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鲁健专访|在学习实践思考中走向成功!

传传 中国传媒大学 2023-09-06

是观众们熟悉的主持面孔,

直击两会

《鲁健观察》聚焦民生期待

十五年秋晚,

每一年的团圆夜都有相伴。


冷静、客观、谦虚,

有着偶像的高颜值,

亦有内涵与实力!

本期鲁健师哥专访,传传带你走近这位著名新闻节目主持人。


鲁健简介

鲁健中央电视台时政新闻节目主持人,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2001年获文学硕士学位,2012年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著有《电视访谈节目主持艺术》。现为访谈节目《今日关注》、《中国舆论场》主持人。曾获“2010年播音主持金话筒奖”“中国电视主持人三十年风云人物”“中国电视六十六年六十人”“中央电视台十佳主持人”等荣誉。

 


1


求学:心有理想才能坚守


人需要理想,但是需要的是,人的符合自己的理想,而不是超自然的理想。生活中没有理想的人,是可怜的人。


——屠格涅夫

      

▲鲁健与研究生同学合影

1998年,当北广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终于拿到手的时候,鲁健的心里悲喜交加:“我曾经不止一次设想过考上后我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四个字――悲喜交加。刚拿到录取通知书时我非常开心,开心过后,一种悲伤情绪涌上心头,再过后又很开心。那年,北广播音系一共招了三个人,全是从外地考进来的。”这份录取通知书是他努力了三年之后才得到的。

▲1998年读研时期的鲁健与同学游百花山

▲读研时期的鲁健

“考研那个时候我就发现了,刚刚大学毕业进入工作岗位,朋友也多,如果你不给自己定一个目标并且从开头做起,很容易就放弃了。对于年轻人来讲,放弃比坚持要容易的多。很多人好像都有考研的想法,想了几天以后就放弃了

我那个时候第一步就是把考研的书先买回来,我第一年考不上我可以考第二年,我第二年再考的时候第一年的学习不是白费的。因为这些专业的书籍在那儿摆着呢,不管政治英语还是专业课,这些书在这儿摆着,你看了一遍就是一遍的积累。”

1999年广院研究生足球队(鲁健第一排右二)


考入北京广播学院研究生的鲁健学习成绩非常优异,曾经获得中央三台奖学金的他跟记者说起曾经在广院的学习心得,“要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到研究生阶段,你看到一个问题,应该把它当成一个论文的架构对待,要去探讨和研究事物的现象。”


▲2001年硕士研究生毕业


鲁健读研期间是一个很“活跃”的学生,“当时广院有70多个研究生,学校公共课和大课都是一起上,老师布置的专业书目大家都比着看。今天你看了几本?明天我看了几本?我的性格就是喜欢大家一起学习,集体讨论,这种学习方式特别适合我,这种慢慢聊着就训练了我的思维方式和读书的方法,读的书多了,就有理论这方面的积累。”


喜欢说的鲁健在课堂上不仅仅和同学讨论问题,“我觉得学会做笔记,也是一个特别好的学习方法。做笔记可以迅速地整理老师的思维方法和理论知识,记笔记的过程就是把自己学习的知识体系化的过程。”



当谈起曾经在广院电视系研究班学习的岁月,鲁健感慨不已。“考研那一年我同时上了广院电视系的研修班,当时电视系很多老教授都还在,从校外还经常请其他专业的老师来给我们讲课,很多课我都特别喜欢。”


“像纪录片这门课,老师给你放大量的经典纪录片,老师也会从他个性的角度去阐释。以前你看一部纪录片,是带着个人的感受和阅历去看,可能很片面,但是不同的老师可能让你去从新的角度去看这个片。以前看个热闹就完了,现在再看一部纪录片,你可能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去赏析它,比如选题,镜头的运用,还有无处不在的人文关怀的细节。这样的多角度审视,会让我发掘到它的人文价值在什么地方,震撼人心的力量在什么地方。读片的过程也是伴随着你成长的过程。随着你本身的人生阅历,知识储备的积累,你的思想也会打开很多扇门,这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式。”



在读研的前一年半的时间,鲁健的学习和生活特别有规律。“我每天都在上课,然后上完课吃完晚饭就去图书馆,每天晚上在图书馆学习,那段生活我感觉特别得幸福。”


