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起来!当代艺术入侵互联网,数字失神者联合打一场平面游击战

遇见 IDEAT理想家 2022-05-23



“起来!数字失神者”



3月,《IDEAT理想家》见到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青策计划2O2Online”的获选项目策展人组合吴月、何竞飞。此时,他们的“平面游击:起来!数字失神者”(下简称“平面游击”)项目尚在上线前的紧张筹备中。为了该项目他们辛苦奔忙了很久,然而聊起来龙去脉时眼里依然写满了奕奕神采。



与其说是筹划一场艺术展览,不如说吴月和何竞飞更像在共同策划一场游戏——这对策展搭档把一个个艺术作品精心隐藏于人们日常浏览的平台网页中,以出人意料的方式闪现于不同网站的菜单栏、广告弹窗、甚至某个特定的图标之中,伺机如游击战一般捕捉观者的注意力。


▲艺术家羊喘儿 《东京奥运抢先看》平面游击: 起来!数字失神者”


你可能会在今日头条的网站上看见由AI生成的新闻,其实这是艺术家羊喘儿的作品《东京奥运抢先看》;在微博上,你可能会搜到黑色方块组成的新闻墓碑,其实这来自艺术家左仆拉的《飞奔入夜》,甚至,在刷快手时你也会发现某种奇异美学的视频——这些都是“平面游击”安插于网络日常中的艺术作品。


▲艺术家张心一《牡蛎剧场》嵌入在PSA官网里平面游击: 起来!数字失神者”


如今,“注意力”或许是由互联网主宰的世界最稀缺、也最为抢手的无形之物。繁杂的信息使人眼花缭乱、恍恍惚惚间,时间好似被黑洞吞噬,无数“网上冲浪”的人成了“失神者”。吴月与何竞飞便以此为入口,将关于“失神”的反思藏于这场有趣的“平面游击战”之中。


吴月和何竞飞是一对相当年轻的策展人组合,然而在履历上早已熠熠闪光。吴月是哈佛大学东亚研究硕士在读,她一直关注隐匿于艺术与技术背后的政治性以及艺术与社会集体的关系,曾作为徐冰工作室经理人策划统筹著名艺术家徐冰的多场重要展览;何竞飞是耶鲁大学建筑系硕士,本科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除了建筑与策展工作外,也是东京堺工作室的联合创始人。



▲吴月(左)、何竞飞(右)


这对策展搭档坚持用一种“强策展”的态度参与展览,以更为独立的视角投入展览逻辑与结构设计中。相逆于商业委托的逻辑,他们为已选的艺术作品找到相适的网站,为挪用获取合法性,甚至通过巧妙伪装使讽刺与反转直接发生于平台,从而增加作品的强度与影响力。虽然与平台的谈判有成功也有失败,但这种对于日常网站的“真实侵入”,不拘泥于传统形式或预先设想,和展览题目“游击”一样灵活、主动、出人意料。“作为策展人,我们与艺术家一同再创作,让展陈成为作品的一部分,也让新的形式为作品带来不同的阐释可能。”


▲线上展览“平面游击: 起来!数字失神者”14件作品集合


于是,在四散的视窗、失焦的信息之海中,“平面游击”完整复原了“互联网式的失神状态”:面对逃散的窗口的无力、关不掉小广告时的嫌恶烦恼……是的,“平面游击”并无意打造一场体验“舒适”的线上展览。“我们试图在展览中还原由超链接相互串联的互联网式的拓扑空间结构,所以并没有设置特定的展览路线以及列表,每一件作品的页面中都包含着其他作品的链接,我们在繁复零落的各种页面中嵌入与串联作品,所有的细节密度都扣回人们日常在信息堆积/视觉过载的互联网中‘失神’的展览主题。


▲吴月和何竞飞在假杂志“界面中的图像拓扑”论坛现场


看到两人讲述策展想法时眼里流露的默契,我们忍不住好奇共同工作对他们的感情有什么影响。何竞飞告诉我们,“合作并非易事,我们作为curator duo也经常面临针锋相对与意见不合,但是这种争论的好处就是它强迫我们对每一项决定都深思熟虑,最终获得最优解。”


他们在拉锯中加深了对彼此的了解,既更加懂得各自擅长与在意的部分,也达成了情感的深入。“通过这次合作,发现我们彼此都是很坚持己见的人吧。”吴月补充道。


当《IDEAT理想家》与吴月、何竞飞进行第二次采访时,他们三个月的线上展览即将结束,而“平面游击2.0”又将展开新的征程,作为独立项目继续发声。正如这对青年策展人搭档所说,当“失神者”重新对互联网产生不同以往的认知,她/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IDEAT理想家》对话 

