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通过农业看中国历史

李子旸 李子旸 2024-01-04

戳上方蓝字[李子旸]关注公众号,不错过精彩文章~


很早时候起,中国就是个农业大国。整个国家的生产以农业为中心和重心,大部分乃至绝大部分人口是农民。这个特征一直到20世纪后半期才有了改变。

因此,中国历史中的很多现象和要素,都是由于适应农业而来。以往,因为对农业革命也就是农业的诞生过程有很多误解,人们对中国历史的很多现象也有不正确的认识。这篇文章就从农业革命的角度重新认识中国历史,澄清一些长期存在的错误认识。



概括一下此前介绍的农业革命的几个要点。

第一,农业社会分为两个阶段:技术爆发期也就是农业革命,以及随后的技术停滞期。农业革命的时间很早,距今一万年左右。那时,还没有文字。农业革命这个“技术爆发”期,非常重要,但恰恰是这个重要时期,因为没有文字记载,所以模糊不清,甚至被人遗忘。

第二,技术爆发期过去以后,是长期的技术停滞期。在这个漫长的时间里,虽然有零碎的技术改进和优化,但农业不再有革命性的技术进步,也不可能有。农业革命本身的技术潜力,已经释放殆尽。

第三,在技术停滞期内,人们能做的,是既有技术水平上的推广,把他们已经掌握的技术推广到更大的地理范围。这期间,虽然技术没有大的进步,但农业的范围越来越广,农产品总产量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农业劳动者。

下面,我根据这几个要点,澄清一些对中国历史的错误认识。



误解一:中国人重道德不重科技。

如果中国和西方来个名人大比拼。我们这边能举出来的名人大致是孔子、孟子、王阳明、苏东坡等等,不是圣人,就是君子。但“君子不器”,没有一个搞技术的。而西方人能举出牛顿、伽利略、法拉第、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等一大堆科学家。实际上,提到“科学家”,大家很难联想到某个中国古人,想到的基本都是某个西方人——往往是某位死去的白种男性。

有人因此认为,中国社会对科学很不友好,甚至反科学,所以,出不了科学家,只能出孔子孟子这样的道德家。虽然道德家也很重要,但“中国不出科学家”,总是让人意难平气难消。

这就是因为不懂农业革命而形成的错误认识。

工业革命最早诞生于西方。科学家是工业革命的重要推动力量和组成部分,西方因此当然科学家比较多。但这可不等于中国古人不懂技术只懂道德。在农业革命时期,中国也有一大堆“科学家”。

孔子、孟子是儒家的圣人,但他们不是儒家最初的圣人。在儒家的“名人榜”上有更早的圣贤,比如三皇五帝。因为上古历史的模糊,三皇五帝的形象不像孔子孟子那么明确,但细看三皇五帝的名单就会意识到,其中有好几位科学家——农业革命时期的科学家。

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这几位,从名字就可以看出来,他们之所以被后世奉为圣贤,就是因为他们有“重大科研成果”。

有巢氏,教大家学会盖房子,初期可能是树上的树屋。燧人氏,教大家学会钻木取火。神农氏,植物学专家,农业革命最初的三大问题之一“种什么”,很可能就是神农氏解决的。伏羲氏,据说是八卦的创立者,还能预报天气。三大问题之一的“什么时候种”,也就是节气,很可能是他解决的。

当然,真实的历史中,这些人物不会是某个人,而是很多人。他们其实是形象集合体。在没有文字的上古时代,人们习惯于把各种事物、过程、现象都拟人化,这样便于记忆和流传。于是,农业革命时期的“科学家”,就浓缩为几个人物形象,并成为全民崇拜的圣贤,一代代流传下来。

到了孔孟时代,甚至是更早一些的周公时代,农业革命也就是农业技术爆发期早已结束。社会进入了农业技术停滞期。人们对圣贤的观念也随之发生了转变,不再崇拜科学家了——技术停滞了,没有科学家了。人们转而崇拜道德家。这是因为,在技术停滞期,道德家的作用科研人员重要得多。社会需要道德家告诉大家,在生产不发展的情况下,怎么友好而和平地相处,也就是什么才是符合道德的生活方式。

