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父母不懂引导宝宝去社交,小心长大变宅男宅女

2015-06-12 60分妈妈月华 60分妈妈月华
60分妈妈月华这一微信账号已被微信官方邀请开通了原创认证,各位妈妈们现在文章底部已能进行评论,以及赞赏!大家通过回复关键词获取想要的内容!最下方的阅读全文,点击后可以获取月华之前所发160篇优秀文章的总目录。


天天妈妈
我家天天2岁10个月了,在家他非常调皮好动,自己一个人玩爬上跳下完全停不下来,但一到了外面就蔫了,从来不跟任何人打招呼,也不与别的小朋友一起玩。他9月份就要上幼儿园了,这样的情况他怎么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呢?月华妈妈,我真的很担心,该怎么办呢?



这是今天一位妈妈在公众号后台给我的留言。天天是比较典型的“在家一条龙,在外一条虫”的孩子,在家环境熟悉,肆无忌惮,但到了公共场合却不懂如何社交。生活中确实有不少这样的例子,这些宝宝不是不想交流,而是没有社交的经验。比如,在户外活动时,当看到其他小朋友在一起玩得很高兴,自己也很想参加,可是又不敢去和他们说,还有看到小朋友拿着自己喜欢的玩具却不知如何和小朋友交流。

与陌生人交往,对宝宝是一个挑战

如果我们站在大人的角度会觉得很难理解宝宝的行为,明明在家活蹦乱跳的,一到外面怎么会变了个人似的呢?其实宝宝会出现这样的行为,一定不是偶然的,当宝宝对社交感到特别的恐惧时,妈妈不妨仔细回忆一下宝宝认生时,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如果设身处地的站在宝宝的角度来看,会发现与陌生人交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们不妨看看宝宝一路成长的心路历程吧:
妈妈说带我出去玩,我很开心的带着我心爱的玩具离开了家,来到一个完全不熟悉的环境,我有点害怕,还好妈妈陪着我,我们玩得可开心了。过来了一个不认识的阿姨,妈妈让我叫阿姨,为什么要叫阿姨呢?我不明白。这个阿姨弯下腰,跟我说话,我好害怕啊,阿姨要抱我,妈妈也把我往她手里放,我好害怕,我大哭起来,可是妈妈却生气了,说我不乖,我不知道妈妈为什么会生气,可是我真的好害怕。好不容易这个阿姨走了,又来了一个小宝宝,他向我走来,是要抢我的玩具吗?我好害怕,我要躲到妈妈背后去!可是妈妈却让我跟这个小宝宝玩,我不要,妈妈却又生气了,我好害怕,妈妈为什么又不高兴了呢?


所以,与陌生人交往对宝宝来说完全是一个挑战。有些宝宝性格外向一些,多经历几次,就能很快适应陌生的环境,甚至会尝试着接近其他小朋友,有些性格内向的宝宝则会越来越害怕陌生的环境,如果妈妈不去理解宝宝,只是否定他,对他发火,宝宝会更害怕陌生人,即使是那些跟他同龄的小伙伴,他们也不敢去交往。

让宝宝走出去,先让他建立良好的母婴依恋关系

当宝宝刚刚出生,就开始观察身边的事物了。妈妈对他的积极回应是他建立自信的第一步。他一哭马上有回应,有温暖的怀抱环绕着,当他啊呜~啊呜~说话的时候,有人亲切的回应;当他挥舞着小手表示开心的时候妈妈也会开心的回应自己,不管自己做什么,都有人及时的给予回应。这个时候,宝宝就完成了第一次交际任务。他的内心会有:“我是受关注的,我是被喜爱的自信感


随着宝宝一天天的长大,到8个月左右,他发现自己和妈妈不是一体的而是两个独立的个体,他能够区分自己熟悉的人,也会区分那些陌生人,宝宝就会对陌生人感到害怕,如果妈妈在宝宝认生时,不让陌生人靠的太近,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孩子的信心就会逐渐增强,他会知道自己是安全的,是被保护的,这时他的内心就会放松,越来越自信,也会更快度过认生的阶段


