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小学生的“动静”之问(文末有福利)

伏一晨 重庆瞭望 2023-12-28


最近一段时间,教育领域,尤其是围绕义务教育学段的讨论声量巨大。


“消失的课间十分钟”“中小学生厕所社交”“孩子午休难‘躺平’”……相关话题皆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小矛盾”,却共同指向了一个大问题:如今部分中小学生在校园中“动”不起来,也“静”不下去。


讨论的另一面,改革正加速跟进。前不久,教育部对“关于尽快实施午休‘舒心躺睡’工程的建议”作出答复,下一步,将继续引导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因地制宜创造学生午休条件。深圳市教育局也在前段时间印发《深圳市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一节体育课。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动”不起来便晒不到阳光,“静”不下去便难以茁壮成长。那么,围绕中小学生的“动静”之问该当何解?


▲使用可折叠课桌椅午休的学生。谢尚国 摄/新华社

近年来,不管是相关政策的密集出台,还是教育专家的大力呼吁,都从侧面说明,“动一动、静一静”既是中小学生在校园中应享有的权利,也是教育者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应尽的义务。


但现实情况却让人不免担忧。相关数据显示,我国6岁以下儿童和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逐年增加,平均每5个孩子就有一个“小胖墩”;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已达到52.7%,“小眼镜”成为校园常态;2022年,我国初中生实际睡眠时间平均为7.48小时,小学生为7.65小时,比起科学的睡眠时间均少了1个多小时。


“写完作业便出门去玩,玩完便回家睡觉”,不少网友怀念的纯真童年,成了这届孩子难以抵达的“远方”。


孩子们动不起来。“永远在请假”的体育老师,用来复习知识点的课间十分钟,被听写和听力测验挤占的大课间……不少孩子已将这样的课程安排视作校园生活“潜规则”;而在部分应试成绩优异的“好学校”中,学生上课铃一响就抬头看黑板,下课铃一响便低头写卷子,每天最多的运动就是上学放学两段路;还有部分学校,虽然保障了体育课不被占、课间正常休,但担心安全问题,只是安排孩子换个地方“静坐”。


四川省宜宾市某小学的专职体育教师对《重庆瞭望》表示,目前仍有部分学校体育课行课只为“达标”,只用较少的课时应付体育考试,并不培养孩子的运动习惯,实际学习效果不佳。


孩子们静不下去。部分学校里,孩子的午休时间被称为“午托”,一字之差,实际效果却千差万别:要不就是将班级管理、班级沟通等事务性班级活动从班会课调至中午,要不就是利用中午的时间集中评讲试卷,根本没有休息;也有部分学校,虽然没有给午休时间安排具体任务,但午休环境不佳或课业压力重,加之老师并无对于“午休”的直接引导,孩子们多会选择继续学习,完成家庭作业。


南方医科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三分之二及以上的小学生都有午睡需求,如果无法正常午睡的情况持续,学生也将进入疲惫的恶性循环,无法专注学习。


▲在操场踢足球的学生们。陈廷权 摄/视觉重庆


教育是发展的,而如何保障“午休一小时”与“运动一小时”一直备受关注。早在2021年,教育部就连续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针对性保障这黄金的“两小时”。


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今时今日,午休和运动保障问题之所以引发舆论关注,正是因为许多地方发力方向不准,改革的范围有限,意识的转变不足。


“讳疾忌医”,不敢给孩子空间。部分学校虽然操场、体育设施、运动器材完备,但害怕出现安全事故,基本不组织大规模的体育运动,资源使用率、学生参与度低。有些学校过度管理,以“创建文明校园”等为名,严格限制孩子的活动,甚至将“不能跑”“不能跳”“不能大声说话”等标准纳入德育管理。此类管理方式过于死板,既白白浪费了资源,也让更多孩子在日复一日的严格管理中,变成了只能在座位上坐着的“小哑巴”。


“两耳不闻窗外事”,不了解孩子需要。孩子们虽然在学校接受相同的教育,却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烦心事”,部分学校对此了解不够,直接导致午休和运动保障的方向走偏。例如,一些走读生和住读生共同组成的班级里,住读生有午休的具体保障,而走读生只能被晾在一旁;还有部分学校为达到学生体育运动的时间,规定所有学生提前到校晨跑,或延后放学进行晚练,让体育运动成为教学总量之外的“增量”,客观上延长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加重了学生负担。


