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年货不止是“货”

陶成 当代江西 2024-05-12

年货就像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折射着人们的情感和期盼。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们那份对生活的热爱、对新年的期许和对美好生活的愿景始终不变。


无年货不成新年。从饮食什物,到文创产品,再到时下流行的“新式年货”,琳琅满目的年货把年味儿推向顶点。
千百年来,置办年货早已成为农历新年不可或缺的“节目”。可以说一部新年文化史,就是一部年货变迁史。
年货里承载人们什么样的情感与祝愿?透过年货,我们能看到怎样的文化新动向?

年货节里年味浓。

置办年货的习俗古已有之,时代在变,年货类别和形式也在变。可以说,年货的变化就是时代变迁的注脚。
古时人们约定俗成地在固定时间、固定场所进行贸易活动,称为赶集。其中年集是一年中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一般在春节前的腊月二十五前后,这也是人们置办年货的日子。
清朝《京都风俗志》中记载:“十五日以后,市中卖年货者,星罗棋布。”说的正是大集中卖年货者热火朝天的景象。
事实上,年货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汉朝。汉武帝刘彻在司马迁的建议下,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岁首。在当时,置办一顿馅料丰富的饺子就是最好的年货。
到了唐朝,年货则以屠苏酒和春联为主,于是就有了耳熟能详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人们在正月初一饮屠苏酒以避瘟疫,求得长寿。
南宋时期,海运发达,贸易通商频繁,年货买卖也变得活跃起来,光《武林旧事卷三·岁晚节物》中出现的年货清单就有19种之多。但直至清朝,年货交易才发展成了一门颇具规模的生意,每到春节前夕各地便会举办“年集”。
乾隆时期,皇帝曾下谕在圆明园里开设一个清宫年货大街,号称“同乐园买卖街”。此后很长一段时间,过年赶年集成了人们抹不去的集体记忆。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百货商超和大型超市逐渐替代了“集市”,成为人民置办年货的主要场所。数据显示,2006年春节期间,人们选择在大型超市置办年货的占比高达92.9%。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互联网购物走入人们日常生活后,置办年货的主渠道开始转向网络,年货的品类也更加多样。2016年“网上年货节”第一战,就交出了成交21亿件的成绩单。
而后,随着拼多多、京东、苏宁等平台将视线向年货聚焦,电子设备、护肤用品、婴儿用品,甚至车厘子、牛油果等让人爱剁手的商品陆续上线,线上置办年货便成为人们的主要选择。
如今,从生鲜美食到家居用品,从鲜花水果到电子设备,线上线下琳琅满目的产品刺激着消费者的年货购买欲。“2023全国网上年货节”前五天网络零售额便高达2080亿元。

人们在年货节活动上选购商品。

虽说年货在变,但人们置办年货的情感始终未变。
时迁事移,随着人民物质生活的不断丰盈,年货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从最初的食品、衣物到后来的家居用品、文化产品再到智能硬件、健康保健类产品和服务、旅游项目等,年货不光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也承载着人们对于生活的新需求。
作为一种消费行为,置办年货是一个时代消费文化的集中体现。当下,随着“国潮风”的火爆出圈,创意年货正在成为人们追求的新风尚。
从故宫文创小老虎手提花灯、招财虎存钱罐等国潮风文创年货走俏,到“2024龙年文创”登顶热搜榜,龙年记事本、龙年台历等成为热搜商品……人们日益高涨的优秀文化产品需求助推文创产业日益成为“年货”新宠。
从古到今、从物质到文化,年货的形态也在不断扩展。数据显示,2023年春节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3.08亿人次,同比增长23.1%,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758.43亿元,同比增长30%。旅游、潮玩等消费新业态也加入了“年货清单”。
从大漠孤烟到江南细雨,从冰雪游到温泉游,“在路上”的年味推动文旅行业热度持续走高。全国各地文旅因地制宜推动旅游“年货”上新,为广大游客营造出“旅游迎春”的新风尚。
应该看到,从“吃穿用”到“新国潮”,传统国货完成了时代的新演绎,并通过性价比更高、服务本土化,俘获了无数国人的“芳心”。
不止于此,回家团圆这个“最贵的年货”,也让人们从心底感受到了春的暖意和希望。据2024年综合运输春运工作专班数据显示, 截至2月5日,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21586.6万人次,“流动的中国”正在焕发勃勃生机。
年货就像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折射着人们的情感和期盼。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们那份对生活的热爱、对新年的期许和对美好生活的愿景始终不变。

旅游成为春节假期消费新选择。

植根于民族魂脉,发展于时代潮流,如今的年货既流淌着浓浓的“年味”、绵绵“乡愁”、脉脉“温情”,还饱含创新生机,成为拉动消费增长的新动能。
“年货”始终是文化传承的物质载体。不可否认,随着各地“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出台,有人感叹“年味”越来越淡。其实不然。春节“文化年货”的走俏,正是一个生动印证。可以看到,无论是糖果、饼干、红包等传统年货,还是旅游、看电影、逛博物馆等全新尝试,人民都在不断让优秀传统文化更好融入日常生活。
实践证明,结合时代特点推出更加多样、多彩的“创意年货”,加大高品质文化供给,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就能更好让文脉传承弦歌不辍、历久弥新。
“年货”始终是情感交流的联系纽带。年货是团聚的温暖,在外打拼了一年回到家中,与家人们一起挑选、购买年货,增进亲情。年货是走亲访友的最佳伴手礼,以年货为媒,为亲戚朋友传递关爱和祝福。
年货还包裹着乡愁的味道。从美国纽约举办的中国民俗文化节,到荷兰海牙的吃饺子、写“福”字、听古筝,再到智利圣地亚哥民众奉上了中国武术、太极、舞龙舞狮、歌舞等精彩节目……一个个“国潮风”,让远在海外的华夏儿女在触摸五千年文明的脉动中深情表达着对故土的眷恋、对亲人的思念、升腾浓厚的家国情怀。
令人欣喜的是,越来越多诸如短视频博主李子柒、音乐人彭静、舞蹈演员马蛟龙等优秀青年自觉拥抱传统文化,从容地向世界秀出中华文化的魅力。可以预见,支持和鼓励青年用创新思维让传统技艺更年轻、更有活力,就能进一步助推文化自信自强。
“年货”也是一场流动的消费盛宴。从义乌国际商贸城的年画挂历对联热卖,交易额较往年同期增长约两成到福建省福清市镜洋镇,约30万株年宵花蝴蝶兰被提前下单再到某外卖平台年夜饭相关套餐订单量异常火爆,增长超300%……
高铁站和机场里人流如织、商超年货琳琅满目、街头巷尾熙熙攘攘,勾勒出一个活力满满、热气腾腾的春节;网络消费、定制消费、体验消费、智能消费等新兴消费亮点纷呈,传统消费场景与新型消费模式交织,给人们带来消费新体验,让年味更浓、市场更火。

来源:当代江西
原创荐读↘
“冷”非遗何以“热”文化
“书记带货”解锁年货“地图”
我们该如何修炼文旅“内功”
阎立本为何钟情玉山
滕王阁景区“一缩一扩”背后的三笔账

曾安止与第一部水稻专著《禾谱》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