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于时间的哲学问题,推荐一本书

张是之 张是之的字留地 2023-04-12

★ 关注防失联 → 右上角 → 设为星标 ★


文丨张是之
大家好,今天给大家推荐一本书,是关于时间的,在关键时刻解开了我心中的疑惑。
整个2月份,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校对书稿,找出了不少大大小小的错误。
错别字、标点符号、文字表述等等各种小问题,原以为已经打磨得很好了,但是再细读一遍感觉还是有些地方可以改进。
不过整体再读一遍,感觉还是比较舒畅,有信心把这本书打造成「奥地利学派入门必读」,实际上我已经把它作为了书的副标题,相信这本书能够整体上把《人的行动》的学习曲线变得缓和一些。
另外还有一些感觉讲解不太满意,或者说不太通透的地方,随着书稿的校对,我也一直在考虑该如何处理。
特别是对于「时间」的理解,米塞斯赞同并且沿用的是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的时间观,米塞斯对此介绍的并不详细。
我也去找了柏格森的书来看,也参考了康德对时间问题的论述,但是坦白讲,力有不逮,始终对柏格森所说的“绵延”的时间观没有一个非常通透的感觉。
所以在书里虽然也有一些引用,但你说让我把它讲得很明白,我感觉还有一定难度。
不过幸运的是,我找到了一本书,这本书里有提到康德,也有提到柏格森,讲得未必有多全面,但在关键的地方,我认为讲得足够通透。这就够了。
也许是冥冥中有玉皇大帝、孙悟空相助,这本书忘记是哪位朋友送的了,放在家里一直没看。
前几天偶然看到书名《时间的观念》,而且作者是我非常喜欢的吴国盛教授,加上心里一直对「时间」这个问题惦记着,所以赶紧拿下来翻了翻。
这一翻感觉是真值,吴国盛对柏格森的理解和把握,我觉得完全可以用在《人的行动》的解读中。
下面我摘抄有些原文,大家可以先看下,我也会整理之后放在讲义中。
柏格森对时间的理解,完全不同于物理学意义上的时间,也不是那种非常玄学的理解,而是一种更加主观化的理解。
吴国盛教授对柏格森的概括性介绍:

对绵延的各种阐释构成了柏格森哲学的主要内容,但首先,绵延概念来自他对时间的崭新理解。
在传统思想中,时间被理解成一根线、一条河流,总之被形象化地理解,这种形象化必定是空间化的。
空间图象是一个全部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既定的东西,而时间表征的是尚未产生、尚未出现、尚未成形的东西,将时间空间化本身就是取消了真正的时间,将未完成等同于已完成。
因此,柏格森首先区分两种时间,一种是真正的时间,一种是空间化的时间,自然科学的时间都是空间化的时间,而真正的时间被我们的直接经验所把握。
自然科学把一切都数学化了,时间也是一个数学概念,被几何的线或代数字母t所符号化,被钟表和计时器所量度。由于这些测量工具都是空间性物体,所以科学时间被表述成一个广延的、由一个一个单位所组成的均匀的流质,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就被这些单位所引导。
这个抽象的数学时间概念完全没有把握住真正的时间,真正的时间是绵延,是远离一切概念和静止的东西。它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为我们的直接经验所感知,我们只要抛开一切理念,一切外在的干扰,沉心于体验内心的生活,我们就可以懂得什么是绵延;它是活的,动的,而不是死的,它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这个流变过程挟带着过去的一切滚滚向前。
另外吴国盛指出,在牛顿物理学的背景下,在哲学上成长出了否定自由意志的决定论思想。而柏格森首先用真正的时间或绵延概念反对决定论,为自由意志辩护:
一个决定论者认为自由选择是假象,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一个人也许觉得他可以自由选择,但他是自欺欺人。所谓选择就好像他正在行进的路上出现了分叉,这时他需要选择其中一枝走下去,这个时候他的选择是自由的吗?决定论者说不。他究竟走那一枝,早在这之前就可以而且已经确定了,实际上,不事先确定是不可能的。柏格森说,在这个著名的事例中,包含着一个巨大的谬误。它把需要选择的路径事先作了空间化的描述,事先确定了下来,而真正的自由选择是完全没有既定的对象的,它是纯粹的自主性活动。
而对于绵延和生命的理解,吴国盛的介绍也很动情,单纯看也许有点「鸡汤感」,但是你如果稍微了解一下奥地利学派的话,就会明白这些话并非空话,也会明白为什么米塞斯这么认可柏格森了。
绵延就是在时间中运行不息的生命冲动,生命冲动创造进化。宇宙伟大的进化是一个伟大的创造过程,它像一件伟大的艺术品,不断表现着无法预知的新奇事物。人生必须创造,无创造的人生是低级的、无自主性的;人生必须选择,无选择的人生是麻木的、呆滞的。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创造,“我们是自己生活的创造者,每一瞬间都是一种创造”,人生的意义就在于自主的选择,“我们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生命,因而必须有所选择”。这些话体现了柏格森哲学的精神实质,是至理名言。绵延是生命冲动,是真正的时间,是发展中的自我。对绵延的把握,无法通过理智,而必须运用直觉。这就是柏格森直觉主义之名称的来由。
另外根据书里介绍,柏格森在当时很受欢迎:
他的每一本新的著作都被争相传阅,他的讲演更是受人欢迎,当年在法兰西学院,柏格森每星期五讲课,在上课一个小时甚至两个或三个小时之前,课堂内已挤满了男女听众,有教授,有大学生,有传教士,有官吏将校,有社交界妇女,室内坐满了直至走廊,上课时鸦雀无声,课毕听众则报以狂热的掌声。
柏格森在中国也很有影响,二三十年代就传入中国,而且是风靡学界,给当时黑暗时期的知识分子很大鼓舞。
鲁迅在翻译《苦闷的象征》时首次介绍了柏格森的哲学,随后,郭沫若、郁达夫、田汉等人即以“创造”的名义开办了一系列活动,呼吁个性解放,呼吁自由创造,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中国文学流派。柏格森“我们的存在就是我们的行为;我们在不断地创造自己。愈是对自己的作为加以思考,这种由自我进行的自我创造就愈加完整”的名言影响了一代中国艺术家。
这本书是1996年的第一版,当时定价才12元;2006年出版了第二版,变化不是很大。
吴国盛原来在北大,现在是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主任,水平还是可以的,《什么是科学》一书也值得一看。
所以我说,喜欢一个作者,就要读遍他所有的书,因为你从他这里还可以了解更多的作者。
最后再给自己打下广告,米塞斯《人的行动》精读训练营还继续开放,这里未必是最深刻的解读,但一定是最全面的解读,50万字《讲义》即将出版,训练营里一起直播聊天就把知识学会了,欢迎扫码加入。
2023年03月02日

题图:Claude Monet

上一篇:厉以宁逝世,我们该如何纪念一位经济学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