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葛扬丨坚持社会主义分配制度 实现共同富裕现代化

葛扬 CPEER 2024-01-13

在12月20日召开的“中国政治经济学40人论坛·2020”上,南京大学经济学院葛扬教授,发表了题为《坚持社会主义分配制度 实现共同富裕现代化》的演讲,以下为速记稿整理且经作者审定的演讲内容。


▲点击图片观看中国政治经济学40人论坛·2020演讲


感谢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感谢孟捷教授。今年到西北大学参加四十人论坛,我觉得戴上了红围巾一下子感受到中国政治经济学四十人论坛越来越红火。我发言的题目是“坚持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实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我想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谈谈自己想法。


按劳分配是一种历史进步的分配方式

按劳分配是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作为代替资本主义之后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重要特征提出的。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有这样一段话,“在一个集体的、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中,生产者不交换自己的产品,用在产品上的劳动,在这里也不表现为这些产品的价值,不表现这些产品所具有的某种物的性质,因为这时,同资本主义社会相反,个人的劳动不再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作为总劳动的组成部分存在着。”当然,由于社会主义社会是从资本主义社会脱胎而来的,“每一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以后,从社会领回的,正好是他给予社会的。他给予社会的,就是他个人的劳动量。他以一种形式给予社会的劳动量,又以另一种形式全部领回来。”


根据马克思的论述,我们坚持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要注意以下四个问题:


一是按劳分配是一种历史进步的分配方式。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公平的、又具有激励作用的分配方式,也就是兼顾公平效率的分配方式。我们国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着手打破平均主义,打破平均主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恢复和贯彻按劳分配原则。过去我们似乎在有些问题上的认识是模糊的,把按劳分配和平均主义混淆起来,其实不是一回事。


二是按劳分配有别于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分配方式。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还达不到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水平,按劳分配也不同于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分配方式。


三是按劳分配还不可能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单一的分配方式。我国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基础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的,对于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而言,我们处于第一阶段的初级阶段,还不能实行单一的按劳分配方式。


四是按劳分配与劳动价值论不存在直接的逻辑关联。我们常常看到有一些文章一谈到按劳分配就从劳动价值论开始论证,其实,二者之间不存在直接关联,因为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论述社会主义按劳分配问题时,恰恰认为社会主义不再存在商品生产,劳动不再形成价值,也就不会用劳动价值论去分析按劳分配。前面引用的那段话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一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求既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又要实行按要素分配

尽管按劳分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动态激励制度基础,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还不足以充分调动各种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也不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我们党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原则,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不断对分配制度进行调整。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报告,一直到1997年党的十五大都提出了“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之后,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上都强调,健全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不断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到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所以说,我国分配体制改革先是通过恢复按劳分配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的收入分配体制,后来明确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收入分配,从而形成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坚持按要素分配必须理清的一个重要认识,就是按生产要素分配中的“劳”与按劳分配的“劳”的根本不同。按劳分配的“劳”是劳动者付出的劳动,按生产要素分配中的“劳”是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受市场供求和竞争规律影响而形成的劳动力价格,是劳动者仅仅获得的用于劳动力要素补偿的工资报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从分配制度的一般原则看,按劳动力要素分配同按资本等其他非劳动要素分配一样,受市场机制的支配。可见,按要素分配无法涵盖按劳分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有以劳动为标准、体现劳动者主人翁地位和按劳分配权利的制度安排,而不是简单用按要素分配取代按劳分配。


实行按要素分配必须防止两极分化、更好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

党的十三大以后提出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由于不同的利益主体对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占有的差别,按生产要素分配方式在拉大收入差距方面的作用具有更大的力度、更广的影响。因此,采用按生产要素分配方式不应回避由此引起的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问题。就我国实际情况而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仍在不断发展完善中,市场机制发育还不够成熟,各种经济关系还在不断理顺,市场秩序也在逐步规范。因而,客观存在着收入差距拉大甚至两极分化的趋势。


