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怪物之名(上篇)

🐦 3type 2023-03-23





「奇技淫巧」


近年来,一种小众的字体风格再度流行,受到了诸多平面与字体设计师的热烈追捧,似乎一股新兴的设计浪潮正蓄势待发。这种字体风格常被称作——逆反差(reverse contrast)。字体设计师皮特·比亚克(Peter Biľak)曾将逆反差的过程称为「设计脱颖而出的奇特字母造形的奇技淫巧」。经过逆反差处理的字体,能营造出比起普通字体更夸张、更怪诞、更具张力的视觉效果,以逆反差字体为素材的平面设计能表达更富有情绪、更戏剧化的画面。


走马看字 Zine by KAUKAU & Huruf

MIRAGE 杂志 by Brada


Ture Festival 视觉识别系统 by mateusyuzo


ROSA Pizza 视觉识别系统 by Mundial Estudio

边集 Editor 视觉识别系统 by A Black Cover Design


屡屡获奖的 Ribaasu 字体 by Tien-Min Liao 


「逆反差」一词是从英文「reverse contrast」翻译而来,有时也被称为「reverse stress」或者「reverse stroke」。一般来说,用右手以平尖笔书写西文书法时,笔头会与书写方向保持一个比较固定的锐角。由于各个字母造型本身笔画的长度方向不同,书写时字形会发生较强的粗细变化,足以成为拉丁字母具有代表性的一个特征。现代西文字体设计中称之为「contrast」,以描述字体中粗笔画和细笔画之间的对比关系。若形容一款字体具有高对比 high contrast,那么说明它笔画粗的很粗、细的很细,两者差得很多,比如 Didone 风格的字体;反之,低对比 low contrast 则指字体笔画粗细对比小粗度相当,许多无衬线体就是如此。


笔的行程长度与倾斜度的关系,The Stroke: Theory of Writing by Gerrit Noordzij

二十世纪中,荷兰著名书法家和设计师格里特·诺泽尔(Gerrit Noordzij)发明了一套书写理论以解释西文书写中笔势的变化,并倡导以书写走向作为字体设计的基础。他认为如果没有这支想象中游走纸上的笔,光靠字体轮廓设计是行不通的。依平尖笔书写习惯,笔画在方向上越倾向笔头与书写方向的角度,视觉上就越细,从粗到细往往可以看到逐步变化的过程。点尖笔则不同,通过在纵向运笔时给笔尖施加额外的压力,使墨水能够从笔头大量溢出,笔画能迅速变粗,从而实现更加突出的粗细对比效果。它们对应的即是诺泽尔称为「translation」(平移)和「expansion」(扩张)的两套笔画逻辑。


Translation & Expansion. The Stroke Theory of Writing by Gerrit Noordzij


诺泽尔构建的理论其实反映了一种更普遍的字母造型认知,即拉丁字母的横向笔画往往比竖向笔画来得更细,向上行的笔画比向下行笔画更细,总体给人「横细竖粗」的视觉印象。反过来,若一个字体是「横粗竖细」,那么它就把常规的粗细对比反过来了——故其名曰「reverse contrast」,也就是颠倒过来的粗细对比关系。这种处理与对自文艺复兴以来、以罗马正体和哥特体为代表的拉丁字母审美相距甚远,往往能够在一瞬间就营造出一种怪诞夸张的效果,吸引人目光。至于说为什么中文不直接叫「反对比」,而是用「逆反差」这个听起来更酷的名字,很有可能是纽约字体设计师廖恬敏引领的一股风潮,并没能发现在她如此形容自己的 Ribaasu 字体前有过类似的说法。


