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荣兆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建设的首要任务

CPEER 2024-01-13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PECC Author 荣兆梓

在2020年12月20日于西安召开的“中国政治经济学40人论坛·2020”上,安徽大学荣兆梓发表了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建设的首要任务》的演讲,演讲内容经整理且经作者审定。

荣兆梓教授

点击图片观看中国政治经济学40人论坛·2020演讲


感谢大会给我这么一个跟大家交流的机会,我给大家汇报一下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建设的一些思考,题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建设的首要任务”。


一、凝炼主体范畴是体系建设的首要任务

体系建设我们多数人的共识是按照马克思的方法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应该建成一个从抽象到具体逐步展开的一个理论范畴的体系。通过对理论范畴全面的联系和关系的分析来展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具体实践。按照这样的理解,我认为凝练范畴体系的主体范畴是体系建设的首要任务。这可能和之前多数同志的提法有差异,我下面来做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凝炼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中“资本”范畴相对应的、体现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本质特征的主体范畴(核心范畴)。主体范畴是对研究对象的集中概括,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体范畴应该是对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本质特征的集中概括。提炼这个经济学范畴是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运用这个范畴展开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是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逻辑。

这个范畴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里面有一段解释。他说任何一个社会形式都有一种特殊的以太、普照的光,资本范畴应该是政治经济学的起始点也是落脚点,这个就是所谓主体范畴。我们以《资本论》里的资本范畴作为参照,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研究中首先提炼了资本范畴,进而以资本为主题展开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面分析。资本范畴构成《资本论》的主线,也是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的“抓手”。《资本论》三卷分别讨论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应当首先凝炼这样一个集中反映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根本性质的主体范畴,然后围绕这一范畴逐层展开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范畴体系的全部内容。据我所知,近期发表的或者“在建”的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建设项目几乎都未完成这项基础性工作,甚至没有将此项任务提上日程。

前一段大家将关注的重点放在“起点范畴”,从方法论上说一开始就讨论起点范畴有缺陷。不明确主体范畴,起点范畴何以确定?《资本论》为什么以商品为起点?因为作为主体范畴是资本,资本这个范畴要展开来讲,需要从源头以商品、货币到资本导入。有了主体范畴的确定你就可以找到体系从哪里开始讨论,首先要明确主体范畴是资本,然后才能确定起点范畴是商品。本末倒置是不可取的。这是我讲的第一点,把问题先提出来。


二、平等劳动是主体范畴唯一合意的选择

我们现在能不能确立一个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体范畴或者核心范畴?我觉得就我们目前实践的进展和我们认识达到的水平而言,以平等劳动作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体范畴是唯一合意的选择

社会主义是市场经济,资本与劳动的市场交换仍然是要素结合的基本形式。资本主义是资本统治劳动,资本与雇佣劳动成为主导性经济关系;社会主义是劳动统治资本,平等劳动与公有资本成为主导性经济关系。社会主义是劳动者当家作主的经济,资本与劳动的关系发生历史性颠倒,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中平等劳动范畴应该取代资本范畴,成为整个理论体系的核心范畴与主体范畴。用劳动取代资本作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范畴,符合社会主义由劳动者当家作主,以代表劳动者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本质特征;与生产资料劳动者公有制、劳动成果按劳分配、劳动民主、共同致富等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相匹配。习近平总书记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总结道: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他倡导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要求弘扬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风尚。综上,以劳动为核心构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范畴体系顺理成章。

但问题是“劳动”是广义政治经济学的一般范畴,不能反映社会主义劳动的历史特征,因此如果把它确定为主体范畴失之泛泛,不合适,需要在劳动的历史规定上有所界定。其实这件工作前人有过努力。比如说南斯拉夫人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自治劳动、联合劳动。国内学者也有这方面的努力:巫继学教授在80年代写过“自主劳动论要”,就是把自主劳动提炼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题;李炳炎提“自主联合劳动”范畴等等。把劳动前面的限定词确定为,联合、自主、自治并不合适,主要缺点是片面性,因为社会主义劳动还有历史局限性,还有集中统一、甚至外在强制的一面。这些概括没有充分考虑社会主义劳动的矛盾性,我不赞成用这些概念来概括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实践也表明,我们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用自主、自治这些特点去概括与现实有差距。

    我们选择“平等”二字表征社会主义劳动的历史特征,有三方面理由:

     1.经典原著中的依据。马克思在讨论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关系,分配关系的时候明确讲了,这个社会的分配方式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这种分配方式体现的是平等的权利,以劳动为尺度的平等权利。列宁在《国家与革命》把马克思的这一概括为“劳动的平等”,“分配的平等”。经典文献里突出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特征,既区别于资本主义也区别于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是以劳动为尺度的平等权利。

    2.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社会主义实践100年了,从前苏联开始,特别是四十年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原则”贯穿于社会主义生产的全过程:不仅是产品分配中的按劳分配,而且是生产中以劳动能力为依据的分工平等,流通中以商品为媒介的等价交换,以及消费中逐步显现的劳动能力发展机会平等,包括基础教育,基本的社会保障等等,所有这些都体现了劳动者能力发展的机会平等。并且,在社会主义的演进逻辑中 ,劳动平等对于资本平等的优先性质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逐步完善日益突显,成为主导性规则。

     3.平等劳动范畴内涵两点论。我们的根据是平等劳动内涵两点论,它既反映社会主义劳动的历史进步性,又反映社会主义劳动的历史局限性;既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又区别于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自由人联合体。其历史性质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历史性质同构,平等劳动逻辑本身的矛盾分析恰好可以构建解释社会主义复杂经济现象的“元理论”。这个判断要做一点解释,我从下面三个方面关于这个想法做一点解释。为什么说平等劳动本身的矛盾和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同构的,它可以逐步展开社会主义全部实践,可以作为元理论来处理。

    (1)平等劳动的矛盾二重性。平等劳动本身是矛盾,就像社会主义公有制存在矛盾,生产资料公共所有制与劳动力个人所有制的矛盾,这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历史特征,将来共产主义不会这样。平等劳动也有与身俱有的矛盾,其平等权利建立在劳动能力不平等的基础之上。公有制的内在矛盾表现为社会主义劳动者的双重人格,既是生产资料所有者同时又是劳动力个人所有,进而表现为共同决策中劳动者“众意”与“公意”的不一致。多数人投票的结果是不是反映多数人的利益?不一定,它需要有一个“主控程度”来引导,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平等劳动的内在矛盾表现为管理平等与分工平等的冲突,劳动平等包括生产中管理权的平等,同时又强调分工平等,即按能力分工的原则。分工平等涉及到管理劳动和操作劳动的分工,它与管理平等的权利是有矛盾的。这就引出一个问题,制度经济学“团队生产”理论强调监督,团队生产要有监督者,公有制经济的劳动也需要监督者,我们将此称作公有制的代理人制度,公有经济需要代理人。列宁早年曾经希望社会主义全体劳动者直接参加管理,后来实现不了,还是要有代理人,还是要有金字塔式的自上而下的官僚等级制。所有这些都可以从平等劳动本身的矛盾中引申出来。有了公有制的代理人制度,防止代理人官僚主义是伴随社会主义始终的难题。我们从这些矛盾当中甚至可以推导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的本质特征”的政治经济学解释。这是我讲的元理论第一层意思。

    (2)平等劳动实现程度的限制。平等劳动的概念要动态看它,它实际上是有限制的。我们讲平等劳动不是粉饰太平,不是社会主义完全平等了,不是这个意思。相反,我们从平等劳动固有的矛盾可知,它的实现是有限度的:首先,公有制经济的平等劳动关系需要在改革中完善;其次,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限制了平等劳动的范围;最后,市场经济通行的“要素平等”原则既与平等劳动有重合(市场要素中包含了劳动),又与平等劳动有冲突(在私有制经济中资本平等、土地所有权平等与劳动平等有矛盾)。因此,在发挥市场作用的同时,政府在维护社会主义平等劳动关系中的作用不可或缺。因为劳动是有限制的,光靠市场不行,政府要发挥作用,尽可能随着生产力发展不断调整生产关系,最大限度地实现劳动平等。