如果爸爸妈妈因此认定宝宝“懦弱”、“胆小”、“无能”,否定他,或者故意让他处于陌生的环境中,宝宝会更加害怕陌生的环境,有的宝宝甚至会出现心理问题,成为社交障碍。我就认识这样一个爸爸,他有一天带14个月的儿子去参加同事的婚礼,一到婚礼现场,儿子就死死抱住他,同事过来逗孩子,孩子却吓哭了,他觉得非常没面子,认为是妈妈太宠孩子导致的,他说一定要把孩子这个臭毛病纠正过来。一到周末,他闲下来后,就故意带着孩子出去拜访亲戚朋友,还故意把孩子丢在一群陌生人中间,孩子越来越胆小,越来越焦虑,后来一到周末,孩子就生病,即使平常时间带出门,孩子也是一句话都不说。


当宝宝逐渐克服认生后,外面的环境对他会更有吸引力。但是,他们的活动范围虽然不断扩大,他们的社会性发育水平还很有限,他们内心还处于构建自我的过程,对“我”的需求的表达更甚于对朋友的渴望。所以即使努力为他们创造条件与小伙伴在一起,他们可能也视而不见,只知道自己玩自己的或是粘着妈妈。这个时候,需要妈妈给予更多的接纳和陪伴,让宝宝感受到更多的爱。


在妈妈爱的支持下,孩子会逐渐把目光转向外面,会开始对其他小朋友的玩具感兴趣,并逐渐产生互动,一般到了4岁后,不用家长逼迫,宝宝也会整天往外跑,要找小朋友玩。


当然,要孩子产生互动,除了心理上的成熟以外,孩子身体条件的成熟也是非常重要的。孩子对身体控制得更好,对人际关系也会更自信。让孩子进行跑、跳、走平衡木等练习,让孩子的大肌肉和手眼平衡能力得到发展,孩子的身体会更成熟,更愿意走出去。

创造适当的机会,切实的示范如何进行人际交往

宝宝的成长就是一个模拟的过程,他的人际交往也是不断模拟大人的行为获得的。妈妈要为宝宝创造接触他人的机会,同时亲身示范如何与小朋友交往。


1、选择熟悉的环境,最好邀请别的家长带着大一点的小朋友来家里。在家里,小朋友处于主场,他的内心首先少了一层防备,而且小的宝宝子一般都喜欢与比自己大一点的宝宝玩,大的朋友对他们更有吸引力,互动相对也会更多。大的宝宝也更懂得交往的一些细节,他们更能够带给宝宝好的示范。


2-3岁的宝宝刚刚建立“我的”意识,他们对自己的东西看得很牢。我们常常会发现当有别的小朋友来自己家里玩时,即使那些已经尘封很长时间的玩具宝宝也不准别人玩,这时宝宝之间的矛盾就特别容易激发。为了避免这种状况,邀请别的孩子过来玩时,最好先请对方家长带几个自己的玩具过来,与宝宝交换着玩,这样宝宝会更容易明白当自己想玩别人的玩具时,应该怎么做。


2、妈妈亲自示范如何解决。带宝宝出去玩的时候,妈妈要耐心的观察宝宝的一举一动,当孩子出现社交方面的困难或状况时,妈妈要及时的出面,亲自为宝宝示范正确的方式。比如,当孩子想参与别的小朋友的游戏时,妈妈可以牵着他的手带他过去,询问别的小朋友“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当宝宝看中别人手里的玩具时,妈妈可以告诉他:“你想玩别人的玩具,要用你的玩具和小朋友交换哦。”然后让宝宝拿着自己的玩具,拉着他的手,走到其他小朋友身边,让他学会交换玩具。当宝宝的玩具被别的小朋友抢走而不知所措时,妈妈要告诉他:“这是你的玩具,你可以拿回来。”如果宝宝无所谓,转头去玩别的玩具了,大人也不要太介意,可能宝宝还没有那么强的自我意识。如果宝宝很在意,妈妈就要出面帮孩子解决。可以拉着宝宝的手一起走过去,对别的孩子说:“不好意思,这个是宝宝的玩具,你要玩,需要征得宝宝的同意哦。”然后问宝宝:“你的玩具给他玩可以吗?”一般宝宝这个时候会不同意,妈妈可以告诉另一个宝宝,“嗯,你想玩宝宝的玩具可能需要拿你的玩具交换哦。”一般宝宝对别人玩具的兴趣都比自己的高,都会很乐意交换玩具的。


