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四下基层”何以让人念兹在兹

冉苗俊 重庆瞭望 2023-12-28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反映福建宁德坚持践行“四下基层”促发展见实效的有关材料上作出重要批示。中央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求把学习推广“四下基层”作为第二批主题教育重要抓手。

“四下基层”即“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自1988年提出以来,历经35年,这一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重大创举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内涵不断深化、载体更加丰富、制度也日益完善。

35年的坚持和传承,“四下基层”何以让人念兹在兹?接下来,又该如何用好“四下基层”这个“传家宝”?

社区书记现场解答居民的疑惑和问题。首席记者 龙帆 摄/视觉重庆

中国大,大在基层;治理难,也难在基层。基层既是产生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的“源头”,也是协调利益关系和疏导社会矛盾的“茬口”。

只有把基层和群众当成最好的课堂和老师,“身”入基层、“心”入基层,才能发现实实在在的问题,了解人民群众的需求期望,探寻到解题破局的科学“良方”。

问题在基层。基层是直接面向广大群众的地方,是矛盾和问题最集中的地方,更是需要解决最实际问题的地方。

基层的问题,可“大”可“小”、包罗万象,大到国家宏观政策的落实,小到调解群众的邻里矛盾,琐碎且具体。不到田间地头听听农民怎么说,怎能知晓他们亟须什么;不到办事大厅实地走访,体验群众办事流程,怎能找到政务服务的“痛点”和“堵点”。浮在上层、不下基层,很难真正接触到“真问题”“真矛盾”。

办法在基层。毛泽东同志说过:“凡是忧愁没有办法的时候,就去调查研究,一经调查研究,办法就出来了,问题就解决了。”

基层工作虽然千头万绪,但也有着最丰富最生动的实践。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下去调研看到的全是办法,高手在民间,这句话反映出基层蕴藏的智慧和力量。

比如,如何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衣食住行、教育就业、医疗养老、文化体育等问题,最好的去处是到基层,最好的解决办法也“藏”在基层:听听人民群众最关心什么、怎么解决问题,看看基层工作人员怎么处理矛盾,有哪些好的经验可以借鉴,或许就能收获解决问题的“金点子”,找到化解矛盾的“金钥匙”。

创造力在基层。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中国人民中间,实在有成千成万的“诸葛亮”。

重庆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刘富胜表示,当下,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同时,群众工作对象更加多元,群众诉求更加多样,群众工作环境更加复杂。

部分领导干部在长期工作中,容易陷入瓶颈、走入“误区”,如何避免“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谨防工作“模板化”“套路化”,而寻求创新与突破,最好的办法就是到基层去走一走、看一看、听一听、住一住,在基层中“吸氧”“充电”,以激发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

江北区观音桥街道星光社区小马工作站正在为群众调解矛盾。记者 崔力 摄/视觉重庆


35载,足以让翩翩少年扛起生活重担,让一代人芳华逝去。

35年的传承接力,“四下基层”依旧彰显巨大时代价值和强大生命力,是什么让人对其念兹在兹?

为民情怀的传承创新。“四下基层”是对我们党坚持群众路线这一优良传统的继承运用和创新发展,其内涵与新时代以来的重要论述重大部署一脉相承、一以贯之。

比如,“调查研究下基层”,体现了始终问计于民的科学方法;“信访接待下基层”,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下访,着力把矛盾化解在源头,体现了心系于民的真挚情怀。

刘富胜表示,“四下基层”是坚持人民至上的生动写照,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人民性的生动体现,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与我们党的群众路线是一脉相承的,具有超越时空的真理性和价值性,这也是它35年历久弥新的魅力所在。

解决问题的实践伟力。在《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一书的自序中,习近平同志提到自己“坚持调研开局、调研开路,凡事眼睛向下,先当学生,不耻下问,问计于基层、问计于群众,每年至少用三分之一以上时间深入基层和部门调查研究”。

“四下基层”,之所以历久弥新,在于它蕴含着非凡的实践伟力,同时,形成了一整套严密的工作机制,实现干部下基层常态化、长效化。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经过35年的实践,宁德从“老少边岛穷”跃居全国百强市的发展嬗变。

