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向生而修还是向死而修?——2019年2月香格里拉雪山禅修体会

金振豹 静修与读书 2022-01-06


我一直把自己的体系称为静修,而不是禅修,是想把自己对静坐的探索与传统意义上的佛家修行区别开来。早在2015年初,我开始持续地练习静坐并进行相关研究刚刚两年有余,我已经意识到道家静坐和佛家静坐有很大的区别。总体上来说,佛家静坐比较忽略,甚至基本上不考虑气的问题。它也完全不主张调息,而强调单纯的观息。对这样重大的区别,我当时以“乐生与灭苦:静修与内观禅修的区别”为题,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上发了四篇文章加以分析(第一篇请见:“乐生与灭苦:静修与内观禅修的区别(一)”)。从那以后,我继续通过自己的静修体验和相关阅读关注和思考这个问题,也和自己认识的一些佛家修行人探讨这个问题。我所得到的回答一般是,佛家并不是不关心气的问题,而是认为那不重要,不究竟。佛家追求的是最终的解脱,对生死轮回的超越,是最高的境界。


但是对这个回答我是不满意的。首先,在从李少波真气运行法入手练习静坐两三年之后,我发现对我来说在静坐的时候不去体会气的运行已经是不可能的。只要我一安静下来,我就会从头到脚感受到自己身体里气机的增强。这会把我带到一种呼吸渐渐若有若无,身心十分安宁平和的状态当中。在这种状态下,我已经没有必要再去观什么呼吸,因为它就算是有的话,也已经十分微弱。我打坐时只需要去感受内在的气的体验即可。我也越来越能够在生活当中的大多数时刻通过回到对内在的气的体验和觉察来调整自己当下的状态,也就是说,进入一种所谓“活在当下”的状态,而不是被自己的情绪摆布。


其次,从2013年开始持续地练习静坐以来,我对气的体验是不断深入的,差不多每个把星期就会有新的体验。与之同步的是,不仅我原来的萎缩性胃炎、过敏性鼻炎等疾病都已经基本上消失,淋巴癌始终没有恶化,而且整个身心健康状态也越来越好。当然,在这过程中除了静坐之外,我也有坚持跑步等运动锻炼。因为我注意到,单纯打坐提升能量也会让人感到身体不舒服,需要通过运动加以平衡。而在这方面我发现我的运动能力和体能也在继续提升。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人不仅能够主动把握自己的健康,甚至能够持续地发掘自己的身心能量,让自己的生命变得越来越强大,而不是象人们通常所以为的,到了一定年龄之后就开始衰退,趋向衰老和死亡呢?我觉得这至少是一个值得作为一个重大事业去探索的课题。而如果我们预先设定了活着乃是受苦,追求所谓对生死的永恒解脱,因而无视给自己带来生机和活力的关键因素,这是不是也是一种幻觉和无明呢?尤其是在这个时代,当人们努力地通过科技的发展去追求健康,追求长寿的时候,这种观点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尽管如此,佛家毫无疑问是一个非常伟大而有智慧的传统。古今无数佛家大德对生命,尤其是对意识的探索是一个非常博大精深的精神宝库。我在这方面的了解还非常浅薄,很希望有机会和在佛家修行方面有较深造诣的人士进一步切磋交流和学习。只是在这方面,我以为真正的学习和交流始终是要从自己的生命体验本身出发,把自己的理解与他人的理解进行比较,以让自己的理解不断得到修正和扩展。这同时也是一个生命体验不断深入和丰富的过程。就是说,我们不能轻易地否定自己原有的生命体验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命理解,而只能以之为出发点加以修正和扩展。



正是因此,当2018年年底上海橘子树传统文化交流中心的明安老师联系我,说想邀请我作为他们2月1日到10日在香格里拉举行的跨年禅修工作坊的指导老师之一的时候,我欣然同意了。明安老师和这次跨年禅修工作坊的另一位指导老师明超都是在禅宗和佛学方面有十五年以上修为的人士,有很正统的禅修训练,也有很深的理论研究。这个工作坊无疑会是一个很好地进一步了解佛家传统和禅修的机会。另一方面,我也很喜欢香格里拉这个地方,对雪域高原的美丽风光和能歌善舞的藏族文化都情有独钟。尤其是,我以为在高原地带,高海拔给人的身心带来更大的挑战,反而让运动和静坐相结合的静修更为有效。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静修,应该会让身心的转化和提升更为快速。这也是我想要借这次工作坊去试验的。


