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建筑师Dante Bini:如何在地球表面吹起不会破碎的泡泡?

课堂 IDEAT理想家 2021-11-12


Dante Bini

于1932年出生于意大利Emilia-Romagna的一个市镇Castelfranco Emilia。在博洛尼亚完成了通识教育。然后进入了佛罗伦萨大学,并于1962年获得了建筑学博士学位。他的建筑受到了费利克斯·坎德拉、弗雷·奥托和巴克敏斯特·富勒的作品的影响。


撒丁岛的罗曼蒂克消亡史



在正式介绍Dante Bini之前,让我们先来聊一段20世纪60年代的风流轶事。


▲1962年《蚀》片场照,从左到右依次是莫妮卡·维蒂、安东尼奥尼、阿兰·德龙


故事还要从著名导演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与演员莫妮卡·维蒂(Monica Vitti)的情事说起。1964年,安东尼奥尼和维蒂正在马达莱纳群岛的布德利岛上为电影《红色沙漠》拍摄相应的场景,这部一度被誉为“20世纪最有品味的电影”,少了这两位主角任意其一都不行。


▲《红色沙漠》剧照


一边是才华横溢的导演,一边是在镜头前绽放令人心神不安的美的女演员,在此之前,二人已经一同打造《奇遇》《夜》《蚀》等诸多佳作,自然,两个人的恋情也水到渠成,但或许是出于荧幕形象考虑,这段感情从未被公开过。


▲《蚀》剧照,阿兰·德龙俊美得像一尊雕塑,而《奇遇》中维塔的背影也在影史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在安东尼奥尼和维蒂恋情炙热的时候,安东尼奥尼曾在罗马公寓中的地板上安装了一个活页门和螺旋楼梯,向下就能直达楼下维蒂的公寓。这样他们可以随时在一起又不被别人觉察。


▲莫妮卡·维蒂(左)与安东尼奥尼在《红色沙漠》片场


因此,想要在撒丁岛上为自己的情人筑一座隐秘爱巢这件事,对于安东尼奥尼似乎就丁点不稀奇了。这栋名为La Cupola的房子由意大利建筑师Dante Bini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设计和建造。


身为甲方的安东尼奥尼在房屋建造之时向Dante Bini提出了一下几点要求:


▲导演安东尼奥尼



-不能告诉任何人这栋房子的位置,不能发布任何关于房子的照片


-安东尼奥尼希望房子完全被环境包围,感受自然的气息,在房子里能听到海浪、风的声音,闻到石头的味道


-至于房子具体应该呈现什么样貌,安东尼奥尼不甚在意,他相信空间应该由住在里面的人所塑造

 












▲La Cupola的设计图纸


而最终呈现在所有人眼中的La Cupola和普通房屋有着截然不同的外形——建筑伫立在海边的花岗岩石上,有着一个完美的圆顶,由混凝土浇铸而成,楼梯从建筑内部伸出直达悬崖,宛如一个顽皮的舌头。有传闻说,维蒂会在天晴的时候从楼梯走出,前往海边裸泳。


▲撒丁岛上的La Cupola


▲撒丁岛上的红沙滩


走进La Cupola的内部,由于圆顶放大了感官体验,海浪的声音会格外清晰,建筑本身有着一种粗粝的美感,宛如一个精美的洞穴:参差不齐的花岗岩石板楼梯、舒适的沙发、海的气息与极佳的日照光线,都让这里变成一个世外桃源一般的存在。


▲La Cupola内部的景象


然而,这对爱侣仅仅在3年后便走向了分道扬镳,1972年,安东尼奥尼在罗马人民广场遇到了他的第二任妻子恩里卡·菲科;1974年,维蒂遇到了她未来的丈夫,导演罗伯托·罗素。



罗曼蒂克会消亡,故事也画上终点,只有建筑留在原地述说着往日的故事。撒丁岛的La Cupola可能是许多人认识Dante Bini的途径,然而,这仅仅只是他众多建筑中其中一个而已。