如果抢玩具的孩子比较强势,妈妈需要找到对方孩子的家长,请家长出面把玩具拿回来。通过不断的示范,孩子就会明白应该如何与别人交往。


3、带孩子看一些处理人际关系的绘本也是很好的选择。蒲蒲兰的《小熊宝宝绘本》很适合2岁多的孩子看,里面的《好朋友》、《排好队一个接一个》、《午饭》、《拉粑粑》等都讲述了如何进行人际交往,既简单又实用。


这样不断的示范,孩子就会慢慢的学会怎样和别人交流。

8个注意事项,帮孩子建立更加稳固的社交圈

宝宝在慢慢的长大,宝宝总要接触外面的环境、接触到更多的人,也需要自己的社交圈。那么宝宝的社交圈究竟应该怎么教他培养,父母要知道以下8点。

1妈妈是第一个“好朋友”

宝宝社交的第一步从出生就开始了。虽然小小的他躺在那里还不能说话,但是通过哭、目光接触、笑等表情,我们的小社交家完全能和周围人互动起来:他能模仿周围人的表情,而很快,亲友们就能从小家伙的肢体信号中“破译”他的需要了。
妈妈、爸爸、保姆或祖辈的抚摸、亲吻、及时的回应,为孩子提供了安全感,让他感觉良好,充满自信。有了这种关爱的保障,小社交家才能安心地去“探索”外部世界,包括与各种各样的人“相遇”,并且建立良好的关系。
可以说,合群的第一阶段是在孩子的家庭中完成的,尤其重要的是来自妈妈的爱。

2尊重孩子间从小建立的友谊

无论对大人,还是对孩子来说,生活中有一个亲密的朋友都是很珍贵的。你知道吗?当一个孩子有朋友时,玩的时间会比没有朋友的孩子多出6倍,他更容易与人分享,同别人交流的时间更长。
有些规则可以帮到你:
2岁以前,孩子们喜欢熟面孔,最好把熟悉的孩子放在一起。陌生的孩子会让他们担心。
多组织2岁以后的孩子参加偏“动”的游戏,如荡秋千或骑车等,这种活动不仅有利于小伙伴的相遇,而且孩子在期间的积极互动要比在那些安静的动手游戏(如搭积木)中的互动高出2倍。
3岁之前的孩子在和同伴交往时,喜欢有成年人在场。虽然父母不一定要参与孩子间的活动,但要待在孩子能看到的地方。

3保护自己是基本的态度

孩子间的小冲突,一般不必太认真,放手让他自己在历练中学会交往。但是要注意控制一些极端行为,让他不被过度伤害,也不去伤害他人。如果弱势的一方能够反抗并且懂得保护自己就好,但是如果孩子不会,就需要我们教给他保护自己的办法。
及时闪躲、表达愤怒,甚至在不造成伤害的前提下“还手”也未尝不可。在冲突中保护自己,这也是一种社会适应的方式。

4游戏是一种有用的准备

很多研究都证明,“角色扮演”游戏能帮助孩子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在这些游戏中,玩具可以给孩子另一个视角,让他站在别人的位置上考虑问题,进而体会他人的感受。
2岁以后,可以和孩子玩一玩角色游戏。游戏之后,你们可以聊一聊:“刚才你演的是什么,后来又演了什么?这几个角色里,你觉得谁最努力?谁最有耐心?

5分享要靠后天学习

1岁半以后,随着“自我中心”思维向“社会化”思维的转化,孩子所要学的一项重要的技巧,就是分享。分享是其他友谊技巧的基础。
分享并不是天生就会,只有到了3岁左右,才真正出现分享行为。在学会分享之前,孩子先要知道什么是“我”和“我的”。知道什么东西属于“我”,才能真正学会分享。
分享意味着快乐。硬逼着孩子和别的孩子分享是不现实的,只有孩子清楚了什么能给自己带来快乐,同时他也期待着让别人与他同乐时,分享行为才能真正主动出现。

