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刘玉香:在恐惧中重塑教学的勇气 | 新网师2021年度十佳生命叙事(附王晓娟点评)

183978刘玉香 新网师 2024-01-09
敬畏是人生的大智慧,不仅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行为准则。只有心怀敬畏才会牢记“慎独”,才有危机感,才能知方圆、守规矩,踏踏实实干事,干干净净做人。
——题记
2022年的钟声敲响了,岁月的年轮又画上一个圆。这一年,“恐惧”两个字始终萦绕于我的脑海,它让我挫败、彷徨、迷惘,让我对生命、对教育充满了敬畏,更让我因此而拥有了成长与担当。


   一、遭遇恐惧   


ENCOUNTER FEAR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鲁迅
今年,发生了几个不成功的案例,我原想把它们尘封于心底,不去触碰,但它们总会不时地冒出来,侵蚀着我的灵魂。它们积压在心里对我造成的伤害太大,让我产生了职业倦怠,消磨了我对教育的激情。
而倾诉,在心理学中是一种心理解压的重要方法。“我怕学生”,当打下这四个字的时候,我觉得心情一下子轻松了。今天把它们分享出来,清空自己,重新上路。
1.恐惧难教学生
2020年秋季,我接手新初一。因为我是老教师,分班之初很多家长慕名而来,但慕名而来的大多是“难教学生”,“难教学生”占整个班级人数的一半以上,他们是行为习惯和认知模式双差:上课铃响了还在厕所里玩,不愿意回到教室;学校的展览橱窗,多次被学生用篮球砸碎;每天都有人往学校带电子烟;住校的女学生经常和寝管老师争吵;打架事件层出不穷;上课连10分钟都不能安静……
我每天都在这些反反复复的班级杂事中无法脱身。为了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第一个月,我几乎每天早饭都顾不上吃赶在学生之前进班,中午缩短午休时间提前进班管理,晚上当学生全部离校后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甚至在没有课时坐到班级后面进行批改作业和阅读,以维持课堂纪律。
但辛苦一个月后,班级纪律还是一塌糊涂,学校组织了第一次月考,我们班的文化课成绩全校倒数第一,班级各项管理倒数第一。
这是我教学30年来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件,这个沉重的现实把我压垮了。我连续几夜都没有睡觉,一遍遍地追问自己,我是不是耽误了孩子们?我是不是辜负了家长的重托?我的教学方法是不是与时代脱轨?我读了那么多的教育经典类书籍对教学有没有作用?
我第一次对自己的教学经验和班级管理方法产生了怀疑。
2.恐惧糊涂家长

“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与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学校的教学和教学行为将会像纸房子一样倒塌下来。”

——苏霍姆林斯基

2021年春季,班上又转入多名“难教学生”,半路转入的学生一般情况都是在原学校存在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被原学校经常停课或者是劝其转学。家长为孩子转学时,费尽心机挑选到我的班级,他们把转变孩子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我的身上,我竟然没有学会拒绝,而是欣然接受了。
“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一定有一个问题家长。”我开始和家长沟通,了解孩子的成长环境与原生家庭背景,多次把家庭教育的文章微信分享给家长,还把家庭教育理念分享给他们,想用爱心与责任感把他们感化。
自不量力,这个词用到我身上不为过。我把自己想的过于强大了,教师并不是能把所有的孩子都教育好。我一直在用自认为最好的模式和家长进行沟通,但是我却忽略了家庭教育的专业知识,我跨越了家校共育的边界,做起了家长该做的工作,结果我遭到了学生和家长的谩骂、举报、电话恐吓。
3.恐惧镜头
疫情蔓延,国家云平台号召名师和骨干上传网络课方便学生进行学习,这对于我来说真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我开始迅速地准备。
别小看一节课,从选题、课件、教学设计、作业布置等等整整用了5天的时间。我把课件教学设计给南通教科院的数学特级教师符永,符老师指导:“一节课,核心是看你的教学观。你的课堂开放在哪儿?你这一课学生主体性表现在哪儿?你这一课“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哪儿?你的教学观是什么?……”我又对这节课进行了反复地修改和打磨,当我信心满满面对镜头进行录制时,在没有学生互动的课堂上,我竟然不会把控,我的言语结巴,思维混乱,表情僵化。
2020年春天,在钉钉群里面对全国学员做班主任工作经验分享时,虽然也曾多遍练习,但当实际直播时却做不到娓娓道来,当时幸好有稿子,不然我恐怕也难以胜任。当时我就分析到底是心理不够强大,还是经历的场面次数比较少?
年进行省优秀班主任海选时,面对镜头我也是心跳加速,因为恐惧没有把班级管理方法完整地分享给评委。
“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是一个必然规律,这一规律体现了“必然”与“偶然”的内在联系,机会是“偶然”,有准备是“必然”,有准备才有机会,没有准备就没有机会,既有准备又遇到了机会成功也就成了“必然 ”。
世间没有什么事是一蹴而就的,成功的人都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努力,我的这些恐惧产生的原因不是我准备的不充分,也不是心理素质差,而是我自己不行。
魏老师说:恐惧是一种非常自然的情绪,是人类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恐惧它能让生命能量迅速地组织起来,准备进入到战斗状态。人一旦意识到了自身的恐惧,就可以在意识层面进行加工,把恐惧进行重塑。