这次工作坊的指导老师团队当中还有一位一段时间来在香格里拉做义诊的中医窦宝老师。这样一个背景丰富多样的指导老师团队,让我意识到彼此之间如果从各自的领域出发进行深入的对话和交流,会非常有意义。我也非常欣赏明安老师的视野和胸襟,有勇气把我们这样几个人拉到一起来做工作坊。


这次工作坊的地点定在香格里拉松赞集团旗下比较高端的两家酒店,松赞林卡和松赞梅里。在我看来,把这样的探索身心和生命的课程放在比较高品质的场所是有它的意义的。这些高品质的场所充分呈现了人的创造力,是人的生机和活力的体现,同时也往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优美独特的自然环境。它们能够很好地帮助我们打开身心,和自己的生命,和悠久的文化传统以及壮美的自然景观连接在一起,因而对于象禅修、静修这样探索生命及其意义的课程是十分适合的。只是很遗憾,许多国人的消费观还是停留在比较物质的层面,愿意花很多钱购买奢侈品或豪华旅游,但是对于高品质的文化和精神层面的课程却缺乏概念和兴趣。



这十天的课程对我来说收获的确十分丰富。首先,我很高兴能够有这次机会深入地体验松赞林卡和松赞梅里这两家极有特色的精品酒店。它们是曾经在中央电视台任职的香格里拉本地人白玛多吉做的比较早的两家酒店。松赞林卡位于松赞林寺背后,在酒店的大部分位置都能在雪域高原一尘不染的天空下看到松赞林寺巍峨大殿的剪影,以及远处连绵的雪山。松赞梅里则直接位于享誉中外的梅里雪山的对面,坐在房间里就能看到世所罕见的梅里雪山的雄姿。这两家酒店从建筑样式,到房间装修和布置都有极为浓郁鲜明的藏族文化特色。房间里从浴缸、铜锅铜盆到门箍门扣几乎无处不在的铜制品厚重大气而又精致,据说都是白玛多吉聘请的手工艺人专门为酒店打制的精品。酒店的工作人员以藏族年轻人为主,热情有礼,十分周到。这些房间每个晚上的售价都在一千元以上。要是我自己掏钱,目前是没有这个条件在这里住一个多星期。但是这个体验大大地开阔了我的眼界,让我感受到人的创造力、深厚的藏族文化传统和现代管理理念相结合所呈现的美。对此的确是很感谢明安老师的努力。



这十天里面我也很好地验证了自己就高原环境对静修效果之影响的预感。刚来到松赞林卡的时候,尽管这几年的静修训练让我感到自己的体能还可以,我还是会爬几级楼梯就心跳加速,气喘吁吁。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除了每天工作坊上的打坐之外,我坚持每天跑步,尤其是有意识地跑上坡路。最初几天还从当地的一个藏族朋友那里借了辆山地车,经常乘休息时出去骑行。这样运动和静坐相结合的结果,让自己在静坐时对气机的体验又有了大为深入的体会。很快,走上坡路和跑步时的气喘也大为减轻。我也感到自己的抗寒能力有了明显的改善。这十天对我自己来说相当于一次集中的闭关,让自己在精气神的提升方面有一个大的突破。我想,将来在这样的地方做静修疗愈工作坊,对于身体相对比较健康的人士来说,会比在平原上有更好的疗愈效果。


这十天的雪山禅修主要是明安和明超两位老师主导。在这过程中我带领了一天的工作坊。我们也比较深入地交流和探讨了各自对于静坐和修行的理解。可以看到,我们在这方面的不同还是比较显著的。明安和明超两位老师走的是传统的禅修的路子,在静坐训练方面要求比较严格。除了在松赞梅里的两天外,学员们必须早上六点半到松赞林卡的禅堂参加一个小时的早课,即坐禅和行禅。此外每天上午十点到十二点,下午两点半到六点半都是坐禅和行禅的时间。晚上则是讲座和分享。坐禅采取盘腿坐的方式,并且一开始就是半个小时以上。对于在坐禅当中感到腿疼,难以坚持的学员,明安老师认为腿疼也要坚持,要始终保持内在的清醒和觉知。另外,在两次坐禅之间没有学员之间交流打坐感受并由老师给予解说指导的环节。


