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预约制,不能一约了之

观海 重庆瞭望 2023-12-28



如今,我们正身处“预约时代”:去旅游景点,得预约买票;到医院看病,要预约挂号;前往博物馆逛展,同样需要预约排队……


在预约制渐成常态的趋势下,“预约难”问题愈发凸显,有关“预约难”“购票难”的反馈和投诉时有发生,“要不要取消预约制”的讨论也曾一度占据热搜。近段时间,随着各地陆续入冬,呼吸道疾病进入高发期,关于儿科就诊量激增的现象屡屡见诸媒体。其间,不少家长网友反映到医院看病预约挂号难,再度引发人们对预约制的关注。


预约制为何屡屡引发争议?相关问题又该怎么“治”?今天,我们就来关注这个话题。


▲医院预约挂号系统。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把时间往前倒,预约制在看病挂号、交通出行、景点旅游等领域已实行多年。前些年,部分医院推出预约挂号,以便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减少看病等待时间;个别景区因游客众多,也试行预约购票,控制游客人数,鼓励错峰旅游。疫情期间,预约制更是被广泛推行,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诸多新变化。


预约制折射出社会治理方式的转变。某种程度上说,预约制是快节奏时代下,社会治理方式的一种转变和创新。预约制度的推广普及,逐步改变了粗放式的管理模式,有效统筹调节了公共服务资源,进一步实现资源高效配置和利用,推动良好社会秩序的建立,为今后的数字时代和智能生活打好了“提前量”。


预约制有助于提高服务效率、改善服务品质。互联网时代,用户只需一部手机,轻轻一点,即可满足“心之所至、行之所起”的服务需求;服务方则通过预约的方式,有效减少了人员聚集,避免出现排队等待时间过长等情况,同时,在有限时间内,能让服务更加精准、更具渗透力,从而提高了服务效率,提升了服务品质。


如果在传染病流行期间,推行预约制还可以避免医院、商店、餐馆等公共场所人员大量聚集,进而降低疾病传播风险。


预约制更符合当下弘扬的契约精神。预约,即事先约定(服务时间、购货权利等)。预约制在全社会广泛推行,有助于诚信意识的进一步弘扬,其背后蕴含着的自我管理、自我限定和自我约束,有助于提高约定各方的责任感和诚信度,从而促进社会诚信和契约精神的普及。


一个高效、有序、合理的预约机制,能使公共服务更有效、更便捷,也更合理。对于消费者来讲,能合理安排时间,增强消费的计划性,培养文明理性的消费习惯;而对供给方来说,则能有效统筹和调节社会资源,提高服务的“含金量”。


▲志愿者教老年人如何用手机进行景区预约。记者 解小溪 摄/视觉重庆

在绝大多数时间,预约制的推行,可以有效起到“削峰填谷”作用。面对不断释放的消费潜力,以及多元化、个性化服务需求增多,一些本应是高效服务“助推器”的预约制,却成了给群众增烦添堵的“绊脚石”。


预约制“约”出了形式主义。即使你人已站在门口,却依然得先线上预约。相信不少人都遇到过类似情况。


当下,不少消费场景“一刀切”式实行预约制,意图将“预约”进行到底,甚至到了无预约不消费的地步。比如,一些旅游景点不再设置线下售票窗口,对于直接到现场买票的游客,服务人员会直接给出一句“请线上预约”。


有游客就曾吐槽过,一家票量充足、人流量不高的博物馆,依然坚持要求游客要提前预约,不能现场买票进入。


“约”出了数字鸿沟。预约制的推广普及,虽说提升了服务效率,省去了线下排队的麻烦,但同时也意味着带来了新的挑战。现实中,不少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群体不会、不便使用智能手机等数字化工具,在他们看来,线上预约虽近在咫尺、触手可及,却是其难以跨越的一道“数字鸿沟”。


此前有媒体报道,在广州市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一位老年患者在医务人员的指引下,楼上楼下跑了很多地方,兜兜转转花了一个多小时,最后还是挂不上号,只能无奈地回家。