(3)平等劳动与社会生产力协同演进。平等劳动具有动态性,平等劳动与社会生产力协同演进。在社会主义整个发展过程中,平等劳动的形式和程度一直在动态变化当中,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平等劳动的生产关系逐步完善,社会生产力和平等劳动协同演进。我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将这个动态演进过程区分为三个阶段:改革开放前一个阶段叫做强制工业化进程中科层的平等劳动。国家自上而下地管理平等劳动关系,对应的工业化进程是强制工业化阶段。这个阶段不是完全按照市场规律发展,产业发展顺序与市场规律相反,先发展重工业后发展轻工业和农业,所以必须要有国家的强制。第二个阶段是改革开放以后30年,我把这个阶段称作内生工业化进程中竞争的平等劳动,这个阶段利用市场机制来推进工业化,工业化进程基本上和市场经济内生规律是一致的;这个阶段的平等劳动是竞争的平等劳动,特别体现在企业平等竞争来完善平等劳动的企业关系。然后是2012年以后进入第三个阶段,可持续工业化进程中共享的平等劳动。首先工业化的发展模式在发生转变,以自主创新为主动力的模式,在这个模式反映生产力发展当前阶段的特点;共享的平等劳动,即平等劳动实现共享发展,企业内劳资的共享,全社会范围内的各产业各区域、各阶级各阶层的共享。这个发展阶段才刚刚开始,我们这个阶段要完成的工作就是随着可持续工业化进程来完善平等劳动。只有在共享的平等劳动阶段才能实现资本对劳动从形式上从属到实质上从属的转变(参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高教出版社2020年版,第104-107页))。在这个发展阶段上,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才能得到最充分的体现。


三、以平等劳动为主线构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

我今天讲的主要内容就是这些。有了这样一个主体范畴,后面可以以这个主体范畴为主线来构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初步设想是,按照四篇结构安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容:


第一篇 直接生产过程

第一章 现代生产力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第二章 公有制与平等劳动

第三章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第四章 社会主义的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

第五章 经济增长与社会主义积累规律


第二篇 流通与社会分工

第六章 平等劳动的循环与周转

第七章 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

第八章 区域经济与地方政府

第九章 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协调发展


第三篇 生产总过程

第十章 平等劳动的要素价格:工资与利润

第十一章 商业利润与服务业

第十二章 金融与虚拟经济

第十三章 地租与土地公有制

第十四章 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


第四篇 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

第十五章 自力更生与开放发展

第十六章 国际贸易与“发展利益”理论

第十七章 国际金融秩序的现状与重构

第十八章 平等开放、共赢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六册计划”的设想比较,这里少了一个国家过程。不是因为国家过程不重要,相反,我们主张把国家范畴贯穿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始终。对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来说,它的主体范畴是平等劳动,基本的经济关系是劳动者个人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再具体一点说,是劳动者个人、企业和国家之间的关系。国家植根在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底层,如果到第四篇才导入国家范畴,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讲不清楚。从直接生产过程开始就导入国家范畴并把它贯穿于体系始终,可能更适合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本身的特点。

谢谢大家。


推荐阅读:

1. 裴长洪|新中国经济的第一个理论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起点

2. 赵燕菁|平台经济与社会主义:兼论蚂蚁集团事件的本质

3. 赵燕菁|平台经济:寻找最优的产权边界——答朱海就商榷文

4. 庞明川|疫情防控宏观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5. 龚刚|是拍卖还是明码标价——兼评2020诺贝尔经济学奖

6. 宋磊|中国故事的第二种讲述方式

7. 杨虎涛|新发展格局为导向的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

8. 白永秀|关于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考

9. 何自力|维护和提升制造业优势与构建新发展格局

10. 任保平|从数量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政治经济学逻辑

11. 高 帆|中国新发展格局:理论逻辑与构建路径

12. 董小麟|特区发展与新时代的跨越:以深圳为例

13. 刘文革|国家关键性政策变化对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影响——基于“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大型企业走出去的实证分析

14. 黄凯南|论制度理性建构与自发演进的统一——兼谈对中国制度改革的启示

15. 张 衔|自生能力与消除绝对贫困——后扶贫时代的思考

16. 蒋永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新战略、新路径

17. 颜鹏飞|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及其转化规律研究

18. 卢周来|美国迎来与中国的“斯普特尼克时刻”?

19. 温铁军|新时代生态化需要基础理论创新

20. 葛 杨|坚持社会主义分配制度 实现共同富裕现代化

http://www.cpeer.cn/

http://www.peforum.cn/

责任编辑:唐昱茵    审核:吴丰华

点击阅读原文前往

中国政治经济学40人论坛官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荣兆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建设的首要任务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