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洪绶 |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2018-02-27 Tamara Bentley 典藏

 

陈洪绶1599 年出生于枫桥。枫桥位于长江以南、临近绍兴及杭州市,是坐落于今浙江省诸暨市的小镇。此处地灵人杰,历来许多才子便是出生于中国东南一带,而这里自南宋以来也是经济及文化的中心。



秀才售画为生

 

陈洪绶的家世显赫,祖父陈性学是1577 年通过殿试的及第进士,并且担任布政使等朝廷要职。从当时社会来看,陈洪绶家族是所谓书香世家,因此他精研诗文经典及练习书法,努力考取科举。1606 年陈洪绶丧父之后,母亲也在1615 年去世。


陈洪绶在母亲离世前一年成亲,娶了时人崇敬的来斯行(1567—1633)之女,而这桩婚姻对他助益良多。陈洪绶和丈人来斯行互动密切,有时还会借住丈人家中。1618 年他通过乡试成为生员,考取秀才,但仍然没有稳定收入。

 

为了改善财务状况,陈洪绶精进画艺,根据一些叙述可知,他时常以售画为生。陈洪绶曾从职业画家蓝瑛(1585—1664)学习,亦努力开阔自身视野,鉴赏重要的古代人物、山水及花鸟画家存世作品。其妻在1623 年春天离开人世,而这年画家在北京的日子艰难,到了1624 年秋天便离开京城。他之后约在1630 年代初期再婚,虽然长兄不太情愿,陈洪绶仍获许在家族土地一处搭屋定居。

 

未能进入官场

以画寄托文人节操

 

我们对陈洪绶思想的理解大多来自其诗文、画题、评论及出版戏曲的前言。其子陈字(名儒,1634—1711)在父亲逝后将文字重新编纂,完成《宝纶堂集》。从这些选文内容可看出画家早年希望自己能名列学者与儒家官员之辈,然而在1624 至1630 年间,陈洪绶由于无法通过会试,失去担任朝廷官员的机会。

 

直至1631 年以前,在陈洪绶质量稳定的画作当中,可以清楚辨识出文人风格。像在12 开《山水人物花卉》册中的山水画《树石图》(图1)中,画家明显地再现了元代文人画家倪瓒(图2)创作中常见的疏林。


 1- 陈洪绶,《山水人物花卉》册12 开中的山水画《树石图》,明(1618—1622),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此为BAMPFA 陈洪绶特展展品。图片来源/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2- 倪瓒,《琪树秋风图》,元,上海博物馆藏


事实上陈洪绶描绘的灌木林繁密相连,远胜于倪瓒笔下寥寥无几的枯林景色。虽然画中纤瘦美丽的树木极少有明暗变化效果,细观可见画家表现枝干之间空间感的企图,另外山水被添上了少许深色苔点,表现出绿意生机。与此幅相对的册页为一开画家题跋,其中陈洪绶将绘画的纯正性和诗文相比拟:“近来为文亦如此,人知我清贵,不知我深远。”


“近来为文亦如此,人知我清贵,不知我深远。”


陈洪绶早年作品运用水墨创作的情况显著,此外笔法线条细长嶙峋、浓淡墨运用得当和创作尺幅小的特色,都令人联想到文人画。从早期线描人物作品看来,陈洪绶是受到明代早期职业画家丁云鹏和北宋传奇画家李公麟白描画的启发。


著名学者高居翰很早就指出,约从1631 年开始陈洪绶绘画便有极大转变。陈洪绶许多中期作品(1631—1645)和唐代绘画风格有更多关联:绘画造型更加扁平和此之外,陈洪绶中期作品多使用大型挂轴,令这些作品更具有公开展示的功能,并可作节庆避邪或新年、生日祝贺之用。内容、作品尺幅和题跋书法的质量优劣,都是建立每件绘画作品背后社会脉络的关键。

 

