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尚书》:这一部“上古帝王之书”,乃经典需常读

陈戍国 岳麓书社 2022-04-02


与其相忘江湖,不如点击上方“岳麓书社”关注


《尚书》无疑是先秦典籍之一。可是先秦文献没有“尚书”这个称呼。《墨子·明鬼下》说到“尚书《夏书》”,可是王念孙早已指出这个“书”应当是“者”字(见《读书杂志·墨子第三》“尚书”条)。先秦人引《尚书》,都只称“《书》”。《书》列入经书,先秦人是做过的,譬如《庄子·天运》假托孔子的话就说到。《书》称《尚书》始于汉朝。


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说到《尚书》得名的理由,“以其上古之书,谓之《尚书》”。孔颖达等人为《尚书序》作疏,同样解释过《尚书》这个书名的意思,说道:“尚者,上也。言此上代以来之书,故曰‘尚书’。”这篇《尚书序》传为汉孔安国之作,后来被证明为伪作,但如果说它至迟是东晋人的文章,那是不会错的。《尚书序》也说了这样的话:“以其上古之书,谓之《尚书》。”《尚书序》所谓“上古”,孔疏所谓“上代”,指虞夏商周四代,这是只要翻阅过《尚书》的人都会明白的。

 

 “国学经典文库”《尚书》


《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尚书古文经》四十六卷”,这是鲁恭王刘余拆孔子旧宅的时候从墙壁中发现的,又称为孔壁古文《尚书》。也有学者认为《汉志》著录的《尚书古文经》与孔宅壁中藏本并非同本。《汉志》“尚书”类又著录有“《经》二十九卷”,这是汉初老儒伏生所传《尚书》今文本。史籍记载伏生教授的《尚书》也曾经珍藏于墙壁之间。可见古文与今文《尚书》都在墙壁里收藏过,那样做,与当时社会动乱(譬如秦始皇焚书与秦末之乱)直接相关。所谓今文本,是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字体抄写的;古文本,是用隶书通行之前的先秦文字抄写的。汉代的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之争,本来是由经文传抄的字体之异引起的。


据《汉志》与其他相关文献记载,孔子的第十一代后人孔安国是古文《尚书》的继承与传播者,但是早有学者证明此说不确(譬如刘起釪先生的《尚书学史》就说到这个意思)。而欧阳氏与大小夏侯为伏生今文经的承传者,可信无疑。《汉志》说:“刘向以中古文校欧阳、大小夏侯三家经文……文字异者七百有余,脱字数十。”可知古文《尚书》与今文《尚书》经文实有差异(这里只包括古文与今文相当的位置并非同一字的差异,由脱简而产生的此有而彼无的差异),但差异不过八百字左右,而篇目与内容理应基本相同。



东晋梅赜(一作颐)曾向朝廷献上一部古文《尚书》,流行一千三百多年后,清代学者力证其伪,称之为“伪古文《尚书》”,这是《尚书》学史上一件很值得注意的事情。这部书中与今文《尚书》相同的文章,当然是后世学者研究上古史的重要资料,其他诸篇都是伪古文《尚书》。与伪古文《尚书》相关的所谓“孔安国传”,自然也就被称为“伪孔传”了。造伪者企图蒙骗世人,当然要想出很多办法,其中包括从古文献中抄出一些比较可信的传闻这一手,所以,我们对伪古文《尚书》也应该作具体研究,细加辨别。


20世纪《尚书》学界的一个重要成就是:《逸周书·世俘》实为《尚书》中的真《武成》,这个论断已成共识。千百年来,将真《武成》收入《尚书》,作为《尚书》中的可靠的一篇出版,我们的校注本《尚书》是第一次,想学界不致以为怪事。有了真《武成》一篇,真《尚书》叙事纪实的成分就加重了。

 


