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双杀提升动力学,混合超能!

Thor 新威 2022-09-01


一、导读

锂电池较低的倍率和循环性是其左右短板,这对于电动汽车和电网级的储能而言是致命的缺陷,破解长时、大功率应用场景下的技术壁垒具有现实和科学的双重意义。超级电容器能够担当快速充放电的需求,但又摆脱不了能量密度较低的困局。那么,两者互取其优,势必会功力大增,不过,操作起来也没那么简单,例如,跟不上电容型正极动力学步伐的龟速电池型负极就是最大的障碍。

那么,何解?


二、成果背景

例如,钾离子混合型电容器(potassium-ion hybrid capacitors,PIHCs)就极具潜力。钾元素储量丰富,具有较低的氧化还原电位(−2.94 V vs SHE)、较小的Stokes半径,因此具有较高的离子导电性。然而,K+半径(1.38 nm)又远大于Li + (0.76 nm)和 Na + (1.02 nm),因此,直接导致了严重的后果:

负极在反复循环后体积膨胀严重,循环性能下降;

√K+在负极缓慢的扩散动力学,倍率性不佳;

近日,一篇发表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的题为“Phosphorus and Oxygen Dual-Doped Porous Carbon Spheres with Enhanced Reaction Kinetics as Anode Materials for High-Performance Potassium-Ion Hybrid Capacitors”的论文,通过化学气相沉积(CVD)法制备了磷/氧双掺杂多孔碳球(P/O-PCSs),应用了杂原子掺杂工艺。这样的三维多孔结构形成了一个开放的框架,从而缓解了体积膨胀的顽疾。作为电池型负极材料,其在0.1A•g-1条件下具有401 mAh•g-1的可逆放电容量、优异的倍率性能和良好的长期循环稳定性(10 000次后,89.8%)。


三、关键创新

1)杂原子导致层间距增大,产生丰富的储钾活性位点;

2)P-C 和P-O/P-OH键的形成不仅提高了结构稳定性,而且促进硬碳材料在循环过程中的反应动力学。


四、核心数据解读

  

图1 a) P/O-PCS的合成示意图;b-d)P/O-PCS的SEM和TEM图像;PCS和P/O-PCSe) XRD数据; f)拉曼光谱; g)XPS能谱 @ Wiley

P/O-PCS 的合成过程如图1a 所示。图1b-c 表明在掺了杂原子后,PCS 的原始纳米结构得到保留。图1d 显示 P/O-PCS的层间距(0.38 nm)略大于 PCS (0.36 nm),这与杂原子的掺杂效应有关。此外,SAED数据(见原文S 5a-b)证实两种样品均具有较低的石墨化程度,且由无序碳组成。图1e的XRD数据中可以明确的观察到两个分别归属于碳材料(002) 和 (101)晶面的又宽又弱的峰,而P/O-PCS的(002)衍射峰又稍向低角度偏移,表面掺杂导致层间距增大,这同TEM数据相吻合。图1f的拉曼光谱显示了两个位于13401580 cm−1的特征峰,分别归属于无序导致的D带和面内伸缩的G带。掺杂导致峰强比从0.86增加到 0.98,表明更多的缺陷和活性位点引入碳基体。图1g为XPS全谱数据,从中可以看到掺杂后的P/O-PCS出现了明确的P和O信号。


图2 a) PCSb) P/O-PCS在0.01-3 V (vs K+/K), 0.1 A•g-1条件下的恒流充放电曲线; c) 0.1 A•g-1条件下的循环寿命曲线;d) 0.1-20 A•g-1条件下的倍率性能;e) 20 A•g-1条件下的长期循环稳定性 @ Wiley

