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宇文利: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之魂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之魂

[摘   要]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了时代条件和社会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并致力于解决因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而带来的问题,就必须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个人世界和社会世界两大范畴内进行传统教育矛盾的时代创新,重点就是与非、义与利、善与恶、理与欲的二元对立矛盾提出新的教育思路和对策,借此进行系统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变革创新,以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在此基础上,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并不是臆造式随机创新,而是返本开新,这离不开学科的理论基础、时代实践和教育本身。


[关键词] 新时代 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主要矛盾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所属的二级学科,承担着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大使命。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也是通过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围绕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开展立德树人工作,做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并致力于解决因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而带来的问题,聚焦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所面对的重要思想范畴,并进行返本式的创新和变革。

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促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脱胎于革命战争年代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进行思想武装和理论教育、提升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素质和能力、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根本性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因此从本质上看,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既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意识形态教育。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之下,思想政治教育是学科前史最长、学科规模最大、学科建制最全的二级学科。从学科关系上看,如果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所辖的其他二级学科分别是从基本原理、发展历史、国外状况、中国历程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应用进程进行研究的话,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则直接承担着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及其研究成果传授到特定人群并传播到全社会,推进并实现马克思主义具体化、对象化和大众化的任务。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实际上是处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神经末梢”,直接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向实践的应用与转化问题。由此,相比较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确立本学科理论教育的内容、性质和方法时就必须考虑到其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基本规定性和隶属关系,考虑到其与社会发展的动态变化之间的关系,考虑到其富于科学性和实践性的基本规定性。概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始终与社会发展同呼吸共命运、与社会变革同程共进。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根本指向是立德树人。在革命战争年代,党为了获得更多更好的领导无产阶级革命的人才,始终注意把培养人才放在党的工作首位,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就是培养人才的工作。比如,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中就明确规定:“党在工会里要灌输阶级斗争的精神”,而工人“学校的基本方针是提高工人的觉悟”。[2]后来,党在红军队伍中实施了“支部建在连上”的组织建设的方法,注重进行革命理论的宣传教育和理论普及,注重加强革命军队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在很多方面提出了富有创造性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可以说,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开展的思想政治工作作为革命事业的“生命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本身是一项伟大的创新工程,凝聚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的智慧与心血。新中国成立后,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虽然历经波折,但服务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根本宗旨没有变,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没有变,思想政治教育紧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努力宣传党的主张和纲领,有力地保证和支撑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顺利推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化,逐渐由过去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这个矛盾转化中我们可以看出,过去的社会主要矛盾集中在生产的落后与由此所造成的社会供给的欠充分之间的矛盾,而今天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整体性欠发展转变为局部性欠发展、整体性物质贫困发展成为部分人物质贫困、人们多元需求特别是非物质需求日渐增加以及相应供给不均衡不充分的矛盾。从范畴上看,社会主要矛盾涉及物质和精神需要与供给的不均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这既属于物质和精神生产的应然状态与需求差异化的实然状态的矛盾,也属于物质和精神供给的所能状态与分配现实的所指状态之间的矛盾。从本质上说,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要求更好地解决社会分配的公平性和发展的均衡性之间的矛盾,也即更多地增加物质供给之外的其他政治的、文化的和精神的社会产品供应,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简而言之,与过去相比,在国家发展日益由富到强的历史阶段,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更大程度地发挥作用,更多地为社会提供政治的、精神的和文化的产品,更多地满足比过去升级并变化了的多元需求,更好地化解人民在非物质领域的需求矛盾,解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和需要中的政治思想观念问题、文化道德情操问题和社会利益冲突问题。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了时代条件和社会要求。众所周知,学科及其理论的发展镶嵌在社会实践的发展之中,其变化和创新的模式与社会发展既有趋同性,也有类似性。依据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停留在过去的模式和做法之中,而是要实现相应的更新和变革,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应对人们更多元、更复杂的思想矛盾和精神冲突。

二、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中的矛盾范畴

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需要找到并把握住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切入点。创新意味着变革和发展,要变革和发展必须弄清楚制约其变化的矛盾。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中,最能制约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和创新的就是其中存在着的各种二元对立的矛盾。毫无疑问,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为解决矛盾而存在的,没有了思想领域、政治观念和教育视野中的矛盾,思想政治教育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但是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最根本的就是要关注并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特别是其实践中的矛盾。在一般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是在“适应-挑战”的模式中,通过解决受教育者思想政治观念、素质和视野中的矛盾而达到解决思想政治危机,构建党和国家所需要的思想政治认同,完成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的。在新时代,这种“适应-挑战”的矛盾并不是不存在了,而是其内涵和要素均有所变化,致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侧重点必然会随之而发生变化。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定性,其基本指向是要把受教育者转变为对党和国家具备高度认同、对社会发展产生积极作用、能够把个人贡献给社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但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之间的矛盾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要解决的重要矛盾。其中,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又可简单分解为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个人目标与社会目标、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矛盾;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矛盾同个人与社会的矛盾纵横交错在一起,在利益、目标和价值上相互纠缠,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要面对的深层次矛盾。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势必引起人们在个人与社会、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之间矛盾的新变化。细究之,这两类矛盾又与下述几对矛盾在内容上结合在一起,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重点的变化,从而也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和创新。

