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跑步进场的星河动力,瞄准「小」卫星里的火箭「大」市场|星际赛

榆木 36氪浙江 2022-08-24


跌宕起伏的2020已经告别,2021正在开启。去年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不少公司原本的规划,也催生了新的商机。以商业航天领域为例,空天互联网作为未来互联网的新基础设施正展现出巨大价值,与此同时,国家在政策层面上也支持民间力量的进入,巨大市场需求显现。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新一轮的空天竞赛即将到来。2021年伊始,36氪浙江特别策划《星际赛》系列报道,与商业航天赛道的佼佼者们尽兴畅聊,复盘2020年的得与失,发现2021年的趋势与变化。本文是其中一篇。


文 | 榆木



2021年伊始,Space X用“一箭143星”打破了单次发射卫星数量的世界纪录,被誉为“航天界拼多多”。此消息一出,瞬间引发热议。“猎鹰9号”的成功,让民营火箭公司意识到,高性价比,是航天商业化必须要思考的一件事。而面对起步较晚的中国商业航天领域,在市场需求并不旺盛的背景下,进入“黄金十年”的民营火箭企业又该何去何从?

近日,36氪浙江专访星河动力CEO刘百奇,期以揭开答案一角。

星河动力成立于2018年,是一家商业运载火箭研发公司,主要为国内外小卫星发射市场提供低成本、高可靠、快响应的火箭运载方案。2020年谷神星一号”的顺利发射,让星河动力得以“跑步”进入第一梯队,并获得进入商业航天火箭发射的正式入场券。

“我们经常被问到,国内真的有那么多火箭需要发吗?”

星河动力CEO刘百奇告诉36氪浙江,国内商业航天市场仍处于“星多箭少”的状态,规格零散的微纳卫星发布需求,决定了我国短期内,仍会处于以小型火箭为主导的商业市场环境。

成立初期,星河动力自研的“光年”系列固体发动机项目立项;2018年11月,“谷神星一号”完成一级发动机试车,标志着星河动力火箭研制工作有了突破性进展;2019年12月,“谷神星一号”商业运载火箭三级发动机地面热试车成功。

“谷神星一号”火箭,来源/受访企业提供

2020年7月,顺利完成了“谷神星一号”火箭吊装起竖试验,同年11月,“谷神星一号”成功发射入轨。这是中国民营商业火箭,首次进入5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从成立到“谷神星一号”的成功,星河动力用了不到三年的时间,研发经费一亿元人民币。星河动力也一跃成为了经费最节约、人员最高效、用时也是最少的国产民营火箭企业之一。

融资方面,2019年至2020年,星河动力先后完成了1.5亿元Pre-A轮和2亿元A轮两笔融资。据资方华强资本透露,见到了星河动力团队5分钟,便决定了投资。

刘百奇表示,成绩属于过去,星河动力的未来才“刚刚开始”。

以下是36氪浙江与星河动力CEO刘百奇的采访实录:

星河动力CEO刘百奇

双核心产品,商业闭环雏形显现

Q:2020年,星河动力发生了哪些大事件?

A:主要有三件。9月份,我们完成了2亿元的A轮融资;到了11月,“谷神星一号”固体运载火箭入轨首飞圆满成功。此外,我们还完成了液体火箭发动机核心组件研制,在制导控制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Q:“谷神星一号”发射成功的意义有哪些?

A:对于公司来讲是“从0到1”的跨越。“谷神星一号”发射成功证明了星河动力具备从火箭研发到商业发射的能力,为商业闭环的形成奠定基础。同时,“谷神星一号”是带着业务星上天的,此次发射搭载的卫星目前已开始进行窄带通信业务服务,入轨精度达到了目前国内最高标准的百米级精度。

延伸来讲,对于整个行业的意义也很大。在星河动力火箭成功入轨后,如果又相继有多家企业完成火箭入轨,就能证明我国商业航天道路是走得通的,商业航天产业是值得被支持、被投资和被期待的。

来源/受访企业提供

Q:除了“谷神星一号”,星河动力还有“智神星一号”,那么这两大核心产品,分别面向怎样的市场?

A:“谷神星一号”是小型运载火箭。它的起飞质量30吨,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300公斤,它的运载能力能够满足质量在10公斤到200公斤范围内的零散微纳卫星的发射需求,以及未来巨型星座补网。

“智神星一号”是中大型的、可重复使用的液体运载火箭,它的起飞质量是220吨,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2吨,主要用来服务“一箭多星”星座组网业务。下一步,“智神星一号”将完成40吨级主发动机的全系统地面热试车,从而进一步加快构建“固液组合、高低搭配、远近衔接”的运载火箭商业型谱。 

“固液并举”实现内部“自造血”

Q:您认为目前星河动力面临哪些挑战?

