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麦克卢汉及其“艺术家”概念|论文绪论

批评·家| 院外 2022-10-04



编者按|


马歇尔·麦克卢汉是加拿大著名的媒介理论学家,以他为代表的媒介环境学派对现代技术社会提出了独特角度的批判。麦克卢汉提出,媒介是人的延伸,新媒介的出现将改变人的感知,并冲击人原有的感知模式。在电子技术时代,人类即将面临巨大的感知危机,而只有麦克卢汉意义上的“艺术家”才能为人类缓和这一危机做出一些努力。本次推送的论文“麦克卢汉及其‘艺术家’概念”节选,梳理了麦克卢汉的基本理论观点和他对于即将到来的危机的阐述,并将其作为麦克卢汉的“总问题”,同时通过梳理麦克卢汉思想发展史,揭示了麦克卢汉意义上的“艺术家”的含义。通过了解对麦克卢汉思想产生过的重要影响的学者的理论学说,寻找他发展阐释“艺术家”这一概念的历程,厘清麦氏这一概念及其理论潜力。通过研究麦克卢汉的受教育历程及其思想发展的脉络,对诸如“新批评”派,托马斯·阿奎纳思想、麦克卢汉和著名艺术家之间的往来文字的深入探究,总结出几大最有可能的思想来源。院外还将陆续推送论文及相关专题。  


麦克卢汉及其“艺术家”概念|绪论|2018

本文8000字以内|接上期


缘起

赫伯特·马歇尔·麦克卢汉(HerbertMarshall McLuhan,1911.6-1980.12)是加拿大著名的媒介理论家,多伦多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当代媒介理论界公认的精神领袖,他的理论独树一帜,另辟蹊径地诉诸人的感知,奇崛而又合乎情理,虽饱受争议和质疑,但时间终于验证了他的远见卓识。

1967年,麦克卢汉在马夫里特讲座上时曾俏皮地以这样一句话开头:

“有一个聪明人说过,我们不知道谁发现水,但我们相当肯定,发现水的不是鱼”[1]

 

如他所说,沉浸在稳定的媒介中的人无法意识到自身所处的现状,鱼儿只有在水温变化之际才能意识到自己在水中。麦克卢汉第一次有这种感受,可能是在他刚从英国剑桥大学获得学位,来到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做教授助理的时候。1936年,25岁的他面对当时刚刚入学的大学生,突然感到无法交流的鸿沟。这种经验带来的震撼是空前的,从小就接触古典文学,在一个演说家母亲的羽翼下成长,钦佩莎士比亚和艾略特等文学大师的麦克卢汉,与正在改变美国社会的电子媒介是格格不入的,身处变革的切肤之痛,正是他发现媒介秘密的起点,促使他“迈出媒介分析的决定性一步”[2]。

 

如此说来,我们这一代可以说是幸运的,成长在这样一个新旧交替的变革时代。面对新的电子媒介,我们没有父母辈的隔膜,可以在其中畅行无阻,而面对旧的书面文化,我们成长在其中,对其仍然抱有亲近的态度,更重要的是,我们体验到了这样一种“水温”的变化,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慢到快,从热到冷,从分离到相联的过程。

 

从2012年开始,我在本科的课程上精读了麦克卢汉的文章,并逐渐接触了以他为主的多伦多学派,以及媒介环境学派,在艺术人文学院的七年学习当中,虽然若即若离,但是麦克卢汉一直没有离开我的视野。究其原因,大概还是因为,多年前的问题依旧伴随着我,随着网络覆盖率的提高,这种被迫和世界相联系的感觉只会越来越强烈,并从不同的维度,剥夺个体独处的可能。这样的感慨并非在无病呻吟,而是陈述一种不仅从我自己,更是我观察到的整个社会的状态。

 

普罗大众是孤独的,并非社会关系总如此,而是在脱离网络连接时尤其如此。覆盖全球的网络连接所承诺的“全球村”,使得人类曾经延续千年的日常生活方式相形见绌。如果没有网路连接,在铁路与马蹄的时代中,我们一生中能碰到的、能够交谈上的人又有多少呢,会有多少人注意到我们呢?