蓝色与红色区域分别表示了横、竖向笔画上在逆反差处理过程中发生变化的部分,制图:陈俊峰


但笔画粗细的不同仅仅只描述一个维度,笔画粗细依照什么规律变化依然需要解释。以字母 O 为例,可以在笔画最细处相连做一根轴线表示粗细变化的方向。平尖笔由于存在笔头角度的问题,所以粗细变化的轴线不可能是完全垂直的以平尖笔书写的西文和早期铅字字体如 Jenson、Garamond、Centaur 等都具有斜向轴线,这也是更具书写感的人文主义风格的体现。点尖笔的使用意味着不需要考虑平尖笔笔头与书写方向角度的问题,可以做到完全垂直的粗细变化轴线,同时实现更强的粗细对比。Baskerville 或 Didone 都倾向于几乎垂直的轴线。因此,我们可以说常规的拉丁字母造型是斜向(diagonal stress)或竖向变粗(vertical stress)的,反过来,逆反差字体则是横向变粗(horizontal stress)。


制图 © 2017 Martin Silvertant



在美国字体设计师大卫·乔纳森·罗斯(David Jonathan Ross)看来,仅仅笼统地用「逆反差」来描述这类字体还不够,应该更加细致地理解并区分「Reverse Contrast」与「Reverse Stress」这两个概念。根据轴线倾斜的不同角度,可以得到一个变化区间,垂直至左倾 45 度的轴线代表了拉丁字母常规形态字体,称作「Normal Stress」。那么,「Reverse Stress」的粗细变化轴线就应垂直于「Normal Stress」的轴线,这样我们又得到了一个水平至上扬45度的轴线变化区间。



传统拉丁字母造型中的 O,来自 DJR 的演讲 Backasswards

逆反差风格的 O,来自 DJR 的演讲 Backasswards


理解 Contrast 就简单了。不考虑粗细变化轴线的角度,把完全的横(水平)细竖(垂直)粗定义为「Normal Contrast」,还是如上图以字母 O 为例,水平笔画的粗度几乎保持不变,竖笔可以细到只比稍微粗一点——粗细对比小;也可以粗到像收缩的猫瞳孔一样——粗细对比大。「Reverse Contrast」则指的是原本在竖直方向的粗细变化横过来了,竖笔粗细保持不变,水平方向的粗度发生变化——横(水平)粗竖(垂直)细。


不过以上皆是从字体设计师从理解设计角度做的分析,在更笼统模糊的口头说法上,「reverse contrast」、「reverse stress」或「reverse stroke」都多少可以交替使用来描述这一类字体风格,中文也索性就称其为「逆反差」了。逆反差字体最重要的特征其实是,它重构了传统拉丁字母造型视觉比例,打破了拉丁字母纵向粗重的视觉印象,从而产生了一种异常奇特的观感。纵向笔画影响阅读节奏(rhythm),进行逆反差处理横向笔画加粗后会导致截然不同的阅读体验。


Caslon’s Italian vs. Miller Banner(马修卡特的 Fat Face 复刻),来自 DJR 的演讲 Backasswards

大卫·西尔兹教授(David Shields)展示的从 Fat Face 到 Italian 的演变,Italian 简史


诺泽尔的理论虽然可以解释诞生于十九世纪初、以强烈粗细对比风格的字体为原本进行反转的典型「逆反差」字体——有如上图所示,Caslon Italian 在笔画粗细上几乎能完美地对应流行于十九世纪初欧洲的 Fat Face,大卫·西尔兹(David Shields)更是仔细地还原了 Italian 的可能产生过程;但却无法解释如 French Clarendon 这样的仅在字母上下部分加粗的逆反差字体。所以罗斯提出,这一整类风格与其叫逆反差,不如干脆称作横向加粗(horizontally stressed)字体。当然,命名这种事往往并不会由设计师或理论家钦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显然更加重要。



对比两种逆反差字体的实现方式,来自 DJR 的演讲 Backasswards




「排印怪物」


与今天多少受到设计师追捧的境遇不同,逆反差风格的字体在诞生之初其实饱受争议与批评。近年来,字体设计师和印刷史研究者们对逆反差字体的前世今生抱有极大的热情,像弗吉尼亚联邦大学的大卫·西尔兹教授就追溯了逆反差字体 Caslon Italian 的起源和发展,米兰理工大学的詹姆斯·克拉夫教授(James Clough)则对意大利的逆反差风格木活字做了不少研究。前文提过的皮特·比亚克和大卫·乔纳森·罗斯两位,还有尼克·谢尔曼(Nick Sherman)站在设计师的角度对逆反差字体的视觉风格进行了收集整理。本文从这几人的研究和观察中受益良多。


