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财政研究》优秀论文|马珺:财政学基础理论创新:重要但需审慎对待的诉求

马珺 财政研究 2022-04-24
2019年度“邓子基财税学术论文奖”

内容简介
2013 年以来,西方主流财政理论批判成为中国财政学术圈里的热门话题,在中国语境下,它被称为“财政学基础理论创新”。与此同时,随着中国融入全球化进程的加深,其要求全球治理规则制定权的努力也越来越明显,并进一步要求意识形态和学术话语权,官方着手推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以至于引起对财政学基础理论创新动机的误解。文章首先从学术史的角度,澄清了这一话题的学术独立性与学术价值。文章认为,关于财政学研究范式的争论,并非中国所特有,更非中国传统财政学者迎合时下的意识形态,而刻意与主流财政学划清界线。这是一个全球性、历史性、学术性的话题。它的最早出现,可追溯至 19 世纪末期 -20 世纪初的威克塞尔、塞里格曼与艾奇沃斯关于财政学研究的分歧;随后延续到布坎南提起的经济学研究方法论之辨,并由此波及财政学研究方法论的分野。最近一轮热潮则是上两波争论的延续,由数名欧美财政学者联合发起,并涉及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和地区。通过对国内外财政学术批评的异同进行比较,文章重点分析了中国财政学者寻求理论创新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作者聚焦于五个方面:1、学术批评是否基于对学说史和学科史的全面把握;2、学术批评是否追踪造成学科发展现状的成因;3、批评者是否提出了足以与批评对象竞争或互补的理论体系;4、能否以动态和发展的眼光从事学术批评与理论创新;5、是否重视批评中的反思与对话。文章认为,财政学基础理论创新这一论题无疑是重要的,因此才值得中国学者审慎对待。无论中国传统学者想要做的是扬弃英美主流财政理论,还是完全以新理论取而代之,都需要对自己的处境和实力有客观的认知。在过去若干年里,面对外部创新的挑战,包括来自公共选择、政治经济学、财政社会学等批评者的竞争,英美主流财政学也在不断地自我革新。客观地说,到目前为止,中国传统财政学者所谈的和已经做到的“创新”,远远没有达到上述正反双方所达到的理论深度,一些学者由于对上述形势缺乏全面、深入的掌握,其提出来的一些问题显得站不住脚,回答问题的方式及提供的答案,也缺乏必要的学术价值与意义。在这个意义上,中国财政学者要成为西方主流财政理论合格的批评者,还有较长的路要走。最后,作者就实现财政理论创新需要先期完成的一些基础性工作提出个人意见。它们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三方面:1、反思财政学作为一门学科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到底是什么。这是因为,一门学科的性质,不是由它所使用的工具,而是由它所试图要回答的问题来界定的。如果我们所说的理论创新对财政学科的基本问题不能提出新的、有意义的看法,那意味着真正的创新并没有发生。2、详细地梳理财政理论在西方的发展,既包括它的主干(主流财政理论),也包括旁枝(各种竞争性和互补性理论)。充分地利用这些知识,既可做到“知已知彼”,亦可以此为基础,发现新的研究方向,可达到事半功倍之效。3、对财政理论的现有发展进行评估,在库恩的“范式”意义上,辨别其中真正推进了财政学科进步的因素。如果能够就上述三个基本问题给出清晰的回答,即使我们做不出任何财政理论的创新性贡献,但至少具备了发现和欣赏创新性成果的眼光。

作者简介:


马 珺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

基金项目:


201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第二批)“公共经济学理论体系创新研究”(14ZDB121);中国社会科学院基础研究学者资助项目(2014-2018)“财政学:历史、发展及在中国的传播”。

——//////////——

策划:邢    丽

采编:于婧华      周广帅(实习)


                      


点击“阅读原文”浏览全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