是与非的矛盾。是与非的矛盾是一对古老的矛盾,也是认识论和逻辑观领域的一个古老命题。中国文化和中国人十分重视人的是非观念,认为有是非之心不但是有智慧的表现,也是有立场的表现。古人就说过:“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荀子·修身》)“辞多类非而是、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可以说,是非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一对根本矛盾,如果一个人不辨是非、不分曲直,那就根本无法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社会发展,尽管涉及社会重大变革的大是大非的原则不会轻易变化,但日常生活中的是非矛盾却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一些过去不正确的做法和观念,现在有可能被允许,而过去一些允许的甚至是通行的做法,现在有可能会被禁止。因此,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首先应该把握新时代给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元素和要件带来了哪些变化,哪些是需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哪些又必须固守而不可变。这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必须分辨清楚并把握准确的。

义与利的矛盾。义利矛盾同样是一对古老而常新的矛盾范畴,实际上与公私矛盾大有相似之处。中国自古以来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始终是重义轻利的,主张先义后利、义在利前,倡导“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可以说,义利之辨贯穿了人类社会发展史的全程,也是中国人的人生观念体系中的重要范畴。在义利矛盾中,因为掺杂了个人与社会、物质与精神等具有显著分别的冲突区间而更加复杂难辨。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和领域中,倘若以个体为受教育主体,那么他所应持守的义利之辨就毫无疑问与他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成为必然要触及的矛盾命题了。一般情况下,当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得到满足或基本满足时,他的利益兴奋点就有可能转向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因此,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将会是个体状况差异化程度更高、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更多元、甄别标准更复杂、满足需求难度更高的主体。这无疑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提出了新挑战、增加了新困难。

善与恶的矛盾。善与恶是相互对立的概念,也是伴随着社会变迁而不断发展、丰富的矛盾范畴。抑恶扬善是中国文化的优秀之点,也是中国式人性的光辉之处。古人主张“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季氏》),“举善不以窅窅,拾过不以冥冥”(《冠子·天则》),所强调的就是要积极向善,要把人间善恶弄清楚、搞明白。实际上,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中自然地蕴含了社会过渡和转型中的善恶变迁。为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教人向上向善的实践,自然需要把握社会变迁中善与恶观念的内涵、条件、标准和尺度的变化,自然需要把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善意传递给受教育者,抑制阻碍社会发展的恶性以防止其对受教育者造成侵蚀和侵害。为此,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深入地把握体现在人们思想和心灵中的善恶矛盾变化,积极倡导向上向善的社会风气,积极消除不良的道德风气。

理与欲的矛盾。理与欲同样是一对与人心、人性息息相关的矛盾范畴,其冲突代表了人的理性与欲望之间的距离和差异。在中国思想史上,理欲之辨之激烈程度毫不逊色于其他矛盾范畴。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无疑要触及人心人性问题,也无疑会遭遇受教育者的理欲矛盾。理欲矛盾带有很强的文化根性,人们从社会传统中沿袭了不少至今仍会固守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在一定程度上说,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与否深受其内心理欲关系的影响,也很难脱离开理欲矛盾的控制。就此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也是解决理欲矛盾的实践。伴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社会变革带来的利益分配、生存观念的变化自然会影响到人们内心的理欲关系,引起既有理欲矛盾和人们心理状态的波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致力于服务并培育健康的社会心理状态,需要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无疑也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时代元素和实践要求。

三、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返本开新

所有的创新都是有诱因的,多数的创新都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新是相对于旧而言的,因此,谈到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便有一个返本的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建设教育强国的目标,从宏大思路和宽广视野明确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也明确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和创新的任务,阐明了思想政治教育应遵循的教育方针、育人内容和实践标准。如果结合回归初心的命题来回顾并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立和发展的历史,要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需要结合党和国家的教育发展战略来思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初心和使命是什么,需要回答如何才能回归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初心,由此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这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所面临的根本命题。对于这个初心,我们可以提出一个根本性问题,即“谁的思想、何种政治、如何教育”的问题。

如前所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属于以教育实践为指向的应用性的学科,承担着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到受教育者的头脑里、把党的政治意识形态转化进入人的心灵和意识中、提升人的政治素质和政治觉悟的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关键词是“思想”、“政治”和“教育”这三个我们都比较熟悉的范畴,但这三者不是孤立的,也不是割裂的,而必须统一起来。要统一起来,就须切实回答好“谁的思想、何种政治、如何教育”这三个关键问题,因为这三个问题决定了该学科的基本属性和内容,划定了该学科的范围和边界。