据西尔兹的研究,逆反差字体最早应可追溯到 19 世纪初,一本 1821 年 Caslon & Catherwood 的字体样册里的 Caslon Italian。最早的 Caslon Italian 都是铸造而成金属活字,仅包含大写字母和数字,并没有小写字母,其设计铸造意图明显是用于商业广告海报张贴。这类字体风格 19 世纪工业革命中期的金属活字行业的一个新奇且激进的创新,就算在今天看来也毫不过时。



Henry Caslon Italian 字体样张,1821 年,Letterform Archive,,来自 DJR 的演讲 Backasswards


应当注意的是,拉丁字母的造型从文艺复兴后至 18 世纪几乎没有太出格的变化,直到 19 世纪西欧商品经济蓬勃发展,致使铅字的需求从书籍逐渐转向广告。海报、招牌等媒介对字号大、笔画粗重的字体需求增加,铅字铸造厂也开始进行多样化的风格探索,怎么把字体做得突出、醒目、有力量感成为了文字造型改革的方向。现在很多习以为常的字体排印学的风格概念,诸如粗体(bold)、展示字体(display)、现代的无衬线体(sans serif)、粗衬线体(slab serif)等都是这段时间发展而来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十九世纪追求创新的欧洲人就能够接受 Caslon Italian 古怪离奇的造型,在更传统的观众看来逆反差字体可谓叛经离道。整个字体设计史中,也很少有一款字体能集中地引发如此多的恶评。根据西尔兹的总结,十九世纪英国著名印刷商托马斯·柯森·汉赛德(Thomas Curson Hansard)曾把逆反差字体描述为「排印怪物」(typographic monstrosity)英国书法史学者科莱特·格雷(Nicolete Gray)则形容它是「变态想法的粗糙表达」;《The Elements of Lettering》一书中则称之为「字体设计师的堕落」…… 直到时代更近,著名英国字体设计师和作家沃尔特·特雷西(Walter Tracy),才开始更具反思性地评价逆反差字体——「一种无意用传统审美来评判的字体风格」。

保存于 St. Brides Library 中的 Caslon Italian 字冲,Eye Magazine,,来自 DJR 的演讲 Backasswards


由于应用范围的狭窄,仅有数家铸字商推出了类似的逆反差字体,作为起源的 Caslon Italian 从未进行大规模的生产。西尔兹教授研究中提到 Caslon Italian 仅仅有一套保存于图书馆中的字冲和 Caslon Foundry 的字体样张流传了下来,后人才能得以考证它的源头。诞生于十九世纪欧洲印刷中心的逆反差风格字体,在当时并没能流行开来。



橘生淮南的字体


虽然经典的逆反差风格 Caslon Italian 并未流行开来,但另一类现在常被分类成「粗衬线」的逆反差字体则一反在欧洲受挫的情况,广泛地被排印设计师们所运用,也远渡重洋在美国受到了空前的欢迎——十九世纪的英格兰还诞生了 Clarendon 字体,它后来将披上「法兰西」的外衣在美国蓬勃发展。

 Antique by Vincent Figgins

1817 年,文森特·菲金斯(Vincent Figgins)发布了一款名为 Antique 的字体,一般被认为是粗衬线或板状衬线(slab serif)的先驱。在现代字体分类学上,逆反差字体往往也会被归纳到粗衬线体这一类分类中,美国设计师和设计史学者保罗·肖(Paul Shaw)就曾把 Caslon Italian 这样的逆反差字体描述成粗衬线体—— Caslon Italian 的衬线确实非常明显。逆反差字体由于要制造横向加粗的视觉效果,一定会在字母上下部分的横向笔画上加粗,这些部分也是衬线体中衬线分布的地方,所以往往导致衬线连带变得十分粗重。被归入「粗衬线体」这一分类也可以说是名至实归。