图2a-b 为两个电极在0.1 A•g-1时的恒流充放电曲线。PCS P/O-PCS的初始库仑效率(ICE)分别为42% 和40% 。P/O-PCS(401 mAh•g-1) 表现出比PCS(346 mAh•g-1)更好的脱钾能力。此外,如图2c 所示,两个电极均表现出不错的容量保持能力(300次循环后, PCS83%P/O-PCS为85%)。如图2d,当增加电流密度来测试倍率性能时,P/O-PCS 在0.1-10 Ag-1的电流密度下达到了403-195 mAh•g-1的高比容量,即使在非常高的20 A•g-1条件下,仍然显示出168 mAh•g-1的放电容量。当放电电流密度降低到0.1 A•g-1时,P/O-PCS 的放电容量基本可以恢复到初始水平,具有良好的电化学可逆性。图2e 显示了电极的长期循环稳定性, P/O-PCS 在10 000次循环后仍能保持89.8%的容量


图3 a) PCS和P/O-PCS电极在第一次电化学循环中的原位拉曼光谱(自下而上) ;b) P/O双掺杂策略的储钾机理示意图  @ Wiley

原位拉曼光谱研究了PCS 和 P/O-PCS 在充放电过程中的结构演变。从图3a 可以看出,在首次放电过程中,D和 G带的峰强逐渐减弱,表明 KCx化合物的形成。充电时,峰强逐渐恢复,其中,P/O-PCS的恢复能力更强,表明其具有更显著的结构可逆性。此外,D和G带的强度比(ID/IG)在循环后几乎没有变化(从0.79到0.8) ,而PCS则显著增加。因此,杂原子掺杂提高了硬碳的稳定性,从而提高了其储钾的可逆性,这可能源自提高了表面或近表面的钾离子吸附能力,PCS改性前后的储钾机理如图3b所示。


图4 PCSP/O-PCS 循环前后的高分辨XPS谱:a, b) S2p, c, d) F1s, e, f) C1s @ Wiley

图4a-b揭示了S元素化学态的演化,在循环后出现四个特征峰,这表明形成了无机硫化物。此外,在图4c-d 中还观察到明显的 S-F 和 K-F 键,这来自于KFSI电解质在界面上的分解。图4e-f的高分辨率C1s 光谱显示,P/O-PCS 电极表面产生的有机物比PCS少。杂原子的存在引起 KFSI的分解而不是碳酸盐溶剂的分解,导致在钾化过程中形成更多的硫化物。此外,进一步的DFT计算表明,P/OH掺杂和富氧缺陷可以显著提高钾原子的结合强度。


a) P/O-PCS//AC器件示意图; b)不同扫速下的CV曲线;c) 0.05 10 A•g-1条件下的倍率性能; d) 与文献值对比的Ragone图; e) 5 A•g−1, 30 000 次的长期循环性能,内插图为LED发光照片 @ Wiley

以P/O-PCS 负极,商用 AC 为正极组装了PIHC 器件(5a)。5b为PIHC 在0.01-4 V范围内,不同扫速下的CV 曲线。所有曲线均呈准矩形,为电池型和电容型储钾机制的结合。图5c表明该器件在功率密度为223 W•kg-1的条件下,能量密度高达158 Wh•kg-1,即使在功率密度为1.38 kW•kg-1时,也能保持11 Wh•kg-1的能量密度。如5d 所示,其优异的倍率能力和能量输出优于不少文献值。图5e为5A•g-1条件下,30 000次循环后,仍表现出94.5%的容量保持率,两个器件串联可以成功点亮LED 阵列(5e 内插图)。


五、成果启示

3D多孔结构与杂原子掺杂的结合,构建了P-CP-O/P-OH;提高了硬碳负极的结构稳定性和反应动力学。增大的层间距又为氧化还原反应提供了丰富的活性位点和富氧缺陷,多重功效加持,促进电力腾飞!


文献链接

欲知成果详情,扫码直达! 


查看更多学术前沿资讯请扫码进入新威研选App☟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不科学之处,请在下方留言指正!文章系作者授权新威公众号发布,转载及相关事宜请联系小威(微信号:xinweiyanxuan)。

起风了!LG新能源联手特斯拉推四元锂电池!磨锌一下,又是一个好汉预先除氧,提高富锂材料的结构稳定性!锂电XRD测试池




点击此处“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