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际日报 | “世界文化之窗”第158期

国际日报 巴厘之窗 2022-06-08



纪实散文


偶遇Bill Cummings

罗莉莉(美国)

 

去年十一月二十号,晚饭后,我去离家走路七八分钟的PORTER广场书店听作家讲座。虽然事先不知道是谁,但是刚好那晚有时间,又需要去书店隔壁超市买感恩节需要的东西,便走过去了。一周大部分时间,晚上七点,那里总是有讲座。没有事且记得起来时,我会去听。总觉得,听听总是好,总是能学到点什么。

那天晚上,是《从小做大》,Starting Small and Making It Big一书的作者Bill Cummings。书的副标题是“一个企业家到亿万慈善家的历程”,An Entrepreneurs Journey toBillion-Dollar Philanthropist。书封面的左上方写着“百分之百的收益归于慈善”。

我早就听说过他的名字。他是我大儿子就读的Tufts大学的最杰出校友之一,而且捐款最多。学校的兽医学院和兽医研究中心都是他捐献的,以他的名字命名。他已经给母校捐了几亿美金。儿子刚上大学不久,我就听说,波士顿的地铁绿线会延伸到学校旁边的“学院路”,他的基金会将在上面捐赠十万平方尺的教学楼。学校在波士顿的艺术博物馆举行的“光明未来”募捐开幕仪式上,坐我旁边的先生说他是Cummings基金会的,但是,他告诉我,“我是代表Cummings先生来的。”

而在这个社区的小书店里,我和大名鼎鼎的慈善家相距咫尺。没有看到保镖,没有看到随从,老头先是坐在那里和听众中两个听起来是本地长大的老头聊天,然后,站在讲台前娓娓道来。



我此前只知道他在Tufts读大学,不知道他就是大学所在地Medford本地的人。他出生于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年代,家里也很穷,后来靠着节省和打工读了Tufts大学,于一九五六年毕业。为了回报他曾经得到的一个五十块钱的奖学金,他从1958年开始就无间断地给母校捐款。

他一直有创业精神,六七岁就开始向家门口的建筑工地的工人卖汽水,大学毕业没有多久,就花四千块钱买下了一个做浓缩果汁的百年老厂,六年后卖了一百万,接着便是在波士顿周围做商业地产。因此,他成了亿万富翁。他说他的慈善先开始于改善他所在社区,然后扩大到他的工人们所在社区,主要是致力于教育、卫生等方面。他们夫妻俩是麻省第一响应比尔盖茨夫妇和巴菲特的捐赠号召(GIVING PLEDGE)的人,也因此上了《波士顿环球报》,从而使得熟人们知道他们身价多少。在那之前,朋友们邻居们只知道虽然他们过得非常低调和节省,但是,因为他是地产发展商,应该挺有钱,却也并不知道他们是亿万富翁。

他说两年前他们结婚五十周年,他第一次买了头等舱和太太一起坐飞机旅行。在这之前,他从来没有舍得坐头等舱。当然,别人请他坐过几次。他说,有次那些响应了比尔盖茨和巴菲特的号召的富豪们去某地开会。他和太太是唯一坐商务飞机去的,其他人都是私人飞机。“那是我们第一次感觉是屋里所坐的人里最穷的人。”他打趣道。我们底下的这些听众也都笑了。他说他和太太觉得,人的一生太短暂了,无法永远“拥有”土地和财富,我们只能替上帝暂时看管这些东西。他觉得,他已经为他的儿女和孙辈提供了足够的保障,所以,财富就用来改善社区甚至社会。他现在响应的是捐出财产的百分之九十,死后百分之百。他的孩子们都支持父母的决定。老头说,“这样我们也不用担心遗产税了。”他说,等他们死了后,孩子们可以保留老两口现在住的房子里的一些私人的东西,比如手表或喜欢的椅子等。

这本书他写了两年,连去度假时,也把时间花在了这上面。我买了几本让他签字,一是觉得这是很好的给朋友们孩子的圣诞礼物,二是也算表现对他的敬仰和对他的慈善的支持。给儿子的书,是给他马上要到来的二十一岁的生日礼物。听我说后,老头在上面写下,Max Luo, Happy Birthdy. Go Jumbos! JumboTufts大学的吉祥物大象的名字,go jumbos就是告诉这个学校的学生们加油的意思。

在书的扉页上,是他太太Joyce的半身照片。短发,戴眼镜,除了珍珠耳钉,没有任何其它首饰。她笑容可掬,目光清亮地看着前方。他的献词很让人感动:

Joyce,我永不止息的爱,半个多世纪以来,你让我看起来很棒。你总是在那里做所需的,而且比所需做得更多,支持我和我们精彩的家庭。谢谢你在这个世界上是我唯一的真爱,谢谢你细心地维稳我们迄今为止在一起的五十二年。你和我们的家庭一直是我生命中最大的恩赐!

