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楷书、斜体、连笔,意大利体的汉字匹配方案探索

微梨 3type 2019-04-14

2018 年 10 月 13 日,3type 刘育黎在汉字字形信息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上作了题为「意大利体的汉字匹配」的分享,本文内容根据该讲稿整理。




当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跨文化交际越来越频繁,双语甚至多语言并列出现的情况也越发常见。凡此种种,对多文种匹配的字体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喜的是,国内外的字体厂商逐渐意识到了这一点,已经有一些支持汉字的超大多文种字体家族出现了。比如 Monotype 刚刚发布的翔鹤黑体,国内也有方正字库的兰亭黑 Global。


在这些多文种匹配中,宋体搭配 serif,黑体搭配 sans-serif,已经成为了共识——它们的造型细节和历史源流都能够不错的吻合。不过西文中还有一类很重要的字体风格——意大利体,在汉字方面还没有一个完整的匹配方案。


「思源」系列的 Source Serif Italic 在今年八月最终完成。其实早在 2014 年,这个意大利体部分就已经和罗马正体一起发布了,而后经过了长达四年的「回炉重造」。根据官方的说法,这是考虑到要和 CJK 汉字匹配——因为汉字传统上是没有 Italic 的,所以我们修改 Italic 的设计,最大限度地继承 Roman 的细节,使其也能和思源宋体的方块汉字相匹配。


Source Serif 和思源宋体、Source Sans 和思源黑体的匹配。二者的 Italic 并没有汉字「兄弟」。


话虽如此,但这也可以说是一种「回避问题」的做法。那么,这次我们就先来聊聊 Italic 到底能不能专门匹配汉字字体,以及可以如何匹配。讲稿也主要分为这两部分:第一部分中,简单介绍下意大利体和它在西文排版中的用法,再看看汉字这边的情况;第二部分结合我们的实验,从三个方面提出可能的匹配方案。




首先来看看西文字体中的 Italic。我们要明确 Italic 不等同于斜体,这是完全无关的两个概念。按我们汉字的术语讲,意大利体和罗马正体属于两种「书体」,只不过意大利体大部分都是斜的而已。


Roman 和 Italic 在造型上的区别。所示字体:Source Serif。


也有不斜的意大利体,比如这款字体 Seria,它的 Italic 部分就是直立的,同时我们也能够看到它的造型特征——宽度较窄,并且留有手写字的痕迹。


Seria 字体中直立的意大利体。


意大利体来源于对当时人文主义小写体的改造,使其便于快速书写。它最初也是单独用于排文章的,直到后来才出现混用并且被赋予了特别的功能。我们现在电脑上很多经典铅字的复刻,其 Italic 部分都是「拉郎配」:比如 Adobe GaramondRoman 来自 16 世纪初法国刻工 Garamond 本人的铅字,Italic 部分则是同时代 Granjon 设计的。


Adobe Garamond 中的意大利体匹配。


到了后世,Italic 才和 Roman 混用,产生了现在的用法。Italic 常用做作品标题、强调、引用,以及外来语词(主要是拉丁文)等等。此外,生物学上使用林奈双名法的拉丁学名,音乐方面的情绪、速度标注,数学公式中的变量,也规定使用意大利体。


西文排版中的意大利体使用。图源:theabsolute.net


所以说,这种现象可以归纳为西文排版中不同书体的混排。那么,再来看看中文排版中情况又如何。




我们现在所说的「正文字体」宋黑仿楷,同样有各自习惯性的使用场合。比如正文一般使用宋体(现在也有细字重的无衬线体),标题使用黑体,引文使用楷体或仿宋。此外,教科书中涉及识字的部分会使用楷体,官方文件则一般用仿宋体作正文,等等。


传统上我们并不像西文那样,会在一个文段甚至一个句子中混排两种不同风格。但是在整篇文章或是整本书中,书体混排的习惯古已有之。比如在这本刻本《天方性理》中,不同的序言就是不同的书体。在每一章末的注释也使用了和正文不同的字体。


《天方性理》,一部关于伊斯兰哲学的著作。图为乾隆己卯(1759 年)重梓版,出自《续修四库全书 · 子部 · 宗教类》。


到了近现代和当代,在书籍出版中也会使用这种方式。最常见的就是宋和楷的共用,用来区分信息属性。


《梁》,梁思成著、林洙编,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 年。


另一方面,如今也有不少外国文学作品的中译本,其原文中正文里会出现意大利体——有时是强调语气,也有时用来表示人物的心理活动。为了保留原文语气和行文风格,也有可能是特意为了体现出陌生感,在中文版中也会作出相应的处理——宋体中夹杂着楷体。


《冰与火之歌 · 群鸦的盛宴》,乔治 ·R.R. 马丁著、屈畅/胡绍晏译,重庆出版社,2012 年。


经过以上讨论,我们可以大体感受到,楷体似乎可以用来匹配意大利体。看起来这种做法是有道理的:意大利体是一种保留了一些手写特征的正文字体,楷体也差不多是这个意思。


所示字体:Times,方正书宋/方正楷体。


但是如果认真细看一下,好像又不是那么回事了。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如何理解这种匹配,它又可以如何优化。




