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他的才能与品德,让胡林翼、曾国藩都佩服不已

范诚 岳麓书社 2024-05-24



⭐️星标一下岳麓书社 和你分享有关阅读的一切


编者按

本文刊发于《团结报》(2023年7月12日),作者为范诚,湖南新宁人,1985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受沈从文作品影响,志愿到湘西工作近30年。现为湖南广播电视台一级文学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阅读湘西》《走玩湘西》《凤凰:那些人,那些事》《吊脚楼下的湘西》等8部散文集。其中,《吊脚楼下的湘西》获孙犁散文奖。


《杨岳斌传》近日由岳麓书社出版了,作为作者,我仍觉得意犹未尽,想再借用文字,在这里简要介绍杨岳斌的生平事迹,让更多的人认识杨岳斌、了解杨岳斌。


△ 岳麓书社资深编辑刘文谈杨岳斌

 


杨岳斌(1822年—1890年),原名载福,字厚庵,湘西乾州厅冲角营(今吉首市石家冲街道曙光村)人。清末湘军重要将领,湘军水师的创办者和统帅者之一,累升至湖北提督、福建陆师和水师提督。后任陕甘总督,为左宗棠的前任。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法军入侵台湾,杨岳斌以63岁高龄,率军奋勇出征,不惧风浪,横渡台湾海峡,到达台湾,护卫国土,体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


 杨岳斌像


杨岳斌是湘军水师的一员战将,也是一员猛将,可以说每战必胜,所向无敌。同时,他爱国爱民、公道正派、爱好学习、注意修养,在个人人格和文化修养等方面,都有突出表现,受到时人的称赞。他也是有历史记载以来湘西州出生的职位最高的一位将领

本人在写作《杨岳斌传》的过程中,深入了解、研究了他的生平事迹,被他的事迹所感染,由衷地敬佩他。

本文就他的个性精神做一番探讨和总结。


铁血勇猛 舍生忘死


杨岳斌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湘西人,有着湘西人的个性特征,那就是勇敢无畏、舍生忘死。在战争的关键时刻,敢于挺身而出,奋勇当先。

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三月,杨岳斌参加湘军出征第一场战役,进攻岳州。这场战役湘军整体上失利了,只有杨岳斌率部稳打稳扎,取得胜利。《清史稿·杨岳斌》载:“战岳州,水陆皆溃,独岳斌一营力拒不败”。

四月,杨岳斌又率水师参加进攻湘潭的战役。这是水师配合陆军的一场大战,湘军水陆两军在八天里打了十次胜仗,斩杀太平军上万人。这是湘军出征以来第一次大捷,旧史家称此为“湘军初兴第一奇捷”。这次战役,使湘军士气大振。

杨岳斌在这场大战中表现特别突出。曾国藩在上奏时,称赞杨岳斌:“蓝翎千总杨载福,以陆路武弁督带水师,被贼枪伤左肋、右腿数处,裹创血战,奋不顾身,陆续烧毁贼船四百余只。请予守备留于本省补用,并请赏换花翎。”

这年六月,经过重整的湘军开始对岳州进行围剿。

曾国藩派出杨载福与彭玉麟水师为前锋,设伏于君山、雷公湖一带。他们采取引蛇出洞的办法,对太平军水师进行集中打击。迫使太平军放弃岳州,退守到岳州以北的城陵矶。

几天后,太平军反攻岳州。杨岳斌指挥水师沿着东岸截击。在战斗中,杨岳斌挺立船头,奋勇当先,像一尊战神,威武雄壮,以无坚不摧的气势,压倒敌人。

当他看到太平军指挥人员在对面船上指手画脚时,心想,那一定是指挥官,擒贼先擒王,当即命令战船加速前进。

两船一靠近,他手持长矛,挑开太平军的刀枪,跳上太平军的战船,如入无人之境。那些太平军战士,见他来势凶猛,一个个纷纷躲避。他大步向前,冲到太平军首领面前,挺枪直刺。几枪便将太平军丞相汪得胜杀死。其他太平军战士,纷纷跳水逃跑,杨岳斌部下趁机占领其战船。

