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伤寒论条辨浅释97——总结篇(四)

行者 严 汉唐经方再传承 2023-07-07

为防止失联,请关注备用公众号:


三、少阳病是三焦气化失常形成的一系列症状,三焦的生理功能和病证在三焦篇和水证篇中有详细介绍,治疗思路如图所示:

(一)小柴胡汤证
1,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2,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3,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4,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5,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6,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结,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也。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7,血弱气虚,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博,结于胸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食;胸胁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

(二)大柴胡汤证
1,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2,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3,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三)柴胡桂枝汤证
1,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四)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可治疗痨证)
1,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五)柴胡加芒硝汤证
1,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柴胡证;本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六)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1,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惊烦,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七)四逆散证(四逆散加五倍子、海金沙、滑石常用于治疗胆结石)
1,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四、太阳证阶段的合并病
1,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撤,因转属阳明,续自汗出,不恶寒。若太阳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其汗,设面色缘缘止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不得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烦躁,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撤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
2,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此条为太阳与阳明并病)
3,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此条为太阳与阳明并病)

4,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潮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5,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6,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但下利,而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7,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8,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此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日谵语不止,当此期门。
9,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硬,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勿下之。

10,太阳与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心烦。
11,伤寒五六日,发热为恶寒,肢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12,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者,是转属阳明也。
13,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临床中应使用大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14,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胸胁满而不去者,与小柴胡汤。
15,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16,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17,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18,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愈。
19,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而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此条为三阳合病,可用小柴胡汤和解治疗)
20,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21,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结,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22,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睡眠,目合则汗。
23,太阳与少阳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24,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五、病邪在阳证阶段没被排除体外,会进入到阴证阶段,太阴为阴之始,阳证失治病邪会进入太阴证,治疗思路如图所示:

六、太阴证失治会进入到少阴证,太阴证有下利不渴的症状,少阴证有自利口渴的症状,这是二者主要的区别症状,治疗思路如图所示:


七、少阴证失治会进入到厥阴证,厥阴为阴之终,寒极生热,所以会有寒热并见的症状,治疗思路如图所示:


学习中医的过程是枯燥乏味的,本人以个人的学习经验,建议在学习的理论过程中,倪师注释的《伤寒论》、《金匮要略》要反复学习(至少五遍以上),然后运用经方去解决问题,在实践的基础上继续学习曹颖甫、胡希恕、刘渡舟、大塚敬节等先辈的著作。历代的经方家对方剂的剂量没有统一的标准,本人在实践过程中采用郭生白老师的剂量换算,即《伤寒论》中一两按14克换算。

《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法,无论在辨证方面或治疗方面,都有着极完整的系统性和系列性。所谓系统性,就是数百个伤寒的具体证候,以病位的病性的同一性组成六个病理阶段,即六经。六经又以同一的病因组成一个伤寒整体,即伤寒病理发展变化的全过程。《伤寒论》的治疗方剂中经常使用极峻的药物,所以有一剂知,二剂已的疗效。过去许多医家因为无法透彻了解《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法则,自然而然不敢轻易使用经方。自汉朝医圣张仲景至今,历代出现的经方名家并不多见,千百年来真正懂得《伤寒论》的医家屈指可数,所以温病医家对伤寒论误解也随之而来。

温病药方使用的药物不像经方药物那样的彪悍,比较注重以温补和滋阴进行调养进补等方式来治病,所以疗效和经方完全是不同的境界。因为温病方少用峻药,即使吃错药物,也不会有太多的不良反应,所以受到大多数医师的喜爱,也由于绝大多数的中医都是温病派中医,所以导致千年之后人们对中医的误解越积越深,认为中医就是慢慢来,中药吃不死人,也治不了重症急症。经方之于医学,如大海中一叶孤舟,未曾发扬光大,但也从未凋零。

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中医爱好者学习伤寒,研习伤寒,在实践中验证伤寒的疗效。从小处说,可以保护家人、亲友身体安康,从大处说,把传承伤寒论作为毕生的目标,为祖国的医学贡献自己绵薄之力。与吾辈共勉之!!!