1874 年 Fann Street Foundry 的一本字体样张,其中更粗重的即是 Clarendon


罗伯特·贝斯利(Robert Besley)1845 年以 Fann Street Foundry 合伙人的身份发行了 Clarendon 字体。Clarendon 本身并没有什么逆反差特色,是一套稍粗、结实、带有衬线的字体,粗细对比并不强烈,衬线也不及没有粗衬线体那般粗重;在发行时是期望它能够在文中和罗马正体一起使用,起到类似意大利体的作用。Clarendon 的市场反响非常好,被许多铸字场纷纷仿刻,获得了极大的成功。1854 年,贝斯利又发布了一款 French Antique 字体,可以看到,这款字体非常明显地在上下两部分横向加粗,产生了一种类似火车铁轨的视觉效果。这种特殊的视觉效果极有可能催生了一种新的视觉风格,即 French Clarendon。

French Antique 字体,来自 DJR 的演讲 Backasswards


由于 Clarendon 获得了广泛的市场认可,十九世纪末,美国的铸字厂也开始了对这种风格的改革创新。有可能是收到了 French Antique 的影响,在美国诞生了被称之为 French Clarendon 的逆反差风格,并作为适宜应用于广告制作的木活字被大量生产。French Clarendon 木活字自此开始在美国变得极度流行,它夸张的视觉效果和木活字相对便宜的成本导致直到半个世纪前依然广泛地为人所用。

由美国字体设计师 William Hamilton Page 创立的 William Page & Company 就曾经生产了数目庞大的逆反差风格窄体木活字,用于印刷传单、海报、标志等。随着广告业的发展,诞生出了很多款变化多端的逆反差风格字体。伴随使用量的增加,逆反差字体也在设计上逐渐成熟,并在造型中逐渐融合了传统字体造型的细节,使其在保留强烈视觉风格的同时具有了更高的易读性。


William Page & Company 1878 年的广告 

French Clarendon wood type, Hamilton Wood Type Museum 


French Clarendon 具有厚而醒目的衬线,而字母本身较窄,这样古怪夸张的造型有利于区分文本与标题的层级,符合海报制作者对于大胆,醒目风格的追求而在广告、海报、招牌等场景中得到了大量地使用。


French Clarendon 风格的字体常与「狂野西部」的想象联系在一起,出现在美国西部片中的场景中,以及通缉令、警告牌等道具上,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电影行业中颇受欢迎,它也因而成为了逆反差字体风格中一个相当有特色的分支。French Clarendon 被用作西部影片中的「通缉令」并非空穴来风,这种逆反差风格的字体原来就是为告示、张贴和商业海报量身定做的,比如这张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伦敦的失马悬赏中,「REWARD」这几个字母已经初具后来的美国西部风的雏形了。


John Soulby collection, University of Reading, via Rafael Dietzsch, Jennifer Kennard 

标准的逆反差风格「通缉令」,在美国西部片中非常常见


Gothic Tuscan Italian,Wells & Webb,1854,American Wood Type, as in DJR's Backasswards, Courtesy of David Shields



Italic Italian by Conner & Sons,1855,American Type Founders, as in DJR's Backasswards, Courtesy of David Shields



Tuscan Egyptian,1870,American Wood Type, as in DJR's Backasswards, Courtesy of David Shields


不同于一般的小字号铅字,木活字发展出了丰富多彩的颜色,使彩色字体变成了另一种新的潮流。就算在今天,这种风格也能传达一种复古、嬉皮的感觉。更耳熟能详的应用案例,就是周杰伦不久前推出的单曲《Mojito》的封面,标题就使用了这种风格的彩色木活字。

