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医保“跑冒滴漏”的口子该怎么堵

观海 重庆瞭望 2023-12-28


连日来,“安徽一患者家属反映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超收医疗费”一事,在舆论场掀起不小的风波。


安徽省医保局发布情况通报,涉事的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存在过度诊疗、过度检查、超量开药、重复收费、套用收费、超标准收费等问题,涉及违规医疗总费用21.82万元,其中违规使用医保基金18.70万元。目前,已全额追回违规使用的医保基金,约谈医院有关负责人,分别移交公安、卫健部门进一步核查处理。


又是一起套取医保基金的案例。单就此事来看,虽然涉事医院和相关责任人受到处理,但尚未到尘埃落定的一步,一些“谜团”需要有关部门进一步调查深挖,给患者家属、广大网友和社会公众一个解答。而对这起事件,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


▲沙坪坝医保惠民宣传进高校活动。赵杰昌 摄/视觉重庆

多重“偶然因素”集聚,普通患者维权有多难?


此事进入公众视野,源于媒体的两篇报道——《安徽一患者家属查出三甲医院超收10万医疗费 调查显示超收21万》《名校博士自述:我是怎样查出医院多收我爸10万医疗费的》。事件的讲述者,也就是患者的儿子,本身是一名科研工作者、法学博士,接受过经济学训练,其姑妈则是一名资深会计。


按照其讲述,最初发现芜湖二院涉嫌违法违规线索的是其妈妈和姑妈,特别是身为资深会计的姑妈,因医院频繁催促交费,感觉其中有问题。随后,家属收集了患者的住院资料和收费票据,这位博士则用统计软件定位到波动异常的治疗项目,通过对比医嘱、护理记录、费用清单三项资料记载的数量,最终发现了医院涉嫌虚构血透监测时间和患者接受运动疗法等多项问题。


在他的讲述中,有这样一个细节:患者出院时,家属发现费用明细清单上胰岛素的总用量竟然高达138支,平均下来每天要用1.18支胰岛素,感觉与常识不符。看到这里,不禁让人感慨,要是肚子里没点“墨水”,相关领域专业知识储备不够,还真难发现类似的问题和“猫腻”。


法学博士+资深会计的“超强组合”,外加对统计软件的熟练运用,以及两个月时间的精密分析,饶是如此,患者家属也只预估出芜湖二院和医务人员骗取、违规使用医保基金10万元左右,与官方通报的21.82万元相差不少。可见,由于较高的专业壁垒和医患之间信息的不对称,普通患者想要发现医疗机构存在的问题,取证和维权的难度有多大。


而通过讲述者的分析、所列举的证据,以及官方通报的内容,我们可以大胆推测,这家医院违规收费、骗取医保基金的情况,绝非只此一例,可能比我们表面看到的更严重。


▲黔江区红军广场,市民在安全规范使用医保基金签名墙上签名。杨敏 摄/视觉重庆


欺诈骗保案例时有发生,为何总有人铤而走险?


“医院超收巨额医疗费”——患者家属的呐喊虽然让人诧异,但背后也有其必然因素。


近几年,虽然国家铁腕整治医疗欺诈骗保行为,但医保诈骗仍呈高发多发态势。


12月4日,湖南省医疗保障局官网公布了针对湖南三家医院的行政处罚情况,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等三家医院违法违规使用医保基金,最多被罚超98万元。而截至2023年6月,国家累计检查定点医药机构357.9万家次,处理170.3万家次,追回医保资金835亿元。


或许有人会问,国家“重拳”之下,为何还有人顶风作案?