 

麦克卢汉的洞见就在这里,甚至在个人电脑发明之前,他就预见了这一趋势。“全人类就是我们的肌肤,我们身披全人类”[3]。麦克卢汉何德何能,能够使自己的理论如此的具有预言般的前瞻性?其原因大概在于他能看到媒介的潜能,如果说拼音字母表、印刷文化给人带来的是线性思考、逻辑、给事物分门别类、让人孤独的感知环境,那么电的发现,给他带来的感觉就是——飞驰的速度的改变。电的速度,使信息的传播,不再延迟,使地球的两端的通信,也不过几秒的延迟。此为古今之变,全人类之间保持联系的程度,就如同大家生活在一个村落中,正如此,他预见了今天的人逐步回归部落形态和口语文化的重新流行。

 

仔细思考他的预言,令人不寒而栗,如果真的在颈后按入插孔,将意识联入网络,主体还能保持自我吗?在庞大的信息流面前,人类是将改换形态以个体继续存在,还是融合于全人类之中?探索这一问题的答案,是笔者撰写本文的动力。



[1]《麦克卢汉如是说:理解我》,[加]马歇尔·麦克卢汉著,[加]斯蒂芬妮·麦克卢汉、戴维·斯坦斯编,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第73页。

[2]《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加]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何道宽译,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第1版 (2011年7月1日),第3页,特伦斯·戈登序。

[3]《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加]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何道宽译,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第1版(2011年7月1日)。第64页。



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

 

如前所述,本文的研究目的是考察麦克卢汉所提出的人类在新的电子媒介环境下所面临的问题和他提出的解决方案——“艺术家”这一概念。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中指出了电子媒介时代人将面临的巨大感知危机,这是我们将要或正在面对的问题。由于媒介是人的延伸,而“电力技术到来之后,人延伸出(或者说在体外建立了)一个活生生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模式。到了这一步,这一发展意味着一种拼死的、自杀性的自我截除”[4]。而面对这一危机,他认为人类的出路在他所认为的“艺术家”身上,“在人类文化史中,还找不到一个例子能说明:人有意识地调整各种各样个人的和社会的因素,去适应新的延伸;唯一的例外是艺术家虚弱无力、处于边缘的努力。”[5]他所主张的“艺术家”并非我们通常意义的上的艺术家,而是“严格意义上的艺术家,惟指那些迎向技术而又处之泰然的人。”[6]

 

本文的研究目标在于通过对麦克卢汉的理论的深入学习理解,思考他所指出的处于电子时代的当代人所面临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理解他所谓“艺术家”概念,思考其是否能够解决麦克卢汉所指出问题。除此之外,希望能够联系麦克卢汉个人的求学授课经历,通过了解曾使他受益的思想家的思想,从不同层面增进对麦氏理论的理解。目前学界对于麦克卢汉思想的发生历程的研究较少,相信本文的研究有助于填补国内的研究空白,为后人的研究提供启发。

 

相比同类型的研究,本论文建立笔者在对“艺术家”这一概念的更深刻的理解上。同类型的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将麦克卢汉所说的“艺术家”简单地和当时的艺术家及艺术作品联系起来,并未能够发掘这一概念背后的深刻含义和理论潜力。本文将麦克卢汉的“艺术家”这一概念看作理解和发展麦克卢汉理论的一个重要支点,看作理解麦氏理论的一个重要线索。这一理解路径正是本文相对同领域其他研究的不同所在。同时,本文建基在对麦克卢汉理论的理解上,进行其理论和当代其他文化批评之间的比较研究,能够更地发展、挖掘这一概念的理论潜力,为进一步理解麦克卢汉的理论提供了新的角度。

 

除此之外,麦克卢汉对于作为媒介的视觉的分析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他对视觉媒介的分析可以看做是属于“视觉文化”范畴下对视觉性问题的反思。麦克卢汉指出,视觉在诸种感觉中占据主要地位的原因是印刷媒介成为了主导性的媒介,他创造性地看到“视觉”作为一种感知模式和印刷术之间的联系,指出视觉作为一种感知模式带有不卷入、分割、序列的特性,我在正文中将会涉及这一点。

 

根据我在美国马里兰艺术大学交换的经历,许多美国人已经不再熟悉他的名字了,更遑论其学说。我认为,麦克卢汉的理论对于艺术理论,对于艺术界仍有其启发,他的理论路径,在当下我们被视觉奇观包裹,被互联网科技覆盖的社会,尤其有不可替代的理论价值。厘清他的“艺术家”概念,挖掘其中的理论潜力,对我们认识今天的世界的现状,处理我们切身的感知危机,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较一般的生平研究,本文中不得不大量讨论麦克卢汉的理论,其难点也主要在于此,如何正确理解这位加拿大奇才以复杂难懂著称的思想?通过本科时期对他文本的精读和这几年对媒介环境学派相关书籍的研读,笔者对他的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而关于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在读研期间我参加了多次相关课程,也建立了一定的认识。同时,我将在此精读麦克卢汉的传记并延伸阅读影响麦克卢汉的各个领域的思想者,建立麦克卢汉与他们思想上星丛般的联系,勾勒出他的“艺术家”这一思想发展的脉络。