十九世纪末流行于美国的彩色木活字,Rob Roy Kelly 编 American Wood Type 1828 - 1900


周杰伦最新单曲 Mojito 专辑封面

逆反差字体并没有就此停留在了美国。两位瑞士设计大师——设计了 Helvetica 的马克斯·米丁格(Max Miedinger)和设计了 Frutiger 字体的阿德里安·弗鲁提格(Adrian Frutiger)——都曾试手过逆反差风格。Pro Arte 是米丁格于 1954年设计的一款窄逆反差风格字体,其实也是这位传奇大师设计的第一款字体。它并没有得到很多关注,从设计上来讲也比较平庸,与当时已经流行很广的粗衬线字体 Playbill 没有本质差别。

风靡一时的 Playbill 字体,由Robert Harling 复刻


弗鲁提格的逆反差字体则名为 Westside。他在设计摘要中这样写到:「作为字体设计师,我想绘制不同类型的字体。这是职业尊严的问题……我发现现有的 Italiennes [即逆反差字体]的底部衬线过于粗壮和生硬……衬线中的细曲线使 Westside 拥有了自己的表达方式。用这种字体排印的文本看起来像是编织图案……我真的很喜欢绘制它。另一方面,这很有趣。」

弗鲁提格设计的 Westside,1989,Linotype





风格特点


根据罗斯等人的研究,逆反差字体在诞生初期曾被称作 Italian/italienne(意大利的)、Belgian(比利时的)、French(法兰西的),甚至还有时被称为 Grotesque Italian、Egyptian(埃及的)甚至是 reversed Egyptian,命名相当混乱。Egyptian 非常容易混淆视听,在当时无衬线体、粗衬线体鞥看起来非比寻常的字体风格都曾用过这个名字,这其实十八十九世纪欧洲的埃及文化热有一定关联。

以这些地名命名并非意味着逆反差字体的发源地是这些地方,或与有某种特定地理文化相关。大多数早期逆反差字体流行于英格兰和美洲,这样取名仅仅是为字体产品增加一丝「异域情调」,本质上一种市场营销的手段,类似于在中国大家熟悉的「印度神油」或者「新奥尔良烤翅」。从市场的角度看, Italian 类逆反差字体当时接受度并不高,无论是号称这是意大利、法兰西、比利时来的都都无法为其带来稳定销量。

一般认为,Italian 风格的逆反差与同时期粗细对比强烈的 Didone 类字体具有形态上的关联。皮特·比亚克于 2012 年利用 metafont 技术制作了字体 Karloff。其字体的概念就是将 Didone 和 Italian 作为美与丑的两个极值,通过数值控制生成了一个概念性的字体家族——即美、丑、中性的合集。Karloff 是一款非常实验性的字体,它的市场营销概念也很独具一格。


皮特·比拉克设计的 Kraloff,Typotheque





计算机时代的逆反差


逆反差风格的字体被除了被运用于海报、印刷品、餐厅、店铺招牌等待之外,在游戏中也能发现它的身影。早期计算机时代的游戏制作者们对于塑造新世界的热情却没有被技术所限制。在当时技术条件限制下,制作字体往往只能在总量两位数的像素网格进行,以至于文本内容和标题很难得到明确的区分。而通过加粗横向笔画而得到的逆反差风格,则可以在资源极少的情况下很好地达成这个目的。



在大曲都市(Toshi Omagari)所著的《街机游戏字体》一书中记载了世界上第一款运用于游戏的逆反差像素字体—— Sun Denshi 开发的游戏《Stratovox》中使用的 UI 字体。尽管因为游戏中的信息不需要用到所有的字母,导致这是一款并不完整的字体,但在图像显示技术限制表达的时代,通过调整少量像素制作逆反差像素字体去传递游戏氛围,能让玩游戏的人感受到另一个世界与现实世界有所继承却略有不同的奇幻感。


Stratovox, Sun Denshi/1980.

