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财政研究》童光辉 | 返本开新:中国财政史研究与财政基础理论创新

童光辉 财政研究 2022-04-24

返本开新:中国财政史研究与财政基础理论创新


童光辉



内容简介


本文之所以选择以《返本开新:中国财政史研究与财政基础理论创新》为题,目的是想回答财政基础理论研究中何为“本”与何为“新”的问题。一、何为“本”本文所理解的“本”,包含了两层涵义:一是“本质”,二是“本源”。其中,“本质”问题之所以重要,因为“财政的本质决定了财政在共同体治理中所具有的功能”(李永友,2018),需要在学理上加以诠释和论证。故此,财政本质问题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财政学人探索建立一个既能涵盖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又能融合中国话语和体现中国特色的财政学理论体系的出发点,立旨宏远,流派纷呈。又,正如吴承明(2001)所言,“经济史有广阔的天地,无尽的资源,它应当成为经济学的源,而不是经济学的流”。同理,财政史也应该是财政学的源,而中国财政史又是其中不可或缺的源头之一,是为“本源”。二、何为“新”回顾我国历次财政基础大讨论,有一个重要的理论分歧:财政的公共性从何而来,是财政与生俱来的本质属性,还是特定历史条件和制度结构下的产物?特别是,对于中国古代这样一个“非市场经济财政”来说,公共性是否构成其分配关系的本质属性?在本文看来,公共性是财政与生俱来的本质属性,而对于财政公共性的理论诠释和历史考察至少需要解决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公私产权的分化与集体行动的逻辑”;二是“国家的双重属性与政治权力的批判”。通过历史考察发现,(1)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财政公共性的表现形式有所差异,而不同的表现形式又与当时特定制度环境下的公私关系有着直接关系。(2)国家的双重属性及其此消彼长关系从根本上决定了政治权力的基本逻辑,而考察财政公共性的充分程度的关键在于分析行使公权力的组织机构和个人在多大程度上表现出上述两种属性。在中国历史上,伴随着王朝的兴衰更替,国家的治理能力与财政公共性的充分程度之间的互动关系,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并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教训。概而言之,中国财政史研究之于财政基础理论创新的价值和意义至少有三:(1)反思理论假设,深入挖掘某些在特定制度环境或文化语境下才能成立的关键性假设,并在此基础上加以适当的修正和完善,使之更具兼容性和解释力。(2)丰富理论体系,在现代学理与历史经验之间建立一种对话的可能,使得现代读者与古代世界之间能有一个“超越时间”的交流,让我们的视野更宽广,理解也更深入真实。(3)指导改革实践,通过挖掘现代社会与历史传统之间的承续关系,将现代与传统相贯通,为现代财政制度建设提供深刻的历史思考和丰富的历史经验,指导未来发展。



论文框架概览
点击看大图




作者简介:

童光辉,浙江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财政系主任、副教授、博士



(本文内容由作者提供,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全文刊发《财政研究》2019年第10期


----------






往期推荐

·马珺:财政学基础理论创新:重要但需审慎对待的诉求

·李永友:财政基础理论与新时代的财政使命——基于“财政”一词的解读

·刘尚希等:构建现代财政补贴体系理论研究


----------

策划:邢    丽     何利辉 

采编:于婧华     刘柯彤(实习)


                      


点击“阅读原文”投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