我在香港生活的这些年里,看到听到那里以及中国大陆的富豪们的八卦,和周围一些熟人的婚姻外遇。“男人有钱变坏”,好像已经是见怪不怪的日常事件了。五十二年了,老头还能写出这样的话语,这是怎样的爱呢?他肯定是个内心纯净干净的人,Joyce肯定是个很优秀的女人。他站在我们不多的听众面前,满头银发,咖啡裤子,白衬衫外套着浅黄胸前有咖啡色菱形的毛衣,按在讲台上的左手上的婚戒朴实无华。但是,看到这样的献词,我想着这只戒指的年龄和它目睹过的岁月,感恩在这一个匆匆忙忙,许多感情都难以长久的年代,依然可以目睹永恒之爱。波士顿的秋末的夜里,已经非常冷了。但是,这样的感觉,让我心里非常温暖。我暗自发誓,即使我没有这样的财富,但是,我要有这样的爱,要有这样的婚姻,要在二十多年后,在一起生活五十年后,我和丈夫也依然这样相爱。

再下面一页,是“特别纪念”,是缅怀他的公司的早逝的三位员工。其中一个,是因为他自己的孩子对接管家族企业没有兴趣,他培养的待其如亲子的一个男人。他称他们为他欣赏的三个“最亲密的同事和最好的朋友“,说每天都想念这三个离开太早的“美妙的人”。

座谈完,老头拿着他的不锈钢水瓶,和他硬纸板所做书的宣传海报,缓缓向外走去。别的作者讲话时,都是喝书店提供的塑料瓶装水。我想,他是太爱这个世界,不愿意这个世界再多一个塑料瓶。主持座谈的书店男孩问,“你自己开车来的,是吗?需要我帮你送上车吗?”老头说不用。我坐在那里翻看他的书,刚看完前面他给太太献词和对逝去的同事的怀念。走过我身边时,他伸出手来和我握手说,“晚安!”我说,“感恩节快乐!感恩你给学校的一切,使我的孩子和其他孩子都可以从你的慷慨中得益,也谢谢你给他们做榜样。”

那天晚上回来,我马上就在微信的朋友圈里发了当时记录下来的一点感慨。这么美好的感受,我想尽快地与人分享。我们或许都是普通人,都达不到他的高度,但是,我们可以仰望他如我们的前方灯塔,这样,我们不会走得太偏。

后来,我读了他的书,虽然读得很快,不是特别仔细。因为我对怎么创业和管理企业没有兴趣,我只是从一个喜欢创意写作的人的角度来读这本书,同时也想在儿子读这本书之前,先知道里面的大体内容。我也没有期望儿子将来成为这么成功的人,虽然如果他这样我会很骄傲。我知道,我的孩子很大的可能,就是一个普通人。但是,我想,伟大人物的生平和故事里,总有闪光点,让年轻人来学习,即使他们只是普通人。即使这是个社交媒体几乎占据了我们生活的时代,我依然相信传记可以起导师的作用,读传记便是与伟人对话。

他的书,记录的是他的创业过程,不仅是时间和事件的记录,还有他的感受和体会。他的努力勤奋,他的尽职尽力,是他的成功的先决条件。而他的成功,又使得他的思维更能做出成功的判断。我不得不感慨,努力可以形成习惯,而习惯决定人生。他觉得,即使在当今,当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人认为面前成功机会不多时,机会还是存在的,就看谁能抓得住。“要想成为幸运者,最重要的是能够在机会到来时,能够认识到且利用它。人生基本就是当机会到来时看我们能够做什么。”

有个朋友的儿子也叫Bill。我送了一本书给他,并告诉他,“Bill,我一直对你有信心。你聪明,善良,情商很高,而且投资有道(他小小年纪,在父亲耳濡目染下,很懂投资),你以你自己的方式与众不同。这个Bill的书我想你会喜欢,他用很平白的语言告诉了读者他的人生故事,整本书和他的人一样,很谦虚,但字里行间又充满为人处世和创业管理的经验。”

