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让思想政治理论课大众化和通俗化 ——对话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员陈培永


陈培永,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思政热点面对面”节目顾问、监制、主讲嘉宾。《社会主义“有点潮”》《马克思与新时代》等电视理论节目主讲嘉宾。著有《中国改革大逻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是对的》《〈共产党宣言〉的新时代阐释》《党性是什么》等十余部专著。

核心提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要想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必须遵循教育规律、改进工作方法、优化内容供给、勇于改革创新。如何才能让思政课大众化和通俗化,让思政课真正“活”起来,“火”起来?重庆日报与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知名学者陈培永展开了对话。


“我们要反思的肯定是庸俗化和鸡汤化,没有思想、理论、政治来支撑的课,即使受到追捧,那也不是我们想要的思政课。”


重庆日报:有些高校的思政课被学生们贴上了“枯燥”的标签;有的则比较通俗,很有吸引力,受到学生追捧。当前,思政课教学方面存在哪几个走向?

陈培永:我认为思政课教学可能会有三个走向:一是政治化和学术化;二是大众化和通俗化;三是庸俗化和鸡汤化。我们要反思的肯定是庸俗化和鸡汤化,没有思想、理论、政治来支撑的课,即使受到追捧,那也不是我们想要的思政课。当然,我们也不能过度追求政治化和学术化。思政课是“思想—理论—政治课”,不是学术讲座。如果给来自不同专业的大学生讲自己的文本考证、理论推演、逻辑体系,讲高大上的、不食人间烟火的道理,必然会被学生贴上“枯燥”的标签。

讲好思政课,让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入人心,学术和思想是基础。思想是思政课教学的道,是最核心最内在的东西。教学方法或呈现教学内容的方式,都只是术。术很重要,但过多地注重术,忽视道,自然而然地就会使大众化通往庸俗化。所以,真正的大众化和通俗化,完全是建立在我们把握了思想、把握了理论之后,采取一定的方式把它呈现出来。马克思主义首先是思想、是理论、是学说,我们如果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很好地呈现出来,思政课大众化和通俗化就一定会走向庸俗化和鸡汤化。所以,让思政课大众化和通俗化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重庆日报:您认为把思政课内容进行大众化和通俗化的难点在哪里?

陈培永:很多思政课教师在讲课的技巧和方法上做得比较好。但学术和教学走的是不同的方向,遵循的是不同的逻辑。做学术需要抽象、思辨,教学则要求通俗、生动。让思政课内容大众化和通俗化,对我们很多老师来讲是一种挑战。日常教学中,往往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就是很多思政课教师学术做久了,讲不了课;讲课讲多了,写不出文章。我有一个深刻的感受:如果我有三天的时间都在闭关写作,到第四天出来讲课,组织语言就有点力不从心,讲一段时间后才能渐入佳境。怎样才能做到学术和教学相长,怎样在现行学术研究标准和环境氛围下走出一条新的学术研究道路,应该是思政课教师努力的方向。

“我们应该深刻理解列宁提出的一个著名公式: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和简单明了。”

重庆日报:把思政课讲得通俗有趣,是否会削弱理论的“含金量”?

陈培永:学术界似乎存在着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那就是只要追求大众化和通俗化,就不是学术,就不可能有思想的深度;越是看不懂、听不懂的理论,人们反而觉得水平越高。这种观念导致一些有学术水平的人不愿进行大众化的工作,不愿去从事思政课,甚至内心里还反感思政课。将思政课讲得通俗有趣,也会面对这种质疑。有些老师看不惯那些讲课幽默生动的老师,片面地认为他们没有理论,只是靠花里胡哨的方式哗众取宠。不否认存在这样的老师,但不能就此断定凡是讲课有趣的老师都没有理论支撑。

马克思主义作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观察时代、引领时代的学说,追求的绝不是让别人看不懂、听不懂。我们应该深刻理解列宁提出的一个著名公式: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和简单明了。把马克思主义精深的理论用通俗生动的语言文字、有趣的方式写出来、讲出来,这不正是思政课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应该做的事情吗?

重庆日报:您之前提到思政课“无用方为大用”,这句话该怎么理解?对思政课教学有何启示?

