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住在重庆森林

中青报·中青在线 守候微光 2019-07-12

12月1日,重庆市渝中区,长江索道从白象居居民楼旁掠过。白象居共有24层,没有电梯,在不同楼层设3个出口分别通往3条街道,长江、索道、跨江轻轨在其周边经过。这里是不少影视剧的拍摄地,也成为年轻人竞相参观的“网红楼”。


白象居居民楼,楼宇间一处狭窄的空间里,居民们见缝插针地摆放着自己种的绿植。



中国青年报 陈剑 | 摄影报道


12月2日,初冬的雾气笼罩着山城重庆,潮湿的空气中透出一丝寒意。长江索道缓缓从渝中半岛的一片高楼旁掠过,“快看,这就是那座没有电梯的24层高楼。”轿厢里有人喊道,游客纷纷用手机隔着窗户拍照。


那片高楼是位于重庆市渝中区白象街的居民楼,名叫“白象居”。这栋楼总共24层,但没有电梯,有3个出口分别通往3条街道,连接着山上和山下。长江、索道、跨江轻轨在周边经过。


独特的重庆元素,让这里成了不少影视作品的取景地。电影《火锅英雄》《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等都在这里取景拍摄过,这处老居民楼渐渐变成了游客竞相参观的网红目的地。从北京来重庆出差的女孩儿吴迪,查了网上的攻略,办完公事专门坐出租车来到这里。从江边的1楼爬到24楼,她气喘吁吁地说:“我一辈子都没有爬过这么高的楼!”在她看来,和一般的旅游景点相比,这里能接触到当地更多的市井生活。



白象居居民楼旁,市民在天台上打牌。


游客在白象居走廊里眺望, 拍摄不远处的东水门长江大桥。


白象居16层走廊,一名女孩儿以居民打麻将的场面为背景摆造型拍照。


白象居16层走廊上的一家餐馆里,人们在吃羊肉汤锅。


白象居内一处楼道,一名男孩儿在几家住户共用的跑步机上锻炼身体。


一位“棒棒儿”(挑夫)挑着货物从白象居16层走廊走出。当地居民称这个走廊为“平层”,这里有一座天桥与半山腰的公路连接,和平地上的1楼没什么区别。


白象居楼下的一处小广场,市民跳舞锻炼。小广场所在的白象街有一座天桥与白象居16层平层相连,这里成了楼内居民室外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


白象居旁,一对父母带着放学的孩子爬梯坎(石梯)回家。


白象居里爬楼梯的住户。



白象居是1992年建成的,一共有6个单元、500多套房屋。刚开始,这里居住的主要是当地几家国营单位的职工和周边拆迁的居民。当地居民介绍,这里的房子质量很好,家里装空调,往墙上打眼儿都费劲。


依山而建的重庆,在城市发展进程中,盖了不少这样的楼房。据介绍,当地某高校的一栋教工宿舍楼,建在嘉陵江边的山脚下,学校建在山上,不少老师下班回家,得从山上的入口往下走。这栋楼刚好有18层,被人们戏称为“十八层地狱”。


白象居刚建成的时候,周边高层建筑还不多,从长江对面远远望去,像棵挺拔的云杉,甚为显眼。后来,周边的高楼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山顶的威斯汀酒店、农业发展银行大厦等高高挺立,东边不远处朝天门新地标“朝天扬帆”施工框架耸入云天。白象居这棵当年的“大树”也渐渐淹没在钢筋混凝土的“重庆森林”之中。


79岁的李玉清住的是一套三室一厅,这是当年她所在的重庆长江轮船公司分给职工的房子。老人说,这里什么都好,就是没有电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少人离开了这栋老旧的居民楼,搬到有电梯高楼的小区居住。“当年的老住户,到目前只剩下一半左右了。”


李玉清说,自己在这里住习惯了,不想走。她住12层,宁愿每天爬三四层楼梯到16层的空中走廊。当地居民称这个走廊为“平层”,因为有一座天桥与半山腰的公路连接,看起来和平地上的1楼没什么区别。


