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宁超群:打捞出几朵生活的小花 | 新网师2021年度十佳生命叙事(附郭小琴点评)

宁超群 新网师 2024-01-09

温馨提示:新网师2022年春季招生开始→寻找尺码相同的人 | 新教育网络教师学习中心2022年春季招生简章(点击蓝字跳转阅读),截止时间2月10日。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王阳明

我编织了一张细密的网,满怀期待地去2021年的时间之河打捞,以为可以捞上几条大鱼。

看着空空的网,失望且迷茫,这就是我忙碌一年的回报么?

我不甘心,把网编织得更加细密,再次撒网。

我想,总能看到点什么吧。哦,我看到了,看到了几朵暗淡的小花。

01
完美教室完美吗?

九月开学第一天,我告诉孩子们,想和他们一起尝试缔造完美教室。他们爽快地答应。前三年已有班级文化的设计和实践,班名、班徽、班训、班级愿景以及班级外显文化不再重复设计。我请孩子们写一写:你心中的完美教室应该有哪些关键词?

孩子们纷纷上来板书:安静、整洁、友好、和谐、温暖、文明、有序、丰富、有趣、书声琅琅。两分钟时间,他们写出了十个关键词。我很欣喜,这些词语里有孩子们浓浓的情感,也有他们深深的思考。

我说:“我们先暂定这十个关键词,如果大家以后想到了其他的词语,可以随时增加。”

我们接着研讨:哪些方面我们做得很好,继续保持?哪些方面可以提升?怎么提升?哪些方面以前缺少,现在可以开始做?通过大家的讨论和我的提议,新增四项完美教室行动:晨诵、午读、暮省和微写。

每天早上,孩子们一进教室就会看见我在黑板上工工整整的留言,或激励、或提醒、或分享美文。

早读铃声响起,打开新网师晨诵微课,孩子们跟着微课一起朗读,一起背诵。

每天中午,吃完午餐,孩子们迅速做好清洁,开始安静地阅读。午间阅读半个小时,属于雷打不动的自由读书时间。期初每个孩子捐了两本书籍到班级图书角。我又以个人名义到图书馆借书,每周换三十本新书。我还请孩子们每天都带上自己喜欢的课外书,这样就能保证每个孩子午读时间有书可看。

每天下午放学前,我请孩子们静坐,反思:今天学到了什么?哪些方面明天可以做得更好?随机抽取几个人分享自己的反思,互相学习。

每一周我会抽出3节语文课,利用课前五分钟,请孩子们轮流分享自己的阅读故事,内容、形式不限。

每一周,我会抽出2节语文课加两次五分钟自由写。计时写作,内容不限,力求不停笔,保持写作的流畅感。

每一周,我会分享他们的周记,也会跟他们分享我的日更。

每一月,我们都有好书共读活动。九月共读《十岁那年》,十月共读《狼王梦》,十一月共读《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十二月共读《世界经典神话与传说故事》。画人物关系图,情节曲线图,品小说语言,品人物形象,练习写作等分享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

期末,做了完美教室庆典活动。每个小组拟出小组之最关键词,什么“最好学、最上进小组”、“最团结、最友善小组”、“新点子最多、最快乐小组”等等,邀请他们喜欢的老师颁奖。那是小组一学期的高光时刻。同学们还投票选出了“时间的主人”“奉献者”“小书虫‘等九个项目的优秀代表,颁奖留念。庆典很隆重,预示着一学期的完美收官。

这样的教室多完美!但是,真实的情况还有这些。

九月,我利用早读前的时间播放晨诵微课,可是总有部分孩子早上来得晚。陆续来的孩子,因为没有正式进入早读时间,大家的心力也聚不起来,晨诵效果不好。于是我把语文早读课调整为晨诵课。九月,十月,每周两节语文早读,我满满当当地全给了晨诵。半学期后,孩子们因为早读没有时间读课文,只好改为一周一次,坚持到了最后一周。20分钟的早读,看微课,读诗文,背诗文,没有时间再做深度交流。从孩子们反馈的情况看,他们不拒绝这样的晨读,但是也没有我想象中的兴致勃勃。这意味着,我并没有点燃他们晨诵的热情。