太平军失去主将,阵脚大乱,四处逃窜。杨岳斌带领部队,乘胜追击,一直追到临湘,令太平军部队无一生还。因此,杨载福以都司补用,被赐号“彪勇巴图鲁”。

过了两天,杨载福进攻擂鼓台。

当时,擂鼓台的太平军水营人多势众,靠近岸边防卫。杨岳斌指挥部队进攻,却受伤严重,更为不利的是,在战斗的当天晚上,北风大作,太平军战船五六百艘挂起风帆,顺风直上,准备战斗。而杨岳斌部队战船只有七十多艘,看到敌人的船队黑压压地涌上来,湘军士兵开始感到畏惧。

关键时刻,杨岳斌表现出临危不乱的大将气概。他冷静地认为,今天如果撤退,我们的战船不满一百艘,太平军比我们多十倍以上,我们必败无疑。在这种情况下,不冒死出奇兵,是无法战胜的。他并没有按常规撤退,而是身先士卒,亲操舢板,率领所有部队,驶入太平军船队中,从背后发起攻击。并借助风力,纵火焚烧敌船。一时间,火光冲天,太平军阵营大乱,战船被焚百余艘,伤亡千余人。最终,该战大获全胜,成为湘军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案例



目  录


第一章  峒河少年…001

第二章  参加清军…009

第三章  水师营官…015

第四章  初次出征…023

第五章  征战岳州…029

第六章  湖北战役…036

第七章  水师战法…041

第八章  湘西兄弟…046

第九章  再战湖北…055

第十章  湖口之战…060

第十一章  九江战后…068

第十二章  收降韦俊…073

第十三章  探亲治病…084

第十四章  纂修族谱…091

第十五章  改名前后…099

第十六章  围攻天京…105

第十七章  总督陕甘(上)…112

第十八章  总督陕甘(下)…120

第十九章  卸任回籍…127

第二十章  巡阅长江…135

第二十一章  中法战事…142

第二十二章  成功渡台 …147

第二十三章  护卫台湾…154

第二十四章  安度晚年 …164

附录一  杨岳斌年谱…174

附录二  杨岳斌在吉首的四处宅第…201

附录三  杨岳斌父亲杨秀贵墓…209

附录四  寻找杨岳斌墓…214

主要参考文献…218




滑动查看更多内容

△ 《杨岳斌传》目录



多谋善断 公道正派


杨岳斌学历不高,但他熟读兵书,能够将兵书中的理论很好地与实战相结合,常常生出妙计。

城陵矶之战,湘军水师损失惨重,只有杨岳斌所率水师未受到损失。

第二天,杨岳斌回到岳州,向曾国藩请兵出战,以雪昨日之耻。曾国藩想到连损三员大将,士气低落,坚决不同意。

杨岳斌求战心切,争辩说:“太平军昨日大胜,谅我军已无还手之力,必然松懈。这时出击,正是大好时机,可获全胜。打仗靠的是勇气,我看各路部队士气都很低落,如果不把昨天的损失挽回来,湘军就会一蹶不振。”

曾国藩一听,有道理,犹豫一阵,勉强同意。

杨岳斌集合所有战船,对水师将领们喊话鼓励,两军相遇勇者胜,今天只有拼死一搏,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在他的鼓励之下,将士们个个摩拳擦掌、情绪高昂,誓死打到城陵矶,战胜太平军。

果然不出所料,太平军以为湘军新败,不敢来犯,便未做任何战斗准备。湘军水师猛然杀到,他们措手不及,一经交手,立刻落了下风。战船被冲得七零八落,很多人落水身亡。湘军士气更加高涨,乘势追杀,大获全胜。

