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被台湾耽误的福建经济,该腾飞了

法之剑 2022-11-27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新潮沉思录 Author 潮思


文 | 飞剑客



这段时间,天书主编好好的体谅了笔者这种让热点凉透的体质,还是给了笔者一个机会,发配笔者去写区域经济这个板块,美其名曰这是塑造中国人整体的共同认知的长线任务,于是笔者分别写了贵州、湖南、广西、云南,当然,如果读者喜欢,今后不会漏下其他省。


那么接下来要写什么地方呢?看在主编发的稿费只够今晚吃沙县小吃的份上,就来碗福建吧。如果以一个广东人的视角来看,胡建人…额,福建美食是鲜美的,清淡是相通的,常被分为霞浦海鲜味、武夷山岩茶味等,近代福建诞生出了厦门小资系列:比如红酒味、咖啡味,当然,还有一支古莆田人在海南、湛江留下的椰香亚种……



我们不要忽略了,虽然广东人来福建容易,其他地方可得翻山越岭来吃……找你,却无心看风景。那巍然挺拔的武夷山,发育出的丹霞岩墙,像一道红色的屏障,把中原人的视线挡住,如果不是为了逃难避祸,也不会来这地方建土楼,同时山把闽人堵在了逼仄的海岸线,双方交流起来非常困难,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原人都以为福建是个啥子海岛,原因是古代福建人多搭乘船前往中原,毕竟走陆路极难走通。


尽管崇山峻岭,对外界的渴望也让他们走出了仙霞古道(虽然雏形是由黄巢起义军开辟的),它连通闽江、钱塘两大水系,使闽人与吴越发生了深刻的联系。此时闽江内河平原上适宜耕种的福州,在古中华帝国“中原——江南”的双极核心格局下,受其影响颇深。一代又一代前仆后继,走上赶考的学霸之路,才有了“三坊七巷”的世家大族。 


另一部分福建人把海当作田。


以泉州为代表的闽南三角洲的人,一直游离于是中华帝国主流农耕文化之外,无论他们愿不愿意,他们面向礁石,走向海洋。听说暹罗占城多米,他们就要造船去。如果碰巧海禁,出海外的商人就是弃民般的存在,也许要干起海盗的勾当。很多人在南洋繁衍生息。他们对于中华文明的贡献,自然是极大的。他们带回了白银、马铃薯、西红柿和辣椒,从吕宋偷来的藤条给大清康乾一个番薯盛世的称号。



最初闽人爱经商,有无奈的成分,因为八山一水一分田,全国境内,地理条件跟福建接近的只有是贵州,虽然南方大多数省份都是山区为主,但是像福建这么密集的山林,独此一例。这样的环境耕地紧缺,把人逼到海岸边,偏偏曲折海岸馈赠了众多的良港,那就只好背井离乡。走出去以后,福建尤其闽南这块,就成为了千万华侨的根。


后来,很自然的,早期下南洋的人把资本带回老家,促进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早期的路很多是华人华侨捐的,学校也是他们修的。当然,现在也有些出去的福建人,在国外赚了钱,把产业也都布置在外地,然后跑回国消费,在村镇上建起豪华别墅,这也是福建石材业发达的一个原因——在福建,不管你有多少存款,开多少豪车,能在你出生的家乡盖起大豪斯,人家会觉得你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


那会资本积累的来源虽然解决了,但把福建人逼出去的崇山峻岭,反过来又制约了福建发展。这里地少,没有腹地,交通不方便,物流就不顺畅,注定搞不出珠三角和长三角那种大片大片的工业区。


但毕竟有着千年的经商文化沉淀,改开后的福建很适合中小资本的发迹:当福鼎人踏着温州人后尘,向全国进军 “福建城”模式,莆田人从全国游医,唤起了无数男科焦虑;当仙游人的红木家具和手串名声在外之时,惠安人的建筑队开始承包全国工事,顺便给日本人修了90%的墓碑;当泉州晋江人从台商手里学到了技术的石狮人自己办起了鞋厂。过了很多年,“沙县小吃”招牌遍及在全国,十分亲民;超市里的花生、地瓜都是龙岩干货;国内品牌的体育用品基本来自泉州,包括身上拉链;莆田的高仿鞋和打金技术已是如火纯青。



这几十年的发展,闽商中是以中小商人为主,其实想想看,在浙南和潮汕地区的民营企业发展也有相似性,由于宗族社会的遗留,使得人们比较热爱家族企业的经营模式。闽商中的中小商人有着很强的投机性,像宁德时代这样的愿意把产业和就业机会留在福建的独角兽,以及像曹福耀这样的去剥削美国工人的福建大资本家还是少了点。


所以问题来了,在国内产业升级已经势在必行的背景下,原本属于的小商和小资的机会只会愈来愈少,房地产倒是好的去处。


这里我们要说到厦门,可以说,07年PX项目的外迁改变了厦门未来十年的定位,转变为建立房地产为支柱产业的旅游城市。这里环境好,又很会做宣传。考虑到闽商大多数对厦门有点特殊情结(毕竟陈嘉庚先生是闽商的一个榜样),没准都会来厦门买上个几套,加之厦门核心区的土地供应少了,被gov制造着稀缺。这里就是一个供给学派的绝佳实验地。以上的他们,对于厦门房价涨到中国第四功不可没。