6学会欣赏自己

2岁以下的孩子拒绝同别的伙伴玩?这很正常,这个阶段他很还没准备好与小伙伴正式开始交往,他还等着你递给他玩具呢,而不是主动参加别的小朋友的游戏!
即使大一些的孩子,你也没有必要一定出马,“催促”他变成交际明星。一般情况下,孩子要到3岁左右,才能找到一个他喜欢的小伙伴或加入一个小团体。
而且,每个孩子的个性及交往特点都不尽相同,有的孩子朋友不多,但照样很充实、快乐。对这样的孩子,学会欣赏自己、喜欢自己的个性更重要,而没有必要强迫他像别人一样“活跃”。
关键要多观察,看他自己一个人的时候,是不是也感觉很快乐?能玩得很开心吗?如果是,你就不必担心,一旦他准备好就会和别人一起玩了。

7合群的本质是尊重别人

一个没有规矩的孩子,在社会交往中也不太容易受欢迎。从小就应该给孩子明确界限,这其中就包括不能抢别的小朋友手里的玩具,学会尊重别人,礼貌待人。
事实上,合群最本质的含义就是尊重别人。想想看,随便打断小朋友的谈话,在大家看书的时候高声喊叫,强迫小朋友遵从自己的游戏规则……都会给小伙伴带来不愉快的感受。
要让孩子逐渐明白,小伙伴不是玩耍、摆弄和听话的玩具,他们也有自己的愿望和想法。但要记住,教会孩子这一点不是一两天就能完成的,也不要期待立竿见影,你需要持续地努力与耐心。

8从兴趣入手,更容易找到玩伴

如果你的小家伙不想加入到其他的小朋友当中,并非表明你的孩子无法和别的小朋友发展友谊,也许只是他不喜欢他们的游戏方式。
如果孩子对打打闹闹的游戏兴趣不高,那么可以准备一些安静的游戏,找到这方面有共同兴趣的孩子,也许会有些突破: 融入不了大的群体,在一个小的圈子里,或者玩一对一的游戏应该相对容易一些。
给他安排长时间接触一个小朋友的机会,让孩子积累和别人玩的经验。这样,即便他在一个大些的群体里仍然不太适应,但至少有了玩伴,跟别人玩的本领也会比原来多一些

TIPS

↓↓↓直接回复各关键词也可收到亲子教育相关内容

自私|骂人|注意力|托班|认生|打人|耍赖|语言|恐惧|延迟满足|诵读|陪孩子读书|最具伤害力的三句话|不懂礼貌|3岁里程碑|扼杀想象力|孩子安全时间表|与孩子谈死亡 |儿童心理问题|朗读要领|扼杀社交|不在“被催”中长大|自信|学习变折磨|需要|恋物|培养个性≠放纵任性|培育气质女孩|不吼不叫男孩听话|养育孩子不忘初心|早教10大误区|克服分离焦虑|承受被孩子抛弃|成功父母所具备品质|收起愧疚感|不和别人玩|一哭就抱会不会宠坏|目睹父母吵架|母爱有时很可怕|结果与童年有关|孩子的毛病是家庭的毛病|孩子说不要|不要上幼儿园|父母教育有分歧0-6岁几个关键成长期“惩罚”不等于“管教”儿童的31个敏感期孩子不懂礼貌孩子书架上不可或缺的书 | 扼杀孩子创造力育儿别图快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换位思考理解孩子孩子不是你的玩具 | 孩子最反感的十大家长口头禅


特别感谢:图片来自网络,谢谢!

特别声明:本文为60分妈妈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60分妈妈月华”

如未经授权转载,将举报,并追究法律责任!

【60分妈妈月华】“6岁男孩仔仔的妈妈,小儿推拿、小儿疾病绿色疗法推广人,国家认证青少年心灵成长导师,搜狐母婴专家团成员、新浪育儿、太平洋亲子网、爸妈营、妈妈网专栏撰稿人。在育儿的过程中不断的学习与摸索,为克服自己内心的焦虑,专业系统学习了儿童心理、儿童常见疾病护理及小儿推拿等多方面的知识。从事出版行业,策划出版了众多畅销的亲子健康类、家教类图书。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可以获得60分妈妈月华之前所有文章的目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