“唯成绩论”影响了对孩子成长的科学认知。我国一直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政策,但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智育当头,其余靠边”的现象时有发生。具体到午休与运动的保障上,更应警惕学校教育中出现的“思维定式”:比如,一到期中期末,体育老师自动“靠边站”,将体育课拱手相让;又如,将午休时间视作“机动时间”,各科老师都来“分一杯羹”,来回挤占安排。这类“唯成绩论”主导的思维模式,忽略了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科学性,容易偏废,得不偿失。


此外,也应看到,确有部分学校是因为硬件条件有限或师资队伍不足、管理能力较弱,在“午休一小时”与“运动一小时”的提供上“有心无力”,不能依靠自身保障学生所需,需要社会各方群策群力。


▲有趣味的课堂活动。记者 罗斌 摄/视觉重庆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教育,无论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不能过于注重分数。分数是一时之得,要从一生的成长目标来看。如果最后没有形成健康成熟的人格,那是不合格的。”而休息与运动的“动静”之间,正藏着一个人健康成长的密码,这道“动静”之问,需要我们仔细作答。


把规划做到顶上,让孩子“动”得放心。学校的体育课正承载着传递运动知识、发现运动兴趣、培养运动习惯的具体功用,每天的“运动一小时”终会积少成多。南京理工大学动商研究院院长王宗平就目前的体育运动保障问题表示:“我国加强学校体育的政策体系已较为完备,但怎么把措施扎实落地到基层中、实际工作中,才是关键。”


在重庆市沙坪坝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常年保持在达标率96%以上、优良率40%以上,这不仅仰赖于将体育课“开齐”,更在于将体育课“开好”,从自编操比赛到特色篮球训练、排球训练等,学生在系统的体育学习中将运动兴趣变为运动习惯,培养了强健的体魄。


把保障做到根上,让孩子“静”得安心。相比起已有基础的体育课,午休则是校园制度设计的新课题,更需要校方因地制宜、“一校一策”,从硬件设施的升级购置到学生的统筹安排、具体管理等各流程中做好家校沟通,广泛收集了解学生意见,让孩子休息无忧。


比如,重庆谢家湾学校将“一小时午休”作为学校重点要求的环节进行管理。学校将闲置校舍改建为午休宿舍,为走读生和住读生都配备了午休床,确保学生有良好的午休环境、规律的午休作息,让学习更加高效。


“动静结合”,也是让教育真正“走心”。今年全国两会上,一位来自教学一线的全国人大代表说了这样一句话:学生如果没有分数,就过不了今天的高考;但学生如果只有分数,恐怕赢不了未来的大考。


运动与午休看似于升学“无用”,但“无用之用”却有大用:运动能活跃思维,睡眠能积蓄力量,给孩子“动”与“静”的机会,就是在塑造一个更自信、更健康、更阳光的孩子。这样的孩子,或许不是一场学科考试的胜者,却是一个身心健康、不断成长的人。


中小学生作为义务教育的主体,其成长成才是关系国家强弱、民族兴衰的战略大计,也是涉及亿万家庭幸福的民生大计。


今天,我们出于对孩子体质状况的焦虑而做出改变;明天,我们更应着眼孩子的成长需要,主动革新教育理念、树立教育自觉,将未雨绸缪作为努力的方向。



PS:读重庆瞭望,品艺术精酿。


今日有福利:在本文留言区互动留言,单条留言点赞量前5名、我们认为可入选优质留言的5名读者朋友,将获得艺术精酿1提(统计时间截至12月12日22时)。获奖名单将在瞭望福利群公布,奖品详情扫码添加重庆瞭望小编进群了解。

注:当月内同一账号重复获奖无效


责编丨周宝琴

责校丨郑钰潇 杜铠兵

主播丨伏一晨‍‍‍

审核丨王方杰


长期征稿,每篇稿费2000~10000元
投稿邮箱:cqliaowang@vip.163.com
往期精彩内容

● “四下基层”何以让人念兹在兹

● 这届年轻人为何掀起了“博物馆热”?

● 抢滩6G,重庆如何赢得先机?


扫二维码添加重庆瞭望小编微信
邀请加入读者群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