   二、恐惧中的重塑   


REMODELING IN FEAR

当我对一种教学方法痛苦时,一定是我哪里错了。我改变了以往雷厉风行的工作态度,教育需要的是专业和专注,用慢的教育艺术,陪着孩子们悄然成长。改变孩子,先从改变他们的行为习惯开始。
1.探寻班级精细化管理的“程序”密码
回到问题的起点思考:为什么班级会乱,尤其是新学期伊始?
方娇艳老师在《班级程序管理》中写道:
一种可能性是教师固有的成见,认为学生不懂事,自控能力不足。因此,教师往往倾向于说教和批评,或者扮演警察和消防员,加以盯梢或“灭火”,久而久之,班主任疲于奔命,而学生脱离班主任的监管必乱。还有一种可能性,则是学生实际上并不知道需要做什么,缺乏明确的目标和规划,而教师也往往疏于引导(请注意,说教批评并不等于引导,前为破,后为立,有破无立,学生依然无法做出预期的行为)。此外,学生还有可能因为缺乏练习而混乱。譬如在新学期,经历了漫长的暑假,学生习惯了散漫的作息节奏,难以在短时间内恢复学校生活的节奏感。此时,教师最有效的做法就是引导学生恢复在校时的时间感,并促使学生反复练习,直至固化成为习惯。
《卓越课堂管理》中有详尽论述,其核心观点就是程序有助于班级、课堂的高效管理,并促使教师成为一名高效能教师。
八年级开学后,我开始模仿方老师的班级管理方法,每天清晨和傍晚,对孩子们进行严格的程序化管理。每日常规从入班——课间——离校都进行了详细地告知。
试着运行一周后我把执行程序的主理权移交给负责的班委,我则从旁提示,发动全班对每日班级事务进行暮省和评价,孩子们的效率不断提高。但其中也遭遇过反复。譬如有时候,黑板忘记擦掉;小组长迟到了,导致检查作业延迟;有的值日生打扫卫生忘记倒垃圾斗等。
但通过一次次复盘、讨论,每日常规程序得以强化,逐渐成为了八(1)班的班级管理惯例。
对于初中生而言,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至关重要。在我所任教的数学学科中,由于涉及数学基本概念,学生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往往容易仓促了之,造成大量审题因粗心出错,因此我尝试着把程序引入其中。
程序的执行,促使孩子们产生内在的秩序感,而程序的讨论和实施,则帮助培养了孩子们的主人翁意识和理性思考。