午间阅读半小时,我每周有两个中午,坚持读了三个月,到十二月的时候,我不得不停下来做听写和基础练习。因为我一周只有6节语文课(包括作文课),每一节课只有三十分钟,我还用了课前五分钟做阅读分享或者自由写。为了保底教材内容,我只能灵活调整阅读时间,让他们回家阅读。可是,根据家长反馈,部分小朋友在家的阅读时间没有得到保证,阅读质量也无从谈起。

暮省时间,常常被学校的各种通知、各种活动中断,小朋友至今也没有养成每日省思的习惯。

唯一坚持较好的每周微写和周记分享,但是孩子们的文章质量也只是保持正常发展状态,与其他班级相比,除了他们的写作兴趣浓一些,并无特别的优势。

教室里的日常管理,常常把我耗得筋疲力尽。一个接一个的活动,一个接一个的通知,没完没了的排查,没完没了地通知家长上交各种回执单。有几个孩子的收纳能力实在太差,手把手教,一个周末回来,天上地下都是东西,桌子地面转眼就是脏乱差。继续教,继续乱。有几个孩子上课管不住自己说小话的嘴巴。个别谈心,找家长交流,设置任务或者给其展示,收效甚微。还有两个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偏弱,不分时间地点场合发脾气。尤其是这学期,逆反心很重,一点就着,很是影响班级氛围。多次跟家长沟通,家长很无力,给科任老师也造成上课困扰。我是班主任,必须给孩子们托底,只有耐心陪,慢慢等,但有时候也会心力憔悴。

魏智渊老师在“咖啡馆”分享时多次提到:做事要有研究思维,要有闭环思维。我也做研究,也会做闭环思考。针对孩子们专注力不好的问题,我曾对一个孩子进行连续一周的观察,把记录的现象、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思考,寻找提升专注力的方法。2021年5月,该研究文章在《教育科学论坛》发表。但是这并非意味着,我在遇到孩子专注力不够的问题就可以轻松解决。只能说,研究会促使我去发现问题、提炼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可以避免我少进入一些曾掉过的坑。

我们面对的孩子是活泼泼的,问题也是活泼泼的,不可能找到一劳永逸的解决办法。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情绪的消耗也是有限度的。回看完美教室行动,我大多数时候没有精力去研究,甚至没有时间去做闭环。所谓的完美教室,在2021年秋季,常态仍是一地鸡毛。

02
理想课堂理想吗?

新网师2021上期课程,我选择了《构筑理想课堂·语文》,认真阅读了《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对照自己的课堂,感觉第一重境界有效教学框架都没有突破。拓展阅读了《生命中最好的语文课》后,更加觉得自己的本体性知识缺乏,解读文本的功夫太浅,专业技能也捉襟见肘。因为学校琐事太多,精力实在不济,网师作业只完成了两次保底作业。想方设法挤出时间老老老实实地听了孙静老师的八次课,却没有在课堂上实践,很快忘记所学。

暑假,重读《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并用理想课堂的框架尝试对第一单元进行设计。因为太想追求那样的理想课堂,我彻底丢掉了自己已有的分享式教学理念和大单元教学设计。开学后在课堂上使用,才发现设计是设计,上课是上课,连保底课堂都算不上,离理想课堂差十万八千里。

我想:继续读书,继续尝试,总会找到和自己已有教学研究的契合点。

第三单元,我采用大单元设计+理想课堂的框架,试图寻找到其中的融合点。这一次,我带着孩子们一课一课地预习,利用过关清单夯实基础,利用课后问题帮助学生寻找核心问题,最后归纳成一个大问题串起整个单元的主题分享:你从哪些词句体会到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准确生动的表达?这个问题既体现人文主题“处处留心皆学问”,又指向语文要素“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的落实。

单元导读课后,孩子们在大问题的指引下,分课学习,独立品读,小组研读,全班分享。因为任务明确,孩子们自主学习很充分,小组学习很有序。有的小组为了让自己小组上台的分享更有质量,他们还主动借助各类资料补充自己的理解,如此又带动了其他小组的主动学习。

