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古代学校官定的教科书?这几部经典,非读不可!

陈戍国 岳麓书社 2022-04-02


与其相忘江湖,不如点击上方“岳麓书社”关注



唐代韩退之、李习之以及赵宋司马君实与二程对后来被称为《四书》的古代文献已经重视有加。特别是南宋朱熹鼓吹之后,直到清末,《四书》为士子必读、熟读之书。因为不这样,莘莘士子就没有进身之阶。当时统治者要利用孔孟之道,而孔孟之道就在《四书》里,士人读好了《四书》,才会得到赏识。


 “国学经典文库”《四书》,岳麓书社出版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时至今日,大多数中学生知道:《四书》(又称《四子书》),就是《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的合称。《论语》一书大多是孔子的话,《孟子》一书大多为孟轲的议论。知道写《大学》者传为孔子学生曾参,写《中庸》者为孔子之孙孔伋(字子思)的中学生也很不少。


不是因为《四书》又成了读书人找出路的阶梯,而是因为《四书》宣扬的思想的大部分毕竟应该归属于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这是《四书》与“五经”相同的地方。



孔子讲过的话,当然不可能句句是真理。然而试看《鲁论语》,从第一篇《学而》到第二十篇即最末一篇《尧曰》,从《学而》开头三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到《尧曰》最后三句(“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总归是大多有些道理。这里引录的六句话,除了“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一句不能让现代人无疑,其他五句都是对的。


《论语》记录的孔子的话,上个世纪以来最为人们所不满的一句是“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这一句惹恼了大多数人(其中光是妇女就占了半边天)。其实,这是由于两千多年来人们误解了孔夫子的原意,我们已在《论语·阳货》有关注释中阐述词源,以正视听。不能说孔子这句话的原意根本没有问题,然而可以说:问题并不像历来人们所批判的那样严重。


《孟子》的问题大于《论语》。韩退之说过:“孟氏,醇乎醇者也。荀与扬,大醇而小疵。”我们倒宁愿说:“孔与孟,大醇而小疵。孟之疵,实多于孔。”孟子学霸气太盛,不如孔子谦和。然而,他的一句“民为贵”,就足以使他永垂不朽了。



《大学》《中庸》篇幅远不及《论》《孟》,然而各自有其理论与实践意义而同样不朽。


格物致知,意诚心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大学》宣传的思想。为国为天下,从我自己做起,从我自家做起,难道不应该这样吗?从我自己做起,就必须“慎独”,这也是《大学》提倡的重要思想。《大学》还告诉世人“生财有大道”。


《中庸》宣扬的两个平凡而伟大的道理,一是中庸之道,一是慎独之道。这里说“慎独”,应迟于《大学》,与《大学》说的修身,《论语·学而》记曾子说的“吾日三省吾身”,与《孟子·公孙丑上》说的“不动心”之道,无疑有相通之处。而中庸之道实难能而必备,无论个人、政党与国家都不应该有悖于此道。非左即右总有偏差与损害,不左不右最好。可是要真能中庸并非易事,所以说是“极高明而道中庸”。


合而言之,《四书》说的是真正的孔孟之道(“五经”则未必都是,甚至可以说大多不是)。经过反复研究,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四书》(还有“五经”)宣扬的思想意识,是大多数人甚至全人类的思想财富。就说孔孟之道,此道有关乎中国古代修齐治平之术至巨,于今还可资借鉴。对于中国古代学术的研究而言,熟读《四书》,了解孔子经由曾参、子思而传至孟子的儒家道统,这有助于把握从孔子、曾子、思孟学派到宋元明清理学与心学诸子的思想脉络。所以,前文就《大学》《中庸》言及所谓实践与理论意义,即使扩大到《四书》整体,亦未尝不可以言之。



这里我们还要说到如下四点意思:


一、所谓“四书学”,只是经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四书学”是经学发展到南宋及其后的产物。《四书》之中有《大学》《中庸》两书,本来只是小戴辑《礼记》的两篇文章。所谓“四书学”与“五经学”,这两个大概念中有部分的交叉。这都是常识。既如此,怎么能说用“四书学”取代“五经学”呢?如果说《论》《孟》之学与“五经学”对举,那倒是没有概念的交叉与混淆了。


二、朱熹有《读论语孟子法》一文,其中引程子语:“学者当以《论语》《孟子》为本。《论语》《孟子》既治,则六经可不治而明矣。”我们不同意这种说法。《论语》《孟子》与“六经”(《乐经》亡后为“五经”)有关,这样说是可以的,但是《论》《孟》不可能取“六经”地位而代之,《论》《孟》之学不可能取代“五经”之学,因为代替不了。《论》《孟》记录孔子、孟轲平时的谈话,比“五经”浅显。就内容范围与所论深度而言,《论》《孟》凭什么取代“五经”呢?《论》《孟》之学能取代“五经”之学吗?如果清朝以前的经学只有《论》《孟》而没有“五经”之学,岂不黯然失色?


