红包等关键词就会如期浮出水面,成为热门社会话题。近来,有不少网友反映当地过年给孩子拿红包攀比严重,“低于200元都拿不出手”。


有人表示,为了躲避过高的压岁钱,自己过年都不敢回家;也有人说,压岁钱已经承载了过多的成人社交属性,逐渐失去了本意。


逐渐“变味”的压岁钱正成为一种负担。这样的压岁钱,究竟“压”住了什么?又该如何让压岁钱回归“初心”?


▲岁岁平安。朱慧卿 作/新华社

长辈给晚辈压岁钱,体现的是传统年味,传承的是民俗文化。

压岁钱,又叫“押岁钱”“压胜钱”“代岁钱”“守岁钱”等等。最初的压岁钱是一种用来观赏的、可以佩戴的钱币形状的装饰品。随着时代的变迁,压岁钱的配饰等功能退出历史舞台,代之以真正的货币,变成了除夕“压岁”时,长辈发给晚辈的“福利钱”,寓意着“压住邪祟”。

压岁钱金额的不断上涨,离不开群众腰包的日渐鼓足。近年来,不少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孩子们的过年红包越来越多,金额也越来越大。

过去,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人们支付的压岁钱相对有限。20世纪八九十年代,能收到几张10元的压岁钱,就足以让小孩子兴奋很久。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可以给予更多数额的压岁钱,表达对家人的祝福和关爱。

压岁钱金额的不断上涨,也源自其文化属性的不断丰富。人们对传统文化重视程度的增加,也推动着压岁钱“节节攀高”。对许多家庭来说,给予和接受压岁钱不仅仅是一种习俗,更是一种情感的交流、亲情的凝聚,因此,也更愿意在压岁钱上投入更多的心思和财力。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水涨船高的压岁钱,也在一定程度上逐渐偏离了初衷。物极必反,在不少地方,压岁钱上涨的势头让人望而却步,从过去的几十元飙升至几百上千元,个别还达到上万元、数十万元。此前有媒体报道,一位8岁的小姑娘因为收到压岁钱太多了,直接用点钞机点钱。

网上曾流传出一份“全国压岁钱地图”,在这张“地图”上,东部沿海地区的压岁钱普遍要高一些,基本在1000元以上,而中西部地区相对较低,以几百块为主。其中,福建省以人均3500元“夺冠”,莆田更是以人均12000元成为国内人均红包数额最高的城市。

▲故宫藏品刺绣荷包里装的“压岁钱”。记者 金良快 摄/新华社


逐渐变味的压岁钱,还没等发挥给孩子“压岁”的作用,就先把成年人“压垮”了。

不断飙升的压岁钱,“压”出了经济负担。“压岁钱指数”的持续走高,让不少成年人,特别是农村老人经济压力倍增。

现实中,一部分人不顾当地发展现状和自身收入情况,强行抬高价码,其他人只能被动跟进。对于经济条件好的人来说,支出几千甚至上万元的压岁钱或许无关紧要,但对于辛苦赚钱的打工人,以及靠退休金或以种地为生的老年群体来讲,就会成为一种负担。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农村老人没有工资性收入,有的还要靠子女“接济”度日。在春节这个“哪哪儿都需要花钱”的时期,再承受高额的压岁钱,压力可想而知。

“压”出了攀比之风。当社会风气和经济能力出现脱钩,就极容易产生冲突和隔阂。压岁钱的水涨船高,很大程度是人们好面子的虚荣心作祟,特别是在个别农村地区,攀比之风尤为盛行。有网友表示:“大家都拿那么多,你拿少了也不好看,对方还会觉得看不起他。”

在攀比之风的影响下,不少孩子也逐渐产生“红包越大越有面子”的错误观念。压岁钱的多少成为同学朋友之间的“谈资”,变成炫耀财富的道具,影响孩子正确价值观和金钱观的形成。

“压”出了畸形观念。现实中,不少孩子对压岁钱的来历寓意知之甚少,只知道每逢过年过节,大人们都会给压岁钱。长此以往,孩子会误以为大人发红包是理所当然的,会把过年给亲人长辈们拜年,当作其拿红包的一道程序。而至于为什么要去拜年,以及压岁钱本身的含义,反而不去关注。