这可以说是我第一次真正比较深入地直接体验和观察禅宗训练的方法及其理念。之前我都是通过看书得到一些对于禅修的印象。不可避免地,我和明安及明超两位老师对于禅修和静修、佛家和道家的异同,以及气、身体健康和疾病疗愈等问题做了一些交流。就我自己来讲,经过六年不断深入地静坐练习,我自己现在盘腿打坐一个小时,两个小时都没有问题,并且可以说是一种享受。这是因为我全身的经络已经比较通畅,打坐时气机运行活跃,不会感到腿脚酸麻疼痛。但是在我看来,要求初学者一开始就盘腿打坐,并且一下子就是半个小时以上,恐怕是不适当的。因为初学者的经络不通畅,盘腿打坐半个小时肯定会腿脚疼痛,难以静心去体会身体的变化和气机运行的感受。一味坚持,而不是根据气机变化循序渐进,对于身心相对健康的人来讲很难对气的运行及其意义有不断深入的体验;对于身心比较虚弱,尤其是心理层面有较大阻碍的人则有可能加重身心的不适,让一些心理层面的压抑变得更深。


明安老师对此的理解和我不同。她认为静坐最重要的是培养觉知,包括对疼痛的觉知和承受,并通过这样的训练,最终达到对我执,对生死的超越和解脱。在她看来,这才是修行的根本目标和意义。 因此,她认为禅修是要比较严格的,不仅要盘腿,最好还要双盘。所谓双盘,简单地说,就是在盘腿坐的时候,将两只脚的脚掌都朝天翻到另一侧的大腿上。在她看来,禅修不是一件愉悦的事。追求身心的愉悦也不是禅修的目的。按照我对她的观察,她自己在静坐过程中的确十分端正。不管是半个小时,还是一个小时,她给我的印象都是纹丝不动地盘腿而坐。而且,她也很鼓励所谓不倒单,就是通宵打坐。


从我的角度来说,打坐的确是很重要的身心练习。这种重要性,如果我们考虑到气,或者说生命能量的意义,就很容易理解。毫无疑问,人不仅是一个肉体,也是一个能量体。人的生命能量状态,决定着人的身心状态、喜怒哀乐以及冷热等主观感受,决定着人的强壮与虚弱、疾病与健康,也决定着人的生死。当人的生命能量被耗尽,人就面临死亡。这就是所谓“断气”。人通过打坐,把心神安定下来,肯定会体验到气的运行变得活跃、平衡和流畅,并感受到身心的放松、身体的发热,以及肠胃蠕动增加等。随着练习的深入,我们将能够直接感受到身体里气机的运行,也会对自己的能量状态有直接的觉察和把握,并知道如何让自己恢复平衡。更重要的是,我们将发现主动地把握和持续提升自己的能量状态是可能的。


但是,我发现,这个过程能否不断深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否清晰地、确切地把“气”作为一个独立于肉体和意识的概念提出来,并有意识地加以提升和转化。如果我们忽略它,否定它,我们对气的体验就无法持续深入。


这个过程的持续深入需要以能量为切入点,让肉体和意识随着能量的提升不断随之同步转化和发展。也就是说,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能量状态,同时进行身体层面的锻炼,让自己的肉体得到更新和强化,以及不断地总结经验,发展我们的智慧,知道怎样让自己的肉体和能量在更高的状态达到平衡。我们也需要在人和人的关系当中,在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当中去实现这个过程,而不是去过一种原始的,离群索居的生活。美好的人际关系,富有创造力的社会和文化活动,能够给我们带来快乐和激情,让我们有动力去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身心和能量状态,去造福更多的人。就是说,我们所从事的世俗工作将同时是我们借以发展自己生命的精神性工作,而不是在这过程中让自己越来越枯竭。



从这个角度来讲,我并不否定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存在,并不认为生命和美好的感受是无法把握的,只会造成执着,带来痛苦,进而把出离这个世界看成是修行的目标。恰恰相反,我认为生命是好的,健康是好的,努力活出我们生命的最大潜力,包括超越人们想象的长寿,发展出异乎寻常的身心能量状态,以及创造各种各样带来生机的事物,包括为社会创造财富的企业、启发心灵的文学和艺术作品、更为健康和有活力的下一代,以及更为合理的社会制度都是好的,值得追求的。恐怕只有对自己的生命还没有真正搞明白,对带来生机、活力和自由的生命能量一无所知的人,才会厌倦生命,否定生命,并且有意无意地通过压抑自己的生命能量来逃避生命,逃避活着带给我们的挑战和快乐。


