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解读】第十一次访华,克里此行收获几何?

经中美双方商定,美国总统气候问题特使克里于7月16日至19日访华。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与克里举行会谈,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参加。双方就落实去年11月两国元首巴厘岛会晤共识、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性挑战深入交换意见。

双方一致认为,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两国携手合作应对该挑战具有重要意义。双方围绕落实《中美应对气候危机联合声明》《中美关于在21世纪20年代加强气候行动的格拉斯哥联合宣言》,就推进全球气候治理、加强对话合作等议题进行了坦诚、深入、建设性的对话。

会谈期间,双方介绍了各自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和行动进展,并围绕能源转型、全球绿色产业链供应链、低碳零碳负碳技术、推动合作机制化务实化等深入交流,愿继续共同努力推动气候变化多边进程,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巴黎协定》的目标和原则,支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主席国阿联酋的工作,与各方一道推动COP28取得成功。

第十一次访华,克里此行收获几何?

7月中旬,美国总统气候问题特使约翰·克里成为3年内第三次访华的拜登当局高官。如果将多年前担任国务卿期间的8次访华算进去,身为美国政府高官,克里访华次数已达11次。

不算长的访华行程里,克里会见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强,国家副主席韩正,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办主任王毅,并且与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举行漫长详细的会谈。

此次访问紧凑的行程表,再次传递了一个信号:世界需要稳定的中美关系。

约翰·克里离京前在北京举行了一场新闻发布会。张倩摄

能否借气候议题重回中美关系健康发展轨道?

“克里此番访华,有望推动中美恢复气候变化商谈,这也体现出在‘重塑’中美关系上,双方都表示将围绕落实中美元首巴厘岛会晤共识而努力。不过,中美关系的整体势头能否得到改善,还有待观察。”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陶文钊表示。

中国和美国作为重要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要在气候变化中寻求进一步合作,既有较大的挑战,也有丰富的土壤。

“当前看来,两国所处的工业化发展阶段不同,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美国则属于后工业化时期。其次,美国已于2007年实现碳达峰,而中国还在为2030年实现碳达峰全力以赴。不仅如此,2022年世行数据显示,美国人均GDP远领先于中国。此外,从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一般随居民家庭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下降)来看,美国的比重也远低于中国。这些都体现出中美当前所处社会阶段的较大差异性。”中国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刘燕华日前接受中国环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现实的挑战虽然存在,却并不意味着两国合作没有可能。反观中美应对气候变化的历史,双方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均有合作需求,双方合作的成果也历历在目。

“首先是中美领导人共识。2022年11月,中美领导人在巴厘岛会晤时谈到气候变化问题。双方强调中美必须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加强合作;第二是合作基础。中美就应对气候变化问题进行过很多次合作,每次合作都为形成全球气候治理作出了贡献,而且中美已经建立强化气候行动的工作组,也开展了相关工作;第三,中美两国都是温室气体排放大国。美国历史累计二氧化碳排放最大,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25%。近一段时间,中国的碳排放量在增加;第四是中美都是可再生能源生产大国。推动全球能源转型,中美有很多合作的基础,双方合作一定能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作出贡献。”刘燕华表示。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副院长、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张海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刚通过不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法》也释放出积极信号。

6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法》。第二十五条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气候治理,加强绿色低碳国际合作,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

“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调整国家对外关系的法律,为新时代中国发展对外关系提供了基本法律遵循,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其中的第二十五条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息,那就是通过立法的方式,展现出中国积极与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开展气候合作的坚定信念和决心。”张海滨说。

克里临行前的新闻发布会回应哪些关切?

7月19日晚上9点25分,在结束一系列会见后,克里登上飞机离开北京前举行了一场新闻发布会。尽管开始时间一延再延,3个半小时后,克里终于现身发布厅。

“过去几天,我们同中方进行了非常融洽且富有成效的会谈。未来几周,美中将密切合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第28次缔约方会议(COP28)重要谈判做准备,确保大会有一个圆满的结果。”克里表示。

2022年11月,习近平主席与拜登总统在印尼巴厘岛举行成功会晤,达成重要共识。双方要切实落到实处,共同排除干扰,让中美关系重回健康发展轨道。

“中美双方都对IPCC AR6报告的内容表示认同,气候变化正在加剧影响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人,采取气候行动已经刻不容缓,科学研究的结果也应让更多国家和人们行动起来。”克里表示,不仅是科学上的共识,双方在《中美应对气候危机联合声明》《中美关于在21世纪20年代加强气候行动的格拉斯哥联合宣言》达成的共识,也是接下来落实相关内容、推进全球气候治理进程的重要基础。

在气候变化面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

“我们必须让私营部门、慈善机构和各国政府团结起来,尽快取得进展。同时必须加速研究和开发的步伐,加快新技术的部署。当然也必须推进我们已知有效的方法——特别是可再生能源。” 克里表示,我们期待各方能在这些技术上共同交流,不断突破一些未知的领域。当前,包括美国在内的一些国家,很大部分比例的电力都来自可再生能源,中国近年来在可再生能源发展中也取得不错的进展,特别是太阳能、风能等,希望借此能加快转型的脚步。

尽管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势头良好

但仍面临挑战

“现在各国非常关注可再生能源发展,而发展可再生能源一定要实现多元互补。”刘燕华告诉记者,不同国家在可再生能源方面有各自优势,如中国在风能、光伏发电方面有很大进步。欧盟在风能、核能方面做得比较好。美国在储能、核聚变等方面领先。我们期待,未来可再生能源发展各国将在合作中实现共赢。

国家能源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势头良好,发电装机和发电量稳定增长。截至6月底,全国水电装机4.18亿千瓦,风电装机3.9亿千瓦,太阳能发电装机4.71亿千瓦,生物质发电装机0.43亿千瓦,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突破13亿千瓦,达到13.22亿千瓦,同比增长18.2%,约占我国总装机的48.8%。

但可再生能源总体发展势头的良好不能和有望提前实现目标画等号。当然,一些媒体以此做文章,追问中国能否将双碳目标的时间表提前。对此,张海滨表示,“当前,虽然我国在新能源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在很多细分领域我国的技术储备还不足。同时,我们也面临重要的挑战——我国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和整体上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仍旧比较突出,产业结构也急需优化调整。数据显示,为了实现双碳目标,我国将要采取全球范围最高总量、最高强度的减排举措,这将是一场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将面临巨大挑战,其难度超过欧美发达国家。也正因此,我们的双碳目标是综合各种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因素,以科学、严谨、负责任的态度制定出来的。”

气候合作能否成为中美关系的战略护栏,还需要两国在尊重彼此国情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分歧,进行更加坦诚、深入、建设性的对话。

近日来,美国多名高级官员相继来华,世界开始期待中美两国能够实现“跨越太平洋的握手”。然而,受诸多因素影响,短期内的高层会见究竟会对中美关系走向产生怎样的影响,仍待进一步观察。

▌来源:生态环境部、中国环境,生态中国网综合整理,图文侵删。

往期推荐:




【风向】多地恢复独立设置的林业局


【红线】319万平方公里!我国首次全面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划定


【关注】我国部署51个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成果】国家公园建设取得两大标志性成果


【热议】气温越高,生育率越低?气候变化的终点是人类灭绝吗?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