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让生命始终散发迷人的芬芳 | 生命叙事点评

184167丁秀华 新网师 2024-01-09
温馨提示:新网师2022年春季招生开始→寻找尺码相同的人 | 新教育网络教师学习中心2022年春季招生简章,截止时间2月10日。

侃侃的《穿过生命散发的芬芳》
今天是大年三十,早上6:00起床,打开电脑,对入选新网师2021年度十佳叙事进行点评,希望能赶在出门之前完成任务。我负责的是吴尧达老师的生命叙事——《穿过生命散发的芬芳》。看到题目就很喜欢,因为侃侃的《穿过生命散发的芬芳》已经在耳畔响起。细读全文,感触颇深。每个人一年都有365天,不多也不少,每天都有24小时,不增也不减。但吴老师用独特的生存状态诠释了自己“有省察的人生”。这一年,不论顺风还是逆风,他都按照自己的节奏生长,不曾虚度;这一年,不论是欢乐还是悲伤,他都彰显了存在的意义,绝不凑合;这一年,不论是成功还是失败,他都努力去拼搏,不言放弃。
▍穿过生命散发的芬芳——题目解读

教育是一首歌,在平凡的日子里浅吟低唱,你听:
“我会穿过时空穿过无常
穿过生命散发的芬芳
我会陪着你在人海茫茫
我会拥抱着你穿过地久天长......”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让生命散发迷人的芬芳。这是吴老师的期望,也是新教育人共同的朝向。新网师给了他方向,榜样们给了他力量,让吴老师在知天命之年更加痴且疯狂。阅读让他重新审视教育,重构认知系统,让生命在搏击中散发迷人芬芳,在自我省察中拔节成长。 
不为模糊不清的未来担忧,只为清清楚楚的现在努力
“从2019年秋季到2021年元月,整整500多个日夜,烛照我穿越了100多本教育专著,留下70余万字的思悟,让我对完整幸福的教育生活的模样逐渐清晰......”这是怎样的生命状态?朱永新老师说:“职业认同是帮助教师去践行教育思想的理念支撑,是走向卓越的重要路径”。职业认同与专业发展是吴老师成长的双翼,为他自由飞翔插上了翅膀。阅读、学习、实践都是实实在在的,是清晰可见的,他“不为模糊不清的未来担忧,只为清清楚楚的现在努力”。
▍学习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为何家会伤人?吴老师说生活不光有诗和远方,更有柴米油盐,我们阅读、学习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这不是你关心的事,跟你的书过一辈子吧!”妻子的一句话如当头喝棒,打醒了梦中人。实现“完整幸福”,不以牺牲当下、一味追求将来幸福为代价。“为什么我们读了那么多的书,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吴老师用自己的教训给了我们答案:“夫妻间的感受和看法,也是思维参与的结果,必须予以关注,否则就会出错”。家是爱的港湾,关心与沟通是王道,长期的忽视与冷漠,会使家变成“伤人”的屠宰场,其结果是:爱人等于伤人。
要有个人技术精,才有团队高水平
“要有个人技术精,才有团队高水平”吴老师将中国女排的至理名言用在学习与工作中。
学习王子微课,他研读了《现代教育极简技术》,参读了《微课设计》《教育未来简史》《教育大求索》等书籍;他将自己对信息技术的理解诉诸文字,分享了15万余字的作业和小打卡;他按照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分门别类进行了整理,在UMU上创建了自己的课程,只为方便他人学习。为什么这样做?只为践行“己立立人,己达达人”。
担任“听读写绘”课程组长,“作为组长,仅做些组织学习、打卡管理、综述整理、作业评阅等常规工作就可以了么?我还能给大家带来什么?”,这是一名义工人员的职业自觉。在别人看来,做好这些就很好了。而他却提出更高的标准,更高的要求。一口气读完一千多个绘本,30多本专著,将一篇篇文章发在公众号、课程群。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能给新学员一点启思,让他们避开“雷区”,少走弯路。就像女排团队一样,新网师也需要我们“要有个人技术精,才有团队高水平”,这是对“承担就是成长”的最好诠释。
知识是相通的,学贵融汇贯通
吴老师从“三体”降维打击小怪兽”的底层逻辑,明白极简技术是用高维的APP、微信小程序、公众平台处理低维的微课制作,使课程就像打怪兽一样简单有趣;他用王子老师的:“我们学习极简教育技术不仅是学技术,更重要的是让技术辅助教学,把知识转化为技能,把技能转化为素养,用极简的理念助力我们的专业发展”体悟《教学勇气》中帕尔默:“优质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而是来自教师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用《朱永新说教育》中“我到了这样一个年龄,我知道仅仅凭自己的著作,流芳百世是不够的。除非我能够改变和影响人们的生活”观照《中国哲学课程》中儒家的“人能弘道”;用佛家的“一心开二门”会通“钱学森之问”和“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用牟宗三先生“圆善论”中的“德福同一”思想契合“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真是绝妙。知识贵在融会贯通,相互观照,吴老师做到了。
吴老师说:“尽管身处绝望的边缘,我依然选择让自己的心灵向着明亮那方,充满理想”。是啊,即使生活给我们一千次躺平的借口,我们也要寻找一千零一次站起的理由。穿越所有的人生苦难,让生命始终散发迷人的芬芳。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丁秀华,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乌兰淖尔乡总校英语教师兼教务主任
编辑:任思颖
审核:刘凤娟
点赞鼓励作者,分享传递知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