陈洪绶引人入胜的作品《瓶花》(图3)上,有一则长篇题跋。白菊及斑斓红叶组成的秋日景致,适合给陈洪绶称作“开翁”的80 岁老者祝寿。Shane McCausland 指出画跋应是陈洪绶题写,而绘画内容则可能有工坊协助。裹着大花瓶的包袱巾在描绘上用笔较重;上釉小花瓶的瓶身重复绘制数名着袍高士图样,却怪异地避开应修整而未修整的瓶身弧度,也说明了可能有工坊的参与。


3- 陈洪绶,《瓶花》,明(1635),大英博物馆藏


至于画中描绘细腻的繁多花卉,应是由陈洪绶亲自画成。在此别具重要意义的是,画家(或其授权助手)使用绘画技巧去阐释表现不同媒介的质感。值得留意的是,画家除了一头栽入描绘瓷器装饰的各种可能性,他也热衷去表现玻璃花瓶中透出的花茎及落叶。


《瓶花》局部


画家常把单一艺术表现纳入另一艺术形式里,如同他给袁宏道(1568—1610)的画竹扇面,出现在日后绘制的《雅集图》中。从这些“艺术形式中的艺术形式”(Art Form-withinan-art Form)的例子及众多事迹来看,陈洪绶对各媒介、不同的绘画题材及创作中的互文关系兴致勃勃。

 

 

晚年创作

叛逆、冷嘲、幽默感

 

从1639 年后期至1643 年,陈洪绶在北京尝试争取官职,但最后人们只在乎他是否能提供更多绘画作品,因而他回到浙江。1644 年明代因满人入侵而灭亡,不过当时满人尚未征伐到中国南方。1646 年夏天,满人才完全控制长江以南的地区,陈洪绶被迫逃亡至绍兴南边山中的云门禅寺,这里是他想削发为僧的地方。


只不过在两到三个月之后,他放任自己而舍弃苦行,并且离开云门禅寺。在文人祁彪佳家族的庇护下,陈洪绶移至临近云门的簿坞隐居,和他的家人相伴,用微薄的收入度日——据推测,经常是仰赖创作获得的礼物或换取日用品为生。1647 年春天应该是迫于卖画的需要,他离开隐居处。陈洪绶曾短期搬入画家徐渭在绍兴曾用过的画室,最后在1649 年搬进大城市杭州。

 

一般认为陈洪绶的晚年时期是从1646 年和家族搬进簿坞隐居开始,直到1652 年过世,这段时间是陈洪绶作品最好、最多产的时期。陈洪绶再现了年轻时期的素雅笔法,不过这时画作尺幅缩小,并且在文人的创作底子下,加上了多元且令人惊奇连连的风格参照。晚期绘画中这些近似叛逆的拼组方式,带有更多画家的个人喜好,其中《雅集图》(图4)是一个典型例子。


4- 陈洪绶,《雅集图》,局部,明,上海博物馆藏。此为BAMPFA 陈洪绶特展展品


画卷描绘一群文人及一位僧人于郊外围坐在摆着佛像及赠礼的石桌旁。两位知名诗人、文学家(也是净土宗佛教徒)袁宏道及袁宗道(袁伯修,1560—1600)在画面左侧,一旁是各形各色的晚明文人和僧人愚庵(活动于1590—1600),前景端坐的僧人愚庵未戴帽冠,穿着一身灰袍。


《雅集图》,局部


奇怪的是,米万钟(米仲诏,1570—1628)打开的画卷上什么都没有,他坐在中间背对着观众(这可能含蓄地点出“不二”及“空”两大重要的佛教概念)。近乎执拗的幽默感也充斥在作品中。画中女性佛像(应该是描绘狮吼观音)和狮坐骑都有大大的鼻子。


不只观音的头发、袍子垂摆在滚滚翻腾的浪里,其在莲座休息时垂下的一只脚,以及狮子的鬃毛也混在其中。可以看见观音衣袍卷曲的下摆和狮子的长鬃混杂在一起(仔细观察可发现画中有描绘出观音双足的脚趾,并且也辨识得出三只狮子的脚掌)。


