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将构成主义带入包豪斯的暴脾气教授,究竟是何方神圣?

课堂 IDEAT理想家 2021-11-12


▲ 纳吉和他的画作


拉兹洛·莫霍利·纳吉(László Moholy-Nagy)是20世纪最杰出的前卫艺术家之一。布达佩斯、维也纳、柏林、德绍、巴黎、伦敦、芝加哥......这里写下他一生颠沛流离的轨迹,也是他追求艺术和信仰的历程。这个终生流亡的构成主义者把包豪斯带到了美国,用自己动荡的人生轨迹映衬出一代流亡美国的犹太人,为战后美国设计审美及艺术教育体系所奠定基调


▲ 拉兹洛·莫霍利·纳吉

(László Moholy-Nagy, 1895-1946)



18岁时,拉兹洛·莫霍利·纳吉进入布达佩斯大学修习法律,然而还没过完两个学期,一战爆发,连天的炮火中断了所有人的学业,1914年,纳吉作为一名炮兵军官被征召加入奥匈帝国军队。


▲ 纳吉与战友


在令人神志崩溃的残酷战争中,年仅22岁的纳吉拇指被弹片击碎致重度感染,在战地医院中治疗了半年才捡回一条命,他也是整支队伍中唯一生还的士兵。这些惨痛的经历使纳吉逐渐变得成熟而稍显木讷。而唯一能给他带来稍许安慰的,只有手中的画笔。









▲ 纳吉的部分画作


虽然从未受过系统的绘画培训,但纳吉在这方面完全可以称得上是自学成才,他用一切能找到的材料画能让他稍稍心安的东西——彩色画、素描、废旧报纸上随手的涂鸦……他将能“拿得出手”的画片做成明信片寄给远在家乡的母亲和舅舅。


战争给纳吉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创伤,也催生了他对艺术的向往。


▲ 《垂死的士兵》,纳吉一战期间的蜡笔画


战后,幸运生还的纳吉回到布达佩斯,在政治和文化剧烈波动的大环境影响下,纳吉毫不犹豫地放弃了法律学位和世俗的成功标准,全力投入到绘画创作中,他开始认真地思考成为一名艺术家。


纳吉是个严肃的人,他也将艺术看作一件严肃的事。他曾经说:


“战时和现在,我都强烈感觉到我对社会的责任。我心里不停追问自己,在社会大变革时期做艺术家是正确的吗?在人们为了面包和生命发愁的时候我是否有追求艺术的权利?”


L. Moholy-Nagy, titled, dated 1921 and inscribed (Tempera) on the stretcher


相较于生活在和平年代惯看风花雪月的人们,战争时期孕育的部分艺术家一直有着担负社会责任的强烈意识。在不断地探索中他更意识到:


“如果我试图真诚而完整地把握生命的意义,以最恰当的方式展现我最好的才能——我正适合做一名画家。这是我的天赋,通过光、色彩、形式来贡献我的能量和创造力。”


▲ 纳吉1918年的绘画作品


在他生命的后期回忆起选择艺术的决定时,他写下如下话语:


在贯穿他整个的职业生涯中,他深切思考过什么样的艺术是最美好的,最合适于他所处的时代的。与很多艺术家不同,他不认为艺术是虚无缥缈的、精神性的,而是实实在在存在于人们日常的生活中,甚至是困难的战争时刻,是人们寻求自我表达和慰藉他人抚平伤痛的结果


▲ 纳吉1919年的绘画作品《水粉画》


1920年,怀揣着对艺术和真理的向往,身无分文的纳吉义无反顾踏上了去东德的路。


▲ 纳吉自画像



战后的柏林艺术氛围空前激进浓烈,纳吉接触到了很多先锋派艺术团体,其中包括至上主义(Suprematism)、构成主义(Constructivism)、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和达达派(Dadaists)。战争的创伤,激励着艺术家们去建构一个新世界,百家争鸣的场景出现在柏林的各个角落,每个艺术家都想让自己的作品对社会有所贡献。