 

正文部分将分为三章,第一章论述麦克卢汉的“总问题”;第二章论述麦克卢汉对“艺术家”的认识;第三章论述有哪些思想资源,在什么层面上对麦克卢汉的“艺术家”概念产生过什么样的影响。

 

第一、二章将通过对麦克卢汉本人文本的精读,通过引用麦克卢汉自己论述相关问题的词句来说明麦克卢汉对总问题和艺术家的认识。第三章则通过了解这些思想者,来观察发现二者理论之间有所联系之处,将大致分为四个方面:麦克卢汉从小成长在宗教氛围浓郁的家庭,且终其一生都是虔诚的天主教信徒,宗教在他的思想中是一个重要的方面;青年时期留学剑桥的经历可以说是重塑了麦克卢汉的思想,本文将考察当时“新批评”的领军人物理查兹(IvorArmstrong Richards,1893-1979)和F.R.利维斯(Frank Raymond Leavis,1895-1978)的理论中对“艺术家”认识;除此之外,麦克卢汉结交的艺术家朋友,尤其是温德汉姆·刘易斯带给他很多关于艺术家的启示;而艺术界、艺术史家的研究也在他发展自己的“艺术家”这一概念中有其地位,麦克卢汉就经常在写作中提到E.H.贡布里希(E.H.Gombrich, 1909-2001)的研究。



[4]《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加]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何道宽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 2001年7月第1版,第60页。

[5]《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加]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何道宽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 2001年7月第1版,第85页。

[6]《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加]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何道宽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 2001年7月第1版,第86页。关于麦克卢汉这句重要的陈述,周诗岩在《重读〈理解媒介〉:麦克卢汉的延伸》中有不同译法,后文中将涉及,此处暂不展开。



文献综述

 

根据多年来持续译介麦克卢汉及其“媒介理论学派”著作的何道宽老师所述,麦克卢汉研究有三次热潮。第一次即为麦克卢汉本人在20世纪60年代的蜚声全球,那时的美国新闻业将其捧为掌上明珠,为他造势,支持者不少,但在高校中的保守派经院派对他大多持保留态度。到20世纪70年代,麦克卢汉热迅速退潮。第二次则是在20世纪90年代,由于科技的发展,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的出现,人们突然意识到麦克卢汉的理论并没错,只是太过超前而不能被理解。美国著名杂志《连线》杂志将他奉为“先师圣贤”,1994年麻神理工学院再版了他的《理解媒介》,这之后出现了大量研究麦克卢汉的专著和叙写麦克卢汉本人的传记。而第三次热潮则是进入21世纪至今,2011年是麦克卢汉的百年诞辰,国内外多所高校开展了大型的纪念研讨会,大量麦克卢汉的出版物和对他的研究都被翻译为中文并出版。

 

赫伯特·马歇尔·麦克卢汉作为西方传播学最富盛名的大师之一,对他的研究在国内并非少数。虽然关于麦克卢汉本人的研究已经数量可观,但是实际上,由于他本人的思想独到,其文本复杂难懂,中文学界对其著作感兴趣者大多为各新闻传播学院的专业研究者。由于学科建制的原因,国内所有涉及传播学的教材都会提到麦克卢汉,而其定位,则是“一个怪人”,不属于两大传播学派(经验主义学派或是批判学派)中任意一个[7]。国内关于麦克卢汉的研究一般有两条路径:一、将其放在“传播学的、新闻学”的学科框架中予以研究;二、将麦克卢汉归为后现代思想家之一,放在“文艺学”、“美学”的框架下进行研究。然而,麦克卢汉的贡献绝不限于此,作为一位善取百家之长的敏锐思想家,将其思想框定在一定的学科界限内无疑将有损于他的洞见。而本文针对的麦克卢汉和艺术的关系,不属于两者之一,因此,本文所能直接借鉴的中国研究者的成果相对较少。

 