▲鲁健与硕士、博士生导师张颂教授

研究生时期的学习积累让鲁健在进入工作岗位后受益很多,但他并不满足于现状。2009年鲁健考取了我校博士生,“考博对我来说就简单了,英语学习首先在六级的基础上学习,你再拿考博英语书看,其实难度并不是很大,在这个基础上再学就简单了。看一看考博的题型怎么出,跟六级有什么区别,再加上把自己实践当中有很多新的思维和想法和观念在考博的试题中呈现出来,感觉答题也是一种快乐。我清晰地记得当时考博答题答得特别兴奋,我把我在实践中的想法完全融到答题的过程当中,所以考博一年就考上了。”

▲鲁健与鲁景超院长和博士同学合影

 读博期间,在紧张忙碌的工作节奏下,鲁健的每堂博士课程都认真地听完,“传媒大学的老师总是在研究最新的动态,这就是我们学校的学术研究和其他学校不一样的地方。传媒大学老师总是在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理论体系,他们紧密地盯着实践的发展,当我在实践当中做久了,就特别想重新回到学校,再听一听我的导师张颂老师的观点,想听一听其他老师的观点有没有发生变化,那个时候就产生了考博的想法,想回去再学习学习,再给自己加点儿储备。”


▲鲁健博士毕业


博士毕业后一年,鲁健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做了修改,将自己的实践心得与学术分析结合起来,出版了新书《电视访谈节目主持艺术》,他在书中写道:“在电视访谈节目语言传播研究之处初,我深切感受到的是:访谈节目不但给人们提供了一个以自由的语言姿态表达、沟通、交流的有效渠道,而且在社会转型期间给文化多元、人心浮躁的社会充当了润滑剂,具有显著的社会服务功能和伦理力量。而在进一步的个案研究过程中,我又认识到:优秀电视访谈节目的成功一方面是由于自觉完成了提供交流、承担社会服务功能的任务;另一方面,节目自身的定位、传播理念和制作环节的精心、精致和精巧成就了精品,成就了名牌。”这些总结,没有自己的亲身体会,往往很难意识到,即便意识到也往往很难理解其中的“真意”。



 

2



主持:成功无非知与行


我们从成功的经验中学会成功发挥作用。过去成功的记忆会成为固有的‘贮存信息’,使人们对目前的工作产生自信。


——马克斯威尔·马尔兹



谈起理想,鲁健曾给记者说“你表达的观点在社会中能真正起到作用,不管这个作用是大还是小,你是推动这个社会进步的力量之一,而且你也能明确的感受到。我觉得现在来讲还没有完全达到我的理想,我希望我们能够对社会、国家的发展和真正的进步能够起到推动的作用”。


▲ 伊拉克战争四周年


▲2003采访航天员翟志刚、聂海胜

 

▲2010年两会报道现场


 

▲鲁健与2016级国新硕士班6名同学在2017年两会现场


每年“两会”的《鲁健观察》,鲁健带着老百姓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像廉租房的建设、多项划片、号贩子等问题)对政府官员进行采访。有一次鲁健在“两会”上采访卫计委主任李斌,问到号贩子的事,李斌主任说出了“感谢姑娘一声吼”。这段采访在媒体上广为传播,形成非常好的传播效果,之后卫计委马上采取系列举措。


2016杭州G20峰会


今年3月刚刚参加完“两会”报道的鲁健走进课堂,回母校与师生分享他的职业经历和经验,他围绕采访的价值、现场采访的秘诀、信息场的把握等话题,结合现场讲解和视频重现,给学生们上了一堂生动有趣的时政新闻报道课。


 

▲2017年3月回母校与师生分享“十年”两会报道经验


播音主持艺术学院16级本科生吴天晴同学听完讲座后说,“时政报道”这个听起来“艰而巨”的报道类别,终于变得不那么令人恐惧了。我获得的最深的启发有三点:一、做足准备。如同有声语言创作中的“广义备稿”一样,只有广泛地积累知识,才能报道出最有内涵的内容。



鲁健师哥有几本厚厚的册子,都是历年会议的记录和更新,这保证了他报道上时间的连贯性,同时也可以帮助他将报道做得更有深度。第二,时政报道并非要晦涩难懂,简洁明快才是措辞的第一要义,它并不像我们想得那么遥不可及、高不可攀,时政也可以是我们最关心的社会热点。第三,大事件也可从“小”入手,抓住细节才可为观众更好地塑造空间,让事件变得立体、具体。

新闻学院16级本科生洪冰瑶说:“从鲁健老师的身上,我感受到具有极高的文化素养的魅力,我想该是源自几十年如一日的不断积累吧。”


