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朱永新的书房——滴石斋: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朱永新 绿茶 守望新教育 2022-04-17

【置顶标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新教育主题歌】——


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青春。在躁动不安的灵魂里,有一个年轻的梦。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创造。在探索求知的丛林里,有一面个性的旗。......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未来。在传承文明的长河里,有一条破浪的船。——朱永新


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站在自己肩膀上攀升,站在集体肩膀上飞翔!——《新教育》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已,望如朝曙。”(《【致友人】什么是新教育?怎样加入新教育?新教育怎么做?》。[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书房里的人生密码——何谓真正的阅读?
三访朱永新:“王者归来”——把幸福还给孩子,父母不应成老师助教
朱永新:以学科阅读提升全民阅读——学科阅读如何深入推进?
朱永新:当代教育家的知行合一

绿茶:朱永新的书房

来源|朱永新教育观察


朱永新按:今年1月19日,绿茶兄来访寒舍画我的书房。他在《名人传记》杂志开了一个专栏《名家书房》,画书房,讲书事,颇有情趣。“一个人的书房暴露了他人生的全部秘密”。不知道,各位朋友能否窥见到我的一些秘密?


滴石斋: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口述|朱永新 撰文|绿茶

 

认识朱永新先生已经很多年了,大概是他发起“中国童书榜”时结缘的,我应邀参与评委工作,在“新阅读研究所”办公室,很多童书专家在一起,为首届“中国童书榜”精选年度好童书。“给最美丽的童年选最美好的童书”是童书榜的口号,也是评委们的评选准则。作为发起人,朱永新先生也参与了讨论。


以后交往频繁,朱永新先生也经常参加我们“六根”饭局,每次都会赠送他刚出版的新书。在一次六根饭局上获赠他的《未来学校》时,就预约着造访他家书房。疫情一年多后,终于在一个浅夜敲开朱永新先生家门。
 
首先被客厅一墙整齐的书架吸引,永新先生介绍说,这一墙都是他写或编的书,听他给我一一介绍。总量多少已经无法细数,仅外文版本就有28种语言。其中,人教社版十六卷“朱永新教育作品”更是该社唯一为在世教育家出版文集,在教育界影响深远。此外,像《致教师》已发行近50万册,《未来学校》也已15万册。
 
其中一列书架,从上到下插着整整齐齐的《滴石集》,这是他自1979年以来发表于报刊文章的简报合集,已经四十多年了,每年都结集。非常惊讶于永新先生这样的用心和坚持。从这一细节,便领会这么多年朱永新先生在教育和阅读两个领域的孜孜耕耘,他笔端的勤勉,思想的沉稳,以及对事业的坚持不懈,那股“水滴石穿”的精神。
 
从当选全国政协委员的2003年起,到现在参政议政18年间,围绕“阅读”问题,朱永新先生提出过40多个提案与建议。有些提案已经落实,有些还在继续优化,不断补提。在他的书房里,活跃着不同主题的研究和创见,有些转化成提案,有些书写成著作。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既是朱永新先生的教育理念,也是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为此,他邀请很多书法家、画家、文化人题写这句话,也让赠书给他的作者,在书扉页上题签这句话,看他从书架上拿下来一本又一本签有“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书,我感觉,在这样的书房里,真是一种“幸福完整的阅读生活”。


绿茶:刚才看了您的著作陈列,惊叹于您的高产,您是怎么做到的?
 
朱永新:这得益于我父亲,他是一名小学老师,一开始在家乡小镇教书,后来到乡村小学担任校长。父亲学师范的,基本素质很好。大概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父亲每天早晨5:30 就会准时把我从床上拖起来,做一件我很讨厌的事:习字。无论是酷热难熬的夏日,还是滴水成冰的冬天,都要千篇一律地临摹柳公权帖。有心练字字未练好,却养成了一个好习惯——早起。当人们还在梦中酣睡时,我已经挑灯早读了。这是父亲留给我人生最大的财富。早起的习惯保持至今,我现在每天5点左右起床,开始读书、写作,每天就比别人多出两三个小时。
 
绿茶:您书架上的《滴石集》委实壮观,每年都整理自己的作品发表集吗?
 