2.共织一张家校共育的网
教育是这个世界上最特别、最奇妙、最千变万化的事情。世界上任何变化,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科技的……,都会发生蝴蝶效应,都会对当前的教育产生这样或者那样的影响,所以教育总在变化着。2021年国家“双减”教育政策的出台,全国教师一起成了改革洪流的弄潮儿。2022年公布的《家庭教育促进法》,也将对我国教育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我觉得在教学中要想取得成功,教师与家长的紧密合作非常重要。2021年下学期,我选修了《家校共育》这门课程。《家校之间有个娃》《家校合育论》《合作的力量》为我提供了更专业的知识,武装自己的教育头脑,让家校共育向更专业化迈进。
在《家校共育》这个团队中,成员有教师、家长、校长,还有教育局的局长,大家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愿景——服务好孩子,而彼此分享管理经验。大家来自全国各地,为了能让每一个孩子为生活的幸福和完整而努力,我们在蓝玫老师的8次精心授课中一起成长。
帕克•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中说:“共同体是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与世界联系的交融。”一个学期以来,打卡点评员们汇聚成“家校共育”共同体,既互相独立,又互相交融,安居在自己的精神故乡和学友一起成长。
3.我与华应龙老师的人间词话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我加入华老师的团队也经历了这三重境界。
我是一名初中数学老师,多年来一直在自我感觉良好的经验中工作。我明白若想再有提升,必须有专业团队的引领才能向专业高度跨越,但是怎样才能找到专业团队?怎样进行专业跨越?
我从网络上查找介绍数学专业教学的书籍,《我就是数学》引起了我的关注,从此知道了华应龙老师的名字。2017年9月28日学校组织去郑州学习,学习的路上为了不寂寞,我带上了这本书。
听讲座时,华老师一节《阅兵之美》数学示范课,让所有老师都听得如痴如醉。课后,我拿着华老师的《我就是数学》跑过去请他签名,华老师渊博的学识、慈祥的笑容、谦逊的态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此,我便踏上了“追星之旅”。2021年8月4日下午4点45分,我收到了华应龙老师的名师工作室的入群邀请。华老师致欢迎词:“哈哈哈,我们又迎来了一位中学数学老师刘玉香,让我们手拉手一起走,走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我开始在华老师的化错教育引领中成长。华老师说:
在化错教育中,积淀下来的就是孩子创新的人格,在学习的过程,孩子们不但掌握了知识,而且还养成了敢于尝试的良好习惯,错了、失败了,他们会去分析,然后再不断地探索。这种教育能帮助孩子磨炼出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
每天早晨5点30分睁开朦胧的双眼后,便开始和华老师名师群里的小伙伴共读《陶行知教育文集》。华老师经常把报刊上的好文章拍照发到微群里供大家欣赏;有时把刚写的文章发到群里让大家学习他的创造思路;有时为了锻炼大家的文笔会推荐数学图书,让大家对书籍写出阅读推荐说明;有时候会为师哥师姐好的教学方法点赞 ……。
潜移默化中我学到了,我就是数学和我不仅仅只是数学以及万物皆数的数学教育精髓。


   三、在恐惧中重塑教学勇气   


RESHAPING TEACHING COURAGE IN FEAR

“谁不能主宰自己,便永远是个奴隶。”