A:目前,不仅星河动力,所有商业火箭公司有几个必经的挑战。

首先是火箭入轨,目前星河动力已经实现了;然后是稳定的、连续地保持火箭发射数量;实现批量发射是对公司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的考验;再进一步的挑战就是火箭回收,这对任何一个公司来讲都是巨大的挑战。

Q:提到火箭回收,业内针对“重复使用是否能降低成本”其实一直有不同的观点,您是如何看待的?

A:部分研究者认为,要实现火箭的重复使用功能,势必要增加控制、导航等系统,要为回收预留燃料,降低了运载能力的同时也会导致成本增加。但随着我国商业航天市场的发展,火箭回收这一问题目前有两大瓶颈:一是发动机的深度变推力技术,能够通过推力克服重力,实现火箭落地时速度趋近于0;二是火箭返回时需要高精度制导控制技术,让火箭更加精准的停在指定位置。

这些问题对于火箭制造商的要求非常高,也并非能够在短时间内就能有重大突破的。但目前国内主流观点还是认为火箭的重复使用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还能提高发射产能。

来源/受访企业提供

Q:星河动力的做法是什么?

A:由于固体运载火箭无法“训练”液体火箭的技术能力,星河动力选择固体、液态搭配的方式,以满足航天市场的各类发射需求。通过较小的投入,确保相对成熟的小型固体火箭的发射,满足当下零散微小卫星的发射服务,实现企业商业价值,然后开发可靠性、可回收、低成本、运载能力强的液体火箭,打通“自造血”功能。

大规模发星时代尚未到来

Q:星河动力与商业卫星公司的合作模式是怎样的?如何形成商业航天产业链条的协同?

A:其实整个商业航天的产业链逻辑并不难,但需要商业航天的全链条中各环节的企业共同推进,才能实现最终的市场优化。星河动力作为制造载体的商业火箭公司,针对卫星类型和企业类型不同有相应的做法,大致可归为两类:

一类,是发星数量少但每颗都会有特殊性的客户,比如接口、轨道高度等都有不同,每次发射都需要签订ICD文件,以确保火箭与卫星技术接口准确无误。针对这类客户,需要做好前期沟通工作,共同协作降低发射成本;

另一类是大型星链客户,他们卫星数量多,但基本去往同一轨道面。这类客户,需要更侧重整流罩空间的利用,经常存在火箭运力没有达到饱和却已被卫星体积占满整流罩的情况,如何更好的利用空间,成为我们讨论的焦点与目标。目前,Space X公司率先改良了传统“一箭多星”方式下装载卫星的模式,去掉了中间的卫星分配器,让星和星之间的距离更紧密,增加了空间,我认为这是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

Q:您认为今年我国的商业航天会有怎样的发展趋势?

A:从我接触到的投资机构反馈来看,我认为今年商业航天领域的融资额度将会超过去年,总体的资本热度应该会持续升温;

还有就是商业火箭企业的发射规模会呈阶梯化上升,但不会激增。目前国内大部分民营火箭公司还需要通过发射试验星来验证技术,大规模星座的发射,我认为大致还需要三年左右的时间。

Q:新的一年,星河动力有哪些新计划?

A:公司的目标是成立之初就设定好的。我们的技术路线和市场方向不会改变,每次融资都是服务于市场化扩张及产品的研发。

未来两年,公司有科创板上市方面的考虑。

36氪浙江「星际赛」系列专题报道
征集报名中

如果您深耕空天信息产业多年
也希望外界了解公司2021最新进展
欢迎与我们联系
我们将会从中挑选优秀的创业公司进行报道
我们与您的距离
只剩下一个二维码

↓↓↓


发现未来独角兽,项目BP发过来!

如果你的项目足够优秀,希望得到36氪浙江的报道,参加36氪浙江的“未来独角兽活动”,请将你的需求和BP发至36氪浙江项目征集邮箱:zhejiang@36kr.com,我们会及时回复。 

36氪浙江——让浙江创业者先看到未来 !

了解更多


浙氪观察:留浙过年 | 新能源汽车 | 电竞深氪对话驻云 | 节卡 | 川速微波 | 鲜丰水果投资人说:赛智伯乐 | 普华资本 | 元航资本浙氪一周第73期(0110)第74期(0117)第75期(0124)第76期(0131)浙氪现场:2020文旅峰会 | 第二届萧山人大会 | 2020空天信息大会 | 首届西商大会星际赛:国星宇航 | 泰瑞数创 | 航天宏图 | 中科宇图 | 深蓝航天 | 千乘探索 | 航天驭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