朱永新:对,我的书房叫“滴石斋”,所以,每年都会把发表的作品整理成册,就叫《滴石集》,最早从1979年开始,已经四十多年了。这个工作挺有意义的,让自己的写作和发表很有条理,也促使自己始终保持这样的状态。这是自己思想的延续,从中可以看出自己这么多年来的思想和行为动态。当时做这个事情可能只为了便于检索,现在看来确意义很大,但凡编书或者回顾自己的过往,很方便很清晰。
 
绿茶:“滴石斋”有什么说头吗?
 
朱永新:没有特别的,“水滴石穿”嘛,就是表达我的一种人生态度——坚持。我在苏州的家还有一个书房,“滴石斋”牌匾就在那个书房里。深圳的坪山图书馆,做了一些大家书房,给我也做了一个书房,我捐了一些书过去。把一个“滴石斋”的砖雕也捐过去了。老家大丰还建有一个乡村童书馆。常州一所小学和盐城一所大学也有一个我的书屋,都叫永新书屋,收藏我的书为主。现在的书房,基本上根据当下的研究主题来摆放,还有两个书库用来放书。光签名本就有好几千本,都放在书库里。


绿茶:我看到,您很多签名本书上,作者都签有“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是行为艺术吗?
 
朱永新:“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我们新教育的宗旨,也是教育最根本的目标,教育第一要让人幸福,幸福同样是人生的最终目的。我们现在的教育太功利化,考上北大、清华这样的名校,不一定就能获得幸福,将来毕业找到好的工作或有好的收入,也不一定能幸福,幸福是一种能力,应该在教育过程中培养这种能力,让每个学生能享受到教育的乐趣,整个教育过程是幸福的,未来才能具备享受幸福的能力。
 
现在的教育,把所有的一切都想象成是为未来的幸福做准备,其实教育不是一个准备的过程,而应该讲究教育本身就是幸福的。教育就是要培养一个完整的人,而不是培养一个片面或者异己的人,现在教育总是在补短,不断的补短就是不断摧毁人自信的过程,教育应该是培养人对自信的自信,教育应该不断地让人去寻找自己身上突出的基因和密码,是一个扬长的过程,而不是补短的过程。
 
这句话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所以,这些年,我邀请了很多书法家、画家以及各界名家,给我题写了“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批书法、绘画作品有一百四十幅,包括吴为山、言恭达、孙晓云、杨明义等书画大家,我曾在老家大丰做了一场展览,现在这批书画集已由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同时,不同作者赠我签名本时,也都让他们签下这句话,签有这句话的签名本已经有好几十本,王蒙、莫言、贾平凹、格非、李洱等,未来也会结集或展览。我试图通过这种形式彰显“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教育理念,让全社会都能从教育中走向幸福生活的最终目标。也通过这些书画家和文化名人,来传播新教育“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理念。


绿茶:您是国家全民阅读形象代言人,多年来在阅读推广路上披荆斩棘,提交了很多提案,推动了很多阅读实践的落地,能谈谈您个人的阅读史吗?
 
朱永新:我的童年和少年基本是图书稀缺的时代。记不清从几岁开始,我突然迷上了读书,而且与许多喜欢连环画的小伙伴不同,迷上的是厚厚的大书。那时候,乡村文化站书架上孤零零的几十本书(大部分是《毛泽东选集》和政治读物),早已不能满足我的胃口。当时我母亲在镇上的招待所工作,我们全家住在招待所,于是我向住在招待所的过往客人借书读。
 