2017建军九十周年朱日和阅兵直播,鲁健在中文国际频道的直播中,一个人完成了演播室主持,嘉宾访谈和阅兵式的解说,播、说、访三种语态自如转换,大篇幅解说一气呵成,无一字误差,主持功力厚积薄发。

鲁健说,这些年来他在一次次直播中成熟,观众始终是他最大的动力。伊拉克战争后抗击“非典”特别报道、东南亚海啸报道、“神舟”系列飞船的直播报道、“两会”的报道、“连宋大陆行”报道、“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现场报道、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周年报道、党的十九大报道......一次次重大的报道背后,总有观众在默默支持着他。

十九大新常委见面会


十九大采访报道

在刚刚报道完十九大的鲁健,在微信朋友圈中写下了这样的一段话:


《破阵子 · 追访》


昨夜梦生白发,今朝对镜成真。大会堂拍地方事,梅地亚追部长声,心劲马蹄轻。


目如雄鹰搜兔,笔似龙蛇狂奔。实践方遂新闻志,经验无非知与行。足以慰平生!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鲁健观察走过四季,在关键时期最重要的一次盛会中进入尾声。把握时代大势,聚焦民生期待,对话风云人物。2017年,北京一带一路高峰合作论坛,厦门金砖国家领导人会议,十九大,鲁健观察共采访了12位正部长,4位国外政要,2位驻华大使,5名500强企业家,在一次次主场外交国内盛会中感受中国影响力,在每一次心跳时刻,与祖国同在。而在鲜为人知的背后,则是在重重困难中突围,在千军万马中冲锋陷阵,在新老媒体激烈竞争中的磨砺。


2017央视中秋晚会

从2004年上海“浦江月,中华情”开始秋晚主持,作为主持人的鲁健,14年走遍祖国大好河山直播主持秋晚,他没在家里过一个团圆节。今年在大庆举办的中秋晚会,我们看到了他饱满热情的状态。虽然已经主持14年秋晚了,但是他的样子依然没有多大的变化。在去大庆彩排秋晚的那几天,鲁健冻感冒了,而且秋晚直播那天高烧不退,但是那天观众们很难看出来他是发着烧主持的。

有一位美国的华侨,经常记录下鲁健节目的内容,然后附上一些看法和意见寄给鲁健,鲁健至今保留着他的每一封信。当然,鲁健也会收到一些批评的信件,比如,有提出鲁健问专家的某个问题不合适的,有批评鲁健在主持节目时经常带某个口头语的,还有对鲁健某些阐述提出疑义的,鲁健都一一听取改正。他说,观众对主持人的每一个细节都如此关注,仿佛一位严师时时提醒你不要忽略任何的报道环节,也督促自己认真对待每一次报道。


3

思考:让实践经验插上理性的翅膀

“三次”考研,“两次”读研;“十年”两会,“十五”年秋晚;鲁健在一次次学习实践中也在进一步地思考。 

2010年获得“金话筒”奖

在央视综合频道2017年11月8日《好记者讲好故事》中国记者节特别节目中,担任主持人的鲁健感慨道:“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要有鼓舞,有号角;要有痛,有爱,有怜惜,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要有喜怒哀乐荣辱忧惧;要有人物命运,有风骨血肉;要‘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让人动了感情,才能有共鸣。如果只有激动,那只是短暂的快感,那不是完整和长久感情。暂时的感情,是不宜长久保存的,很多宣传保质期太短!诉诸情感的能量能植根下去,传播的保质期才长!”


在融媒体不断发展的今天,身为一名老新闻记者,鲁健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电视新闻的生命力核心价值是什么?新闻传播宏大叙事和细微精深哪一个更难做到?


“细微精深和宏大叙事都不容易。但是新闻传播宏大叙事的东西多了,细微精深的东西就少了。宏大叙事多了,做绣花针功夫的片子少了,传播是细功夫,慢工出细活。需要从小处入手,从一个个人入手,从鲜活的真实生活入手。”

“有些传播就像大炮,威力很大,一炮出去,灰飞烟灭魂飞魄散烟消云散形神俱灭,但是肉体和精神没有来得及感觉就消灭了。不如绣花针的功夫,铁杵磨成针的功夫。我始终觉得,传播要让人有刺痛感。我记得好像是卡夫卡说过,书籍,必须是是凿开我们心灵中冰封海洋的一把利斧。新闻传播就应该是刺痛人心的一根钢针。”