全班分享时,我彻底让出讲台,让孩子们去讲解,去回应,去补充,去归纳。整个单元的课堂生生互动,生本互动,精彩纷呈。在分享的过程中,他们自己还总结出了小组高效分享的规则:组长定顺序,轮流来发言,分工做梳理,配合提前做。全班分享的规则也重新提炼:台上,主持大方说清楚,中心发言有条理,板书要点需跟上,补充总结要精炼。台下,人无我有做补充,人有我无做笔记,不懂就问有礼貌,分享结束能总结。

每篇课文分享完,都有孩子意犹未尽,跑来跟我说:“老师,我还有想法可以分享。”“老师,我们太喜欢分享式学习了。””老师,你以后就让我们来讲吧,我们可以的。”孩子们的学习热情被点燃了,生命整体都处于一种勃发的状态。

随后的单元习作是观察日记,我用限时作文大赛的形式完成初稿,很多漂亮的描写让我叫绝。他们真正将单元中的连续细致观察、生动准确描写自动运用到习作中。

整个单元的学习,我被孩子们惊艳到了。原来,只要敢放手,他们如此爱学习,也如此会学习!这就是知识的魅力!这就是生命的绽放!

欣喜之余,我又疑惑了,这个单元,除了点燃和激励学生,和他们一起提炼问题,归纳学习方法外, 我的作用又体现在哪里?这是真正的理想课堂吗?

随后的神话单元,我仍然采用大单元设计,大问题引领,分享式教学。学生那种兴奋感找不到了,分享的质量也开始打折扣。对于神话里蕴藏的文化,孩子们顶多借鉴资料书照本宣科地分享,却没有生命的触发在里面。我的引领也变得乏力。

为什么会这样呢?可能三单元的《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语文要素前期也有渗透训练,他们自学很顺利,分享很有成就感。第四单元是神话,指向想象世界,指向创世文化,与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自主学习达不到深度理解,而我对于文本的整体把握不够深刻,没有起到真正的精神引领作用。

摔一跤,疼就对了。为了减轻疼痛,我又开始去《理想课堂三重境界》这本书中寻找药方。

八单元,我再次鼓足勇气尝试。以人文主题为线索,以“这些人为什么能够青史留名”为大问题,通过品读提炼人物形象。然后以讲历史人物故事为大任务,落实“简要复述课文”的语文要素。整体效果比四单元好,但是我和孩子们没有找到学习三单元的那种高光时刻。

理想课堂框架+大问题引领+任务驱动,加上分享式学习方式的开放性和互动性,语文课堂应该是非常理想的模样啊!

对照新教育提出的理想课堂“六纬度”(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练习度、延展度)“三境界”(落实有效教学的框架,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的内在魅力,知识、社会生活和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自问,我的理想课堂理想吗?我无法给自己一个满意的答案。

03
卓越课程卓越吗?

课程,就是我们穿越的这段旅程中的全部:意愿、计划、资源、行动、反思、建构下的经验。课程就是“道”,就是被我们用脚走出来的道路。课程就是通过这条道路,走到道路终端的那个人,他就是我们思考的这个课程。

——魏智渊(“老魏的咖啡馆”主题讲座《什么是课程》)

听到这段话是2021年底,彼时我们已经完成《后现代课程观》的学习。很遗憾没有早一点听到魏老师的讲座,让我一直深陷课程建构的痛苦中。很幸运没有早一点听到这段话,如果没有《研发卓越课程》的学习,我不可能明白这段话的意思。

2020年秋季,学校开始构建品质课程。学校顶层设计,各个学科铺开,重点打造语文学科品质课程。我要负责每周一次课程培训,并且要负责把语文学科的课程架构拿出来。接到任务的时候。我就是一个课程小白。临时抱佛脚,读了几本关于课程的书,基本上读不懂。听各种课程培训讲座,大多数时候是懵圈状态。反复揣摩泰勒的基本课程原理,然后硬着头皮领着课程中心小组一起做,总算在2020年元月拿出了一个自以为像模像样的语文品质课程框架。

“5月要做全区品质课程展示,语文学科承担,你来负责!”我还没有来得及喘气,领导又给我下达任务。顶着名校的光环,要做全区的展示,我知道这事非同小可,我做的那个课程框架根本就上不了台面。现场展示,肯定不能只是空对空的框架,没有课堂展示,没有学生素养的呈现,怎么谈得上品质课程?