真正的阅读从大学开始。1978 年,我从苏北小镇,来到了苏州,成为江苏师范学院(后来的苏州大学)政史系一名大学生。第一年的时候,看的最多的是《中国历代诗歌选》,从《诗经》、《陆游诗选》读到《龚自珍诗选》,再看普希金、雪莱、泰戈尔,也尝试背诵了一些古代诗词与现代诗歌。第二年,开始比较自觉的阅读了。为了准备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学老师,基本读完了学校图书馆收藏的所以教育学、心理学书籍。而人文、历史类书籍也是大学其中主要的精神食粮,尤其是名人传记,《林肯传》、《拿破仑传》、《罗斯福传》、《居里夫人传》、《马克思传》、《海伦·凯勒传》……从每一个伟大人物身上汲取精神的力量,成为为自己充电的必修课。后来,我又读完了学校图书馆里所有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传。
 
绿茶:你们那一代大学生的确是阅读饥渴的一代,除了自主的阅读习惯,还受了什么人影响吗?
 
朱永新:我的同桌刘晓东是一个高干子弟,他喜欢读书,经常逃课泡图书馆。他告诉我,读书比听课效率高,而且收获大。我不敢逃课,但是经常读他借来的书,从福泽谕吉的《文明论》,到《第三帝国的兴亡》;从《国富论》到《光荣与梦想》,从卢梭的《爱弥儿》到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后来自己去图书馆借书,几乎两三天换一批书,与图书馆的老师们混得很熟,经常多借几本回去。那是我一生最充实、最幸福的阅读时光。刘晓东同学对我阅读兴趣的影响,是至为关键的。他让我从对课堂学习的关注,对分数考试的兴趣,转移到浩瀚无边的书籍中。
 
1980年上半年,学校急需补充教育心理学教师,决定在大三学生中选拔5 人送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研修班深造。我幸运地成为其中一员。同年9月,在新的大学,我又交到了新的朋友,其中袁振国是最特殊的一位。


袁振国比我小一岁,中文系出身,那优美的文笔让我们羡慕不已。那时,我们可以说是无所畏惧,豪气满怀。我们疯狂地读书,疯狂地写作。我们以两个人的名义在《中国青年报》和《南京日报》等报刊开设了专栏,我们在《心理学探新》《苏州大学学报》等刊物联合发表论文,我们的第一本书《心理世界窥探》也由江苏科技出版社正式出版。当时我们还都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袁振国后来先后担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司与师范教育司的副司长、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我们共同发起了中国教育30人论坛,为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建言谋策。
 
刘晓东和袁振国,一个从阅读,一个从写作,对我有重大的影响。
 
除了同学,我的人生中还有许多重要的老师。尤其是上海的两年,给我们开课的都是大师级的教授,特别是上海师范大学燕国材教授,把我带进了中国心理学历史的领域。那两年,我比较系统地阅读了从《尚书》、《周易》、《论语》、《孟子》、《春秋繁露》、《论衡》、《韩愈集》、《柳宗元集》到《二程集》、《张载集》、《陆九渊集》、《朱子语类》、《四书集注》、《陈亮集》、《叶适集》、《王船山全书》、《戴震集》等中国古代经典,为我1990年完成80万字的《中华教育思想研究——从远古到当代中国教育科学的成就与贡献》一书奠定了基础。
 
虽然每一位老师有不同的研究领域、不同的处世风格,但从他们身上,我能够呼吸到崇高,感受到慈爱,体验到责任;我也学会了怎么去做老师,去影响自己的学生。燕国材教授、同济大学沈荣芳教授和复旦大学苏东水教授,这三位在我学习不同时期的老师,从做学问到做人,都给我非常深刻的影响。
 
绿茶:生命中的良师益友的确可遇不可求,而读到什么好书却是自己可求的,能分享一些对您影响大的书吗?
 