前天下午,我去Tufts的外交和法学院听学校请的一个犹太史专家讲“反犹太的过去和未来”。讲座完后,刚走出门,发现本来挂在胸前的太阳镜掉了。转回身进楼去找没有找到,出来时,在门口看见了Bill Cummings和他的太太JoyceJoyce和书里的照片一样,苗条,短发,穿件鲜艳的绿色外套。我认出他来,老头很高兴。我告诉他去年我听过他的讲座,买了书让他签名,而且,看到他给太太的献词我特别感动,觉得很美好。老头高兴地拥抱了我一下,并在我脸上亲了一口。他说,“你看,我们还在一起。”还在一起,是多么美丽的事情!

Joyce问我是不是学生,我说不是,我是家长。她指着我的衣服说,“哪像啊!你看起来就是个年轻的学生。”我是跑步来学校的,准备再跑或走回家,所以穿着黑色紧身运动裤,灰色体恤,腰上系着黑色运动外套,头上戴着黑色棒球帽。我说,“你觉得我年轻,我太高兴了。”他们依然很普通,依然没有人前呼后拥,穿戴平凡得和其他人一样,让人觉得他们要么是学校的教授,要么是学生的家长。可能猜测我是中国人,他告诉我媳妇也是华裔,儿子媳妇在旧金山安家。他掏出过了时的小手机,给我看上面一个黑发黑眼镜的小女孩的照片,“这是我孙女!”他太太笑着说,“你看,他现在是个骄傲的爷爷了。”小女孩两岁了,长得更像亚裔,像妈妈多。

Joyce的脖子上戴着一条中间有块拇指指甲大的心形深色玉石,旁边是别的小石头陪衬的项链。连我这基本对宝石一窍不通的人,看上去也知道这不是什么贵重首饰,而是更像什么小手工店的作品。我贸然地用手指撩起来项链,问她:“这是媳妇送的吗?”看起来真的像孩子去哪里旅游带回来的小礼物,而且很有中国味道。他们的和蔼可亲,让我觉得和他们已经很熟悉了,像是我的长辈一样。否则,在美国这样一个尊重私人空间的地方,我是不会和陌生人有身体接触的。老头笑嘻嘻地回答,“不是,几十年前去德国玩时买的。”

在大陆和香港认识的有些人们,绝大多数没有他们老夫妻的家底,但是,哪个出门,不都把名贵饰物戴在外面。当然,那样做也无可非议,但是,让人的感觉,总是不如这样的平常平和平凡更让人觉得美和可亲。英文里down to earth(意思是下到地上,脚踏实地),这个词本身,就散发着朴实实在的田野的味道。那些人,想给人家高高在上的样子,想告诉别人他们很有钱,或许,钱是他们唯一可以自豪的。当然,在贫乏的地方,钱也是唯一众人或许会仰望的东西。

我问老头还写不写书,他说不写了。我开玩笑说,“我等着你写第二本呢。有了孙女了,可以再继续写你书里故事以后的故事啊。”我笑着对Joyce说,“这样,你们度假时,他又要自己躲在房间里写书了。或者,你写一本?从你的角度讲你们的故事?”

之后,一起走了几步,我和他们道别他们走向校长的官邸。蓝天,夕阳,初秋的微风-因为碰上了美丽的人们,这一天又是美丽的一天。

我非常地感恩这样的偶遇,这些日常生活中闪光的点滴。

2019919

 

作者简介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毕业,近三十年前赴美,在美国宾州州立大学获得社会学硕士学位。现居剑桥市哈佛和麻省理工所在地。


诗 歌


吴垠诗二首

吴垠(德国·慕尼黑)

 

途中

 

蓝,不代表忧伤

谁不知道

蓝有蓝本身的欢乐

 

绿,难以满载春的鲜活

大地早查觉

绿有绿心底的秋色

 

眩目着斑斓着

有个人在追踪  看不见的风

奔跑在

不属于任何季节的

——途中

 

数一数

 

一个孩童  沉睡于地下

野花无名

冰冷的  无泪的

只剩荒草斜插

 

一个幼子  深拥于怀抱

乳名和微笑

和暖的  柔软的

含着春天的泪光

 

一份母亲的温度  伸得出羽翼

却不曾远离大地

——是的,一双扎入尘土的翅膀

 

一颗心一旦融化

全世界都揽入了襁褓

一滴热泪为暮色流下

那片夜忘记了寒潮

 