国内外文献中,虽然多少提及他的艺术观,但是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麦克卢汉的学生在麦克卢汉去世后继续沿着他开创的思想路径向前延伸,尤其是在新的媒介出现之后,他的后人认为有必要更新对这些所谓“新新媒介”(保罗·莱文森创造的提法,大意指有交互功能的电子媒介),及过去麦克卢汉曾论述过的一些媒介重新归纳总结,因此出现了《数字麦克卢汉》、《理解新媒介:延伸麦克卢汉》等著作,虽然运用麦克卢汉的“冷热媒介”、“媒介即人的延伸”等主要概念对科技发展后产生的新媒介有所阐发,但在麦克卢汉的“艺术论”上,这些著作都并没有给予应有重视。例如罗伯特·洛根的《理解新媒介》中,将麦氏主要观点总结为32条,而有关艺术仅在其中占有一条,而《理解媒介》中特伦斯·戈登的序言中,他分十段介绍了麦氏的思想,其中并未提及任何麦克卢汉的艺术观。在国内的相关资料中,通常都围绕麦克卢汉的“老三句”(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的延伸,冷热媒介)来介绍他的思想,本就是管中窥豹,更不可能涉及麦氏本就篇幅不多的艺术观。多年来长期关注麦克卢汉思想的何道宽老师也曾多次在自己的译序中总结麦克卢汉的思想,对于其艺术观也只是匆匆带过。然而,在麦克卢汉之子埃里克·麦克卢汉(Eric McLuhan, 1942-2018)和弗兰克·秦格龙(Frank Zingrone)1995年编著的《麦克卢汉精粹》(Essential McLuhan)中,他关于艺术的文章被辑录为四章中的最后一章,和麦克卢汉晚年最重要的理论成就“媒介四定律”一同占有压轴的地位。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一书中指出,我们正在经历电子时代的重大危机——神经系统延伸后导致的全面截除,而面对这样的前所未见的危机,人类的出路究竟何在,麦氏将自己的希望寄托在了他提出的“艺术家”这一概念上。然而,现有研究中明确指出这一点并加以详细讨论的,仅有周诗岩于2013年发表在新美术的《重读理解媒介:麦克卢汉的延伸》一文。

 

相对于此,麦克卢汉的理论,尤其是其中关于艺术的部分,在当时的艺术界掀起一阵风潮,不少著名的艺术家的创作理念受其启发,先锋派音乐家约翰·凯奇(John Cage,1912.9-1992.8)、影像艺术家白南准(Nam June Paik1932-2006)、导演伍迪·艾伦(Woody Allen,1935-),新媒体艺术团体USCO(the US Company)等人都对他的理论强烈的兴趣[8],麦克卢汉本人和他们中的不少人保持着书信联系。而在艺术史界,也有不少受他影响的现代艺术史家,W.J.T.米歇尔(W.J,T. Mitchell,1942-)和鲍里斯·格罗伊斯(BorisGroys,1947-)是其中最为出名的,他们的理论中都明显吸收了麦克卢汉的思想资源。


本文依托的主要文献为麦克卢汉本人的著作《机械新娘》、《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穿越灭点:诗与画中的空间》、《媒介定律》,麦克卢汉文章汇编《麦克卢汉精粹》,麦克卢汉演讲访谈录《麦克卢汉如是说:理解我》,麦克卢汉传记《麦克卢汉传:媒介与信使》、麦克卢汉的书信集《麦克卢汉书简》。其中,《理解媒介》在麦克卢汉的著作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它距麦克卢汉完成自己的博士论文相隔20年,距麦克卢汉和其子合著的《媒介法则》也是20年,《理解媒介》一书照亮了他从青年时期开始的一条思想求索的路线。[9]