朱永新:最好的阅读,当然是活学活用。因此对于我来说,最好的书,就是那些曾经深刻影响到我的思想和行为的书。除了教育著作,心理学著作,还有文学名著、社科经典、名人传记等等实在太多了,精选三本来说一说。
 
第一本叫《产生奇迹的行动哲学》。
 
这是一本点燃我生命的理想与激情的书。我还很清楚地记得这本书的封面红黄相间,中间是一个大大的金色拳头。我买这本书时花了9毛7分。这本书讲的是日本医学改革家德田虎雄的故事。书中有一个细节我记得很清楚:他每天早晨照镜子,就想象着镜子里的“我”不是今天的“我”,而是成为医生的“我”,是一个成为早稻田大学医学院学生的“我”,是一个成为医学改革家的“我”。他以此不断地激励自己,不断地用未来、用理想去激励自己。
 
那时的我也很年轻,当时这本书告诉我理想是人生最重要的一盏明灯,人是被理想牵引着走的,如果没有理想,一定是走不远的。这本书很薄很小的书,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名著,但的确对我产生了一生的影响。后来我能够做一点事情,能够有这样一点抱负,能够把新教育实验作为我一生的追求,可能与这本书对我的影响有关。
 
第二本是《管理大师德鲁克》。
 
这本书帮助我用行动的精神走进教育生活。1997年底,我从苏州大学调到苏州市人民政府担任副市长,开始涉猎一些管理学著作。这本书里面有一个故事令我印象深刻,说的是:1950年的元旦,德鲁克去看望老师熊彼特,熊对自己的学生说,“我现在已经到了这样的年龄了,知道仅仅靠自己的书和理论而流芳百世是不够的,除非你能够改变人们的生活,否则就没有什么重大的意义。”这不仅是一个管理大师的忠告,更是一位老师对自己最得意的门生的嘱咐,是在他行将就木之前给自己学生讲的肺腑之言。一周后,熊彼特去世。德鲁克把老师的这句话作为衡量自己一生成就的基本标准,他不再以发表作品和写作本身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
 
熊彼特这句话,也是直接导致我发起新教育实验的重要精神来源,它使我下决心走进教室,走进教师的生活。2000年,我写了一本《我的教育理想》,可以说就是在德鲁克这本书的感召下写出来的。
 
第三本是《如何改变世界》。
 
这本书激励我有勇气努力去改变教育生活。作者是大卫·波因斯坦,书中提到一个很重要的概念——社会企业家。过去我们只知道企业家是以赚钱,以资本运作和追求利润为主要目标。但社会企业家不是这样,社会企业家是被理想驱动、有创造力的个体,他们试图改变现状,拒绝放弃,最终要重新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所以当时读了这本书以后,我意识到,这就是我们在做的事业。新教育就是从改变一个老师,改变一间教室,到改变几个孩子开始的。这么多年来也的确如此,新教育实验在悄悄地影响着很多区域的教学事业。
 
读完这本书我写了一篇关于新教育的文章,叫《我们也可以改变世界》。所以,这种悄悄的改变,只要你做了它就会出现。用我们新教育人的话来说叫行动就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
 
绿茶:谢谢朱永新先生,我相信在您的大胆创新和不懈努力下,一切奇迹都会发生。也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朱永新:谢谢绿茶。


朱永新:新时代、新教育、新阅读

致友人:什么是新教育?怎样加入新教育?新教育怎么做?

 

书房主人:朱永新

 

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中国教育与社会政策研究院副院长,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新教育实验发起人,中国教育30人论坛和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共同发起人。著有《朱永新教育作品》(16卷)、《我的教育理想》、《我的阅读观》、《致教师》、《未来学校》、《走向学习中心》等几十余种著作。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我唯愿保持住一份生命的本色,一份能够安静聆听别的生命也使别的生命愿意安静聆听的纯真,此中的快乐远非浮华功名可比。——周国平(《【致友人】什么是新教育?怎样加入新教育?新教育怎么做?》)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陈东强(《向着青草更青处——深耕十大行动,共享幸福完整》)

中国教育有弊端,但怒目金刚式的斥责和鞭挞,虽痛快却无济于事。对于中国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动与建设,只有行动与建设,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颠覆性的批判与重构。——朱永新(《教师幸福‌‌来自‌‌美好关系——朱永新教师节致新教育同仁》)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