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曾安止与第一部水稻专著《禾谱》

康美权 当代江西 2024-05-12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于2月3日发布,文件明确提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900多年前《禾谱》的问世,填补了我国南北朝至南宋之间数百年水稻品种资源记载上的空白,为我国稻作文化的历史断代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北宋时期,有位近乎失明的知县,弃官治学,专攻农事,终成大家。他写成我国第一部水稻品种专著——《禾谱》,填补了历史空白,为今天水稻栽培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禾谱》的作者就是著名农学家曾安止。

▲北宋曾安止著《禾谱》。图源网络

辞官回乡为“安止”
曾安止生于公元1048年,字移忠,号屠龙翁,泰和县澄江镇文溪村人。其父曾肃壮年时,“乡举试礼部,一不中第,拂衣去,不复有仕进意,杜门教子而已”。
熙宁六年(1073),曾安止登第,赐以“同学究出身”。熙宁九年(1076)再次应试,取得进士出身。初任丰城县主簿,后知彭泽县。
在任期间,曾安止重视发展农业,关心下层人民生活疾苦,为官清廉勤勉,遇事果断,常以孝道教导县民。其《墓志铭》称“故政誉蔼然,而荐者交彰矣”,《彭泽县志》亦赞“留心蒒阎,务先稼穑。”
白天,曾安止在料理公务之余,总要到农田去观察农作物的生长情况。遇到农忙时,他还会帮助人力单薄的农家劳作,边劳动边了解情况,但从不在农家吃饭。
有一天,烈日炎炎,他劳作到傍晚,农人硬要留他吃顿饭,为不让农人扫兴,他只好留下来,饭前,他掏出一袋干粮送给该户农家。农人见状很是惊讶,原来,堂堂县令只是带了一些薯片、两块烧饼下乡充饥。
曾安止走访了许多老农,收集了大量的农作物优良品种,对各种水稻品种的品名、来源、性情以及播种、耕作方法等等,都作了详细的调查研究。晚上,坐在豆大的油灯下,参阅前人的成果,整理当天的笔记,常常到三更半夜,有时甚至通宵达旦。
有一日,曾安止在外察看庄稼,恰遇下雨,便来到一家酒店小酌。他一边喝酒一边品味,觉得这酒味美柔和,浓而不烈,醇度适中;再饮,浑身清爽,香甜久留。他感到新奇,便问店主:“此酒是何米酿的?”店主回复说,是当地产的一种野禾子米。
曾安止听后当即要店主撮了一把米来观看,只见这米颗粒修长,白得出奇。他把米放在手中搓来搓去,爱不释手。之后,经过几年除杂选优,他终于培育出更优质的水稻品种。
后来,曾安止的视力退化严重,几乎目不能视,于是他辞官归田,留下一纸辞职信道:“拂袖而去不为官,宦海几见心向田。问谁摘斗摩霄外,中有屠龙学前贤。”
从此,曾安止回到“地产嘉禾、和气所生”的泰和家乡,一顶箬笠,一双草鞋,默默做着孤独而圣洁的事业。
时人无法理解,但曾安止却坚持认为“农者,政之所先也”,乃国家命脉。他说:“唯君子不陷人欲之危,故能安;得天理之正而无不适,故能止。‘安止’二字,乃吾所愿。”

劳作。图源泰和县融媒体中心

潜心农学著《禾谱》
归田后的曾安止摆脱了繁杂公务,有更多时间从事调查和著述。
他不顾年老体衰目残,不辞劳苦奔走于泰和及周边县区的田间地头,实地考察,潜心研究水稻品种名称、特点及栽培技术和管理方法,搜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又去粗存精,去芜存菁,归纳综合,终于在46岁时,写成我国第一部水稻专著《禾谱》。
这本巨著共分五卷,包括稻名篇、稻品篇、种植篇、耘稻篇、粪壤篇、祈报篇等,详细记载了北宋时期吉泰盆地50多个水稻品种的名称、特征、来源以及播种、插秧、收割的时间,栽培技术、管理方法等。书中还提出了,人们要敬畏上天、遵循自然规律,要“有爱童之心”“爱惜耕牛”等。
《禾谱》一书篇幅不长,约有四千字,全书由“序”和“正文”两部分组成。在“序”中,曾安止道出了写作《禾谱》的初衷:“尝集牡、荔枝与茶之品,为经及谱,以夸于市肆。予以为农者,政之所先,而稻之品亦不一,惜其未有能集之者。”
他说,在市面上,经常可以看到牡丹、荔枝、茶等花卉植物的书籍,而作为以农为本的国度,却没有一本介绍水稻的书籍,所以他要开一个先河。
《禾谱》的问世意义非凡。为了正本清源,《禾谱》对水稻品种的考证十分严谨,为了消除水稻品种命名上的混乱,曾安止采用“三辩法”,对总名、复名、散名进行了系统而详细的考辨。
比如对不同地区、不同方言、不同名字的同一水稻,如果集中在一起,曾安止就选其中一个名字作为代表。
“三辩法”清晰地指出古今水稻名实之间的联系与差别,为今天水稻“考古”提供了一手资料。
《禾谱》的另一大特点是打破了当时的行政区域界线,改为遵循水稻演变的自然规律来划分水稻产区。比如他把江西与江、浙、闽等几个水稻产区连成一个整体,把宋代水稻品种的分布从江浙皖闽一带扩大到赣江流域进行研究。
更重要的是,通过曾安止的记录,填补了我国南北朝至南宋之间数百年水稻品种资源记载上的空白,为我国稻作文化的历史断代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比如《禾谱》中的有些水稻品种白糯、骨蕾糯、土蕾禾、黄菩蕾禾可追溯到秦汉以前,与《管子》中提到的“白稻”等品种有关。
除《禾谱》外,曾安止的著作还有《车说》和《屠龙集》。