整整三个月,我带着团队,一头扎进课程展示活动的准备中。回到课堂现场,回到学生的发展现状,回到老师的专业成长需求,重新思考,重新梳理,重新设计。课程主报告,借专家之力,论证,再论证;课堂展示课,集团队之力,打磨,再打磨。学生活动需多次排练;学生作品需深入指导……一群人没日没夜的努力,最后换来的是专家的首肯,同行的赞誉。

不知道为什么,活动如此成功,我却没有想象中的喜悦,隐约感觉课程没有达到我理想中的样子。其实,我也不知道自己理想中的课程到底是什么样。

新网师选课,我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研发卓越课程》, 虽然明知课程难度大,我又极其缺乏相关的背景知识,但是我太想明晰理想课程的模样。

啃读是痛苦的。反复阅读,所有字都认得,可是这些句子合起来到底在讲什么,完全不懂,犹如天书。我一句一句地读,一小段一小段地梳理,什么“现象学”什么“耗散论”什么“混沌理论”“相位空间”,好多名词都没有听说过。查资料,找论文,见人就请教。写了55个读书笔记,也只是勉强把大意梳理出来。

完成预习作业就更痛苦。虽然是两周一次作业,但是每一次作业,都不知从何处下笔,常常一坐就是半天,有时候写到怀疑自己的智商。每个周末基本上奉献给了写作业,整个学期都处于完成预习作业的焦灼中。我用尽了洪荒之力,终于写完了八次预习作业,一次60,一次75,5次85,最后一次90。看到小龙老师给最后一次作业的评语:满分级作业,至于为何可以拿到如此的高分,大家自行阅读就可以看到答案。与评论作业的优秀相比,我主要思考的是为什么宁老师可以写出如此优秀的作业:长期从事教研,而且是以课程为引领的教研,宁老师因此在此领域深耕;依然是扎实的课程实践,许多老师自己的课程尚停留在想象阶段,理论模拟阶段,宁老师早已是实践经验丰富了;深潜课程,日有所进,宁老师是坚持打卡的老师之一。一丝喜悦涌上心头:我本可以,幸亏没有放弃!

因为承担了《研发卓越课程》的志愿者工作,要做教学实录。老老实实地听了八次直播课,边听边记录。随后根据回放一小节一小节反复听,反复订正,正好进一步理解导师的讲解。对于前现代范式、现代范式、后现代范式的了解慢慢明朗起来,多尔的4R理论也逐渐能够与自己研发的班本课程对接。最后一次大作业,我根据4R的丰富性、回归性、联系性和严密性,对自己的课程进行了再设计。写完最后一个字的刹那,我看到了自己的生长。

研发的卓越课程卓越吗?我不敢肯定地回答。对比之前的课程设计,理念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理想中的课程模样慢慢清晰。

缔造完美教室,打造理想课堂,研发卓越课程,是我2021年教育生活的主旋律。支撑这些工作的背后应是专业读写。

可是,我的专业读写真的专业吗?回答是否定的。

专业阅读不专业。年初根据阅读地图的指引,给自己定下阅读目标,年末却望书兴叹:买书如山倒,看书如抽丝。2021年5月郑州共读,那种沉浸式阅读带给我的震撼至今还有,之后却没有延续这种啃读,甚至在家门口的暑期共读也错过。全年的阅读仍然延续了以前的随性读书习惯。要改变一个根深蒂固的习惯,非把自己逼到绝路上不可。

专业写作不专业。翻看日更记录,今日是465天,除了156个读书笔记,剩下的就是对工作、对生活的絮絮叨叨,全是无主题,无目的,无思想的“三无产品”。干国祥老师认为“文章是对生活的解释,而不是记录。”所以,我写的只是文字的集合体,算不上文章,更谈不上专业。全年做过八次分享,一次是在全国“教育行走”教师公益直播课程分享自己从乡村到城市的行走,一次在《研发卓越课程》群做预习分享,三次管理分享,三次专业分享。分享之后,缺少文字的总结和梳理,没有专业表达的意识。