李大姐来自四川渠县,和老公一起在朝天门附近的服装批发市场做生意已经20多年了。他们2000年左右在白象居买了套二手房,花了10多万元。房子一半做库房,一半自住。他们老家有不少老乡在重庆打工,挣了些钱的好多都在城里买了房子。平时东西少的时候,她就自己搬;忙时货物多了,就只好请“棒棒儿”(挑夫)来帮忙了。



白象居16层走廊,放学回家的孩子。


白象居16层走廊,下班回家的住户。


白象居16层走廊,住户搬家。


白象居16层走廊,“棒棒儿”(挑夫)运货。


来自重庆梁平的尹方旭(右一)一家三口租住在白象居的一套一居室里。



不少在重庆拍摄的影视剧里都有爱情故事,抚慰着无数年轻男女的心。而走出电影,回到现实生活,大家面对的更多是柴米油盐酱醋茶。


对于快到不惑之年的尹方旭和李桂芳夫妇来说,孩子能在城里上学,他们很欣慰。尹方旭的老家在重庆梁平的乡下,他曾在广东打工,前些年回来在渝中区一家公司上班。一家三口在白象居租下了一套位于16层的一居室,月租不足千元。9岁的儿子小时候在楼下上幼儿园,如今在附近的新华小学上三年级,都是自己上下楼。“他们这一代见的世面多,一出生就住楼房,不到10岁就会玩手机。”尹方旭说。


1992年楼刚建好时,彭阿姨就搬了进来。她在16层的平层走廊开了个小卖铺,里面至今保留着一部公用电话。现在少有人用固定电话了,但她一直舍不得撤下这部电话,“遇到手机没电的时候,这电话就有用了。”彭阿姨对新鲜事物既陌生又无奈。小卖铺没开通手机支付,经常有人来买饮料,没有带零钱,掏出手机付款,却找不到扫描码。有好几回都是隔壁开棋牌室的大姐帮着收了微信付款,换成自己的零钱给彭阿姨。


如今,楼道里每家每户的信箱多已无人使用,好多抽屉都坏了。偶尔能看到一些广告单,上面写着电脑、手机上网办理保单服务指南。离信箱不远,竖起了一排某物流公司设立的智能包裹柜,显示屏里不停地提示路人,手机扫码即可使用。


编辑 | 李峥苨


 —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 —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出品


点击以下 关键字 查看往期精彩内容


张家口爆炸

捏脸 | 游戏摄影 | 春光照相馆

摄影记者小微 ①  ③ 

向中国摄影提问 | 马格南的筷子

透纳奖 | 东欧摄影 | 薇薇安·迈尔的彩色照片

 电影中的摄影师 | 全球最大摄影收藏地

照片里的抑郁情绪 | 00后为何发重复照片

改革开放四十年 | 1998九江决口 | 奥运开幕十年

大货司机 | 去北京过国庆 | 江河人家

2018亚洲大学生摄影大赛 | 美图参赛 | 获奖名单

微光体验营 | 入选名单 | 回顾① 

漫说:世界杯上的父亲节 | 世界杯

新一届国务院 | 部长面孔 2018两会

暗房师退休了 | 中国青年报最老的摄影记者走了告别铁矛

第61届荷赛 | 最有名图片编辑去世

守候微光放映会  微光和朋友们

家在东北 | 雄安春节 资源城市 | 动批谢幕 | 高原藏校

党代表朱日和全运会偶像

我是摄影记者年终特别版

我是摄影记者 12345 | 7891011 | 12 | 13 14 | 15 | 17

微光专访14位中外女摄影师 |  摄影与留学

再道一声 小平您好| 翻开家庭相册 | 耀邦百年

【头版半月图】 1 | 2 | 3 | 4 | 5 | 6 | 7 | 8 

国外报纸头版中的APEC

中青报2017年度照片 | 2016年度照片 | 2015年度照片 

历史向东 摄影向西 中国青年报大理影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