当然,我以为佛家传统对人类文明的最大贡献,是它对人类意识的深刻探索。经过六年多的探索与思考,我相信意识和肉体、能量一样,是在某种程度上独立的、现实的存在。也就是说,意识可以超越肉体而存在。这恐怕是佛家总体上忽略肉体和能量的原因。尤其是禅宗,可以说完全不重视肉体的锻炼以及能量的提升,而偏重于意识层面的训练。但是我想指出的是,脱离了肉体和能量的纯意识在我看来是一种死的状态。它不再有任何发展,也不再与生命有关。也许它能够再次与物质和能量结合形成新的生命。但正是有血有肉的生命赋予了意识以意义,而不是相反。


另外,我也想指出,只有在肯定生命的基础上,才会有理性的思考和科学的发展,以及对生命不断深入的探索。当我们否定生命的时候,我们必然不过是某个宗教的信徒而已。因为,如果我们对真理的探索不是从自己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个体的感受,包括我们对快乐、对自由的感受出发,而是为了某种理论可以无视自己的感受,无视自己身心的自在、健康和愉悦,我们就把这种理论变成了宗教,变成了阉割生命本身的教条。正是因此,我一再强调我是一个学者,一个以探索生命为己任的学者,而不是某个宗教或传统的捍卫者。也正是因此,我不仅对道家、佛家、儒家传统感兴趣,也对基督教、伊斯兰教、心理学、哲学等各个领域都感兴趣,并从自己的生命体验出发,对它们都保持开放,从它们那里吸收营养,让自己对生命的认知象一棵树一样慢慢生长。



毫无疑问,佛家和禅宗都是底蕴深厚、影响力极大的传统。总体上,我想把佛家传统说成是对生命持比较消极之立场,以究竟解脱为目标的传统是没错的。作为有血有肉的生命,人在这个世界上短暂的存在多苦多难。这是人生阅历较多之后的人们普遍能够感受到的,就如基督教《圣经》所说:“人为妇人所生,日子短少,多有患难,出来如花,又被割下,飞去如影,不能存留”。正是因为苦难,人类有了宗教,有了哲学,试图以此为这多难的存在提供意义,提供安慰,提供解释。现世的存在似乎无法证明其自身的意义。许多宗教就把希望寄托在死后的境界,认为此生不过是为死后做准备而已。佛家较为严格的禅修训练,以及对究竟解脱的许诺,对相当一部分人有很大的说服力和吸引力是很自然的。能够看到物欲,以及肉体感受的无常,已经是一种更高的意识状态。


但是,很有可能,这是因为我们对于生命的认知仍然不够究竟。源于中国的道家和儒家的最大特色,就是把重点放在此生,认为我们应当在此生的存在当中去寻找生命的意义,而不是寄希望于死后。在过去,道家和儒家囿于人类认识能力的有限,不能完全贯彻这样的理想和人生洞见。在当今时代,科学和哲学的发展,结合道家和儒家的修行传统,为人性提供了一副更为完整的图景,尤其是更加清晰地描述了气-生命能量在生命的变迁当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这可以说是为人生提供了更加精确的地图,让我们得以更加充分地享受和珍惜生命的美好,把苦难和快乐都转化为自我提升的动力和阶梯,并学会有意识地发展、转化和把握自己的生命,而不必陷在对种种欲望的执着当中。



在这个时代,修行不必离群索居,不必是厌世之人的选择,也不应当再停留于盲目的自我折磨与苦行,而恰恰应当是对生命满怀乐趣和激情,有着强大的生命感的人们有意识选择的道路。它使得世俗生活当中的每个时刻都因为有了对自我,对自己的能量状态的觉察和有意识地转化而饶有意义,让我们一天比一天,一年比一年更有活力,也更自由。这是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的生命应有的样子。修行,应当是向生,而不是向死而行。我很感谢这次雪山禅修的经历以及明安老师的组织和安排,让我对自己一直以来思考的一些关键的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以此文向所有真正的,无所畏惧的生命探索者表达我的敬意。





活 动 预 告


金振豹博士二月份到四月份的静修疗愈工作坊日程请点击此处链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