可见,中国人也有崇拜科学家的时代,只不过,那是在一万年前的农业革命时期。中国人并非只重道德不重科技。西方人的重科技,其实只是农业革命的过程在工业革命时期再现而已。

所以,我们毫不意外地看到,当工业革命进入中国以后,中国科学家的重要性和地位也迅速提高,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迅速赶超西方。到现在,已经实现大面积超越。这足以说明,中国文化中没有任何“反科学”的因素。一切都是为了适应当时的历史环境。



误解二:中国文化保守封闭、不思进取。

表面上来看确实如此。秦汉以来,中国社会的基本面变化不大。“两千年皆行秦制”。一个个王朝,看上去都差不多。生产技术方面更是变化不大。汉朝画像石上的耕作农民,看起来和晚清民国的耕作农民很相像,都是牵牛拉犁耕地而已。真是可悲的停滞!

但是,如果理解了农业革命是怎么回事,就知道,这种“停滞”是必然的。农业革命解决了种什么、什么时候种、基础水利建设等根本性问题,确立了翻地、播种、灌溉、除草、施肥、收获等基本生产过程,接下来,还能怎么革命性进步呢?技术怎么可能不停滞呢?还能玩出什么新花样呢?

汉朝农民和清朝农民之所以很相像,是因为他们面对大致一样的生产环境、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生产能力。你让他们不一样,有革命性大变化,他们去变戏法么?

农业的下一次革命性变化只能等到工业革命,等到化肥、拖拉机、生物育种、农业仓储加工等工业体系出现以后。在工业革命的背景下,农业才有可能有革命性的变化。不过,工业革命这种事,可不是自然而然就会出现的。

事实上,工业革命之前农业领域的所有可能变化,中国古人都积极接受。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小麦、棉花、玉米、番薯等海外新农作物的引入。在这个过程中,看不出中国古人有任何保守、封闭。

所谓中国古人的保守、封闭,其实是漫长的农业技术停滞期中的正确策略。在技术停滞期,试图在技术上取得突破,不问可知纯属胡闹,毫无悬念一定会失败。保守、不折腾,才是最优策略。

有人可能会说,不尝试不折腾,怎么可能突破?说不定折腾折腾着,就把工业革命折腾出来了。

这是没有逻辑的胡思乱想。



知道,在农业社会,生产剩余很少。大家辛苦劳作一年,能吃饱饭就谢天谢地了。正常状态就是在温饱线上下徘徊。稍有天灾人祸,就要有人冻饿而死。

因此,农业社会根本拿不出那么多资源来“折腾”“搞科研”“试错”。相反,严厉禁止折腾,尽可能节省资源,才能养活更多的人,才是正确的生存策略。这就是古人看上去很保守、“不敢创新”的原因所在。

很多人讥笑中国古人的“落后”“封闭”“抱残守缺”。他们不知道,对古代农民来说,各种折腾、创新、研发,代价很可能是全家饿死。他们可不敢拿全家的性命去搞创新。如果皇帝喜好折腾,那代价就是天下大乱、黎民涂炭、百姓遭殃。

从秦汉到明清,如果有人给皇帝上书,说他有办法让农业亩产量翻上好几番。对此人的唯一正确处置办法,就是把他拉出去砍了。他活着只是继续妖言惑众。在长期的技术停滞期,人们本能地就会意识到,天上不会掉馅饼,不可能谁发明个什么新技术,就让农业产量大幅增长。如果有人这么说,他一定是居心叵测的骗子。

今天,我们从工业革命以后的角度回望去看,也能看得很清楚,中国古人的“落后”“抱残守缺”才是最大最有效的生存智慧。在技术停滞的大背景下,老老实实使用传统技术土里刨食,才能最大限度保障全家吃饱穿暖。在化肥、拖拉机等等出现以前,农业生产不可能有根本性变化。而化肥、拖拉机这些,都不是个人灵机一动的发明创造,而是整套工业体系才能形成的结果。