陈培永:思政课不像其他专业课,提供“有用之用”的内容。思政课提供的是“无用之用”的内容。去年,微信上流传着一个与教师节有关的段子:学生告诉老师,你教的都是没用的东西。老师很严肃地给学生说,我不允许你这样说。这个段子采取了“怼”的方式来回答问题,给我们启示就是怎么看“没用”的内容,怎么看“无用之用”。我讲第一节思政课,一般先要给学生讲清楚这个道理。我会先给学生表示歉意,告诉他们这堂课教的是“没用”的内容,但它确实是一种“无用之用”。这种“无用之用”恰恰是思想的魅力和价值,是一种智慧而不是一种技术。古人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门课提供的不是有形的器物,而是在具体形状之上的无形的道。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有用之用”的东西,人们很容易识别,基本上所有人都能认识到;“无用之用”的东西,人们不容易识别,能够掌握它的用处的注定只是少数人。如果只能看到“有用之用”的东西,而看不到“无用之用”的东西,那注定没有办法成就大事业。只有看到了并愿意学习“无用之用”的人才能够干出一番事业,成为有能力承担历史使命的时代新人。为此,我们需要挖掘思政课教材中蕴含的智慧,将它讲给大学生,让大学生在感悟智慧中茁壮成长。

“如果我们能够在复杂问题和简单问题之间随意切换,就绝对是思政课的高手。”

重庆日报:把思政课讲得通俗化和大众化,您觉得思政课教师还可以做些什么工作?

陈培永:结合我的实践,我想讲几点:一是从问题着手,坚持真正的问题导向。这不仅是思政课教师讲课需要坚持的,也是学术研究需要坚持的。没有问题就没办法产生共鸣,没有问题就谈不上吸引。讲一堂课之前,应该首先想想这堂课同学们会提出什么问题?哪些是自己能够回答的问题,哪些是能够回答很好的问题、能够显示自己水平的问题?围绕这些问题,设计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框架,把教材内容分到各个问题的回答中,这样既回答了问题,又讲清楚了道理。

二是大道理要小讲,小道理要大讲。大道理结合生活中的事例、个人的经历,才能让学生意识到并接受大道理。小道理大讲,就是要学会提升,把生活的琐碎事例、各种各样的观点提升到理论的层次上,不能就事论事,就案例谈案例。因为过多的事例、过多的案例,反而凸显出一个人理论的匮乏。

三是善于把简单问题复杂化,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在使用教材时一定要学会把简单问题想复杂,教材通过文字来体现,文字一旦沉淀下来,它就没有感情,没有思想,没有理论,你要挖掘出文字背后的思想、理论甚至感情。如果只是停留在文字的表面上,停留在事件的表象上,就注定无法说服人。当然,当大家都看到很复杂的问题时,不知道如何看的时候,我们就要扮演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角色,就要抽丝剥茧一条一条给大家理清楚,让大家明白问题原来没有那么复杂。如果我们能够在复杂问题和简单问题之间随意切换,就绝对是思政课的高手。

四是将国家大事与个人生活结合起来。所有的思想和理论都是服务于人的,我们要奔着这个目标和意图去讲课。我们对政治大事、宏观历史、法律问题、道德问题的分析,最终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今天的社会,所生活的时代甚至自己的人生。政党、国家和社会都是由一个个人所构成的,我们应通过讲政党、国家和社会的理论,得出对学生个人成长有意义的、有价值的观点。


文章来源:《重庆日报》2019年4月9日

相关链接

顾海良:改革开放的光辉历程与经济思想的历史路标

程美东:十一届三中全会是顺势而为推动改革的典范

刘军:中国渐进式发展道路为什么获得成功

李少军: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典范——赵光武教授学术思想述要

闫志民: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辉煌

陈培永:不忘初心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宇文利:精神世界的进步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生活变迁的主基调

陈培永: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实现梦想的现实路径

孙蚌珠等: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新境界笔谈

白雪秋:从“承包”到“振兴”——农村改革的40年

宇文利: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之魂

陈培永:“人民”范畴究竟何指

宇文利:努力书写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的华彩篇章——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

陈培永:共同富裕有两个对手

刘志光:思想再解放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孙来斌:中国制度守正创新之道

程美东:论习近平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形象设计

陈培永:坚信未来可以期待一一一个人的过年与一个社会的进程

王文章:哲学社会科学怎样引领思想再解放

宋朝龙:美国政治气候变迁的深层原因

郇庆治: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下的全球资源环境安全文化构建

王文章:杜绝地方政府的政策攀比之风

郇庆治:改革开放40年中国共产党绿色现代化话语的嬗变

郇庆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2012~2018)述评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平台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