逆反差奇异的字体风格往往容易与各种疯狂的科幻想象联系在一起,这种氛围的营造甚至延续到了游戏产品的印刷宣传物中。高达是80年代日本机器人动漫的一座高峰。在其衍生游戏的海外宣传物中,使用了造型夸张的逆反差字体 Maelstrom 作为标题。


逆反差的字体加上纵横双向阅读,让「0」在竖向阅读时反而变回了传统造型




今日的「逆反差」


即使争议不断,字体设计师们却从未真正放弃过趣味盎然的逆反差风格字体。这种情况在数字字体设计时代到来之后变得愈加疯狂,催生出了像 Maelstrom 这种极致风格的字体。Maelstrom 不仅仅是对常规笔画粗细的逆反,而是更进一步打破了传统拉丁字母设计所崇尚的「书写逻辑」,并不是所有较细的笔画都被反向加粗了。设计师克里斯·索尔斯比(Kris Sowersby)的灵感来源自 1837 年诞生的 Debow —— 一款基于 Caslon Italian ,拥有更夸张对比度的字体。

克里斯·索尔斯比绘制的草图


使用 Maelstrom 排印的耶鲁大学建筑学院海报


除了像 Maelstrom 这样极端夸张、逐渐脱离传统书写逻辑的字体外,也有许多将逆反差造型与传统西文书写逻辑进行微妙结合的字体。在保证可读性的前提之下,控制逆反差的「度」,反而得到了新颖别致的字体风格。逆反差并不一定要用于,而罗斯、瑞伊·阿布雷乌(Rui Abreu)和尼娜·斯托辛格(Nina Stössinger)三位设计师分别创作的字体 Trilby、Signo 和 Nordvest 便是合理控制逆反差强度,实验性地将其运用于正文的字体家族。

大卫·乔纳森·罗斯设计的 Trilby,带有较小对比,非常微妙的逆反差


瑞伊·阿布雷乌(Rui Abreu)设计的 Signo


尼娜·斯托辛格(Nina Stössinger)设计的 Signo


塞瑞斯·海史密斯(Cyrus Highsmith)的逆反差字体 Eggwhite 则另辟蹊径,摆脱诺尔泽传统书写的那一套理论,只从轮廓造型出发,试图重新分配字重(weight redistribution),建立新的视觉比例。他既没有以 Didone 为起点逆反笔画的粗细关系,又不受火车铁轨式和粗衬线风格的逆反差字体影响,只是从字母的正负形和字间距出发创造可爱搞怪的字母造型,形成独特的阅读节奏。

Cyrus Highsmith 2000 年发布的字体 Eggwhite  


而如果我们并不把视角局限于拉丁字母,便会发现逆反差还有另一片天地。正反本就是相对而言的概念,有一些文字天生就带着与拉丁字母相反的笔画对比关系,从而具有了天然的「逆」反差造型。换言之,对于文字来说「横粗竖细」再正常不过了,比如天城文、阿拉伯文、希伯来文等都是如此。如果再把文字方向颠倒过来,比如竖向书写阅读的蒙古文字,逆反差就又变成另一回事了。由厉致谦设计的「基本美术体」逆反差字体中的蒙文部分,即是把最粗重的腰线减细,再将左右外侧的竖向笔画加粗了。


厉致谦设计的逆反差风格字体「基本美术体 RVS Basic」


薄伽梵歌天城文抄本,横粗竖细


阿拉伯文抄本,Patriarch Yuhanna Fam Al-dhahab: 87 Sermons,横粗竖细


希伯来文书写的圣经抄本,,横粗竖细


以阅读与书写方向和拉丁字母相反的希伯来文为例,字体设计师娜奥米·亚伯(Naomi Abel)就从希伯来文的造型中汲取灵感而创造了一款全新的拉丁字母逆反差字体 —— Koresh。


Koresh 所参考的 Berthold Hebrew 字体样张


Koresh 没有利用加粗水平的笔画来达到逆反差的效果,而是沿袭希伯来文的造型在顶部和底部加深字体造型的重量感,并将这个重量的变化拆解为三个层级递进变化,因此创造出了一套不同传统逆反差的视觉风格。