中秋晚会“四川江油”

鲁健就是用十年如一日的毅力,不断提升节目的品质。“新闻传播,分寸二字值千金!”他说首先是信息提炼的分寸,“我的导师张颂教授曾经在论述中提到过一个“遏止增熵”的概念,增熵本来是一个热力学概念,熵可以作为能量不可用程度的度量。比如说,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一切实际过程中能量的总值虽然不变,但其可资利用的程度总随不可逆导致的熵的增加而降低,使能量“退化”。

被“退化”了的能量的多少与不可逆过程引起的熵的增加成正比。这就是熵的宏观意义。张颂老师把它引申到我们的语言传播中,就是说我们在语言传播的实践中应尽量避免不可逆过程的发生,以减少“可用能”被浪费的情况,提高效率。那怎么能遏止增熵呢?就是首先你大脑里面的信息系统是开放的,既要及时更新外来信息,也要及时更新内部信息,更要淘汰冗余信息,让信息流动起来。冗余信息越多,表达效率越差,要大胆地删繁就简,剪枝削叶!”

除了信息提炼的分寸外,鲁健也提到了语言表达的分寸。“语言表达要恰切得当,分寸的背后是准确。”他举例说:“我们在报道中一些词语的选择,既要考虑它的本意,也要想到它的引申义。要善于利用语言的多义性产生的文学意义和合理想象,又要避免多义性产生的歧义和不必要的联想。”

 

“比如在一个现场报道中,对于一个画作的描述,为什么用大好河山,不用千里江山,江山和河山,一字之差,在什么场合适用,在什么场合不适用,要考虑语境的因素。同样的语义,放到不同的语境下,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所以语言表达的分寸,实际上是对语境的把握程度。这个语境,既有可能是政策语境,也有可能是社会语境,或者是媒体语境,或者是涉及自我阅历经验情感态度等因素的内在语境。这些语境,把握好了,用好了,可以突破时空,自有腾挪;用不好,就成为了语言表达的枷锁,一说出来就是错”。

“新闻传播,第三个方面就是情感态度的分寸”

鲁健曾经在他微信朋友圈里写过一段话:太戏剧化的处理失一份诚朴,平铺直叙则落入无趣,所以,情感分寸涵而不发,语言分寸流而不泄,节奏分寸急缓都不刻意,副语言部分表情体态悲喜皆张弛有度。如果传播功力不够,追求讲述平实以至于语言太“水”而缺乏了一份温度力度和可感度,那些太追求个人功力造诣之表现的,又让人有一份过犹不及的疏离感。好的朗诵,最难得的是既非无有共鸣体验的喃喃自语自恋自赏自怜自伤,又非装饰华丽强挠人心、情过于言假情泛滥的高冷独白。古今多少事,都付于分寸二字中。  

从决定考广院的那一天起,

鲁健对自己所热爱的事业孜孜追求,

在一次次磨练中走向成熟

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

言与真的融合,知与行的合一




猜你喜欢!(点击即可阅读)

那个大学四年综测都是第一的师姐,最后怎么样了?

播音系校友二十年后重聚:听说TA们的容颜青春如初?

校友专访|李杨薇:从最基层走向国际舞台的新闻女主播!

《新闻联播》首秀后,校友刚强给大家带来暖心祝福❤️

鲁景超|那些年,我们爱过的老师

播音腔中的春风化雨|访第十二届北京市高校教学名师曾志华

欢迎收看本期《综艺主持课的那些事儿》!

明德湖畔遇见你|翁佳和她的新闻播音主持课

柴璠:于有声处听惊雷

独家 | 马思纯:在中传的四年是不可磨灭的记忆

播音系的小哥哥小姐姐,你们朗诵起来的样子real迷人~

校友访谈 | 《血战钢锯岭》投资人杨硕:永远的创业者

中传版《永不言败》!听完师哥的故事,你还 “为北京感到难过” 吗?

除了马思纯师姐,又有两位师哥在台湾斩获大奖?!

揭秘|你不知道的电竞主播那些事儿~

播音学院小清新片《白杨树下的湖边》!

5大高校师生携手22位央视主持人同台演唱《年轻的白杨》

校歌改编遇上原创歌曲?中传播音硕士班MV上线!


●●● 中国传媒大学官方微信平台 ● ● ●



照片来源 |   鲁健

记者   |    陈艺文

编辑   |    夏珺雪 

美编   |    张晓君

责编   |    刘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