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吕进教授在接受《重庆瞭望》采访时,举了一个例子: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从北京到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考察调研脱贫攻坚工作,提出“两不愁三保障”,就为重庆的脱贫攻坚工作指出了具体的抓手着力点,充分彰显了“四下基层”工作方法的具体实效。

检验工作作风的“试金石”。长期以来,“四下基层”都是检验党员干部工作作风扎不扎实的一个重要指标。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是很多矛盾的聚集点。在现实中,有极少数党员干部,存在畏难心理,缺乏担当精神,不愿、不想、不敢到基层一线去,只想待在办公室“指点江山”,即使到基层,也是走马观花、水过地皮湿,有的甚至宁愿放弃晋升也不愿到基层。

贴近实际、了解实际、解决实际问题,最有效的工作路径是“四下基层”;识别检验领导干部为民情怀、工作作风,最有说服力的同样是“四下基层”。

西南大学的师生们正在田间调查首席记者 龙帆 摄/视觉重庆

当前,第二批主题教育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进行,“四下基层”是贯穿其中的重要关键词。

相较于第一批主题教育,第二批主题教育层级下移,参加单位和人员范围广、数量大,直面基层和群众,同群众的联系更直接、更紧密,需要解决的矛盾问题更复杂、更具体。

这就更需要各级各部门,把“四下基层”作为主题教育的重要抓手,下到基层,深入一线,到群众中去,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实实在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态度要摆正。“四下基层”实质是向群众学习、求真务实,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要端正态度、轻车简从,挽起裤脚、扎根基层,切莫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那一套,弄一些华而不实、虚头巴脑的样子工程,把基层当作展现政绩的“秀场”,更不能给基层和群众增添不必要的负担。

刘富胜表示,“四下基层”,得带着问题去、带着想法去、带着求教的心态去,可以多一些“四不两直”,切忌“两手空空、脑袋放空”,更别整“走秀”“过场”“排场”那一套形式主义的东西,不但不能给基层群众带来实惠,反而增加基层负担,这样只会引发群众反感。

方法要得当。四下基层,下去干什么,怎么干?要坚持问题导向,“眼观六路”,善于在众多表象之中发现真问题;要“多动嘴多迈腿”,常到群众的屋门槛“走一走”、企业的大门口“逛一逛”,多在基层群众小板凳上坐一坐、聊一聊;要开动脑筋,创新运用各种方式、深入浅出讲述宣传党的好政策、好理论,不能上面累得“满头大汗 ”、下面“悄无声息”。

在第二批主题教育过程中,重庆市涪陵区就发动各级党委党组深入基层一线,利用“学习新思想”基层微宣讲、新时代文明实践“六讲”等平台,宣传惠民利企的政策,受到企业和群众欢迎。

考核要精准。下基层的动力如何,成效咋样,考核这个“指挥棒”至关重要。要建立全流程考核机制,全程跟踪、定期回访,以考核促实效。对“四下基层”实绩突出的干部,在选拔任用、职级晋升时优先考虑;对在考核中成效不佳的干部,可开展必要的谈话提醒,甚至可以设立惩罚机制,倒逼干部担当作为。

“成效考核,不能‘关起门’自己定,要多听群众‘回声’,在政绩考核中充分反映群众感受、体现群众评价,把群众满意度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刘富胜表示。

“四下基层”,下的是基层,抵达的是民心。我们要从“四下基层”中感悟为民初心、读懂“人民至上”,练好“四下基层”的真功夫,在“四下基层”的伟大实践中,用脚步丈量大地,用真心倾听民意,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


责编丨杜铠兵

责校丨周宝琴 郑钰潇

主播丨伏一晨

审核丨王方杰


长期征稿,每篇稿费2000~10000元
投稿邮箱:cqliaowang@vip.163.com
往期精彩内容

● 抢滩6G,重庆如何赢得先机?

● “虎口夺食”,国企如何出招?

● 国字号大会为何选择重庆这个区县?


扫二维码添加重庆瞭望小编微信
邀请加入读者群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