当我们谈到匹配设计时,我们需要考虑两方面:除了表面的、造型上的一致,还要做到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观感一致——类似于一种转译。


这里我把楷体和仿宋放在一起说,是因为这两种书体其实是同源的。基于楷书形成的刻本字,日本称作宋朝体(宋体则被称为明朝体)。刻本的工艺导致笔画的直线化,以至于仿宋其实可以看作是楷体的一种现代化。我们在对当代楷体字型进行现代化设计的时候,会发现它很容易导向仿宋的结果。在之后的讨论中,我会兼有楷体和仿宋特征、带有手写感的汉字字体称作「宋朝体」。


3type:汉字字体设计发展脉络(局部),郑初阳制图。


和更加几何化的宋体相比,宋朝体的整体趋势是向上倾斜的,中心则偏向左上。基于这种区别,其混排会使阅读时的感受产生突变,从而起到突出强调的效果。


宋体和楷体的倾斜趋势和重心区别,基于小矶裕司《对东亚文字的理性俯瞰》制图。所用字体:华文宋体/华文楷体,字号经过调整以使其视觉大小一致。


我们知道,如今西文字体中意大利体和罗马体多是家族化存在的,设计细节也有不少联系,这样混排时非常和谐;但是汉字中没有宋楷同时设计的先例,两种字体在设计上没有什么关联。这和前面提到的意大利体和罗马体「硬凑」差不多,但是西文「硬凑」也会基于其设计上的一致;汉字这边,这样的匹配对象完全找不到。


西文罗马体/意大利体混排和中文宋/楷混排的对比。手写特征导致楷体字面较小,同时重心也不稳定。所用字体:Times,方正书宋/方正楷体。


这样一来,「意大利体的汉字匹配」这一课题明确成了这样的任务:



宋体和楷体匹配,其实也有例可循。在日文明朝体中,片假名就是楷体的风格,它是和汉字部分匹配设计的。来看几个明朝体的例子,会发现各自在曲线弧度和壁画末端细节上都有着一致性。


几种日文明朝体,图示曲线弯曲和笔画末端的特征。「徐明」是上海印研所徐学成老师设计的日文字体,可以算作一种「中式日文」,其宋体风格的片假名并非日文习惯。


综上,我们给出了这样的宋朝体方案。它在笔画的特征上与匹配对象新书宋保持一致,字面、重心也相协调;和通常的楷体相比,阅读体验更加流畅,同时仍能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


试做 Times Italic /方正新书宋的宋朝体匹配。


方正楷体、试做宋朝体、方正新书宋的设计细节对比。


此外,由于其「手写感」很大程度上源于骨骼特征,因此我们也可以抛弃笔形,来匹配西文无衬线体的 Italic ——当然,也可以有不同的字重。


试做 Source Serif /思源黑体的无衬线宋朝体匹配,和多字重家族化扩展。


Roman/Italic、宋体/宋朝体混排肌理对比。


由于宋朝体具有向右上的趋势,混排时会在成行的阅读中产生一种「颠簸感」。这种颠簸感不一定不好,但是毕竟不同于西文这样流畅的一行。那我们换个角度想,如果汉字也和意大利体一样倾斜,会怎么样?



斜体汉字并不符合我们对汉字造型的固有认识,觉得是一种「怪胎」;我们也经常会嘲讽 Word 这样的软件强行对汉字几何倾斜的行为。其实即使在西文中,「几何倾斜」的西文字母同样会被视作怪胎——这张图非常生动地描述了几种倾斜方式给人带来的感受。


不同的「倾斜」。图源:Italic Subtleties,大曲都市,tosche.net


楷书或仿宋的倾斜是向右上的。这是因为汉字最初是竖排,自上而下写的。对比几种书写系统,我们就可以发现,文字的倾斜趋势和书写方向相反的(以运笔方向计——换句话说,「起笔一侧」向书写方向倾斜)。


拉丁字母、阿拉伯字母、汉字的倾斜与书写方向的关系。所示字体:Source Serif / Al Tarikh Regular /华文仿宋。


但是汉字的书写习惯是「强行」改变的。五四运动时期,西文大量涌入,横排显然更适合西文的融入;全民横写来得稍晚,1955 年光明日报改为横排,其他各大报社跟进,至 1956 年人民日报改为横排,宣告汉字的书写方向彻底变更完成。


可是书写方向和排版方向变了,但所使用的铅字没有变,孩子们的习字也没有变——竖写造成的「向右上倾斜」,以及「竖要垂直」的特征根深蒂固。


我们可以在行书的书法作品中找到向下连接、类似意大利体连笔特征的构造。同时,「悬针竖」是「竖要垂直」非常强势的一个体现。我们说写字要「横平竖直」,实际上横可以是不平的(而且大部分情况下如此),但竖如果歪了,这字就倒了。