监管不力。在一些地方,医保基金管理机构或多或少存在监管不力、审核不细、把关不严的情况,有的工作人员监管政策执行不到位;部分地区监管手段比较落后,对一些违法违规行为难以有效甄别筛查;更有甚者,极少数工作人员主观上存在欺诈骗保意图,被医疗机构收买,参与利益分成,对违法违规行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利益驱使。现实中,医保基金是不少人眼里的“唐僧肉”。部分医疗机构为利益驱使,经常会采用分解住院、降低入院标准、不合理检查、不合理收费等方式隐形骗保;不少机构则实行医护人员奖金与科室收入挂钩的分配模式;甚至在个别医疗机构,“骗保”是其主要的收入来源。


违法成本较低。虽然惩处“骗保”行为,国家从未手软,但通过多起案例可以发现,当前法律法规对欺诈骗保行为的处罚力度仍相对较轻,违法成本较低,不能起到应有的震慑作用。


比如,此次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涉及违规医疗总费用21.82万元,却只被顶格扣罚违约金56074.41元。有网友表示,这样的处罚,对于一家三甲医院来说,可能只是“毛毛雨”。


手段隐蔽,打击困难。现如今,一些骗保行为正逐步由台前转入幕后,手段更加隐蔽、造假更为专业,形式也愈发多样。比如,一些医疗机构通过伪造医学文书,串换药品收费,虚构医药服务项目,医保电子凭证二维码截图远程刷卡购药并贩卖,超量开药并转卖药品等方式骗保,花式不断翻新,令人防不胜防。


▲医生正在给患者做检查。记者 崔力 摄/视觉重庆

如何守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看病钱”?


医疗保障基金是“良心钱”,更是人民群众的“看病钱”“救命钱”,决不允许存在“灰色空间”,更不能有任何“跑冒滴漏”。


打击欺诈骗保,清除骗保“毒瘤”,堵住医保基金“跑冒滴漏”的口子,以下几个环节至关重要。


让监管“长牙齿”。有业内人士曾指出:“若十个骗保者中有八九个不被抓,骗保违法行为依然还会很流行。”


近年来,通过飞行检查、专项整治和日常监管相结合,国家形成了医保基金监管的高压态势。不过,当前医保基金监管形势依然严峻复杂,还需要持续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医保基金监管体系,让监管“长牙带刺”,对欺诈骗保、套保和挪用贪占医保基金等违法行为,以零容忍态度严厉打击;同时明确各方职责,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监督,形成监管合力。


上海中联(重庆)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执委会副主任刘超认为,在监管层面,可建立费用预警机制,对常见病症的诊疗费用,根据常态设置费用预警线,将诊疗收费数据与监管部门进行连通,对收费超线的病例,监管部门要及时重点审查;同时,要对骗保行为加大打击力度,监管部门发现线索可及时移交司法处理,对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有效震慑。


让制度更完善。制度创新,是防范医保领域腐败风险的关键一环,也是关乎医保改革大局的重要课题。比如,可持续深化医疗机构薪酬制度改革,确保医务人员的稳定收入和有效激励,发挥薪酬制度的保障功能;医疗机构,特别是公立医院要从制度上严禁向科室医务人员下达创收指标;结合各地情况,探索推行医疗机构负责人及业务骨干年薪制。再比如,支付方式改革对控制医药费用、规范医疗行为等具有重要意义,各地也可从自身出发,探索支付方式革新


让手段更多元。互联网时代,必须学会善用信息化手段,借助信息化、智能化力量,通过大数据、智能监控等手段,加强监督检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苏州市医保局就曾通过智能监控、药店进销存、“医保智慧眼”大数据DRG监管等信息化手段,及时精准发现违法使用医保基金线索;还可以探索将医保基金的使用情况与个人信用数据打通,设立医保“黑名单”制度,以此倒逼有关人员,遏制欺诈骗保冲动。


守护好医保基金,责任重大,任重道远,每一个人都责无旁贷。我们期待,像博士维权这样的无奈之举越来越少,医保基金“跑冒滴漏”的口子能堵得更瓷实。



责编丨周宝琴

责校丨郑钰潇 杜铠兵

主播丨张硕

审核丨王方杰


长期征稿,每篇稿费2000~10000元
投稿邮箱:cqliaowang@vip.163.com
往期精彩内容

● “四下基层”何以让人念兹在兹

● 这届年轻人为何掀起了“博物馆热”?

● 抢滩6G,重庆如何赢得先机?


扫二维码添加重庆瞭望小编微信
邀请加入读者群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