吴月 & 何竞飞


吴月

哈佛大学东亚研究硕士在读

当代艺术家徐冰工作室前经理人

(2018-2020)


何竞飞

建筑师、策展人、撰稿人

东京堺工作室联合创始人

耶鲁大学建筑系硕士



⚪️ 策划“平面游击”,最有趣的地方是什么?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有趣的地方在于,比起传统模式,在‘强策展’方式下,策展人的介入更强。这次展览中,所有的作品都原本并非互联网媒介的作品,我们与每一位艺术家沟通,将这些文本/图像/视频/三维模型作品依循我们展览的概念,匹配合适网络平台、找到合适的嵌入位置,重新编辑作品的呈现方式,表达意图等等。



▲葛宇路 《对视》,平面游击: 起来!数字失神者”


例如,我们将艺术家葛宇路的《对视》的原始监控视频放到直播网站里,这段内容是首次播出。原本作品是行为艺术,艺术家爬到一架很高的梯子上,靠近并持续盯住路边的摄像头,直到监控者发出警告。艺术家盯住摄像头的照片已经广为人知,而将它置于线上直播平台后,呈现出的效果仿佛他在盯着屏幕外的观众——观众得以带入当时监控者的视角,体现监视关系中“看与被看”的权力的倒转。这也是艺术家第一次展出这段视频。类似的设计也在其他作品中发生。每一件作品都在这场展览中,以新的形式产生不同与原本作品的语境,我们作为策展人,与艺术家一同,将展览变成一件更为整体的创作作品。


▲何守一 《从彼处到此处》,“平面游击:起来!数字失神者”


而困难的地方在于,在展览上线之前,我们就收到过一些质疑,认为面对展览视觉上充斥着繁复信息的入口,观众可能会“迷路”。用我们展览的词汇,这种迷路是一种“失神”。



⚪️ 前段时间,你们在群岛书店跟学者黄孙权聊了聊“互联网的空间学”,怎样理解这个议题,以及这与“平面游击:起来!数字失神者”的关系?讨论下来你们有什么启发或收获?


黄孙权老师作为中国美术学院“网络社会年会”的发起人,对于互联网介入下的社会与产业变革一直有着先锋且深入的研究。而我们展览的主要概念是用艺术作品骇入网络现实,在人们对日常网络行为反思的过程之中,产生对于Web2.0时代平台资本的反抗,这种反抗便是唤醒数字失神者的方式。这个主题和黄老师的研究大致处于同一范围,便抱着求学的心态,展开了这场论坛。


这场讨论会试图从广泛的视角,讨论从RSS到Feed流,从算法操纵到关键词筛选,平台构建中那些向资本单向倾斜的界面空间以及可以实现的“艺术性的反抗法”。


  ▲吴月和何竞飞在群岛书店与学者黄孙权讨论“互联网的空间学”


黄孙权老师认为互联网带来了极大的加速度,让革新的力量远高于反抗,反抗本身是陷入桎梏的行为,结果往往是无力且滞后的。如果试图构思“反抗”,不如去构想新的互联网的可能性。互联网并不缺乏先端的技术,而缺乏将技术转化为社会力量的想法,所以艺术家和设计师的价值便在于想象力。


由吴月和何竞飞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策划的公教活动“失神者的疗愈会”


⚪️ 你们还在PSA线下做了“失神者的疗愈会”,当时是怎么构思的?


如果说线上展览的部分是通过悬置互联网的“日常”与“普遍”状态来唤起网络用户的注意,线下的“疗愈会”就是一种更为直接的介入——我们通过古老的音乐与舞蹈仪式来化解加速主义之下的现代病,既维希留所谓的“失神症”。


这是一种反科技的手法,是艺术最原初的形态,当这一切浸淫于未来世界图像的光影之中时(武子杨的作品《拥有技术的女人》以投影的方式包围着演员与参与观众的身体),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仿佛隐喻了人们用艺术作为仪式,祈求从技术裹挟中的逃离。当然这种行动本身构成了疗愈的目的,参与艺术的仪式感让观众得以从日常中暂时得到喘息,并因此与他人更加紧密关联。


“失神者的疗愈会”现场


当然,我们也有一点点私心——当完成了线上展览的部分之后我们有些小遗憾。作为青年策展人,何竞飞是建筑师背景,吴月也有大型布展的上手经验,但我们一直没有机会展示我们对于真实空间的设计和运用。所以我们向美术馆争取来了这样一次机会,虽然只是两个半小时的公教活动,但我们花了将近一周时间布展,最后现场的效果丝毫不亚于任何正式展览。


▲“失神者的疗愈会”现场


此外,我们和艺术家们、观众们也终于有了见面交流的机会,在经历过疫情隔离和长期的线上交流之后,我们也都感受到了这种相聚的珍贵。而且我们试图利用这一场活动成功地串联起了线上展览与线下空间。若要获得线下活动具体的地点时间信息,观众必须根据展览的线索,与线上作品进行互动,从艺术家手上拿到入场券。同时,社交媒体(朋友圈、instagram)再将活动现场的影像直播到线上。由此形成从线上反馈至线下,再由线下反馈至线上的环形模式,在线上线下的相互作用中,衍生出作品更多的维度。


▲“失神者的疗愈会”现场


⚪️ 经过这场策展,你们对线上展览有没有什么新的思考?