《禾谱》影印本。图源网络

“此书归田为指南”
作为继贾思勰《齐民要术》后又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著作,《禾谱》一经问世就得到了时人的高度关注。
《禾谱》问世后,宋代有关水稻品种、栽培技术等方面内容的农书开始出现,各地地方志中也开始记载水稻的地方品种如籼、粳、糯、早、中、晚稻等。
难得的是,曾安止与同样重视农业生产的北宋大文豪苏轼曾有过一段故事。
绍圣元年(1094)秋,59岁的苏东坡遭贬,从南康军(今江西星子)起程,过庐山下、经湖口、溯赣江而上,过庐陵(今江西吉安),见到了曾安止。
苏轼读过《禾谱》之后,评价:“《禾谱》文既温雅,事亦详实。”但苏轼对于《禾谱》也有美中不足之感:“惜其有所缺,不谱农器也。”
于是,东坡先生将他在湖北武昌见过的农器具秧马描绘一番,并作《秧马歌》相赠。诗曰:“春云濛濛雨凄凄,春秧欲老翠剡齐。……锦鞯公子朝金闺,笑我一生踏牛犁,不知自有木駃騠。”
“秧马”是起秧插秧时减少劳累的木制农具,人在田间劳作,可坐于其上。苏东坡的诗,形象描绘了秧马这种农具,也表明对曾安止的认可。

古代插秧坐的秧马。图源网络

可是,曾安止写完此书时双目完全失明,无法继续创作农器专著。况且,科技文献在封建王朝当作“杂流”不太重视,《禾谱》虽然得到了苏东坡的认可,但终因缺经费无力出版。
政和四年(1114),庐陵郡守宋祁从友人处得到《禾谱》手稿,读完后,想着曾安止拖着病体写书的情景,不禁潸然泪下。在宋祁的安排下,《禾谱》得以付梓出版。《四库全书总目》和现代学者编的《中国农书目录》,都提到《禾谱》。
100多年后,曾安止的侄孙曾之谨担任耒阳知县,从《苏轼诗集》中得知当年苏东坡拜访曾安止的故事,下决心撰写《禾谱》的姊妹篇《农器谱》,完成祖父的心愿。
《农器谱》完成后,曾之谨请名人周必大为其书题词。周必大看到曾之谨的《农器谱》样书,赞叹不已:“皆考之经传,参合古今,制无不备,是可补伯视之书,成苏公之美。”
大诗人陆游在看完《禾谱》与《农器谱》两书后,遂作《耒阳令曾君寄〈禾谱〉〈农器谱〉二书求诗》,感叹农艺农事不为世人所重。
另一位南宋江西玉山诗人赵蕃,曾担任过曾安止家乡的西昌(泰和古称)主簿,对曾安止作《禾谱》非常钦佩,将《禾谱》一书褒扬为能让人们丰衣足食的种田指南。
除此之外,有众多文人士大夫都对《禾谱》一书极力推崇,如集英殿大学博士程祁在《禾谱题序》中称该书是“创一说,纪一物,必委曲详到而后止”的具有严谨治学精神的一部农书。
元代王祯的《农书》、明徐光启《农政全书》、清《钦定授时通考》等农书均多次引用《禾谱》的内容。
历代一些目录书籍,如宋代尤袤的《遂初堂书目》、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等都有著录,说明该书在当时流传甚广、影响甚大。
元符元年(1098)夏日,51岁的曾安止悄然辞世。斯时,禾苗疯长,蛙鸣正盛。

来源:当代江西
原创荐读↘
欧阳修与苏轼的忘年之交
鄱阳:产粮大县为何年年高产
这场大雪让我们再次想起“尔滨”
石城:温泉经济再升温
一个省级贫困村的逆袭密码

“江西第一人杰”吴芮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