另外一个制约不用说,虽然大家对此心知肚明,但这也是谈到福建必须得拿出来谈的问题:这个省自建国后的发展进程,都是是与台海问题,与国家统一的问题,深深绑定在一起的。


福建自身就是一个没有完全解放的省份。


一方面,台湾对福建有一个非常大的作用,就是挡台风。这座岛西边的大片平原对福建来说是天赐好地。另一方面,祖国尚未统一,福建为此牺牲了很多,台湾为福建挡台风挡海啸,良心上又不会过不去。


因为福建是最前线,福州平潭是整个中国大陆离台湾本岛最近的地方,金门马祖都是泉州和福州的近距离炸弹。福建人民牺牲了很多。建国以来的工业布局,福建在东南沿海诸省中最少;过去对于福建的基础设施建设,修建各种铁路,高速公路,机场,是有所保留的,50、60年代唯一修了一条鹰厦铁路,也是因为战备才修筑,那时修建更多的还是防空洞、地堡之类的防御性建筑。一直到了沿海都在预备闷声发财的90年代初期,大陆/台湾的实际控制线,都是在金门/厦门的中间——那会台海太平洋的风一吹动,福建人还是会有点心慌慌,大马路不好修,大工厂是开不了的,这样的发展比较被动。



这种被动是怎么化为主动的呢?答曰:得益于这十几年解放军的军事实力的突飞猛进。其实90年代那会,我方军事实力除了陆军以外,海空军这块对台湾并无太大的优势,到了1996年军事演习,把实际控制线推到了海峡中线,才有了一丝喘口气的机会,在之后的中国经济腾飞过程里,相应的国防开支也一年年增加,到10年前后,军事上对台已经形成碾压优势,所以就不用太担心开战后对福建的破坏,也因此,过去十年是福建省迅速发展的十年,恰恰是因为福建的铁路建设铺开建设了,十年内建设“三纵六横九环”的铁路格局,突围了崇山峻岭(大山隧道内信号也不差),等于把一只瘸腿给接上了。


福建人对湾湾的情感,也随着两岸势能对比的变化而变化。虽然小时候福建闽南几乎都装着天线收看台湾的无线节目,很多年轻人看台湾电视长大到16岁,一般来说是有一些亲切感的,但是随着台商资本的进入之后,同时把电信诈骗模式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的台湾地区的诈骗团伙带到了福建,在塑化剂和地沟油上,台湾人也是先驱;最近十年的ECFA,台商在巨额顺差中享受大量优惠,台商赚的盆满钵满,台独反倒越来越猖獗,相信很多福建人已经神烦呆湾人了,并且越来越能意识到到发展的制约和对岸问题没解决这点息息相关。


尽管现在军事上不惧殃及内地,大陆新娘也不用嫁到台湾,去年福建的经济表现上已经甩开了把海外投资都纳入计算的对岸,然而,这个对岸摆在这里,台湾一日不回来,就会抑制国家投资的政策,很多福建世界级的港口资源就没法充分开发,福建的做大产业还是有很多障碍。民生方面,福建工资低、房价高等问题依旧如鲠在喉。当然,这里面有很多是资本市场内生的问题,不能都甩锅给台湾问题。


前面也提到了,福建飞速发展了十多年,把干货、小吃和体育用品带给了全国人民,但在现在产业升级的背景下,一些中小型的轻工业正在逐步往外移,这方面浙江和福建其实工业上面临的都是有类似的境遇,像纺织、鞋服之类的,这些工业会越来越难走,但是浙江比较幸运,吃到第一口信息工业的红利,福建要保持态势,最好还是要走发展海西经济带这条路。但海西经济带一直缺了台湾的那部分。


只有解决了台湾问题,福建迎来真正的统一,政策才会偏向福建。届时收复金门县,闽南三角也会获得一个枢纽的位置,会不会有超级城市,这个真没办法说,但是同城化是要做下去的,从厦门的角度看是没错,肯定不能局限于岛内,要开发岛外,厦门体量还是太小,高房价逼得越来越多人离开厦门,三地同城化把资源分给漳泉才能发力。



之后福建的一个重要任务是通过海底隧道把台湾牢牢吸引在海西经济带,个人猜测,最适宜修海底隧道的,一个是泉州-台中,一个是平潭-新竹,一方面是要拉住台湾经济,一方面也可适当把台湾的工业产能和农业产品吸引起到福建来,福建的平地少了,很难搞出规模的经济区域,闽三角同城化,把自己非农化全部城市化才可。


相传,当年郑成功在收复台湾时,设计了博饼的中秋游戏。后来它承载了福建人爱拼(bing)才会赢的精神内涵。福建人也确实在打拼中不断突破种种环境带去的限制,待到这些限制被一一解开,隔壁的广东怕是不敢再来吃。(广东:等着台湾回归,改善一下饮食。)


反杀夜闯家门者被判死缓,所有的“反杀”都天经地义?

华为再遭难!瑞典中立伪装被撕破!幕后黑手是“恰黑钱”的瓦伦堡家族!

网络删帖中的主动与被动

被丈夫鞭打致死的女强人,是如何失去婚内尊严的?

不是2234万,而是496万,张玉环案国家赔偿确定,别被骗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