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铁梅:创造诗意的生活——审美人生教育为学生增“四力”

陈铁梅 守望新教育 2022-04-17

【置顶标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从教30年来,我每天生活在学生中间,观察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一直在追问:学生需要什么样的美术教育?通过美术的教与学,学生能收获什么?我认为,中小学美术教育重在唤醒学生的审美意识,引导学生激发自身审美潜能,提升审美素养,让他们成为热爱艺术、享受生活、境界高远、人格健全、生命充实、自由完整的人。——陈铁梅

在我看来,美术教师的工作就是努力帮助学生经由美的熏陶和润泽,使主观性、自觉性和认识性相统一,让他们优雅、从容、坚定而灿烂地绽放生命之花,继而创造人生的美好画卷,让生命境界不断跃升,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陈铁梅

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青春。在躁动不安的灵魂里,有一个年轻的梦。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创造。在探索求知的丛林里,有一面个性的旗。......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未来。在传承文明的长河里,有一条破浪的船。——朱永新

专业阅读,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专业写作,站在自己肩膀上攀升;专业交往,站在集体肩膀上飞翔!——《新教育》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已,望如朝曙。”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致友人】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人的存在和美的存在
让学校成为审美的地方
审美,是最深刻的教养
以美学经纬“再织”校园空间
找寻通向真善美的教育之路
......

审美人生教育为学生增“四力”

作者|陈铁梅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21年06月11日第5版 

陈铁梅现任教于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东洲国际学校,正高级教师、美术特级教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多次荣获全国、江苏省、南通市基本功比赛和教学比赛一等奖,曾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迄今发表论文80多篇,出版2本专著,主持研发6项美术课程,参与编写美术教材和教参20多本。


从教30年来,我每天生活在学生中间,观察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一直在追问:学生需要什么样的美术教育?通过美术的教与学,学生能收获什么?我认为,中小学美术教育重在唤醒学生的审美意识,引导学生激发自身审美潜能,提升审美素养,让他们成为热爱艺术、享受生活、境界高远、人格健全、生命充实、自由完整的人。基于这样的思考,2008年我提出了“审美人生教育”教学主张,并以此为研究方向,开展了相关思考和实践探索。

审美人生是中华美育精神的时代诠释

中华美育精神,是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生存与文化考验,孕育和积累下来的共同价值体系中的精华,凝聚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其核心主张是“以美育人”。从孔子的“游于艺”到今天提倡的大美育,都是中华美育精神的具体表达,都是在肯定“美”对于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富足、信念端正等心灵正朝向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当下我国美育正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看似“无用的知识”被忽视,技术追求与审美感受不断博弈,大众文化与高雅艺术对垒,这对学生价值体系塑造带来了直接的困扰……

“培养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人”,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观点和逻辑起点。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属都是指向人的。所以,美术教育通过美的物象启发创造出一种具有审美意义的人生,继而达致“成人”,帮助学生“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然王国”,这不仅仅是在完成美术的学科教学,更是在履行学科育人、立德树人的使命,让学生的生命因美术而丰饶与厚重。因此,审美人生是中华美育精神的继承发扬和时代诠释,审美人生教育则是美术教育的意义规定。

美术教学要着力发展学生“四力”


在美术教育中落实审美人生教育理念,需要把握好四点:

其一,唤醒学生的审美敏悟力,学会发现生活的美好。

学会审美,就是学会生活。我喜欢带学生去校园写生,春天到月牙湖畔画“春江水暖鸭先知”,初夏蹲在百荷塘边画“小荷才露尖尖角”,秋天一起匍匐在花园里仰视花草树木,冬天就在画上撒盐体会“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的意境。写生有诸多好处,最重要的是能唤醒学生对生活细节的关注、对自然物象的联想。于是,学生会为欣赏到傍晚时分“月上树梢头”的美景而欣喜若狂,会为学校一棵自然生长成“爱心”形状的树的色彩变化而奔走相告,这种对视觉世界敏锐的观察、想象和感悟能力,就是审美敏悟力。我认为,审美敏悟力是一种文化基因,蕴藏在学生的大脑深处,一旦被唤醒,便会焕发勃勃生机,从校园学习延展开去,成为生活经验的一部分,服务并影响学生的一生。

其二,培育学生的审美理解力,懂得塑造美的规律。

美术教学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引导学生探究审美本源性问题,即“为什么是美的?”解决这一问题的路径,就是引导学生对造型、色彩、肌理等美的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学习构图、透视、明暗等美的表现手法,增进对变化与统一、节奏与韵律、对称与均衡等美的形式的理解。同时,要打通知识、技能和形式美感,让美术的文化属性丰富学生精神世界。以中国画学习为例,我带着鲜荔枝进教室,与学生一起品尝荔枝的甘甜,分享荔枝的属科、花期、产地等生物学知识和营养学知识,然后在吟诵“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佳句后,像齐白石老人那样挥毫作画。荔枝在我们的眼里、笔下,完成了从植物到水果再到艺术的转化,让理性认知冲破冰冷的知识罗列和描述,达到炽热的感性把握,于是,荔枝便有了色彩、情绪和温度。随后我们再联想,从荔枝的形态发散想象到“美艳如美人”……由此,荔枝就成为了一种文化意象。在此基础上,我们再一起欣赏其他以花果为母题的美术作品,学生从中获得了既有感性的丰富性又有人文的深刻性的“丰厚的感性”。美术教学要尽可能帮助学生发展“丰厚的感性”,以促进学生文化属性和精神世界的蓬勃生长。