高额的压岁钱,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们的消费观念。由于大多数孩子缺乏相应的理财知识和技巧,正确的金钱观尚未形成,一下子拥有过多压岁钱,也容易导致孩子产生过度消费等不良行为。

“压”偏了年俗文化。网红”教师张雪峰调侃,“红包本质上是大人的游戏”。现实中,压岁钱正逐渐演变成为大人间人情往来的工具,覆盖了传统年俗中祝福的寓意。

如今,不少人会将压岁钱的“厚薄”程度,当成衡量关系亲疏远近的标尺,从而影响到亲人朋友关系,甚至因此产生家庭矛盾和隔阂。还有人将压岁钱当作社交工具,拼面子、拉关系,甚至将其当成行贿受贿的一种手段。这些都让压岁钱原本浓厚的“年味儿”掺杂了更多的“钱味儿”。

此前有媒体报道,某房地产公司董事长袁某认领导干部陈某的女儿为干女儿,每年春节前,陈某都会收受袁某给的2万元“压岁钱”。后来,袁某更是以干女儿上高中开销大为由,将“压岁钱”提高至10万元。据统计,陈某累计收受88万元“压岁钱”。

2023年2月6日,江北区玉带山小学,返校的孩子们收到老师送出的“学业进步”红包。记者 崔力 摄/视觉重庆


让压岁钱回归初心,遏制不断变味的“压岁钱文化”,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这是对传统文化的守护和传承,更是对青少年价值观的正确引领。

要纾解争议、打破困局,让压岁钱走出“偏执认知”的怪圈,关键是要在全社会营造一个理性克制、凝聚共识、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这个过程,离不开有关部门以及全社会的通力协作、共同努力。

让“小家庭”厚植“大情怀”。好的家风可以引领家庭成员向上向善、社会向美向好。在引导孩子正确看待压岁钱方面,父母不能缺位,应以身作则、身体力行,理性对待压岁钱。同时,要积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教导他们将压岁钱用于有益于个人成长的事项上。

时代在变,“压岁”的方式也可与时俱进。比如,过年期间,父母长辈可以带着孩子家人一起外出旅行、增长见闻,也可转送图书、玩具等有纪念意义的礼物,又或者让孩子做一件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从中获得更多知识和家庭的关爱,以淡化对金钱的过度追求,树立起正确的金钱观和价值观。

让“麦克风”传递新气象。媒体层面也要加强报道和宣传,深入挖掘压岁钱的传统文化内涵,同时,对部分地区好的经验做法也可以多做推广和宣传。比如,广东作为我国经济发达省份,其压岁钱(即“利是”)至今仍坚守着“不近人情”的传统:只讲“意头”,不比金钱,五元十元、一元两元,多少随意,心到即可。

在此基础上,发挥媒体作用,对不理性看待压岁钱的行为进行引导;还可以联合政府部门、公益组织等,制作推出以杜绝攀比、理性消费、回归传统为主题的公益广告。

让新风尚形成约束力。相关部门可通过合理倡导,引导各地优化民俗民约,约定压岁钱的金额和范围,让合理发放压岁钱的新风尚压倒盲目攀比之风。近年来,全国多地正通过各种方式引导群众合理送压岁钱,将“压岁钱”不变味纳入村规民约,就是一种非常好的探索和实践。

压岁钱事虽小,其背后反映的民意不容忽视。给压岁钱“减压”,让亲情不再“负重前行”,不仅是压岁钱的应有之义,更是春节理应追寻的烟火气和人情味。



责编丨杜铠兵
责校丨王祥 郑钰潇
主播丨伏一晨
审核丨饶思锐

长期征稿,每篇稿费2000~10000元
投稿邮箱:cqliaowang@vip.163.com
往期精彩内容

● 园区开发区改革,重庆怎么破局?

● 假,你休够了吗?

 医院的检查能不能少一些



扫二维码添加重庆瞭望小编微信
邀请加入读者群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变味的压岁钱,“压”住了什么

观海 重庆瞭望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