我们党对采用按要素分配方式可能出现的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现象具有足够的认识。所以,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把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同时,强调“规范收入分配,使收入差距趋向合理,防止两极分化。”提出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多种方式,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结合的过程中特别强调防止拉大收入差距,两极分化的扩大。之后,始终强调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防止两极分化的关键是在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中更好地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按劳分配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的,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归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所有的前提下,全体劳动者对于劳动资料的占有是平等的,这就为避免出现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制度基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特别强调,“坚持多劳多得,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的关系。当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要素所有者都是社会主义建设者,这是党的文件里面这样规定的,按要素分配受到公有制为主体特别是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制约,具有不同于资本主义按要素分配的性质。一方面坚持按生产要素分配不能动摇、削弱按劳分配主体地位,否则就会在分配制度上偏离社会主义方向;另一方面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不能阻碍、束缚按生产要素分配,否则就会在资源配置上影响市场机制决定性作用的发挥。必须在把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形成资源开发和资本积累的动力机制,加快社会生产力发展。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的收官之年,也是我们国家走向现代化征程的重要节点,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我国现代化征程做了明确安排。大家最近谈论我们国家实行的现代化和西方国家实现的现代化到底有怎样的区别,很多学者做了很多探讨,我想收入分配的角度来讲,我们要实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有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共同富裕。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这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我们要实现的共同富裕不是静态的、低水平的,而是随着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动态的、高水平的共同富裕,是从一个低级到高级、从非平衡到相对平衡的发展过程。


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我国现代化征程做了明确安排。根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十四五”时期,也就是到2025年,中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发展阶段,进入发达国家行列,按照相关标准,人均GDP达到工业化国家门槛水平,就是人均12000美元。中等收入群体比例逐步提高,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有力步伐。2035年,人均GDP跃升至20000美元以上,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2050年,人均GDP基本实现比2035年翻一番,中国人均GDP达到美国50%左右,这样我们才能开始步入高等发达国家行列,基本实现全体人民高水平共同富裕。可见,社会主义现代化从收入分配角度来看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提升的共同富裕。

因此推进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在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中更好地坚持按劳分配,坚持共享发展、共建共享。共享发展这个理念是在2015年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来的,作为新发展理念基本内容,对我国缩小收入差距、消除分配不公,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我们认为共享发展实际上就是要坚持我们党一直倡导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既要“做大蛋糕”,也要“分好蛋糕”,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力提高同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以共享发展理念引领我国分配制度改革,有利于更好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也有助于克服按要素分配方式拉大收入差距的弊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在共建共享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我的发言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往期回顾

1. 裴长洪|新中国经济的第一个理论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起点

2. 赵燕菁|平台经济与社会主义:兼论蚂蚁集团事件的本质

3. 赵燕菁 | 平台经济:寻找最优的产权边界——答朱海就商榷文

4. 庞明川 | 疫情防控宏观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5. 龚刚 | 是拍卖还是明码标价——兼评2020诺贝尔经济学奖

6. 宋磊|中国故事的第二种讲述方式

7. 杨虎涛 | 新发展格局为导向的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

8. 白永秀|关于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考

9. 何自力丨维护和提升制造业优势与构建新发展格局

10. 任保平|从数量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政治经济学逻辑

11. 高 帆|中国新发展格局:理论逻辑与构建路径

12. 董小麟|特区发展与新时代的跨越:以深圳为例

13. 刘文革丨国家关键性政策变化对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影响——基于“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大型企业走出去的实证分析

14. 黄凯南丨论制度理性建构与自发演进的统一——兼谈对中国制度改革的启示

15. 张 衔|自生能力与消除绝对贫困——后扶贫时代的思考

16. 蒋永穆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新战略、新路径

17. 颜鹏飞|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及其转化规律研究

18. 卢周来丨美国迎来与中国的“斯普特尼克时刻”?

19. 温铁军|新时代生态化需要基础理论创新


http://www.cpeer.org/

http://www.peforum.cn/

责任编辑:陆家桢    审核:谢超

点击阅读原文前往

中国政治经济学40人论坛官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葛扬丨坚持社会主义分配制度 实现共同富裕现代化

葛扬 CPEER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