——歌德

老子《道德经》里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所有的难事都是由简单的小事发展而来的,天下所有的大事都是从细微的小事做起来的。教育学生也是如此,我和我的学生在华老师的“化错教育”中,在老子的智慧中共同成长。
1.学生成长
很多教师上课都会遇到这个难题:上课时,你在上面讲,总有学生在下面说;自习课,班级里面的嘈杂声,比早读时读书的声音还要大;教师只要一离开教室,说话声音就会嗡嗡响起……班级纪律差,教师要靠吼叫和惩罚才能镇得住。为了有效缓解上述情况,我研发了《说话接力本》班本课程
它的使用规则是:哪位同学上课说话了,班长写上某年某月某日星期几第几节课,然后把本传给他,接到本的同学,需要写300字的自我反思。为了促使学生深刻反思,我还规定了反思的内容:我和谁说话了,我为什么说话,说话的内容是什么,我的感想是什么。
通过这个课程的不断深入与推进,我逐渐把它与自主管理、德育、心育结合起来,这不仅提升了孩子们的自我管理能力,而且还让学生发生事情时学会了先寻找自己的原因,养成自我归因的习惯。学期结束时我们班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孩子们的成长和改变,教师、家长们都感受到了,奇迹真的发生了。
为大家展示一封2021年最后一天学生写的《送刘老师的新年礼物》,这个孩子是今年暑假开学新转入的。
送刘老师的新年礼物
在我来到这个学校之前,我的家人都说:“这个老师可比你之前的老师严多了,还有点凶。”我踏进校门的那一刻,腿都是抖的,但,相处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你和别的老师很不一样,别的老师只看你犯了错,对你就是一顿骂。但是,你是了解原因后,然后再解决,来到这个班没有几天,我就和爸爸说:“我可遇上了一个好老师。”
您讲课的时候认真、仔细生怕我们听不懂,教我们做题时耐心又仔细,遇到困难时您经常鼓励我们,打扫卫生时怕我们碰着、摔着、伤着,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小心点”、“慢着点”,非常关心我们,您就像一盏灯,为我们照亮前进的路;您就像一只船,载着我们漂洋过海,多亏有您,我才可以走到现在。
不管怎么说,我感谢您。经过这一路的照顾,我想对您说:“老师,您辛苦了。谢谢您!”
学生:牛铭斓
2021年12月31日
2.家长的改变
朱永新老师在新教育实验第17届年度总报告文选《家校合作,激活教育磁场》中阐明了家校合作共育所具有的重大价值和意义,提出了新教育家校合作共育的原则,指明了“参与成员尽可能多边”、“决策过程尽可能外显”、“共育内容尽可能均衡”等三个关键点。这些观点解答了我在家校共育中的困惑。
开学两周后,在我对学生充分了解后的基础上,迅速召开了第一次《认亲》家长会。我和家长们说:假如你是妈妈我们就是姐妹,你是爸爸我们就是兄妹,我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成就孩子,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幸福比成功重要,成人比成才重要……。
国庆节七天假期,我每天下午通过钉钉会议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让优秀家长在群里面分享育儿经验,通过学生上线和我沟通,慢慢培养孩子们与人沟通的方法和技巧。
我的育人经验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很多家长还把孩子的爷爷奶奶也拉入到我的班级管理群,67个人的班级,钉钉群的人数达到了214个。
这些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家长会迅速地把家长、教师、学生组成一个命运共同体,大家为了共同的愿景而努力。
俗话说:“安家立业”,对于学生则是“安座乐学”。班级里的座位安排,我运用每两周座位旋转、更换的方法,让每个孩子都有坐在前面和后面的机会,这种安排方法,使每个孩子都充分享受到了公平公正,充满人性的教师关怀。
我在开学之初为家长说明班级管理方法;班级其他重要事件,我也在微信群里征求家长和学生的共同意见后再做决策。决策过程的外显让大家都有“班级是我家,荣辱靠大家”的意识。
初中生群体的心理状况多变,心理学上处于“断乳期”,他们自我意识增强,对互联网、手机的依赖更强,青春期内心的烦恼增多,内心向他人倾诉的愿望无法满足。因为班级人数多,教师想要单独和学生谈心,受时间限制难以达成。教师要及时为学生做心理疏导,并不仅限于有心理异常的学生,而是每个学生都需要适当、及时的心理疏导。
我继续运用在2020年研发的《谈心本》班本课程,做学生心理的守护神。《谈心本》课程每周一节,周周有中心,月月有主题,融入生命教育、青春期教育、劳动教育等等。
通过每周与学生展开心灵对话,不仅优化了师生关系,还将发现的心理问题及时消除在萌芽状态。“谈心本”为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家长三位一体双向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平台。
经历了之前失败的家校共育案例,我在家校共育时把尊重、理解、接纳不同家庭放在首位。我从以往只由我去引领家长,到现在通过孩子的转变,让孩子也一起去影响家长,我把孩子写给我的信分享给家长,让家长在看到孩子进步的喜悦中,悄然改变育人理念。
一位家长看过他孩子写给我的《送刘老师的新年礼物》后,在微信留言:
读了孩子写的文章,除了几个错别字(历害一厉害,脱课一拖课)外,还真切感到孩子写的是心里话。他为自己遇到刘老师,这样的班主任和数学老师感到骄傲和自豪!刘老师赏识、鼓励差生,教书育人道路上从不放弃任何一人。这是孩子最佩服的,一个底子薄、常被歧视的孩子一旦被老师爱起来,就会找到自尊,找到自信。孩子学会了自尊自信,也一定能学会做人,成绩也会慢慢提高。非常感谢刘老师,祝您新年快乐! 
3.运用数学思维导图,让孩子看见思考的力量
荀子说:“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
伴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数学教师对作业的设计更应专注思考使用什么样的方法,转变传统作业模式,提升作业设计的新颖性,让学生热爱学习,使思维模式发生改变。
我认为思维导图就是支点,能够盘活学生思维,让知识活起来、用起来。因此,课堂练习、章节回顾、整本书复习时,我把思维导图引入数学课堂。
数学思维导图的使用,切合了数学本身的特点,转变了学生不停刷题的学习模式,把学习过程变得个性化,使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成自主式、探究式、合作式。
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能力的同时,学生会将思维导图的思想慢慢迁移于生活和学习的各个方面,极大地提升了学习和生活效率。
数学课堂中的每一个问题,我都会怀着朝圣者虔诚的心,不断地去探究和摸索,本着“教有目标,学有所获”的思想,不断总结教学方法,真正做到“每日三省吾身”,不断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花一辈子的时间去备好一堂课”的精神,不断去践行“为学以敬,治学以畏”,去追求更高层次的“教书育人”的课堂境界。
一年的生活之旅见证了自己的恐惧与重塑,在恐惧中提升,在重塑中变得更加坚强。时光荏苒,初心不变,只有不断在共同体中学习才能在恐惧与重塑中坚定前行,正如许渊冲所说:“生命哪,并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是你记住了多少日子,要使你过的每一天,都值得回忆。”
2022,为重塑教学勇气而勇敢上路!