其三,激活学生的审美欣赏力,掌握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欣赏是美术学习的基础,眼“高”才能手“高”。2011年开始,我投入大量精力研究美术鉴赏课,并编著出版《百幅名画欣赏》一书,带着名师工作室成员拍摄录制了100多期配套微课,究其目的,就是想引导学生在读、研、游中激活艺术灵性,推动审美体验与审美习惯的交互形成,继而获得欣赏艺术的习惯和素养。在具体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学习掌握“四问”的方法。以欣赏傅抱石、关山月两位先生的巨幅画卷《江山如此多娇》为例,一问“为什么画?”通过画幅右下角“1959年”了解作品创作背景,明确画家用美术语言表现《沁园春·雪》的创作构想;二问“画了什么?”通过细节观察,联想词意,理解“画眼”“娇”字的表现对象是祖国大好河山;三问“怎么画的?”通过临摹局部,掌握中国画“墨分五色”的艺术特色,体验中国画“借物寓意”的表现手法,感知画家为了表现祖国的幅员辽阔进行了“突破时空的大胆创新”;四问“画得怎样?”学生的结论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由此学生充分感受到画家对祖国深沉的爱,对中华民族的豪迈气魄和新时代伟大精神的歌颂。画卷中的江河与群山,是沉睡着的景象与艺术品,但一经教学介入,便能激荡出让人着迷的共鸣,爱祖国、爱人民的思想情感,在赏析想象中得以延伸与扩展。

其四,引爆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创造诗意的生活。

最近我在教学《春天的畅想》这一内容,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色彩基础知识,包括同种色、类似色、对比色等配色知识,以及色彩的感情与印象。上课伊始我就布置了作业:“请同学们放学后运用今天所学色彩知识,重新搭配妈妈衣柜里的衣服。”作业一出,学生们欢呼雀跃,任务驱动的学习充满了诱惑,学习效果也让家长又惊又喜:“美术还可以这么有趣,这么实用!”此类创意行动经常出现在我们的教与学中,例如我们以校庆为契机,将教材中关于平面设计的内容抽取、打通、重组,开展“大情境、大主题”教学,全体学生参与了学校校庆徽标、海报、吉祥物、手袋和校园微型景观的设计,让美术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通过美术课程的学习,学生提升了五方面的素养:会看图、会表达、会判断、会创造、会认同,这些素养从美术到生活再到文化,是逐层深入的。


跨界整合有助于实现美术学科育人功能

学科的跨界整合,对于落实大美育理念和在美术学科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以《清明上河图》的教学为例,我将美术、历史、语文三科整合起来,从不同角度揭示、诠释这幅画的丰富内涵,有助于打通学科之间的隔膜,帮助学生形成跨界思维。我期待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建立起大美术概念,在每一笔的精准表达中成长为精致的人;在收集素材、整合认知、选择对象、解决问题过程中成长为懂得工作方法的人;在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中明察秋毫,成为有全局观的人。而更重要的是,相伴着目标意识、坚毅执着、超越自我、勇敢面对以及创造力等卓越心理品格的成长,相伴着有效释放的情绪、全力以赴的投入、和谐融洽的关系、不断建构的意义和不断彰显的成就,学生能获得生命的幸福体验。这种在人生中永无止境地追求更高境界、更宽视野、更大胸怀的精神品质,是美术学习带来的精与微、格与局、广与大之辩证法。美术教育的立德树人也体现于此。

在我看来,美术教师的工作就是努力帮助学生经由美的熏陶和润泽,使主观性、自觉性和认识性相统一,让他们优雅、从容、坚定而灿烂地绽放生命之花,继而创造人生的美好画卷,让生命境界不断跃升,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

朱永新:让心灵睁开眼睛
铁梅说画:让你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带你欣赏百幅世界经典名画
陈铁梅:成长,一种幸福的应允

美丽的源泉,最美的化妆——腹有诗书气自华:给女性的100本阅读推荐书目

海门新教育小学:怎一个美字了得!

在银河,遇见美好——向着青草更青处

......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我唯愿保持住一份生命的本色,一份能够安静聆听别的生命也使别的生命愿意安静聆听的纯真,此中的快乐远非浮华功名可比。——周国平(《【致友人】什么是新教育?怎样加入新教育?新教育怎么做?》)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陈东强(《向着青草更青处——深耕十大行动,共享幸福完整》)

中国教育有弊端,但怒目金刚式的斥责和鞭挞,虽痛快却无济于事。对于中国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动与建设,只有行动与建设,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颠覆性的批判与重构。——朱永新(《教师幸福‌‌来自‌‌美好关系——朱永新教师节致新教育同仁》)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