纳吉像海绵一样在艺术的浪潮中吸收养分,更被俄国的构成主义和至上主义深深地影响,并明显体现在他那时的作品中。


▲ 平面构成绘画


在纳吉27岁时,他遇到了一生中的贵人,时任包豪斯校长的沃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这位在学术界大名鼎鼎,为人温厚踏实而富有远见的长者成了纳吉一生的挚友,他在纳吉人生中多次不顺的时刻伸出援手,两人间的友情一直持续到纳吉去世。


▲ 格罗皮乌斯与纳吉


格罗皮乌斯邀请纳吉接任约翰内斯·伊滕(Johannes Itten)的基础教学课程和保罗·克莱(Paul Klee)的金属车间,纳吉将二维抽象艺术的平面构成推演到三维的立体构成,包豪斯给予纳吉平台,而纳吉则赋予了包豪斯更多的实用性、实验性和技术倾向,以贯彻其“艺术与技术结合”新理念,他与其他的创始成员一道,共同奠定了包豪斯现代主义风格的基石。


▲ 纳吉的构成主义绘画


如果我们扼要概括纳吉在包豪斯的主要贡献,那便是他将俄国的构成主义、荷兰风格派的逻辑构成思维和现代建筑等等看似高不可攀的理论结合梳理,成为通俗易懂、操作性强的教学体系


他从不神化设计或艺术,认为自己和工人一样,是时代生产中的一环,在他和其时同侪的影响下,包豪斯的教学风格逐渐向理性化、工业化和新的工艺技术方向转变。


▲ 纳吉与格罗皮乌斯合作的部分包豪斯画册


至于纳吉本人,他似乎是个通才,绘画、摄影、电影制作、工艺设计无一不精,而没有接受过正规训练的他则自创了一套自我修习的方式提高。


▲ 物影照片(photogram)实验

▲ 物影照片《明胶银盐印相工艺》


因而我们会看见他的作品风格强烈而与众不同:在他的绘画中,多用几何线条和色彩体现抽象的概念;受到第一任妻子露西亚的影响,他的摄影创作则涉及多个流派、多种工艺流程和技巧,包括俯拍、仰拍、特写、拼贴画、蒙太奇、反射、折射,通过不同设备将光线控制到极致……


▲ 纳吉的第一任妻子露西亚


▲ 纳吉的物影照片

纳吉拍摄的艾伦·弗兰克(Ellen Frank)的肖像,

约1929年,明胶银版画


在实际教学中,纳吉年仅28岁就被聘任为教授,他似乎永远朝气蓬勃、神采奕奕。据纳吉的学生回忆,这位教授的授课技巧很青涩,但却充满了激情。他真诚地贯彻“教学相长”的理念,不断鼓励学生们去大胆地进行尝试,如果谁实验失败了,他就拍着学生的肩膀说:“真高兴!你帮助大家探索而且否定了一种可能性!”


▲纳吉在包豪斯出版的摄影书

 Malerei, Photographie, Film,1925

László Moholy-Nagy


然而他同时也是脾气火爆的,为了争论一个问题,他可以满头大汗地做手势打比方,拉着学生的胳膊到车间一看究竟,如果发现自己讲解有细微的错误,他也会很坦荡承认自己错了,并鼓励学生继续探讨。


▲ 纳吉与学生们在魏玛包豪斯时期


在他的第二任妻子西比尔为其撰写的《莫霍利·纳吉的总体实验》中深情地写道:“他不断发展着新的想法,始终保持着不偏不倚的好奇心,他从没有停止过用他的热情去激励和点燃别人,他用具有感染力的魔力去影响学生,使他们一直处于兴奋的状态,还有什么比着更能称之为真正的教育吗?”


Laszlo Moholy-Nagy,摄影插图,美国,1925年

这种拼贴画的板式在当时十分新颖



纳吉在包豪斯职教五年,直到另一个名声赫赫却也饱受争议的教授到来并掀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就是包豪斯第二任校长——汉斯·梅耶。他曾被人称作是“将包豪斯推向毁灭的人”;说他在包豪斯里面并没有继续以设计教育为主,而是他政治集散中心;他把包豪斯搞得充满乌烟瘴气,像是一个大工厂......