线上和线下一定会发展成两条有着各自精彩的平行线。线上固然有很多优势,但线下的美术馆也有其作为公共空间或教育机构的社会职责,尤其是美术馆举办的公共活动和亲子活动,参与者以带小孩去美术馆为共同教育和成长的途径,而在线上,这种互动性则大为削弱。在这次线下活动的巨大满足感中,我们也感受到线上项目的局限性——在便捷的、唾手可得的线上空间,艺术似乎失去了它的“灵韵”与仪式感。


▲吴月与何竞飞在中国美院创新设计学院和同学分享线上展览的思路


我们现在所谈的线上展览仿佛是一个全新的方向,但它本质同印制品一样,期初是传播媒介,但最终会自成一派。在印刷品流行初期,人们在认知中仍然看重原作,认为不能仅仅观摩复制品,但是现在印制物也已经成为了独立艺术形式。而对于线上展览,除非作品本身就是为了线上而生,否则它也一定存在原始版本和线上版本的区别。最理想的状态是两者各自精彩,相互补充。我们的展览恰恰也是连接了线上跟线下,使其无碍交融,以达到较好的平衡。


▲“失神者的疗愈会”现场,图为艺术家武子杨作品


在未来,线上、线下的有机结合可能会越来越紧密,但同时各自的功能与意图也会更为明晰。就像吴月所说的,线下的美术馆会更强调社会性和教育意义,线上空间则会更强调传播性。相较于传统商业,艺术领域在科技上是比较滞后的,这次疫情也助力了它的突破和进步。



⚪️ 什么是你们所理解的“平面游击”精神?


我们有很美好的愿望,就是打破互联网中美术馆隐形的高墙,去触及那些没有观展习惯的普通网民。他们或许从来不会搜索PSA进入展览,却有可能在刷微博、刷快手的时候“遭遇”我们的展览,或许因此而产生一些疑惑,甚至兴趣。这是“平面游击”的精神之一吧。游击战是星火燎原,是在崇山峻岭中神出鬼没,更重要的一点是它往往走群众路线,不断把群众拉入自己的队伍中。展览上线后我们仍然在不断努力,希望去触及更多的人,让艺术圈以外的观众也一同参与到展览中来。


平面游击: 起来!数字失神者”在Bilibili网站上举行的线上开幕



⚪️ 最近还在忙什么项目?


这次展览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新的合作契机。在策划“失神者疗愈会”的时候,我们结识了摩登天空旗下的厂牌“人类观察计划”,主理人邀请我们为草莓音乐节的舞台装置做设计,我们借此机会实现了线下空间的创意。类似的策展邀请也越来越多,最近我们还在设计一项位于上海市中心的大型艺术展会,大约有五层楼的体量。


▲何竞飞和吴月受邀为草莓音乐节的舞台装置做设计 ©堺工作室


在PSA的这场展览将于6月28日结束,我们觉得并不占据实体空间的线上展览如果就此结束实在过于遗憾,所以我们计划将会延续这场展览,PSA青策计划原本仅限定中国艺术家,我们接下来将会开放给国际艺术家,目前已经取得了瑞士文化基金会支持,委任了两位瑞士艺术家创作新的作品,同时我们在中央艺术学院进行了“网络艺术创作“的课程,也选拔了两组学生作品进入我们的展览,希望在未来持续在平台中呈现更为丰富且有挑战性的作品。




平面游击:起来!数字失神者

Guerrillas in Flatland: 

Unite! Digital Voyagers
策展人:吴月、何竞飞

参展艺术家:

曹澍、陈天灼、葛宇路、何守一、黄安澜、

夏诚安、羊喘儿、叶甫纳、赵邦、

张小涛、张心一、左仆拉


网站链接:https://ecp2020-flatland.powerstationofart.com

(即将闭展,手慢无!)




采访、撰文、编辑:书韵

图片提供:吴月、何竞飞

版面设计:Chennsis



本文为《IDEAT理想家》版权所有,欢迎转发朋友圈;

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告知转载事宜,侵权必究。




那个在你家做保姆的女人,或许还藏着其他身份


何见平:想入非非,立足于视己无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