摇篮的  荒野的

光里的  雨里的

刚刚醒来的  无法醒来的……

星星睡不着的时候

总会数着地上的娃娃


作者简介:中欧跨文化作家协会会员,海外文轩作家协会会员。海外凤凰诗社副社长兼现代诗主编,凤凰诗社欧洲总社副秘书长。联合国《世界生态》杂志顾问。德国华商报专栏栏主。诗歌与文章散见于《人民日报》,《欧洲时报》等各刊物。出版有文化比较类书籍《总算懂了中国人》,参与创作多本诗歌散文合集。有诗作入选《中国百年诗歌精选》,《华人文艺家大辞典》,《当代国际名师名人名家选集》。


散 文

物以类聚

若谷幽兰(美国)

 

闺蜜荷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却私自以为,由于工作和生活的快节奏,忙乱中便利为上。比如朋友的人选是朋友的朋友、同事、邻居、孩子朋友的爸爸妈妈。另外,有共同爱好的人很容易成为朋友,那种“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可遇不可求。

不惑之年,突然喜欢上《道德经》,在劝学网上学,第一次感到中文学得如此差,总共五千字,生僻字多多,有的解释很有帮助,但是有的却模棱两可。想和周围的朋友说说,竟然无一人感兴趣。在家和先生念叨,人家耐心听着,然后告诉我:房市不错,是买房的大好机会。我咬牙忍着,心想:难不成他听我讲道德经的心情和我听房市行情的心情一样?后来只好抓住荷,幸亏她脾气好,从“道可道,非常道”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再从“宠辱若惊……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患”,又说起“知其白,守其黑”、“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荷说:“你千万不要走火入魔,放下先生和孩子们不管了。”我接着提到最后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以正直为本的她当然大加赞同。

去一位朋友彭家做客,见客厅挂着草书“上善若水”,忙问: “您读《道德经》?”彭说:“不读。有时间还真应该好好学国学。”

我在教育孩子方面,常常显得没有耐心。隔三差五,我会诚恳地让妞妞点评妈妈的言行、态度。每每妞妞耐心地罗列出几个注意事项,让我收益颇多。最近的心得是:善言亦可信,信言亦可善。和平时期,和平处之。

再有两个月,悠悠十三岁。家里两个青春少年,是不是特别需要别人的祝福?现在的信心指数忽高忽低,心中默念:更年期最好推迟,否则不定因素太多,时局将更加变幻莫测。好处是孩子们大了,我得以和几个老朋友再续前缘,互通有无。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一向快言快语的若谷忙问:“你在读道德经?”珞珞说:“这不是去年回国几个同学都在学吗?就说天下所有物质中,水最柔,但至柔亦至坚……”我满脸的期待:“相识十五年,没想到你还真的读经,这么多年硬没看出来,我们到这把年纪,都喜欢读同样的东西,太好了。”旁边的晓信佛。《道德经》上说:绝学无忧,《金刚经》上说:非法,非非法……诸象非相等等,读不读书不代表智慧和修为的深浅。待到分别心淡忘时,凡心少牵无挂时,也许无须读书就会参悟到真经要道了。

荷在我耳边直提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也许一直在默默运作,只是机缘未到时,看不到真相,一个简单的道理会因为个人的蒙昧而数年不解,一个复杂的事情却可能因由遵从自然之道,顺势而为而轻易化解,多么奇妙,虽然不精治国之道,读读处事之道,心中如沐春风,下次见到珞珞希望会有新的领悟。

 

作者简介:大学学化学,到美国学信息科学,现在做IT,闲暇时喜欢读书、走路、做瑜珈、写写东西,还有对唱歌和跳舞也蛮有兴趣。生活让我慢慢认识到个体的不同特质,学会接受,活在当下。



诗 歌


李爱华诗选

李爱华(中国·临汾)

 

一首诗的距离

 

刘年,张二棍,李元胜的诗集

并排坐着,对面的人坐拥满面春风

 

一次次把草原送给马匹

把寺庙送给膝盖下的灵魂

 

安置一颗心在一尊佛前打坐,再借十里湖光

把晨曦举过黄昏

 

任由路追赶着路,头头是道

 

我看到,一个诗人和一本诗集

悲喜交加,我与我之间

永远隔着一首诗的距离

 

2019.9.8

 

在我居住的城市,想念另一座城市

 

烟花三月时,被日子拦住

人间四月天,又被四月一误再误

 