三、据说元代就有以“四书学”取代“五经学”的举措,这种说法很难成立。就我们所知,元代儒学名人看重所谓“四书学”,只不过视之为进身之阶与入学初步而已,何曾胆敢弃“五经”于不顾?许衡撰的《大学直解》《中庸直解》,“课蒙之书”而已见,能取代他的《读易私言》吗?吴澄撰《易纂言》《书纂言》《礼记纂言》《春秋纂言》,又岂是元人关于《四书》的著述可以取代的呢?也许有人会说:元延祐后科举只考《四书》,那还不是以“四书学”取代了“五经学”吗?我们要问:科举考试能够算是真正的学术吗?有个不恰当的比方,现在的各级考试(包括高考),能够取代学术界的学术事业吗?显然不能。


四、朱熹说:“某要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他自有其道理,读书人可以照他的说法去读《四书》。但是不一定非按他规定的顺序不可。我们的意见,就按通行本《四书》排列的顺序读下去好了。或者依四子在世先后,先读孔子,次曾子,次子思,然后孟子,又有何不可?


朱熹又说:“读书,且从易晓易解处去读。如《大学》《中庸》《语》《孟》四书,道理粲然。人只是不去看。若理会得此四书,何书不可读!何理不可究!何事不可处!”这样讲,又有是有非。书不读,理不明。然而读书要循序渐进。比较而言,《四书》“易晓易解”,不是最难读的书。人们从《四书》可以学到好些道理。这样说是对的。可是,如果说读《四书》容易得很,则不尽然。如果说读了《四书》就什么书都能读了,什么道理都能懂了,什么事情都能办了,亦不尽然。举例说,读罢《四书》就能一下子读懂“五经”了吗?怕未必。


朱子一生于中国人文学术思想多有研究,贡献很大。他著述甚富,在“易学”“诗学”“礼学”“四书学”诸领域都有可以代表当时学术水平的力作问世。但他的经学研究毕竟有些缺陷,他自己就没有做到“何书不可读!何理不可究”。我们当然不应该苛求前贤,因为我们更做不到“何书不可读!何理不可究!何事不可处!”我们知道朱子讲过不少道理,但他也讲过一些过头话,讲过一些不够有道理的话。上面引录的朱子的话,也许只是为了提倡读《四书》罢了。我们的意见,总之是:学海无涯,而《四书》实实在在值得多读。



有必要说明的是,本书中如果两段或两段以上的原文中注码数字依次递升,则表示这些段落的原文有关联,本来是共同合为一个意思的层次;只是由于合为一大段太长,所以划分为若干小段了,相应地,校注也划分开了。


希望我们的校注本《四书》对读者诸君有益。不当之处难免,随时恭候专家学者的批评指正。


是为序。


本文为岳麓书社“国学经典文库”《四书》序,作者陈戍国。


书  影




推荐阅读


“国学经典文库”

《四书》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南宋朱熹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文章单独成书,与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记录孟子言行的《孟子》合称《四书》。宋元以后,《四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作为儒家学派经书的《四书》,不仅保存了儒家先哲的思想和智慧,也体现了早期儒学形成的嬗递轨迹,蕴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而儒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精华对今天的读者仍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启迪作用。


“国学经典文库”

《四书五经》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李学勤先生曾言:“整个中国学术的核心都是经学。”对《四书五经》的阅读与理解,是了解我国文化必不可少的环节。本套《四书五经》校注本,凡六种十一册,是当代经学研究大家陈戍国先生深耕数年之力作,系以阮刻本为底本, 参校众本,广泛吸取前人注疏、校勘成果,精校精注,为读者提供了一种版本权威、校注精审、内容可靠、轻松好读的《四书五经》读本。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国学经典文库《四书五经》——
最基本的国学元典,学习国学的必读书目

学习国学的必读书目,这一次有人讲清楚了

经学有多重要?陈戍国先生这样说

《尚书》:这一部“上古帝王之书”,乃经典需常读

《春秋左传》怎么读?这一套权威、精审、好读!






 公众号: 岳麓书社


觉得今天的推送还不错?

顺手关注一个呗!

(长按识别左方二维码即可~)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国学经典文库”《四书五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