刘玉香,辉县市文昌中学数学教师,中小学高级教师,曾先后荣获“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师”“河南省骨干教师”“河南省师德先进个人”“新乡市名师”“新乡市教科研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称号。


勇于直面恐惧的行者

王晓娟

看到文章的标题我很诧异是什么让“天不怕地不怕”永远乐观的刘老师恐惧呢?想起第一次在河南汝阳共读时见到刘老师,她自信、乐观,是一枚不折不扣的开心果,只要有她在的地方一定有爽朗的笑声。当时刘老师讲了很多她在教学中如何用智慧解决一个个教育中难题的故事。
1992年18岁的她中师毕业,她所在的农村学校缺专职音乐老师,为了教好音乐,她自考了河南大学音乐二系的音乐专科,学习美声唱法和钢琴伴奏;1995年学校一名八年级数学教师生病,她改行教数学;2008年从农村调入城区高中,担任艺术班的高中地理老师兼班主任;2011年学校改制成立初中,她又回归了数学教学。
在这样的职业生涯辗转中刘老师一直无惧无畏坚持做一个于自己“问心无愧”,于学生“亦师亦友”,于家长“受益匪浅”,于学校“担当重任”的教育者。然而这样一个刘老师在2021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充满了恐惧。
为何选择刘老师的叙事来点评,因为我和她有着如此相似的生命际遇,而我却缺乏她将一切撕开来审视的勇气,借由刘老师的叙事希望能够看清自己那未彻底暴露出来的至暗一面。
▍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一切 ▍
题记:评价别人容易,解剖自己难于上青天。
刘玉香老师的文章充满真诚,对自己的2021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这是需要极大勇气的。人最难的就是去直面自己的不堪,并把它放在别人面前,任其被审视。
这一年刘老师的恐惧来源于对学生、课堂和家校关系的失控。
面对数量如此庞大的慕名而来的关系生,刘老师身上的担子更重了,压力也是前所未有的,这时“慕名而来的大多是难教儿童”这样一个观念出现了。这个观念的出现是刘老师恐惧的根源,也许这是“事实”,但是当我们戴上“有色眼镜”去看这个世界,那么世界就变了,这些孩子变成了刘老师要去想办法斗争的群体,失了平常心面对这一切当然只有恐惧,这一切我深有体会。
“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一定有一个问题家长。”只要这样的一句话出现在我们教师的认知中,家校关系就会变得越来越紧张。因为我们太期待家长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担起来,这本没有错,家校共育也很好。但这样的观念于家长和教师而言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把家长放到了对立面,而不是一个共同体,此时的教师不仅是孩子的老师,也成为家长的“老师”,这样的关系对吗?当然不对,当我们把家长放在对立面,恐惧在所难免。
面对“国家云平台”这个大平台,面对“南通教科院的数学特级教师符永平”,面对“省优秀班主任海选”,刘老师恐惧了,究其根本这种恐惧是来自于将自己置身于更大的平台,“我”变得渺小了,“我”变得无知了,“我”开始对自己有了这样那样的评判,这样的评判会让自己越来越无力。我在今年的叙事中写道:有时读书会让人虚弱,读得越多觉得自己越浅薄,对自己的评判就如潮水一样涌来,淹没了自己,让自己无法呼吸。我俩所说的虽不是一件事,但归根到底是一样的,是站在更大平台的对自我不确定的恐惧。
刘老师的遭遇很多老师都经历过,但有多少人会如“玉香老师般恐惧”?不多,有的人选择了躺平,有的人选择了抱怨,有的人选择了在麻木中度过了教育生涯?其数量之多让“教育”恐惧。而刘老师为何会恐惧?因为她充满了对学生生命的敬畏,充满了对教育的敬畏。
刘老师说:敬畏是人生的大智慧,不仅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行为准则。只有心怀敬畏才会牢记“慎独”,才有危机感,才能知方圆、守规矩,踏踏实实干事,干干净净做人。正因为刘老师对教育的敬畏心,所以她才会感到恐惧。
然而这样充满敬畏心的恐惧是有价值的。它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渺小,看到了世界的不确定,看到了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面对恐惧要做退缩逃避的懦夫,还是做一个破茧重生的勇者。刘老师选择了后者。
▍真正的勇者敢于不断推石上山 ▍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绝不让命运所压倒。 