误解三:农业是一种自然而然就会出现的产业。

因为对农业革命的过程不理解,很多人印象中,农业很简单很原始,是自然而然就会出现的生产方式。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苦受累而已。愿意干活的人,都能当农民。

其实,农民尤其是中国式小农,技术含量很高。只不过,这些技术往往表现为经验,而不是文字化的表述和记录。一个刚进城的农民,可能看上去很呆板木讷。那只是他不适应城市生活而已。在他的地盘上,在田间,他的技术水平丝毫不亚于工厂里的八级工、工程师。

有过农村生产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一个好的“庄稼把式”是很难得的,需要多年的学习和锻炼。而且,因为是自给自足的小农,好的庄稼把式,还要掌握木匠、瓦工、庭院栽培、饲养、记账、仓储等多种技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还要善于为人处世,处理村庄和家庭内部的种种矛盾冲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庄稼种好,把一家老小养好。

中国古代农民表面看上去可能很愚昧落后,但其实骨子里都很机智,甚至堪称狡黠。中国农民组成的军队,素以机智灵活、善于学习著称。

一些落后国家,比如某些非洲国家,去那里的中国人惊讶地发现,当地人居然不会种地!他们的所谓农业,实在粗糙简陋。比如,只知道把种子乱七八糟地扔到地里,然后就回家等待收获了——他们几乎不懂任何农业技术。中国人以为谁都无师自通的耕种,其实是一套复杂的技术。不学,是不可能会的。

农业生产,绝不是个自然而然、无师自通的简单产业。发展农业,需要系统的传授和培训——在古代,这种传授和培训,主要在村庄、家庭内部边干边学,而不是现代社会那种课堂式的教育。

中国古代的特色和优势是:除了村庄、家庭内部的传授训练,在政府层面,有长期系统的农业教育活动,以至于有了专门的词——劝农。

据说苏东坡被发配到海南,就把很多农业技术带到了那里,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发展。在长江流域推广棉花种植上,黄道婆居功至伟。现在还有很多地方立祠纪念她(谁说中国古人不尊重科学家?)

更重要的则是汉末以来几次“衣冠南渡”。当时农业生产发达的北方地区,很多人因为躲避战乱移民到南方,给南方带去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在正式的政治制度中,对地方官有“劝农”的要求。尤其是那些去山区、少数民族聚居区等农业落后地区任职的地方官,都有明确的“劝农”任务,要手把手地教授当地人学会农业生产技术。

正是由于这种持续的“劝农”努力,整个东亚大陆适合发展农业的地方,几乎都被开垦出来,从荒山野岭变为耕地良田。

在漫长的农业技术停滞期,中国古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坚持致力于扩大既有农业技术的地理范围。这种进步虽然没有技术上的本质提高,但同样是农业生产的大发展。其实应该说,在技术停滞期,推广比创新重要得多。

一部中国古代史,就是农业在东亚大陆的传播史。这个传播过程,同时也是中国这个广土巨族的形成史、整合史。一叶障目的人只看到农业技术的停滞,有历史眼光的人,就能看出其中巨大的发展进步。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农业革命的这些规律,适用于工业革命吗?

文中图片均来自互联网。

本文系原创作品,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
其它公众号转载及商业合作请后台联系,谢谢。

理解农业革命——铁器的作用
理解了农业革命,才能理解工业革命
事出反常必有妖
从朝鲜战争看我军是怎么打仗的
邸平里之战——朝鲜战争最重要的转折点(2-2)
邸平里之战——朝鲜战争最重要的转折点(2-1)
朝鲜战争的几个重要转折点(4)
朝鲜战争的几个重要转折点(3)
朝鲜战争的几个重要转折点(2)
朝鲜战争的几个重要转折点(1)
美国在朝鲜战争中受的内伤
国成功扶贫的秘诀
香港社会制度的落后性(全文)
美国是军事强国吗?(全文)

长按二维码关注“李子旸”
看更多精彩文章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