伤寒论注释系列链接

注解伤寒论——前言!
伤寒论注解——总论
伤寒论条辨浅释——太阳之为病
伤寒论条辨浅释2——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
伤寒论条辨浅释3——条辨4-5
伤寒论条辨浅释4——条辨6-8
伤寒论条辨浅释5——条辨9-14
伤寒论条辨浅释6——条辨15-16
伤寒论浅释系列7——桂枝汤详解
伤寒论浅释系列8——桂枝汤医案
伤寒论浅释系列9——条辨17-20
伤寒论条辨浅释10——条辨21-23
伤寒论条辨浅释11——条辨24-25
伤寒论条辨浅释12——条辨26-28
伤寒论条辨浅释13——条辨29-31
伤寒论条辨浅释14——条辨32-34
伤寒论条辨浅释14——条辨35-37
伤寒论条辨浅释15——条辨38-41
伤寒论条辨浅释16——条辨42-44
伤寒论条辨浅释17——条辨45-46
伤寒论条辨浅释18——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总结篇
伤寒论条辨浅释19——条辨47-51
伤寒论条辨浅释20——条辨53-57
伤寒论条辨浅释21——条辨58-63
伤寒论条辨浅释22——条辨64-67
伤寒论条辨浅释23——条辨68-70
伤寒论条辨浅释24——条辨71-73
伤寒论条辨浅释25——条辨74-75
伤寒论条辨浅释26——条辨76
伤寒论条辨浅释27——条辨78-83
伤寒论条辨浅释28——条辨84-86
伤寒论条辨浅释29——条辨87-89
伤寒论条辨浅释30——条辨91-99
伤寒论条辨浅释31——条辨100-104
伤寒论条辨浅释32——条辨105
伤寒论浅释系列33——唐容川著《血证论》之阴阳水火气血论
伤寒论浅释系列34——三焦理论篇
伤寒论浅释系列35——水证篇(一)
伤寒论浅释系列36——水证篇(二)
伤寒论条辨浅释37——条辨106-111
伤寒论条辨浅释38——条辨112-116
伤寒论条辨浅释39——条辨117-118
伤寒论条辨浅释40——条辨119-120
伤寒论条辨浅释41——条辨121-124
伤寒论条辨浅释42——条辨125-129
伤寒论条辨浅释43——条辨130-133
伤寒论条辨浅释44——条辨134-137
伤寒论条辨浅释45——条辨138-141
伤寒论条辨浅释46——条辨142-147
伤寒论条辨浅释47——条辨148-151
伤寒论条辨浅释48——条辨152-154
伤寒论条辨浅释49——条辨155-156
伤寒论条辨浅释50——条辨157-160
伤寒论条辨浅释51——条辨161-163
伤寒论条辨浅释52——条辨164-166
伤寒论条辨浅释53——条辨167
伤寒论条辨浅释54——条辨168-170
伤寒论条辨浅释55——条辨171-173
伤寒论条辨浅释56——条辨174-176
伤寒论条辨浅释57——条辨177-180
伤寒论条辨浅释58——条辨181-182
伤寒论条辨浅释59——条辨183-186
伤寒论条辨浅释60——条辨187-188
伤寒论条辨浅释61——条辨191-193
伤寒论条辨浅释62——阳明篇,条辨194-199
伤寒论条辨浅释63——阳明篇,条辨200-206
伤寒论条辨浅释64——阳明篇,条辨207-213
伤寒论条辨浅释65——阳明篇,条辨214-218
伤寒论条辨浅释66——阳明篇,条辨219-223
伤寒论条辨浅释67——阳明篇,条辨224
伤寒论条辨浅释68——阳明篇,条辨225-230
伤寒论条辨浅释69——阳明篇,条辨231-237
伤寒论条辨浅释70——阳明篇,条辨238-242
伤寒论条辨浅释71——阳明篇,条辨243-248
伤寒论条辨浅释72——阳明篇,条辨249-253
伤寒论条辨浅释73——阳明篇,条辨254-259
伤寒论条辨浅释74——阳明篇,条辨260-265
伤寒论条辨浅释75——阳明篇,条辨266-271
伤寒论条辨浅释76——阳明篇,条辨272-276
伤寒论条辨浅释77——少阳篇,条辨277-278
伤寒论条辨浅释78——少阳篇,条辨279-286
伤寒论条辨浅释78——太阴篇,条辨287-294
伤寒论条辨浅释80——少阴篇,条辨295-300
伤寒论条辨浅释81——少阴篇,条辨301-309
伤寒论条辨浅释82——少阴篇,条辨310-315
伤寒论条辨浅释83——少阴篇,条辨316-320
伤寒论条辨浅释84——少阴篇,条辨321-327
伤寒论条辨浅释85——少阴篇,条辨328-331
伤寒论条辨浅释86——少阴篇,条辨332-339
伤寒论条辨浅释87——厥阴篇,条辨340-346
伤寒论条辨浅释88——厥阴篇,条辨347-354
伤寒论条辨浅释89——厥阴篇,条辨355-362
伤寒论条辨浅释90——厥阴篇,条辨363-367
伤寒论条辨浅释91——厥阴篇,条辨368-372
伤寒论条辨浅释92——厥阴篇,条辨373-384
伤寒论条辨浅释93——厥阴篇,条辨385-397
伤寒论条辨浅释94——总结篇(一)
伤寒论条辨浅释95——总结篇(二)
伤寒论条辨浅释96——总结篇(三)

温馨提示: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用药请遵医嘱。
下图为作者微信二维码


作者往期文章链接:
眩晕症的中医辩证与经方治疗!
“夸父追日”太累?不如试试“后羿射日”                ——中医抗疫之我见
整理南师怀瑾注释《论语别裁》前言1
总结:经方治疗下利(西医称肠炎)的十一个方剂
以不变应万变,变异的奥密克戎如何用经方治疗?
全网刷屏,看哭无数网友的[天才儿子],中医如何治疗躁郁症?(上篇)
抑郁症、躁狂症等精神疾病的中医治疗(下篇)
浅释大医精诚:大医应是融汇儒释道易医的有德之人
中医阴阳律——行阳才是中医的灵魂!
中医与兵法(一):慢性疾病都是病邪瞒天过海侵入人体的结果。
中医与兵法(二):中医治病最高的境界就是围魏救赵!
中医治证之高血压篇

缅怀倪海厦老师中药篇——四逆汤和麻黄汤回阳救逆之差异


假若倪师海厦尚在人世间!
民间中医经方人士针对新型冠状病毒危重症再谏言书
民间中医人士   经方抗疫   再谏言书
民间中医经方人士中医辨证施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