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届年轻人为啥爱上中式养生?

伏一晨 重庆瞭望 2023-10-17
最近,“中式养生”成了网络搜索里的高频词。

从职场八段锦,到“可乐泡党参、啤酒加枸杞”的朋克养生,再到近期年轻人涌向中药房,抢酸梅汤、喝中药奶茶、吃古方药膳......“逆龄化”养生渐成风潮。

养生不是专属于某个年龄段的“特权”,但当健康与文化碰撞、养生与年轻接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也随之出现:有些人养生“贪多求全”,过量服用保健品;有些人养生迷信民间土法偏方,反受其害;还有人误以为养生可以事后补救,生活规律紊乱......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而养生则是一种主动的健康管理方式。中式养生与中医药传统文化究竟有着怎样的联系?面对养生的种种误区,中式养生这阵风,如何正本清源,最终融入大健康产业,助力健康中国建设呢?

▲群众了解中医药知识。记者 张亦筑 白秀颖 摄/视觉重庆
中式养生,就是围绕人们的衣食住行,以老祖宗传承下来的养生哲学作为基础,对生命进行全面、全要素的滋养和呵护,以养为主,防止其他病症出现。这既是追求生理上和身体上的健康,也是追求传统文化的传承,正在广泛被国人所接受。

中式养生热的背后,反映出年轻人心底对传统文化的信任与热爱。

养生之道,源远流长,用中式方法养生,既能感受到药理的针对性,也能体会到文化的在地性。

年轻人之所以爱上新中式养生,除了对自身健康的关注之外,更离不开传统文化的精神感召。面对底蕴深厚的中医药传统文化,大家更乐于主动挖掘其中的丰富内涵,培养自身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向往和美好旨趣。

近年来,养生的热度节节攀升,特别是在年轻群体中,养生消费逐渐占据“C位”。有报告显示,年均花费超过1000元用于健康养生的城市常住居民中,18一35岁的年轻人群占比高达83.7%。

但是,在民众养生意识显著提升的当下,养生行业和大健康产业当中仍有不少发展误区和认知陷阱,破坏着民众的养生热情,更伤害着国民健康。

养生素养不高,存在认知误区。前段时间,由鱼油、叶黄素、维生素D3等保健品组成的“防猝死套餐”在网上走红。尽管不少专家积极呼吁,是药三分毒,但它的热度仍居高不下。除此之外,也有部分民众存在养生是“伪科学”的固有认知。

反观此次中药房在年轻群体中的爆火,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数人并非没有养生的意识,而是缺乏对养生的理性认识。

文化科普缺位,养生谣言惑众。“一勺三七粉,浑身百病消”“淡盐水,胜参汤”“补钙就喝骨头汤”......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不管是民间还是网络,都盛行着各种所谓的“养生古法”“祖传秘籍”,还有部分江湖郎中借养生之名,兜售“三无”药品,利用话术和包装把没有药效甚至有害的药物卖给消费者。

相关专家表示,随着行业规范和监管的补足,民众对于中医养生“玄”的印象有逐渐消退的趋势,但仍需要时间沉淀。现如今,虽已有部分关于中式养生文化的科普和健康知识传播,但部分局限于校园、社区,没有真正向社会普及。

人才梯队不全,行业发展滞后。当前,民众寻求养生服务往往寄希望于找到老中医、老专家,行业内年龄越大、名气越大的从业者越能吸引顾客,这直接导致部分年轻从业者在行业内发展空间有限,拉高了人才培养成本,致使行业内人才短缺,后劲乏力。

从“治已病”到“治未病”,国民想获得健康的体魄,离不开养生。此次年轻人在养生上的“血脉觉醒”不失为一个好契机,不仅让中式养生从文化上“破圈”,还让其在大健康产业中“破局”。


▲健康科普需“扶正祛邪”。朱慧卿 作/新华社
中式养生外在的形式或许会千变万化,但追求健康生活的本质始终不变。中式养生要想推广开来,离不开养生与时俱进的人文化、产业化。

破局需要走出局限,治病需要直击病灶。为此,要下好“望闻问切”四手棋。

远“望”文化底蕴,创新发展形式。

中式养生发源于中华大地,具有很强的在地性,而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又赋予了它巨大的发展潜力。但酒香也怕巷子深,相比于产业化、现代化更早的西医,中医养生仍是市场上的“追赶者”。

眼下,中药奶茶、中药咖啡之所以引发广泛关注,就是因为其既保留了传统的内核,又插上了现代化的翅膀,精准拿捏了现代年轻人的消费心理,打通了大家工作生活的“任督二脉”。

要以有更多年轻人愿意亲近中医药文化为契机,让中式养生更主动地贴近当代人的工作生活,用中医药的文化魅力和真材实效吸引大众关注、感悟其中内涵,更好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医药传统文化。

近“闻”产业上下游,补强产业链条。

中式养生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是养生形成产业的源头活水,但产业上下游“取水”也需用“巧劲”。

目前,中式养生产业项目缺乏,市场养生需求得不到较好满足。例如养生文化产业和康养旅游产业的开发尚处在初级阶段,对其他行业依赖较大、内生动力不足,产品研发模式单一,难以串联起全产业链,形成竞争优势。

有业内专家指出,养生服务行业长久以来存在“路径依赖”,锚定客群较为单一,无法在全年龄段的用户群体中留下口碑。如果产业上下游能延伸触角,捕捉更多市场的需求,就能有效实现创新发展。

▲摆盘精美的药膳。/新华社客户端

细“问”普罗大众,规范市场供给。

市场是连接产业与老百姓的“中转站”。然而,目前中式养生市场规范程度仍有不足,这让不少民众的需求受阻。

比如,重庆瞭望曾写到《中药价格“狂飙”为哪般》,关注到部分市场主体囤积居奇,让中药材价格暴涨,化身“中药刺客”的现象。这直接影响了市场中供需关系平衡,让民众的健康需求遇冷。

再如,目前部分“互联网+养生”的服务类型虚有其表,既丢失了传统养生技法中因人施治的科学问诊方法,又不能全流程关注患者的身体变化,及时补充治疗,往往是“一招鲜吃遍天”,让民众在养生中缺乏足够的获得感。

深“切”政策要义,凝聚发展合力。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为中国人的养生打下了时代注脚: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加快养生保健服务发展。健康中国是一项整体工程,需要全民参与,形成发展合力。

目前,养生行业仍呈“散乱小”格局。社会上,私立中医康养诊疗服务参与者众多,但难以集聚资源,部分也未纳入卫健委体系监管。而公立的国有中医医院面对社会提供养生服务时,又往往僧多粥少,民众预约难、就诊难现象常见。如何让养生行业中实现公私互补,串联起全链条的养生服务供给,决定着养生事业是否能实现全民参与。

养生是保持长久健康的重要环节。而在践行“健康中国”战略中,如何坚持提供公共养生服务,发扬光大中医药传统文化,为推动“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是一个需要长期关注的课题。



责编丨程正龙
责校丨郑钰潇 王祥
主播丨伏一晨
审核丨王方杰

长期征稿,每篇稿费2000~10000元
投稿邮箱:cqliaowang@vip.163.com
往期精彩内容

● 让“困在时间里的老人”回家

● “第五疆域”怎么守?如何攻?

● 用音乐抒写城市故事

欢迎扫码加入重庆瞭望读者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