杨岳斌率领水师在与太平军水营作战中,还摸清了一些水上规律,成为他获胜的法宝。

他觉得,逆风逆流,最有利于水师进攻作战;其次是顺流逆风;顺风顺水则是水师作战的大忌。因为顺风顺水,战船前进虽然疾驰如飞,但是有进无退,路线单一,稍有差池,就会陷入对方的重围,船炮发挥不出威力,兵力没有接济,孤军深入,必然溃败。逆流逆风,前进速度虽慢些,但方向、节奏、阵形的主动权,都可以自己把握,船炮的威力能够充分发挥。要退军的话,则变成顺风顺水,特制的战船跑得快,太平军改装的商船肯定追不上,所以常常获胜。

杨岳斌成功渡台,也说明他足智多谋。

杨岳斌一到厦门,法军就派出特务,严密监视他,随时掌握着他的行踪。

杨岳斌久经沙场,深知“兵不厌诈”的道理。他一方面指挥下属故意将他的战船停在泉州海口,并派出经常跟在他身边的亲兵上百名,呆在港口,做出等待时机出海作战的样子,以引起法军的注意。

另一方面,那时候,中国已经引进了西方的电报。清军认为电报快捷,便用电报奏事,但常被法军截获。杨岳斌知道后,他故意给清廷拍发请示电报,说要推迟两个月渡海去台湾。法军截获电报后,以为杨岳斌一时不会渡台,大为放心。

其实,杨岳斌正深入海防,得知法军困怠松懈,便知机会来临。于光绪十一年正月十八(公元1885年3月4日),带领卫队亲兵一百余名,及长子杨正仪等,夜渡前往台湾,最终登陆成功。

杨岳斌除了足智多谋外,还做事公道,讲信用、重义气、有担当,所以当时大家都信任他,愿意跟着他干。

在杨岳斌未去台湾之前,台湾驻军有镇道不和、派系之争,各部之间各自为战,严重影响了战斗力。

就军政关系而言,原来就存在着台湾道道员、湘军将领刘璈与当时台湾镇总兵、粤籍将领吴光亮之间的矛盾。“镇道不和,势同水火”,即所谓的湘系、粤系之争。刘璈指责吴的驻台军队“不知纪律,只知要钱”,并奏参吴光亮,将其挤走。

刘铭传任福建巡抚后,率其淮军旧部来台。因刘璈与刘铭传在陕甘时,就有严重矛盾。这次刘铭传上任,刘璈又采取不合作态度。刘璈的后台是左宗棠,而刘铭传的后台是李鸿章,这样,原来就存在已久的湘、淮两系相互倾轧的矛盾,在台湾地区又发展起来,形成水火不相容之势。杨岳斌作为湘军老将,德高望重,加上他为人谦和、平易近人,虚心听取各方意见,公平处理各种事物,所以他一到台湾,就改变了这种局面,团结了海峡两岸的所有力量,一致对外,因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忠诚爱国 亲民爱民


杨岳斌是一个具有强烈的民族观念和爱国思想的人。在中法战争爆发后,本已卸职的杨岳斌面对当时中国的外患,没有无动于衷,是一个主张坚决抵抗的主战派将领。他以62岁的退休之身,不顾家庭,勇赴国难,强渡台湾,为抗法护台竭尽全力。这一点上,他与另一个湖南人左宗棠“抬着棺材进新疆”行为一样,为国人敬仰。

光绪十一年正月十八,杨岳斌带领卫队亲兵一百余名,及长子杨正仪等,均扮作渔人,雇佣“长胜”轮,由泉州秀涂口乘晚出发,夜渡前往台湾。

这是一艘小轮船,很难抗击大风浪。船行二百余里,将至午夜。突然,海面狂风大作,波涛汹涌。小小渔船在海面上颠簸、飘摇,随时都有翻覆的危险。一生见过无数风浪的杨岳斌一时也大惊失色,仰天长叹,“天亡我也”。又对着身旁的儿子杨正仪说:“我为国尽忠,你尽孝,就是死,也落得个两全其美,死而无憾了!”