——德国 贝多芬

遭遇和危机不可避免,面对遭遇和危机教师要做好积极应对遭遇与危机的准备,正视并利用遭遇与危机打破、重塑的契机,开启新起点,提升自我的专业素养,同时引导教育学生重塑自我,创造新我。遭遇和危机是打破,是痛苦,是中断,但这一切都是新生的机会。
刘老师是英雄,敢于将自己的失败和恐惧放出来,去直面这一切。
刘老师是行者,她没有因遭遇失败而沉溺于自己的痛苦旋涡中,而是借助旋涡上升的气流将自己托到顶点,去找高人,走向更大的平台,成长自己。
这一年,在恐惧中她不断重塑:探寻班级精细化管理的“程序”密码;共织一张家校共育的网;加入华应龙老师的团队,提升了自己的专业素养。
这一年,在恐惧中她重拾教学勇气:开启了《说话接力本》班本课程,打开了“谈心本” 展开了“思维导图”的画卷,这一切使得学生成长了,家长改变了,知识活起来了。
这一年,在网师这个共同体中她成长了,并且用行动传递着成长之乐。
我特别喜欢刘老师的《说话接力本》班本课程,它的使用规则是:哪位同学上课说话了,班长写上某年某月某日星期几第几节课,然后把本传给他,接到本的同学,需要写300字的自我反思。为了促使学生深刻反思,我还规定了反思的内容:我和谁说话了,我为什么说话,说话的内容是什么,我的感想是什么。
在这个课程中老师不再因学生的不恰当行为去直接介入,而是通过“说话接力本”让学生去反思自己行为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规定了具体要反思的内容,既没有太多干预,又给了学生一定的方向。这样的书写会让学生认真思考,并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他们的认识和行为。
刘老师不仅是师者,是勇士,更是一个智者,她用行动践行了尼采的“那些杀不死你的,终将使你变得更强大。”这句名言。

相关推荐

吴尧达:穿过生命散发的芬芳 | 新网师2021年度“十佳”生命叙事让生命始终散发迷人的芬芳 | 生命叙事点评郭红梅:朝心之所向,纵一苇以航 | 新网师2021年度十佳生命叙事(附刘广文点评)
何国敏:“一座桥”的使命 | 新网师2021年度十佳生命叙事(附方娇艳点评)郑建业:蜕变 | 新网师2021年度十佳生命叙事(附周娟点评)陈翠清:于不断回归中擦亮生命 | 新网师2021年度十佳生命叙事(附冯春柳点评)宁超群:打捞出几朵生活的小花 | 新网师2021年度十佳生命叙事(附郭小琴点评)崔俊莲:挑战 | 新网师2021年度“十佳”生命叙事(附冯美娣点评)唐艳:选择决定命运 | 新网师2021年度“十佳”生命叙事(附王辉霞点评)

作者:刘玉香

点评:王晓娟

编辑:杨茜

审核:刘悦

点赞鼓励作者,分享传递知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