在麦克卢汉的传记如今大概有六到七本,我选择了菲利普·马尔尚这一本《麦克卢汉传:媒介与信使》作为主要参考文献,除此之外,保罗·莱文森的《数字麦克卢汉》、麦克卢汉之妻编辑的《麦克卢汉书简》中也涉及一部分麦克卢汉的生平记述。还有许多没有被翻译的传记如《麦克卢汉:轻轻松松读懂他》(Marshall McLuhan: Escapeinto Understanding),《媒介是后视镜:理解麦克卢汉》(The Medium Is the RearView Mirror: Understanding McLuhan)等,在这个论文中,我也将用到这些书中的观点。菲利普·马尔尚的这本传记相当翔实,很多材料来自于他对麦克卢汉身边的人的亲自采访和通信,可是说是掌握了非常多的一手材料,这也使得他的文章比较可信,另一方面,这本传记作为出版较早的麦克卢汉传记,作者本人曾经作为麦克卢汉的学生,和他有比较亲密的交往,这也使此文所塑造的麦克卢汉形象更为鲜活可感。在麦克卢汉著作译介方面的权威何道宽老师在此书的译后记中说:“这本书初版于1989年,由蓝登书屋印行;1998年,经过修订,转交麻省理工学院出版。这是五六种麦克卢汉传记中,材料最翔实,生活情趣最浓厚、传主形象最饱满的一种。这是马尔尚奉献给我们的一份厚礼。对国际‘麦克卢汉学’来说,这是一部扎扎实实的奠基之作。”[10]

 

何道宽老师在译介麦克卢汉及其“媒介环境学派”的学说中做出了开拓者的贡献,投入巨量时间和精力的翻译了大量著作,本文所根据的文本也大多来自他翻译的中文版麦克卢汉著作,辅以英文原著帮助理解。

 

而在文章后半部分,关于麦克卢汉与宗教、“新批评”、他和温德汉姆·刘易斯之间的交往,国内鲜有资料提及,而英文资料中的相关片段,分布较为零散,不同著作中在不同部分中有所提及,笔者只好自寻线索,资料不全难以定论,有些观点难免停留在假设阶段。



[7]《我们是鱼,生活在媒介中》,陈力丹著,载《知媒者生存:媒介环境学纵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第1页。

[8]《数字乌托邦:从反主流文化到赛博文化》,[美]特纳著,张行舟等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年5月第1版,第46页。

[9]特伦斯·戈登语,出自《理解媒介》序言。《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加]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何道宽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

[10]《麦克卢汉传:媒介及信使》[加]菲利普·马尔尚Philip Marchand 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1月第1版,第293页。




文字作为媒介:麦克卢汉的写作方式

 

麦克卢汉的许多文章和演讲就像是他整个思想体系的微缩版,而并非是思想不同的块面,了解他的人,往往能从他的一篇文章的不同句子中看到他的所有思想,而这一写作方式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他很少在一篇文章里集中的讨论一个问题,而是多个问题并举。这般形式实乃麦克卢汉故意而为之,他摒弃的印刷媒介所产生序列性、线性思维。出于一种自觉的对印刷媒介中线性逻辑力量的抵抗,哈罗德·伊尼斯的写作被麦克卢汉盛赞为“马赛克般的写作风格”,其实这也是对他自己写作的准确描述。除了写作之外,麦克卢汉喜爱的口头表达给我们提供一些不同的思想资源。相较他的著作,他的演讲辑录和的书信更易让人接受。他喜爱参加研讨会,喜爱面向不同的观众表达自己的看法,喜爱与人探讨问题,这些经人整理后的讲稿与他的写作不同,它们有时有意识的抓住观众的注意力,有时在谈话参与者的提问下步步推进,为我们理解麦克卢汉留下一条较为好走的路。究其原因,这首先和他从母亲艾尔西那里接受的演讲术与辩论技巧分不开,他明白如何用华丽的词句和巧妙的联系发表精彩的演讲,抓住听者的心(在他受到病痛影响前麦克卢汉可以随时发表妙语连珠的即兴演讲)。其次,作为一位文学专家,麦克卢汉在面对公众时稍稍收敛了自己大量的修辞和引用,减少了写文章时那种故意的拼凑,而增加了一些观众了解的例证,使其易于理解。

 

反对印刷媒介所导致的分割一切、专门化、机械的倾向,是麦克卢汉身体力行坚持的信念,他也多次表示,自己不是一个专家,也不愿意做专家,而是要做一个完整的“部落人”。除了学生时代的文章外,麦克卢汉的文本总是呈现出一种并非线性发展的状态,由许多例子及应用和麦克卢汉对其的分析组成,文本不集中在一个问题上讨论,而是跳跃性的联结多个层次的问题,好似一堆未按正确顺序摆放的拼图,细细品味每一块都有作者洞见在其中。这正符合他对部落人,对口语文化的向往。这一方面是作者本人有意而为之,以抵抗印刷文化的线性思维,另一方面则是麦克卢汉倾向于讨论而非写作的思考习惯导致。在阅读麦克卢汉的传记之后,我们可以得知,和麦克卢汉合作过的大部分的编辑都收到过他发来的“杂乱无章的手稿”,这些手稿大多由谈话内容的记录、写下只言片语的纸片、附带着评论的剪报组成。所以麦克卢汉多数的出版物都有些不易理解,甚至让人如坠五里云中,给本文写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同时,麦克卢汉作为一位17世纪文学即英国文学教授,又深入研究过艾略特、乔伊斯、庞德等人的作品,对文学作品的引用可谓顺手拈来,不时借他们的话来阐述自己的思想,但是却不爱加上出处,有时他甚至心血来潮,改动他们的句子却又不加说明,给严谨的评论家带来一些麻烦。