▲被闲置荒废以后


在地球表面吹起不灭的泡泡



称呼Dante Bini为建筑师似乎有点过于谦虚,他的“魔法”能让一座建筑一天之内拔地而起。


▲采访中的Dante Bini


1964年7月的某一天,一位意大利记者在驱车前往报导一场选美比赛的路上亲眼目睹了一座建筑在一天之内如何从无到有的过程。下午路边还空空如也,返程时却突然出现了一个直径12米,近6米高的 UFO 形灰色物体


▲灰色的混凝土大家伙


农场里的人说:一个博洛尼亚的建筑师白天来过,花一天时间造了这个混凝土穹顶建筑,而这位建筑师就是Dante Bini本人。


Dante Bini设计的这种圆形建筑是将混凝土和钢筋打造成一个球形膜,通过注入空气,可以在大约一小时内将其变身成为大型钢筋混凝土穹顶。在建筑内部,无论是窗户或是其他任何通气孔,开口都从薄薄的混凝土层中切割出来的。


▲穹顶如何从无到有


不要小瞧空气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压缩空气可以在几分钟内举起成吨的钢筋湿混凝土,简单得如同吹起一个泡泡。Dante Bini相信,压缩空气是人类用来提升和塑造所有建筑材料以获得基本、建筑表现形式最佳、更简单、更经济和生态的能源。如果控制得当,压缩空气可以产生非常自然的形式,也极易融入其自然环境。


▲施工中的Bini Shell


没过多久,Dante Bini为这一建筑的系统申请了专利,取名为“Bini Shell”。因为Bini Shell的低成本、易搭建,他试着通过Bini Shell为流离失所者、难民......提供廉价住房和其他设施(学校,军事基地,运动场)。


▲媒体对于Bini Shell的报导


在接下来30年的时间里,像吹泡泡一样,全球23个国家里诞生了超过1500个Bini Shell,采用这种圆顶建筑的包括房屋、学校、图书馆、健身房、购物中心.......


Bini Shell听起来过于完美了,像是乌托邦里的存在,但在现实世界里,真的存在完美无缺的建筑形式吗?


▲1967年,Dante Bini在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里,用一个巨大的气球和一个机器人在哥伦比亚大学建造了一个50英尺高的混凝土Bini Shell,首次获得了世界认可。他把施工过程描述为“按下按钮”。



万神殿也曾倒下,穹顶不会永生


在《建筑生与灭:建筑物为何倒下去》这本书中,作者就分析和记录了Bini Shell的几次倾倒。


▲《建筑生与灭:建筑物为何倒下去》



Bini Shell的第一次倒塌发生在澳洲一所乡村学校,当时这座穹顶建筑刚刚建成两天不到。由于气温过高导致的暴风雨,使空气温度急速下降了约28°C。受温度影响,导致建筑内的压力也随之下降,这座直径约37米的建筑出现了约12米的穹顶塌陷。


第二个塌陷案例则发生在澳洲的Pittwater学校,有了之前倒塌的经历,在发现穹顶出现裂痕的第一时间里现场工程师毫不迟疑地展开了修补工作。在裂痕区浇铸的混凝土却无法与原来己硬化的混凝土结成一体,使得穹顶承受的重量比原先设计的自重要重。当混凝土承受超过允许的应力时,穹顶开始慢慢地“徐变(creep)”——也就是荷载压力过大导致的塌陷。





回过头来看,Bini Shell的倒塌和穹顶建筑对施工有着较高的要求脱不开干系,作者在书中分析,一个完美无缺的穹顶建筑需要达到几个因素之间的精准平衡:


-气球内的气压;

-用于固定钢筋及混凝土混合物的螺旋弹簧产生的拉力;

-混凝土的重量与分布;

-在穹顶混凝土凝结期间的空气温度变化


▲Bini System


Dante Bini曾经在采访中提到:










▲世界各地的Bini Shell


公平地说,Bini Shell的倒塌不能证明这一建筑的失败,仅有的两个例子为后续的推广提供了完善的数据。


只是当时澳洲考虑到安全问题,决定在建筑中加入顶柱以支撑,这使得Bini Shell失去了原本的意义,从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因为需要定期维护,澳洲的几座Bini Shell也逐渐被传统的建筑所取代。


在基拉尼高地小学的binishell目前还在用作体育馆,但它已经出现严重的漏水问题,©️Alberto Pugnale,2014年5月。


只有从前的教师和员工偶尔还会怀旧地回忆起当初在Bini Shell中度过的岁月,认为这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创新之举,也是对未来愿景的描述。


▲新南威尔士首府悉尼正在建Bini Shell学校的时候,1974年5月


▲20世纪80年代,正在投入使用的Bini Shell学校


1981年,Dante Bini从澳洲离开,前往纽约这座大都会,Bini Shell带给他荣光,也有黯然的时刻,他决定从穹顶下“走出”。


“我不再掌控Binishell的构造,它的许可证已经出售,专利已经失效。于我而言,是时候继续前进了。”


▲Dante Bini


建造给未来的金字塔

 

Dante Bini的视野是超越时代的,Bini Shell是他的代表作,但他的野心不在当下,而在未来


Dante Bini先后参与了三座未来城市的设计工作,第一个项目被成为“塔城(Tower City)”,于1992年马德里发布;第二个项目则是1998年由京都发布的K21(未来城市设施的新城市模型)。

 


最近乎可实现状态的是“Try 2004”,这个项目曾经被收录在Discovery的纪录片《极限工程——金字塔中的城市》中。这个项目由日本Shimizu 公司主导,涵盖人数包括100万人。


▲Try 2004意在解决日益增长的人口问题


“Try 2004”的拟建地位于东京湾,这一金字塔形状的城市高2000米,可容纳100万人口。

 

▲Try 2004的结构图


这座城市似乎更接近科幻电影中的场景。在设想中,整个城市将由自动化机器人建造,它的碳纳米管支柱将使其能够抵御地震和海啸,而电力将由光伏涂层和藻类产生。


▲Dante Bini设想中的未来城市景象


虽然“Try 2004”预计将在2110年完工,但Shimizu还忙于其他构想中:海底的海洋螺旋城、太空酒店和绕月250英里的太阳能电池板带......可以想见,完工的时间应该不会如期且顺利

 

究竟我们还能不能看到Dante Bini的未来城市落地?“Try 2004”是否会沦落和Bini Shell同样的宿命?答案只能交给我们的下一代去揭晓,而我们所能知晓的是,Dante Bini品尝过失败的滋味,但不变的是,他始终在为未来而设计。


参考资料及文献:

https://www.sfgate.com/magazine/article/FUTURE-The-Architect-of-Now-Dante-Bini-2729279.php

https://www.domusweb.it/en/architecture/gallery/2019/07/25/dante-bini-and-the-moon.html

https://www.nytimes.com/interactive/2016/07/04/t-magazine/monica-vitti-eileen-gray-le-corbusier-frank-lloyd-wright-houses.html

https://mp.weixin.qq.com/s/9AvjGtPNKi8vomPH4ctv_g

https://www.architectural-review.com/essays/craft/skill-inflatable-concrete-domes

https://vimeo.com/57359143

https://www.thevintagenews.com/2016/04/26/binishells-nsw-schools-fine-example-academic-architecture-hailed-revolutionary-time/

https://www.thevintagenews.com/2016/04/26/binishells-nsw-schools-fine-example-academic-architecture-hailed-revolutionary-time/

https://www.theguardian.com/cities/2019/jun/11/unbuilt-tokyo-depthscrapers-and-a-million-person-pyramid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himizu_Mega-City_Pyramid

https://architizer.com/blog/inspiration/stories/inflated-concrete-houses/




撰文、编辑:大野


本文为《IDEAT理想家》版权所有,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告知转载事宜,侵权必究。


将构成主义带入包豪斯的暴脾气教授,究竟是何方神圣?


要想了解当代的越南建筑,他是其中一位关键性人物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