“约”出了懒政怠政。 随着预约制的不断普及,一些公共服务和商业活动,特别是政务服务大厅都推出“预约服务”。然而,在一些地方,预约制的执行逐渐“走板变样”,个别情况下,甚至成了工作人员偷懒怠惰的“挡箭牌”。


比如说,在一些政务服务大厅,依然挂着“无预约,不办理”的提示牌,线下服务窗口也不安排工作人员;有的工作人员即便空闲时候,对群众的询问也是爱答不理,要不就以预约制搪塞,让群众自己看流程办。


“约”出了信息泄露。绝大多数情况,线上预约都需登录相关单位或机构的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小程序或APP等平台,并进行实名注册,填写个人信息,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


线上预约同样面临“黄牛”抢票的问题,“预约一张没有、‘黄牛’富得流油”的情况层出不穷。因为预约难、排号难、购票难,不少人只能通过各种渠道找“黄牛”代为预约,甚至有人连离婚预约都要找“黄牛”买号。

▲日益常态化的预约制。徐骏 作/新华社

预约制,不能一约了之。


预约制,“预”的是服务,“约”的是诚信,表面看是小事,却也是直面民生关切的大课题,不能成为服务提档升级路上的“绊脚石”。这就需要加强科学研判,找准问题根源,不断总结经验,优化调整预约制度的适用性和灵活性。


“预约”要“有弹性”。预约制不是装点门面的“装饰品”,也不是消极懒政的“挡箭牌”。预约制的推行,要张弛有度,该强化的时候强化,该取消的就要果断取消,保持制度“弹性”。


比如,在一些旅游景区、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场所,可以根据游客数量、现实需求和自身情况灵活使用预约制,进一步完善预约制的动态调整机制。今年中秋国庆双节前夕,北京率先打响“取消预约参观制度”第一枪,除故宫、国博、军博等热门博物馆外,全部取消预约参观机制,获得网友的一致点赞。


“预约”要“更包容”。预约制,一个都不能少,必须对“跟不上步伐”的群体,有更多人性化、合理化的照拂。比如说,在政务服务中心、旅游景点、医院等面向全龄人群的公共场所,不能“一刀切”式地推行预约制,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提供相应的线下窗口或人工咨询等服务,还可以针对老弱病残等特定群体,开设专门的绿色通道或服务窗口,最大可能给予便捷服务。


当前,各地政府正积极探索推动数字城市建设。如何让老年人等群体共享数字化发展成果,从技术层面降低预约制的使用门槛,值得深入思考和探索。


“预约”要“有作为”。当下,预约制反映出的问题只是其表象,根源还是规章制度不健全、服务配套不完善、资源配置不合理。比如,预约过程中,产生了不少“爽约票”,既浪费了资源,又影响了后续服务;再比如,在预约抢票方面,平台“卡顿”、机制不透明、“黄牛”泛滥等问题依旧没有得到根本治理。


针对这些问题,有关单位机构要主动作为,让这项便民服务更人性化、更具操作性,不断推动技术、手段的迭代升级,优化预约设施,简化预约程序,畅通预约渠道,补足预约流程和规则中的漏洞。对于“黄牛”泛滥等问题,也要从规则和技术等层面规范管理,比如采取实名预约,对频繁预约IP实行动态监测,该出手时就出手。


发展中的问题要靠发展来解决。预约制是大势所趋,但绝不只是冷冰冰的数字技术。对于网友的吐槽,不妨多一点理解,而对于预约制存在的问题,则要不断检视、及时调整。我们相信,一个有弹性、能包容、有作为的预约制,定能更加贴近群众、贴近人心。



责编丨周宝琴

责校丨郑钰潇 杜铠兵

审核丨王方杰


长期征稿,每篇稿费2000~10000元
投稿邮箱:cqliaowang@vip.163.com
往期精彩内容

● 凡人微光,为何灿若繁星

● 我们需要怎样的“10万+”

● 中小学生的“动静”之问


扫二维码添加重庆瞭望小编微信
邀请加入读者群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