返本开新之一:回到马克思主义,开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新境界。

关于“谁的思想”,从学科创建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思想”有以下三方面的内涵:首先是有限思想。可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不是所有人类的思想和人类所有的思想,而应当是有特指和有限制的思想,即马克思主义。道理很简单,一个学科如果试图把所有的人类思想都作为研究对象,它也就不能自称为是一个独立学科了。所谓独立的学科必须有固定的理论基础和严格的研究对象。如果按照严格的学科意识去考量,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及其应用后的思想理论成果。毫无疑问,就中国而言,就应当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中国化的系列成果。其次是进步思想。任何思想都具有时代性,卓越和伟大的思想则具有跨越时空的永恒性。用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思想,就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而言,特指那些具有永恒价值的思想精华,而不是马克思、恩格斯及后世马克思主义者个人的所有思想。其三是原则性的思想。在鲜活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不能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也不能用僵化的思想教条和理论框框进行死板的说教,而应当萃取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特别是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认识工具、分析理据和价值依据,用于分析变化了的实际。基于此,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是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要进行创新,就要回到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理论基础上去,由此开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新境界。

返本开新之二:回到当代中国的国情和实践,开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新思路。

关于中国的国情和实践也有多重指向,这里我们侧重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第二个范畴——政治,特别是“何种政治”的问题。需要明确的是,自从人类有政治活动以来,政治就是一个充满着矛盾和抗争的领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中,不同的民族国家都创造并致力于采用最适合自身情况的政治体制和政治实现方式。正如在思想领域中不同国家民族之间可以互相交流一样,其他国家民族的优秀政治思想和成果当然也可以借鉴,恰当而巧妙的借鉴是有利而无害的。但政治实践无疑是一种独特而危险的体验,我们需要谨慎对待别国的政治思想与制度成果,不能照搬照抄。由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语境中的“政治”显然不是广泛意义上的所有政治,也不可能是西方某个国家和民族的政治,而是基于中国独特的国情和实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进程中巩固和完善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因此,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服务于西方的宪政政治,也不能为封建政治余孽招魂,而应当致力于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我们要实现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须臾不可离开中国的国情和实际,须臾不可离开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要秉持返本之心,回到当代中国政治实践中来,在尊重国情和实践的基础上开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新思路。

返本开新之三:回到“如何教育”本身,避免思想政治教育异化。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既包含理论创新,也包含实践创新。如果反思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化和再学科化的阶段,我们就会发现,当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取向开始由学科泛化向深度学科化迈进、研究范式从“文本式”向“田野式”转向之时,理论创新似乎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根本。这实际上是个错觉,或者说是个偏差。从根本上说,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还应当返本到实践中。换言之,教育理论不能停留于哲学思辨和抽象演绎,而是要由实践生成和塑造。由此,教育的最大生命力蕴藏于实践之中。但是,综观学界,关于教育,历来就有多种解释;而关于“如何教育”,却鲜有澄清。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最终落脚之处就在于教育,也就是如何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思想方法和理论体系以教育的形式内化为人民群众的思想认知和理论素养。关于如何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须澄清的问题是:首先,“如何教育”涉及教育的途径和形式问题,但所有形式和手段都需要服务于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不能为形式而形式,也不能以形式代替内容;其次,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是衡量教育形式的最终标尺,不论是何种形式的教育,都应当以是否真正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为评价标准;再次,“如何教育”虽然指向教育的方式、方法和途径,但所有有效的教育形式都必定是多样的,也一定是不断变革和更新的,有效的教育形式绝非固化的,也非一元化的。最后,辩证地看待“如何教育”中所包含的目的与手段、动机与效果的关系,尤其是要对教育实践的短期效应和长期效果、显性效果和隐性效果的估计和评估应当秉持科学理性的态度。只有回到“如何教育”本身之时,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走出可能存在的异化的空间,真正实现“如何教育”的时代化创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2]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卷[Z].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6-7.


原文发表于《思想理论教育》2019年第01期

相关链接

顾海良:改革开放的光辉历程与经济思想的历史路标

程美东:十一届三中全会是顺势而为推动改革的典范

刘军:中国渐进式发展道路为什么获得成功

李少军: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典范——赵光武教授学术思想述要

闫志民: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辉煌

陈培永:不忘初心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宇文利:精神世界的进步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生活变迁的主基调

陈培永: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实现梦想的现实路径

李旸:马克思论述正义问题的双重维度

陈培永:马克思人的本质学说的演变路径及当代价值

孙蚌珠等: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新境界笔谈

白雪秋:从“承包”到“振兴”——农村改革的40年



视频 小程序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