Koresh的重量分布


Koresh的字体样张


数字时代来临以后,不仅仅是积极设计创新的逆反差字体,经典逆反差字体的复刻也是字体设计师们的一项任务。Caslon Italian 虽然在铅活字时代中孤独地待在图书馆之中,但来到数字时代以后,Commerical Type 的字体设计师保罗·巴恩斯(Paul Barners)对 Caslon Italian 进行了复刻和补充性设计。不仅仅基于样张和字冲的造型进行完美的诠释,甚至为 Caslon Italian 制作了全新的 Italic、Contra、Shaded 版本——这些变种在十九世纪就已经存在,只是没有像巴恩斯复刻的这般精良——让它作为标题字体具有更高的泛用性以得到更好的运用。

Caslon Italian的字体样张,Commercial Type 




逆反差字体会成为趋势吗?


不可否认,逆反差字体夸张的造型在平面设计中确实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这种曾经的「奇技淫巧」正在获得越来越多人的青睐。克里斯·索尔斯比的断言「逆反差字体注定是字体排印中的异端,从未真正流行但也从未被抛弃」,似乎也在被逆转。

Future Fonts 上的几款逆反差字体


近年来逆反差风格的字体正在增加,对其功能的肯定与探索常常压倒了审美的好恶——毕竟美丑是主观且变化的。逆反差字体引入注目的特性,使其理应成为标题字体风格的选项之一。Wei Huang 为澳大利亚在线艺术刊物 West Space Journal 设计了一款逆反差风格刊头,尽管他并没有使用「逆反差」这个名字。这款字体是通过逆时针旋转九十度笔头笔画在纸面上的角度,再将转笔的方向反过来得到的,其结果是不同于经典逆反差的视觉呈现,可谓一款别出心裁的逆反差标题字体。


澳大利亚在线艺术刊物 West Space Journal 的逆反差风格刊头


Huang 在设计说明中还提到了诺尔泽魔方中字母造型变化是通过三个方向的坐标轴来界定的:对比类型(z),对比增强(x)和对比减弱(y)。如果我们把思路放宽,诺泽尔魔方似乎还暗示了,逆反差风格有可能在大型字体家族中成为正文字体的一个特别版本——尤其是在可变字体大行其道的今天。事实上,这样的想法已经有先驱者了:Sharp Type 的字体家族 Beatrice 即包含了三种高对比的字体版本——标准高对比、逆向高对比和内部高对比。通过这种实验性探索,逆反差风格能够在更具开放性的设计中找到新的位置,使用包含逆反差风格的字体说不对会有助于更好地区分信息层级

Sharp Type 推出的 Beatrice Family


过去不久的 2020 年 WWDC 大会上,苹果公司发布了可变字体版本的 SF Pro,其中 SF Pro Italic 部分也将逆反差风格纳入了字体家族之中。虽然没有给出具体的字体子样可供选择,但在支持可变字体的排版软件中将 YAXS 调整数值后,便可以得到一款逆反差版本的 SF Pro Italic。

苹果推出的新字体 SF Pro Variable


逆反差字体在诞生 200 年后的今天,已经不再像诞生之初那样,独处字体世界的偏僻角落遭人诟病。罗斯在演讲中提到,如果依据诺尔泽笔画理论,仅把粗细变化反转过来,就可以在原来的字体魔方上构造出另一个平行宇宙。随着审美观点的变迁,最初从书写逻辑中诞生的逆反差字体们是否仍然能够满足当下的需求?逐渐远离了书写工具后的现代人,又该如何想象新的逆反差风格?另一方面,这种起源英格兰的怪诞字体风格在我们更熟悉的文字中又是如何表现的?中文和日文逆反差字体的过去和未来又是什么样?且听下回分解。





3type(三言)将于本月发布本篇文章下半部分,敬请期待。参考资料与致谢详见下篇结尾。




 TypeSchool 在线字体设计课程系列(夏日特价即将截止)

 TypeWalks 字体漫游影集首发(一套两册更优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