 

不同于其他思想者,由于麦克卢汉本人的写作思考习惯,他思想的精华不止存在于他的专著中,更凸显于他口头的表达,例如1969年他接受《花花公子》访谈而成的长达万字的访谈录《麦克卢汉——流行崇拜中的高级祭祀和媒介形而上学家袒露心扉》或1973年在纽约市哥伦比亚大学给学生做的讲座《作为电气时代生存手段的艺术》。“麦克卢汉骨子里是语法学家,绝对需要与同事进行不断的对话,这是他工作的基础”[11]

 

如果能有幸和麦克卢汉交谈一刻钟,那将是多么奇妙的感觉。幸运的是,麦克卢汉也留下了不少影像资料,虽然录像中的他已经并非壮年,但扔能一窥他雄辩家的风采。他的传记作者,曾经接触过麦克卢汉本人的菲利普·马尔尚曾这样评价他:

 

“麦克卢汉的朋友和学生,即使没有读过他的一个字的人,也比只从书本中了解他的人幸运。他那些书,即使对赞同他的人和善于吸收的人来说,也都是困难的。其中一些书也许永远不会再版。麦克卢汉不像其它作家,他们把最好的精华写进书里。相反,他绝对不可能把自己旺盛的生命力和驰骋不羁的思想全部转换成印刷品。”[12]



 [11]《麦克卢汉精粹》[加]埃里克·麦克卢汉、[加]弗兰克·秦格龙编,何道宽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24页。

[12]《麦克卢汉传:媒介及信使》[加]菲利普·马尔尚Philip Marchand 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1月第1版,第252页。



文章来源|2018年硕士毕业论文节选

一、“总问题”:电子时代的感知危机

1.1 “媒介即讯息”

1.2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

1.3 延伸的代价——作为麻木的自恋者

1.4 人类如何在电子媒介时代生存

二、麦克卢汉意义上的“艺术家”

2.1 漩涡求生记——水手之喻和艺术家的责任

2.2 重新定义“艺术家” 

2.3 “悬置判断”与“创造反环境”:如何成为“艺术家”

三、“艺术家”如何诞生

3.1 麦克卢汉的宗教信仰:天堂、放逐与回归的故事

3.2 托马斯·阿奎纳和托马斯主义

3.3 麦克卢汉与“新批评” 

3.4 温德汉姆·刘易斯:艺术家的代表

3.5 艺术、艺术家、艺术史家

结语 

附录:麦克卢汉大事年表


论文|刘雨尘  
指导|周诗岩
责编|PLUS

相关推送|


导读《理解媒介》

从自恋者到艺术家

纳喀索斯的宿命

阅读此书的难题除了要从马赛克状的文字中破解麦克卢汉的思想,同时还要处理已有评述中对这思想的神秘化、简化和刻板化。本文选择麦克卢汉思想中最容易被简化和误解的三个要点切入,作为重新读解的引线:其一是媒介与内容的关系,以此深入媒介隐蔽的作用机制;其二是媒介与人的关系,以此深入媒介在社会世界中带来的危机;其三是面对危机的解救之道,以此深入他对“艺术家”的界定与期许。这三方面同时也构成我们在该书面世五十年后的今日,在关于“媒介”的论争被反复刷新之后仍需要重新阅读它的理由。

上|总体危机……更是西方两千多年文明进程中,技术发展使人的自主性不断败下阵来的感知危机。

中|你的肉身在这里,而你整个中枢神经系统却加速延伸出去与他人共享在电子的世界。

下|要么挑战,要么崩溃。而艺术是唯一的解救之路……“艺术,是任何你能够凭之侥幸逃脱的东西”。


回复:BAU、星丛、回声、批评、BLOOM,可了解院外各板块的汇编、精编与计划。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