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听劝体”走红,如何让网络善意持续涌动?

周宝琴 重庆瞭望 2023-12-28



“这个旅游攻略还能改进吗?我听劝!”“听劝,这两个工作选哪个?”

从外出游玩的计划制定,到在买车、就业等人生大事中寻求参考,最近,“听劝体”被年轻人视为社交平台“成功宝典”。这些来自陌生人的劝告,既真诚又有说服力。“听劝体”走红背后,体现的是互联网上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和善意。
如今,互联网已经成为交际、自我表达、工作、购物、创造、学习的重要社会空间,影响着方方面面。如何让“听劝体”等类似的善意持续涌动,让互联网这种工具和技术的正向价值不断放大和传递?值得深思。

▲在社交平台搜索“听劝”。/重庆瞭望截图
不同于现实空间中的地域阻隔,互联网有着很强的公共性。

比如公开性,网络空间中展现的信息可以搜索、可以共享;比如共有性,信息是全体网络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一起产生的;比如共用性,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同时在线、一起使用。

通过互联网,我们人际交往的广度和深度、交往内容丰富度,都比历史上的任何时期更强,群体凝聚程度也更高……

正因如此,当人们的善意在网上汇聚时,会产生很多温暖的奇妙现象。

人性本善的光辉通过互联网照亮了更多人。总有一些直击人心的力量,让温暖在善意中流动,打动着我们心底最柔软的地方。而互联网平台,则让人性的光辉犹如星火燎原,让一个人的善意,触动一个国家乃至全世界的人。

比如“只要我有一口气,我就会站在讲台上,九死亦无悔”的张桂梅,激励了无数女孩要追求卓越;2021年7月,一位新疆牧民大叔帮助游客后亮出党员徽章拒绝收钱,让广大网友感受到信仰的力量;今年国庆节期间,重庆一交巡警被小贩邀请和群众一同避雨的照片温暖全网……这些温暖的人和事,通过互联网散发出光芒,让网络世界的美好直抵人心。

个体的困难,更容易被来自四面八方的善意消解。在互联网,群体互助与互爱的力量往往更强大。无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案例,也让人真正感受到了互联网对人类的重要意义。

2021年7月,河南遭遇百年一遇的大雨,一份名为《待救援人员信息》的在线文档在互联网上刷屏,成了一个非常高效的民间抗洪资源对接平台,让互助互爱的正能量,完成了一次次生命救援的接力。

今年8月,受台风“杜苏芮”影响,黑龙江五常一水稻种植户在短视频平台求助:“洪水退去后稻穗被淤泥覆盖,想用高压水枪清理,是否可行?”一时间,将近10万人在线留言,大家踊跃支招,当地有关部门也派专家到现场进行技术指导,最终解决了难题。

无数有趣友善的互动,让陌生人也变得可爱可亲。网络让我们时时刻刻都可以与来自天南海北的网友联系。而很多因互联网产生的有趣互动,也让那些本与我们素不相识的网友,变得可爱可亲。

被喻为最听劝网友的“小艾同学”,发帖求助称自己找不到对象,希望网友帮忙看看问题出在哪儿。有人说他发型不好看,他马上根据建议换了发型;不会穿搭,便让网友帮忙搭配……最新消息是,他已经和女友领证结婚。

小红书上一份报告显示,9月份以来,每天都会有两千人在小红书发出“听劝”笔记,平均每篇都会获得43.9条热心人的帮助。

▲重庆街头,群众与交巡警一起躲雨的照片赢得网友点赞。/重庆瞭望截图

在信息时代,网络成为一种新的社会结构,它连接了全球范围内的各种经济、政治和文化活动,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当无数善意因互联网而汹涌汇聚时,并非所有的善意都能结出善良的果实,其中一些跑偏的现象值得我们重视。

善意涌动的背后,一些人拿“套路”换真心。真心换真心的善意互动让人倍感温暖,但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也让原本亲切友好的网络社交互动变了味。

前段时间,互联网上流行起了“互换特产”,陌生网友通过口头约定,互寄家乡特产,有很多网友因此收获了感动、惊喜与友情。然而,也有网友曝光自己的受骗经历,自己精心给对方准备的礼物发出后,对方却马上把自己拉黑。在社交平台上,因为交换不成功,也导致部分网友进行地域攻击。