不是我不想更专业,也不是我不知道如何做更专业,而是我没有去彻底执行。我是一个有完美主义倾向的人,哪怕是一件非常小的事情,一旦认定,就会不停地跟自己较劲,常常把自己弄得很纠结。因此,我常常告诫自己:不跟自己较劲,不和他人比较。

可是这一年里,我常常不由自主地跟自己较劲。上半年因为课程展示活动跟自己较劲,消耗过度;下半年因为课程作业跟自己较劲,常常熬夜。到了年底,整个人处于虚耗状态,发现身体扛不住了才猛然醒悟。

我也常常不由自主地跟他人比较。比如写新网师年度生命叙事,看了郑建业老师的叙事,会觉得自己“干啥啥不行,负能量第一名。”看了王小龙老师的叙事,会觉得自己“想啥啥不行,浅薄第一名。”再看看其他网师家人的叙事,生活丰富多彩,故事跌宕起伏,专业勇猛精进,自己简直……

幸福是比较出来的,痛苦也是。放弃比较,回到自身,扪心自问:我实现了“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理想吗?

回望我的2021,如朋友跟我开的玩笑:“你只有教育,没有生活。”因为疫情,全年都是学校家里两点一线。学校上班做教育,在家读书为教育。无外出,唯一一次出游,飞到乌鲁木齐的当晚,成都爆发疫情,我第二天就被遣返。无社交,仅限于和欧小丽偶尔谈谈心,或者在网上和几个朋友聊聊教育。

这样单调得乏味的教育生活幸福完整吗?

我理解的“完整”首先应该是事情的完成,讲科学规律,讲工作效率,讲底层逻辑,讲卓越追求,讲闭环管理……嗯,我还是完成了不少的事情。即使这样,在这个不确定的时代,仍然会有很多的未完成,怎么办?我想,“完整”的含义里还应有对未完成的包容,譬如,包容我的完美教室里的不完美,我的理想课堂里的不理想,包容我去追求卓越也允许自己平凡……这样思考,就有了一种“自我悦纳”的意味。

每个个体都有责任赋予生命以意义。2021,我苦苦寻觅生命的意义,寻到的却是一个又一个不确定的问题。这样多的不圆满,这样多的不明晰,如何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呢?

前日在书上看到黄永玉先生说:“过日子就是平平常常,有时候有意思,有时候没意思,不要成天到晚地找意义。”我猛然明白,生命的意义不是找出来的,而是过日子过出来的。每个人都有不可避免的复杂性、纠结感和混乱度。

我日日努力抵挡平庸,且看不到大获全胜的希望,但我依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因为:

课程不是跑道,而是跑的过程。

课堂不是跑道,而是教与学的过程

生活不是跑道,而是生与活的过程。

好好地活着并慢慢生长着,本身就是一种生命的意义!

当我再回头看到打捞出的那几朵小花,颜色竟一时明艳起来。



宁超群, 成都市泡桐树小学(天府校区)语文教师,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全国基础教育先进个人、百佳学术研究带头人;市优秀班主任、骨干教师;区优秀青年教师、语文学科带头人;“国培计划”项目线下集中研修指导专家。执教课例多次获各级各类等级奖。多篇论文获奖;部分文章发表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教师月刊》等报刊杂志。

又见宁超群

郭小琴

新网师“2021年度生命叙事”这份大作业的提交截止时间是2021年12月31日24:00之前,叙事评审结果揭晓是2022年2月2日。有意思吧,新网师每每安排工作总是具体到时间的分钟上。

一个月的时间里,我作为“叙事评审员”,从一份份新网师学员的倾力之作中感受到了新网师专属且超群的作业设计之分量——每一份叙事的背后是岁月的定格,是生命在岁月中的拔节,是思绪在拔节时的飞扬。能在大作业中用心、用情、用思力、用作为教育者应有的专业素养去审视自己一年中或浅或深的足迹是每一位新网师学员实现自我、突破认知的又一契机。

大年初二,新网师公众号发布了“2021年度生命叙事”评审结果。通过微信,我看到了许多获奖者说这是虎年的第一惊喜。我在朋友圈转发获奖公告的时候说:新网师人在大年初二不仅满怀诚意接财神,还满怀喜悦接到了精神财富。此时节揭晓奖项是新网师的风格别致与风景独具;此时节新网师人在享受节日热烈、家人欢聚的同时,还有独自静谧书香中的陶醉。

虎年的正月里,新网师公众号每天都要推出获奖者的“生命叙事”。腊月29,我接受了对“生命叙事一等奖”获得者之一宁超群的《打捞出几朵生活的小花》点评的任务。说实话,接到任务时的心情:一是有幸有缘,二是唯恐不胜。

之所以说有幸有缘,是因为对我心目中钦佩的人有这样一个用文字交流而留痕的机会实属难能;之所以唯恐不胜是因为见证过她文字之外智力与行动力的超群!