《雅集图》,局部


画家笔下的观音和狮子描绘细致,并带有嘲讽玩笑的意味。在早期的禅宗艺术当中,在创作表现上也有宗教人物和动物之间相似的情形,寓意是要打破后天形成的区别及分类。举例来说,对文殊菩萨的卷曲发型和狮子坐骑之描绘,可见早期明代画家丁云鹏《白描罗汉图》(图5)维摩诘居士和文殊菩萨的辩论(图6),以及两名蓄胡僧人和跟随的老虎、狮子间的亲密光景。陈洪绶在画中掺入虚构并使用复古风格,这些表现联结了神祕的讯息,以及对早期母题幽默感的再创造。

 

5- 丁云鹏,《白描罗汉图》,局部,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藏。图片来源/ 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PUAM)


从风格上来看,陈洪绶很明显地在《雅集图》中大量运用已过时的宋代风格。他在画面左侧置入具南宋宫廷画家风格的遮荫芭蕉叶,干皱且带有斑痕的花园假山石则具北宋画家范宽的风格,其运用的皴笔在传统上和宫廷艺术有关。


6- 王振鹏,《维摩不二图》,局部,元,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图片来源/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树枝由画卷顶端向下伸出的构图形式,则和南宋画家马远相关。另外,作品左侧造型扭曲的树,不自然地将袁宏道、袁宗道两兄弟及陶望龄(陶周望)框围起来,画家这么做,破除了每个肖像人物在画中应被清楚呈现的规范,不再遵循唐代以树木及石头联结画中各个空间的做法。通过参考广泛及多元的风格,陈洪绶用绘画印证了他晚年的艺术论述:“愿名流学古人,博览宋画,仅至于元;愿作家法宋人乞带唐人。果深心此道,得其正脉。”

 

在其晚年作品中,陈洪绶将熟娴掌握的绘画风格以重新组合汇整的方式呈现。他常在画中置入的神秘元素,将后人研究提至对难解之谜——他的隐晦谜语,以及特别是社会层面的讨论。当毫无机会有所作为时,一个人如何坚持文人节操?当这个世界被商业化所践踏、外来政权征服了衰败的明代朝廷,还有什么办法可以守住道德的界限?陈洪绶晚年作品结合了冷嘲的幽默、无懈可击的笔法技巧、情绪的感染力,并且也有创作贩售的考量。

 

综观陈洪绶的一生,他自许如诗人屈原、陶渊明一类的文人典范,因为他们都处在矛盾、贫困潦倒、未受注意的处境当中。佛学智慧呈现的言行举止——无语或拙于言语、接受不二论、具洞察力的幽默——同样吸引着他。画家日常及工作的两难困境,已和其艺术中神祕难解的创作词汇紧紧联结。

 

本文译自Tamara H. Bentley,“Enigma and Intertexuality:Creative Response to Adversity”,收录于Repentant Monk:Illusion and Disillusion in the Art of Chen Hongshou,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17。文中小标题为编辑所拟。注释请参考原书


Tamara H. Bentley,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亚洲艺术史副教授


文∣ Tamara H. Bentley

译∣张筠

图∣本刊资料室


本文刊载于《典藏·古美术》中国版2017年12月刊,原标题为《陈洪绶对逆境的创造性回应——难解之谜及互文关系》。



精彩回顾:

当理想不能照进现实,谋生才是首位,理想未灭的扬州八怪,如何成就了艺术的高峰?

一家相传13代的藏书楼,独家揭秘天一阁古籍修复技艺

典藏 x Artcoco第一届摄影大赛开奖啦!

春节我去俄罗斯冬宫看了达・芬奇的《丽塔圣母》和马蒂斯的《舞蹈》,你呢?

狗年旺旺旺,周昉、李迪、郎世宁,你最喜欢谁家的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