王献之《鄱阳帖》。图源:shufalu.com,经反色处理。


如果按照横写的模式加快速度,是不是也会产生意大利体一样的倾斜呢?我试着写了写,但是这个习惯太难改变了。后来我在网上找了下医生们写的字,不看那种过于夸张的,在这里能发现一些端倪。


网传医生处方。图源:blog.sina.com.cn


汉字横写至今才不过半个多世纪而已。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保持这样的书写习惯,再过几百上千年,会自然地出现这样的印刷字体。


基于思源宋体的试做斜体汉字。所用匹配字体:思源宋体/ Source Serif Pro Italic(字重经过微调)。


下端的提笔并非凭空产生:我们在汉字中寻找横写的逻辑,可以发现左右两侧的呼应现象,比如丷,比如讠钅饣——简化汉字本身就来自草书的楷化。


除此之外,对于倾斜的字形,其结构也要进行调整,以消除其倾倒感,而不是简单的「几何变形」。



但即便确实出现了这样的倾斜汉字,也许也无法用于正文排版。西文基于字母和单词的结构能够天然产生空格,而大段汉字的排布是密排的。这样,斜体汉字的出现显然会破坏行中的连贯性。


Roman/Italic、宋体/斜体汉字混排肌理对比。




我们再换一个思路。意大利体是因「快写」而生的书写体,和正体字在造型上产生了区别——从这个意义上讲,汉字语境下也有一个对应,那就是草书。发源于汉代的章草,是一种字形规范化的书体,用于书写奏折公文。


陆机《平复帖》,介于章草和今草之间的草书作品。图源:shufalu.com


章草是一种草化的隶书,已经成为了历史;近代也有于右任推行「标准草书」即「标草」,也是文字改革的一种探索。


《于右任标准草书字典》,沈道荣编,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


标草本身是一个富有争议的项目,最大的问题就是它的简化和变形程度太大(比如「世」字已经完全看不出其楷书造型)。不过这和意大利体也有共通之处——比如意大利体为了加快书写速度,将小写字母 a 上端去掉。只不过大家对拉丁字母太熟悉了,已经接受了两种不同造型的字母。我们来看个不熟悉的例子——西里尔文的手写体/意大利体造型,和印刷正体完全不同。


拉丁字母和西里尔字母,意大利体和罗马体的不同造型。所示字体:Baskerville


即便是汉字量大、需要额外学习和记忆的内容多,但这可能也不算什么——当代不少人「识繁写简」,就要记忆两套字形;几十年前推行「二简字」,这一代人甚至认识三套字形。当然了,这些都要靠大规模的强制推广,这就不是我们设计师要考虑的问题了。


我们还是先想想,如果真的做宋草混排,用于在汉字环境下呈现意大利体和罗马体的关系,其效果如何呢?其实这样的例子也是现成的——日文明朝体里的平假名,就源自汉字的草书,然后加以规范化的结果。这样显然可以起到类似意大利体罗马体混排的效果。


平假名由汉字草书演化而来。所示字体:リュウミン。


站在当下,不妨退一步,用大家易于辨识的手写连笔字加以印刷体化。这是我们的一个试做,并且其中结合了可变字体技术,可以产生不同字重、不同粗细对比的版本。对比增大时,仅对笔画中段进行减细,保留起笔处较粗,从而能够产生类似衬线体/宋体的视觉印象。


试做未命名可变字体。通过对比度和字重两个轴的变化,在同一骨架上产生笔形特征不同的字体家族。


我们将这个字体同思源系列中的不同字体进行混排,得到了颇为不错的效果。


试做未命名可变字体和不同字重的宋体、黑体混排效果。所用匹配字体:思源宋体/思源黑体。





以上三种尝试中,「宋朝体」最符合我们当前的使用习惯,而后两种,则是对未来可能性的设想,显然无法应用于现在的正文排版中。信息时代的汉字设计毕竟才刚刚开始,希望这些内容能够为各位带来些许启发,权作抛砖引玉。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各抒己见,共同探讨!


关于意大利体的产生和发展,限于大会时间要求,本文没有过多展开。我们现在熟悉的大小写字母是如何产生、如何定型的?如果你对此有兴趣,不妨在 TypeSchool 一探究竟!——首期 TypeSchool weekends 周末西文字体班火热招生中!在课程中学习西文书法,最终得到属于你自己的(可以在电脑上使用的)字体,更有德国资深字体设计师前来授课。点击下方图片了解更多。







—过往内容—


这位小姐姐坚持每天创造一种字体,两个月来从未间断

「中式」西文字体设计,了解一下?

字体设计的两端——人文与机械

𝑯𝒂𝒑𝒑𝒚 𝕄𝕠𝕠𝕟 𝕱𝖊𝖘𝖙𝖎𝖛𝖆𝖑!教你打造酷炫无比的朋友圈祝福

被咔嚓的 Typegeist 及其他

这届 iPhone X,最大的看点其实在这儿。




文章已于修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