2021年6月,新网师在郑州举办“啃读经典照亮生命”线下读书活动,忙于会务的我,与宁超群的交往和所有参加活动的学员一样,只限于微信交流报名参加共读和食宿安排事宜。共读过程中,每场共读一结束,在共读群里立马就会看到宁超群发在群里的共读记录。我被这完成共读记录的质量与速度所打动,这种被打动是震撼般的钦佩。我在想,这同学一边学习,一边记录,这需要怎样的听力和领悟,需要怎样的把文字输入电脑的速度来完成如此大容量的记录啊。我感慨,担任此次共读的记录义工宁超群是神女神速啊!离会时,我碰巧在大厅,人和名才对了号,留给我的印象是柔美与清秀。

元月30日晚,接受了点评任务的我,把宁超群的2021生命叙事读到了牛年的最后一天。可以说几近无眠。第一次见人已是震撼,第二次见文,不仅被叙事中的点点滴滴感染,从文字中还看到了她的细腻、深邃与敬业。要给文章写点评,真的是唯恐不胜。

那一夜,我一遍又一遍读着宁超群的生命叙事,读一次,闭上眼睛再想一想。在我的脑海中,她从做会议记录的神速神女,转换成了一个在教研中求真,在孩子们面前有爱,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有深思、有叩问的耕耘在教育田野的追梦人。叙事中,可以感受到她的教育实践是人本的,她对教育理论的钻研是有深度的,她对教育的思考是把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互交织和不断相互迁移的。叙事中的三问“1.完美教室完美吗?2.理想课堂理想吗?3.卓越课程卓越吗?”追问出了一个追求卓越,朝向光明,行走在“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活生生的、大写的人的新教育实践者的本真。宁超群如此的本真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该具备的本分。

宁超群在叙事的后面写到:幸福是比较出来的,痛苦也是。放弃比较,回到自身,扪心自问:我实现了“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理想吗?回望我的2021,如朋友跟我开的玩笑:“你只有教育,没有生活。”因为疫情,全年都是学校家里两点一线。学校上班做教育,在家读书为教育。读到这里,我在想,她的家人一定是她教育工作之外的全部快乐且安逸的生活支撑,她之所以“能上班做教育,在家读书为教育”一定是家人做好了她所有的后勤保障。此处,她真该留点笔墨多写写她的生活,谢谢她的家人啊。

读着宁超群的叙事,边想,文如其人,此人真超群!

当下,新网师正越来越多地汇聚着如宁超群一样的超群人!朱永新老师说过:接近优秀的人,就像接近光一样。优秀的人常常拥有温和的力量。能在新网师感受如此的光亮和温和的力量难道不是人生幸事吗!

宁超群说“2021年打捞出几朵生活的小花”;杜威说“生活即教育”;我说“新网师人的生活就是教育,教育就是新网师人的生活,新网师人以日以年的编织生活与打捞花朵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个生命在发热、在发光、在绽放”。

相关推荐

吴尧达:穿过生命散发的芬芳 | 新网师2021年度“十佳”生命叙事

让生命始终散发迷人的芬芳 | 生命叙事点评

郭红梅:朝心之所向,纵一苇以航 | 新网师2021年度十佳生命叙事(附刘广文点评)
何国敏:“一座桥”的使命 | 新网师2021年度十佳生命叙事(附方娇艳点评)郑建业:蜕变 | 新网师2021年度十佳生命叙事(附周娟点评)陈翠清:于不断回归中擦亮生命 | 新网师2021年度十佳生命叙事(附冯春柳点评)
作者:宁超群
点评:郭小琴
编辑:张明坤
审核:李勇
点赞鼓励作者,分享传递知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