五月有人说起扬州,我就像

扬州失散多年的女儿,莫名惆怅

 

原来,念念不忘的,一直在那里

只是扬州不来,我不去

 

七月,在我居住的城市

一声轻唤,把扬州喊住

 

2019.7.21

 

小巷

 

那年,我打郑愁予的《错误》里走过

小巷幽长的诗句里,一袭旗袍款款而行

一把油纸伞,打开了江南雨夜

 

青石氤氲,雨丝丝入扣

一个背影在一个背影里

悄悄出离

 

小巷深处,夜挣脱出来

 

2019.8.18

 

一条路独自评说

 

在大地未醒之前,我抢先醒来

触摸昨夜星辰,一只鸟的呢喃

 

窗外,拉扯着一些声音

无从辨别出处,风挂在枝头

我挂在风中,摇晃

 

我和一只鸟,语焉不详

在端详中默默对峙

 

一支歌和一缕炊烟同时潜入

我点燃晨曦,蒸煮一壶文字

 

满地光线溢于言表,一条路

独自评说

 

2019.8.26

 

作者简介:李爱华,笔名听雨,金融工作者,凤凰诗社亚洲总社副社长兼华北凤凰诗社社长,凤凰诗社亚洲总社执行主编。文学作品刊发于《先驱报》、《大观杂志》、《中国流派》、《人民日报》、《海华都市报》,《千红文学报》等纸媒纸刊及网络平台。诗观:我手写我心。


格律诗


格律诗七绝五首

周厚春(中国·岳阳)

 

 

日引花阴朝北去,

霞携雁阵向南来。

山间锦叶陪风舞,

谷外霜英伴桂开。

 

偶感

 

未尽春寒即是夏,

才察素爽忽然冬。

清晨正是颜方秀,

薄暮浑头已霜浓。

 

雁阵

 

浩浩长龙瞬作人,

千程万里无于心。

折翎断股不止退,

决毅心中越海滨。

 

秋风

 

水染天蓝互映彩,

重山叠岭披霞衣。

江南水北香飘果,

一缕清风化神奇。

 

春风

 

访遍天涯兼海角,

携来五彩绘江南。

轻轻过涧扶杨柳,

抚得山花笑嫣然。




报纸版面



征 稿

海外华人写 写海外生活

印尼雅加达《国际日报》是印尼最大的华文报纸,与美国洛杉矶《国际日报》是一家。

“世界文化之窗”(B7版)面向海内外征集纯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散文、纪实、小说、杂文、文学评论等。

作品除署名外,还要标注国别和城市名,作者自我介绍,近照(头像)。

由于国际日报稿费是印尼盾,且不高,希望投稿者放弃稿费。

作者限于印尼、中国、东盟国家之外的其他国家。

投稿请寄

755792341@qq.com


今日头版



《国际日报》APP



《国际日报》手机新闻网站

提示:点开二维码,长按二维码,再点“识别图中二维码”。


《国际日报》手机电子版

报纸原版面呈现,具有放大阅读、浏览版面、按日期搜索、多种社交媒体转发等功能。

提示:点开二维码,长按二维码,再点“识别图中二维码”。


近期《国际日报》微信版 链接

工作内阁最后一次会议 佐科总统感谢部长的努力
印尼反修法行动升级 继大学生之后工人昨示威
苏加诺外孙女普安成为印尼国会首位女议长
印尼侨领相聚北京 庆祝新中国70周年华诞
印尼总统就职典礼10月20日举行 日期不能更改
俩示威学生中弹身亡 佐科称曾下令不得暴力镇压
印尼肃贪新法争议大 佐科总统考虑是否撤销
印尼示威活动蔓延全国 首都骚乱致数百人受伤
雅加达昨大学生反修法游行引发骚乱
巴布亚学生抗议活动引发骚乱 军警努力平乱
卢虎:在印尼投资遇到问题可直接联系我

文学副刊:世界文化之窗 链接

“世界文化之窗”第157期

“世界文化之窗”第156期

“世界文化之窗”第155期

“世界文化之窗”第154期

“世界文化之窗”第153期

“世界文化之窗”第152期

“世界文化之窗”第151期

“世界文化之窗”第150期

《巴厘之窗》为印尼《国际日报》唯一官方新闻公众平台,《国际日报》是印尼最大华文报纸,《人民日报·海外版》随《国际日报》在印尼落地发行。印尼《国际日报》与美国《国际日报》均由熊德龙博士创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