舵手也是久经风浪的老手,知道杨岳斌一行为护台而行,生命十分重要。他沉着应变,一行人才得以返回金门山。

第二天,他们换“平安”轮前行。此时因法国军舰对台湾海峡的严密封锁,“海禁正严,防务万紧,法人以十余号兵轮,沿台湾全岛日夜窥伺逡巡,枪炮声远近相闻,往来商艇民船被炮弹击沉者甚多,海道阻塞,久已不通”,任何船只均无法正常横渡进入台湾西岸港口。平安轮只能避开澎湖岛,先行南下迂回,经台湾岛最南端的鹅銮鼻,再沿台湾东海岸北上,历时三天三夜,于一月二十一日到达台湾东海岸的埤南厅(今埤南县)。

在埤南稍作休息,杨岳斌于二十四日率队启程,穿过高山土著民族生活区,经恒春(今屏东县恒春镇)、凤山(今凤山市),沿途接见文武官绅,访察地理民情。

纵观杨岳斌在中法战争中护台前后的表现,从接到上谕、精心备战,到调查研究、团结各部,再到运用谋略、指挥有方,充分表现出了一名湘军老将的崇高爱国情怀,坚忍不拔的意志,以及抗击外辱捍卫国土的决心。他在人生的最后一段时光,以忠诚爱国的实际行动,为保家卫国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时人树立了良好榜样。

再讲他爱民的故事。

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曾国藩命节制皖南军事,总兵周天受战死宁国,宁国的老百姓逃到南陵,南陵严重缺粮,形势十分危急。皖南镇总兵陈大富写血书向曾国藩求援。曾国藩派不出陆师部队救援,就命令杨岳斌的水师去救急,计划救出南陵城中的军民,放弃该城不守。

杨岳斌接到任务后,带人声东击西,攻下南陵,救出南陵居民一万多人,分别坐船到黄石矶大营,搭起帐篷,安排饮食,留了25天,才分别安置好。

之后他继续围剿长江南北两岸的太平军各部,经历大小战役数十战。因为这一带战事频繁,老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杨岳斌带部在东流设立难民局,先后遣送难民十三万六千多人,成为湘军中拯救老百姓最多的部队。

杨岳斌从陕甘总督卸任回籍后,一天,他来到所里(现吉首市老城区)的下渡船码头(今吉首大学师范学院下面)。这里是所里游击兵营的所在地,附近有马场。杨岳斌少年的时候,曾跟着母亲到这里卖过马草。那时候,这里过峒河没有船只,都是靠人工涉水过河。有一年冬天,天气十分寒冷。杨岳斌背着马草,打着赤脚,跟母亲涉水过河。杨岳斌踏进水中,浑身直打哆嗦。爬上岸,他对母亲说,等我以后发财了,一定要在这里修建码头,买两只渡船,方便往来行人。母亲说:“你哪是发财的命呀?”这次重返码头,看到三十多年过去,山河依旧,没有任何变化。他就同当地人商量,由他捐献银两,修建一个义渡。两岸修建了停船码头,钉了两艘渡船,请了一个看船的师傅。从此,过河的人都坐上了渡船,不再赤脚过河了。

从前,湘西地方,不是丰收之年,一般都有春荒和夏荒。为了解决春荒和夏荒,杨岳斌晚年常开设义仓,经常用自己的俸禄和积蓄救济乡民。在坪山坡普济寺,他修建有专门义仓,每逢灾年灾月,都开仓施粥,让乡民渡过难关。

有一年,山西、直隶、河南、陕西等省出现重大灾情,他捐五千两白银进行赈灾,受到朝廷嘉奖。


勤奋好学 低调朴实


杨岳斌开始担任右营营官时,感到自己读书不多、文墨不济,怕难以担当重任。于是,请来进士出身的邓漾源作为幕僚,一边打仗一边读书,以实现文武并进。

杨岳斌虽然算是一介武夫,但十分热爱学习。他不仅认真读书、学习古诗的写作,也经常抽出时间练字,所以他后来成为湘军中有名的书法家。他的古诗也写得不错。晚清中兴的名臣多是读书人出生,都是诗词高手,可谓高手如林。但他们能够流传下来让人吟诵的诗歌不多。倒是杨岳斌,他的几首诗流传广泛,受到很多名流的称赞。