《尚书》反映的商周时代,已经产生并且在使用甲金文字。周人记本朝之事,而且将包括殷商在内的前朝传闻或文字资料加以整理,汇辑而成《书》,这大约是春秋前期以前已经在做,到春秋前期或稍后终于完成的事。太史公没有见过殷商及其前的古文字,其《史记》利用《尚书》资料写上古历史,实际上等于司马氏父子依自己的理解,用当时的语言对相应的《尚书》原文作了注释翻译(所谓以诂训易经)。后来的石经与敦煌抄本都有《尚书》部分。不少勤奋的《尚书》学者已注意到这些情况。


20世纪70年代末,入郭师晋稀先生门下之前,鄙人尚未通读《尚书》。后来郭师教我读曾星笠运乾先生大著《尚书正读》,教我治《诗》。《书经》癖,《诗经》癖,是在郭师门下求学的岁月养成的。《三礼》癖,则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入沈师凤笙先生门下求学以后的爱好了。现在是近耳顺之年,四部之书都喜欢,而于甲部新著仍然留意。

 


我们的《尚书》校注,将尽可能采用前辈学者的真知灼见,当然也会贡献自己的一得之愚。又,我们对那些所谓伪古文也将做必要的校注,因为时至今日,伪古文《尚书》也自有它们的价值,我们应该认识它们并加以研究。


我们校注的《四书》《周易》奉行学术界多年来古籍整理与著述通例,包括《尚书》在内的后面几部当然无一例外。由于书后附有征引与主要参考书目,为省篇幅,正文中引文如无必要,一般不交代出处。所谓孔安国传简称“伪孔传”,孔颖达等人《正义》简称“孔疏”,蔡沈《书集传》简称“蔡传”。这一类情况,应为学界所共知。如果两段以上经文中注码数字依次递升,则表示这两段以上的经文本来是紧相联系、共同合为一个完整意思的层次。这种情况,我们的《四书五经》校注本中多次出现。

 


古书难治,经部书难治。本校注错误难免,欢迎专家与广大读者指教!


陈戍国2002年10月写于湖南大学


附记


前年问世的《尚书校注》,现在得到重印机会,因而改写了一些表述不尽准确的文句,修订了若干处错误。尊敬的裘锡圭先生曾惠赐大著《中国出土古文献十讲》,拙撰《尚书校注》的修订,实多得益于裘先生此书。谨向裘先生致谢!学术本来就应该与时俱进。古典学术难治,唯有不断努力用功,方可望见前修时贤的项背。对于自己过去所有的著述,我愿时时坚持勤于检讨、知错则勿惮改的态度。


前不久撰《论六经总以礼为本》一文,旨在论证梁朝皇侃的观点。古礼乃是儒家推崇的包括《尚书》在内的六经的根本,我以为此说可从。


是为记。


陈戍国2006年4月24日写于湖南大学


END


推荐阅读



“国学经典文库”

《尚书》


作    者:陈戍国 导读 校注

定    价:¥20.00


《尚书》记载了自上古尧舜时期直至西周初年的古史资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作为儒家传统中的重要典籍之一,历代统治者和文人对《尚书》都十分看重。而《尚书》文本艰涩难读,要加以理解便需借助于好的注解。该校注本作者陈戍国先生致力于经学研究多年,学界享有盛名,他对《尚书》的注释考校精审,内容可靠,是《尚书》研读者值得信赖的。


点击下方小程序即可购买

京东购买戳👇

当当购买戳👇


“国学经典文库”《四书五经》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李学勤先生曾言:“整个中国学术的核心都是经学。”对《四书五经》的阅读与理解,是了解本国文化不可少的环节。本套《四书五经》校注本,凡六种十一册,是陈戍国先生深耕数年之力作,系以阮刻本为底本, 参校众本,广泛吸取前人注疏、校勘成果,精校精注,为读者提供了一种版本权威、校注精审、内容可靠、轻松好读的《四书五经》读本。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吕氏春秋》10种大智慧,字字珠玑,真“一字千金”!

经学有多重要?陈戍国先生这样说

学习国学的必读书目,这一次有人讲清楚了



 公众号: 岳麓书社

觉得今天的推送还不错?

顺手关注一个呗!

(长按识别左方二维码即可~)

▼点击“阅读原文”尽享更多好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