部分投机者,把大众善意变成自己的生意。网友们朴素的善良总让人感动,然而一些人却从里面看到了商机,把大众的善良当成一门生意。

比如某些博主假装做慈善,自称是前去帮助他人的好心人,实际只是“摆拍”,真正目的是获取更多粉丝和流量;还有一些卖惨博主,为了唤起网友的同情心,伪装自己是穷苦出身的山村“可怜人”,诱导他们打赏和购买商品;另外,还有部分不差钱的人,在家人生病后,也通过相关平台,虚构信息筹集善款,消耗和滥用网友的善意……

自以为是的“正义与善良”,却成为恶的帮凶。心怀善良,但分不清事实真相,也可能在互联网时代成为恶的帮凶,并且通过网络的放大效应,造成严重后果。

很多网暴都披着“善良”与“正义”的外衣,对他人进行道德上的指责。比如,寻亲男孩刘学州,因被一些自以为“善良正义”的人网暴,称其“不应向亲生父母索要房产”,导致他自杀离世。

“如果你有能力,请不要选择添加了亚铁氰化钾的食盐”“得癌症的有救了,空前绝后这个竟痊愈,发1次,救人无数”,近年,许多“关怀式”谣言,利用网友的“善心”横行网络。网友怀着充满善意的初衷转发,却在无意中助推了谣言的传播。

▲严惩网暴犯罪。徐骏 作/新华社
根据第五十二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人均每周上网时长为29.1个小时,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

互联网的特质,让社会温暖、社会认同、社会矛盾都在这里汇聚。复杂的网络生态,需要更多善意。这需要社会引导、平台治理、个体参与等多方面共同开展积极探索。

让法治与德治并行,共同呵护网络善意。法律和道德往往是规范一个人行为的两把标尺,同样具有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网络社会的治理中,也需要用法律之剑保护大众善意。

近年,为了营造向上向善的网络环境,我国就出台了《关于加快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的意见》《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等一系列政策法规。未来,随着互联网科技的进步,还需出台更多法律,以更精准的尺度,去规范人们的网络行为。

要营造温馨和谐的网络氛围,也离不开网络道德的建设。城市化进程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传统的乡村熟人社会的道德秩序受到了一定挑战,当下,网络的道德监督体系还未完全形成,因此网络乱象更易出现。

2021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见》就提出,要加强网络空间道德建设,推动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网络文明环境。

让科技折射人性温暖,利用算法引导网络善意。如何善用科技,将极大程度上影响到人类社会的福祉。平台的算法激励,也深刻影响着价值判断、社会心理。因此,互联网企业在构建平台的底层算法时,就应充分思考,如何规避人性中的幽暗面,激发人性中的善良与慈悲。

为了探讨互联网对人类社会活动的影响,还有学者构建了“网络社会学”这一学科。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桂勇表示,互联网对全球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影响越来越全面和深入。社会学作为一门以现实社会问题为研究导向和出发点的学科,必须关注受到网络影响的现实社会问题。

未来,企业在开发相关数字产品时,也可联合相关社会学家、心理学家、计算机科学家,共同研究如何让科技向善,尽可能地打造一个充满温情与善意的数字世界。

提升网络素养,人人都应书写好自己的数字历史。如今,网络社会的记忆机制,让书写历史的笔墨从“庙堂之高”,传递到每一个普通人手中。那些没有构成热点的事件或者已经消失的热点,并未真正地在网络空间中消失,而是以一种痕迹和数字档案的形式,永久留存在终端上。

我们在网上发过的每一句言、做过的每一件事,或许将来都是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底稿。我们将塑造怎样的数字历史,取决于网上冲浪的每个人。因此,我们需对多元看法观点保持尊重和包容,把握好网络社交的分寸感,让善意得以更顺畅地流传。

互联网让生活更美好,这是我们的期许。我们或许没有人工智能聪明,但创造人工智能与互联网产品的我们,一定比人工智能善良。构建一个温暖的数字社会图景,需要我们与人为善,让善意抵达网络的每一个隐秘角落。



责编丨伏一晨

责校丨程正龙 王祥

主播丨万媛熙‍‍‍

审核丨饶思锐


长期征稿,每篇稿费2000~10000元
投稿邮箱:cqliaowang@vip.163.com
往期精彩内容

别让家委会“变了味”

● “山”的背后始终是人民

● 让乡村长出更多“小巨人”


扫二维码添加重庆瞭望小编微信
邀请加入读者群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