在征战湖北途中,他曾写下了一首《战罢晚归》


归咏夕阳天,矶边泊战船。

云开千嶂月,风敛一江烟。

列阵朝擒贼,谈兵夜扣舷。

誓将身许国,何止著鞭先。

 

这是杨岳斌最为后人称道的一首五言律诗,从中可见到战场实况,诗句激情豪迈,风骨遒劲,颇有唐代边塞诗的遗韵。

杨岳斌在湘西流传甚广的《归峒河》诗:


青年提剑走西东,百战余生万念空。

今日归来何所有?半船明月半帆风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前面寥寥两句,就将青年提剑出征,东奔西走,百战归来的场面、心情形象生动的概括出来。接着,笔锋一转,今日归来何所有?没有衣锦还乡,没有锣鼓相迎,只有清风来相伴,明月照人还。杨岳斌是一个清官,平生不爱钱财,所得俸禄,大多分给困难的下属,或回乡时捐赠,做了慈善事业。所以这“半船明月半帆风”,既是他空船返乡的写照,也是他人生的一种表白。

杨岳斌不仅自己爱学习,也十分重视教育。他从台湾回来后,晚年在乾州捐修文庙、书院,筹措乾州、凤凰、永绥、保靖等厅县的乡试考棚。他还在乾州厅捐建杨氏义学和义地,刊刻《陆宣公集》《示儿编》《涕泣言》三种,并《古文辞类纂》《唐氏蒙求》,置于义塾。并请求为湘西各厅县增加录取名额,得到批准。


杨岳斌虽为武将,但他很有儒将风度,待人诚恳、热忱,对人客客气气,十分尊重,很少生气、发怒。晚清湖南大学者王先谦在《杨岳斌公神道碑》说他,“公与人恂恂(温和恭敬),一接以和敬,终身不见武怒之色”,这说明他是个修养很好的人。

总之,杨岳斌在家中是一个孝子,在外是一个赤子。他的勇猛精神,他的爱国热忱,他的大义情怀,他的个人修养,有口皆碑,在后世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杨岳斌传》

范诚 著


《杨岳斌传》是作家范诚撰写的清末湘军水师名将杨岳斌的一部传记。作者的笔墨囊括传主的一生。从杨岳斌的籍贯、出生、成长,青年加入湘军水师与太平天国作战,一路晋升,立下战功成为水师大将,直到总督陕甘、巡阅长江。六十多岁后,面对法国军队入侵,杨岳斌率军横渡台湾海峡,保卫台湾,成为著名爱国将领。

本书全方位再现了杨岳斌传奇的一生。全书分正文、年谱和附录几个部分,近20万字。作者高屋建瓴,将人物置身于大历史的视角,评价客观公正,文笔质朴生动,人物形象丰满,格调高雅,可读性强,是一部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





国内首部杨岳斌个人传记,

再现杨岳斌波澜壮阔的人生



点击下方小程序即可购买



京东购买戳👇

 


当当购买戳👇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对不起,你热爱的王羲之,可能“有病”

《长安三万里》黄鹤楼题诗,让李白“闭嘴”的崔颢,还是没赢过杜甫?

《长安三万里》没讲的故事:大唐盛世怎么突然“安史之乱”了?

《长安三万里》爆火,李白真有这么厉害?

捕捉历史上的瘟疫身影,这些历史真相颠覆你的认知


如何找到我们


微信公众号:岳麓书社

微信视频号:岳麓书社

新浪微博:@岳麓书社

抖音号:岳麓书社

今日头条:岳麓书社

小红书:岳麓书社

岳麓君个人号:ylssylj


点击「在看」,给岳麓君加鸡腿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