▲汉斯·梅耶,自1928年至1930年在德意志国德绍时期的包豪斯建筑学校为第二任校长



对于这些评论,我们不带偏见且平心静气地说,事实的确如此。


1928年1月13日格罗皮乌斯辞去了院长一职;1月17日,纳吉也递交了辞呈;随后是赫伯特·拜耶(Herbert Bayer)、马塞尔·布劳耶(Marcel Breuer)和桑迪·沙文斯基(Xanti Schawinsky)的相继离开。他的离职极富戏剧性,据无法考证的八卦消息称,纳吉辞职当天大闹校长室,说“坚决不会追随政客的领导”,但有确实记载的是他的辞呈上写着,“包豪斯成了一所只看最终结果,忽视个人整体发展的职业培训学校”


▲ 包豪斯的元老教授们


包豪斯在后期也渐渐衰败最后不得不关闭,而纳吉在随后的几年里辗转去过柏林、阿姆斯特丹、伦敦......在那样一个颠沛流离朝不保夕的时代,流亡似乎成了艺术家们的宿命。


▲ 包豪斯学院



1937年,在芝加哥有一群对艺术充满向往的商人决定创办一所学校,其目的是培养优秀的工业设计师,让其毕业后能到自己的企业中工作。他们邀请格罗皮乌斯任校长,可当时格罗皮乌斯刚刚接到了哈佛大学的邀请,每天忙着写教学计划根本无暇分身,于是他再次推荐了纳吉。


瓦尔特·格罗皮乌斯(德语:Walter Gropius;1883年5月18日-1969年7月5日),德国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现代设计学校先驱包豪斯创办人。


接到老领导的推荐,纳吉在同年秋天就在芝加哥定居了,他想要对社会有所贡献,想要让包豪斯的精神延续,他撸起袖子打算大干一场,可这座“新包豪斯”仅仅维持一年,就在学生骚乱和财政问题频出的情况下关门了。


▲ 在芝加哥的“新包豪斯”


纳吉并没有失望。1939年,对教育热忱不减的他在芝加哥自己开了个学校......也许对他来说,赚钱真的是为了实现梦想。这便是大名鼎鼎的“芝加哥设计学校”,也就是从那时起,纳吉将自己生命中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这所学校、投入到教育中,为社会培养了一批杰出的设计人才,他拿出自己的积蓄、四处游说筹款,更让它熬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它最终在1949年世界性的战争完全平息时顺利并入伊利诺伊理工学院,并延续至今。


▲ 在芝加哥设计学院充满欢乐的学生们


令人扼腕的是,1945年纳吉年正半百之时被查出罹患白血病,他的妻子西比尔和两个女儿在身边殷勤照料,纳吉自己也坚强配合治疗,只可惜天不假年,纳吉在次年寒冬离世,年仅51岁。


▲ 纳吉在芝加哥设计学院


▲ 《Vision in Motion》内页,纳吉生前的最后一本书


纳吉一生短短,他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童年凄苦,年少参军负伤,中年婚姻曲折、事业几度受挫,而当稍稍安顿之际却又短折早逝,战乱和困苦的阴云似乎一直笼罩在他的头上。


但他以顽强的艺术家生命力坚持自己对教育的热忱,在那个社会结构摇摇欲坠、日常生活支离破碎、艺术思考断断续续的时代里,在一处又一处流徙的城市中为艺术奔走。


Moholy-Nagy: Future Present,1945


他努力过、挣扎过,为了艺术和教育之路提供了无数的解决方案,是一名真正意义上的战场与生活中的战士。




今日话题


了解了拉兹洛·莫霍利·纳吉后,

你有什么想说的?

快来留言告诉我们。

评论区等你哟!


编辑:大野

撰文:杰奎琳壮士

新媒体编辑:甜甜



本文为《IDEAT理想家》版权所有,欢迎转发朋友圈;

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告知转载事宜,侵权必究。


专访Nada Debs:用当代方式,讲述黎巴嫩传统手工艺


要想了解当代的越南建筑,他是其中一位关键性人物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